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
1.认识五四爱国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2.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1.结合相关图表史料,认识一战期间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对推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探究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结合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中国共产党纪念列宁活动宣言,了解国民革命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认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趋势、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自主预习】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运动
背景 (1)政治: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导致民族危机加深。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3)阶级: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4)思想: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5)导火索:① 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概况 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起 北京 学生 游行示威,“② ,内除国贼”
第二阶段:1919年6月5日起 上海 工人 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结果 (1)北京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 (2)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性质 (1)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③ 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2)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3)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④ 运动
意义 (1)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⑤ 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2)为⑥ 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3)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4)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开始 俄国十月革命后
中心 北京与上海
方式 (1)发表著作:1919年李大钊发表《⑦ 》,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2)成立研究会 A.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B.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3)翻译、宣传学说: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条件 (1)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2)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 (3)1920年年初,⑧ 和李大钊最早提出并推动在中国建立共产党。 (4)共产国际的帮助。 (5)各地共产党的早期组织的建立
诞生: 中共 一大 (1)1921年7月23日,上海;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⑨ 南湖游船上。 (2)主要内容 A.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名称。 B.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C.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意义 (1)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2)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3)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4)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学思之窗 阅读上述材料,进一步理解五四运动的意义,体会其时代价值。
解题关键:结合教材内容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综合分析。
思路引领:注意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指明了其时代价值。
答案提示: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它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学思之窗 结合这段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当时是如何思考中国革命方向的。
解题关键: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方向的思考和这种思考形成的原因。
思路引领:先阅读材料,围绕题干要求“中国革命方向”提取材料相关信息“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归社会公有”等;再联系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阶段特征、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原因和条件等角度分析这种思考形成的原因。
答案提示:
中共一大对中国革命方向的思考:用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资本家私有制;联合第三国际;等等。
认识实质和原因:①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在关于中国革命性质和主要任务问题上,主要是根据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制定的,其实质是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没有正确认识中国的社会性质,揭示当时中国的主要任务,出现了超越革命阶段、过于激进的偏差。②对中国资本主义因素的过高估计,错误地判断中国社会性质和未认清中国的基本国情,是这种偏差产生的理论上的深层次原因。③深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20世纪初期强烈的“以俄为师”的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导向,是中国共产党主张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最直接的、最具影响力的原因。④看不到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机械地、片面地理解中国革命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是又一重要原因。
思考点 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解题关键:注意从教材中提取有效信息。
思路引领:注意说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作用。
答案提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探究与拓展】
问题探究 阅读上述材料,谈谈蔡和森为什么信仰马克思主义。
解题关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其影响。
思路引领:结合材料信息“阻碍世界革命的障碍物……窃以为马克思主义的骨髓在综合革命说与进化说”“马克思主义所以立于不败之地者,全在综合此两点耳”“三者一以贯之,遂成为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完全为无产阶级的革命”等,联系所学知识理解概括。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国共合作 (1)背景 A.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大力开展工人运动。B.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⑩ 。C.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关于 问题的决议。 (2)标志: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 的主张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3)意义 A.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B.以“打倒列强,除 ”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
国民革命 (1)兴起 A.1925年,国民政府在 成立。B.通过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统一。 (2)高潮:北伐 A.开始:1926年。B.成果: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 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失败 A.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 发动反革命政变。 B.1927年7月15日, 集团在武汉“分共”。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答案】①巴黎和会 ②外争主权 ③反帝反封建 ④思想启蒙 ⑤马克思主义 ⑥中国共产党 ⑦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⑧陈独秀 ⑨嘉兴 ⑩革命统一战线 国共合作 新三民主义 军阀 广州 长江 上海 汪精卫
【重要概念】
问题与主义之争
指中国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实用主义、改良主义关于要不要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的论战。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第一次论战,是社会革命论与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分裂的开始。在这次斗争以后,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同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进行论战,逐步开拓自己前进的道路。
答案提示: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思想具有本质区别,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革命性和指导性;认识到中国社会革命必然是完全的无产阶级的革命,中国社会革命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认识到科学社会主义对于改造中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学习拓展 收集相关资料,了解1927 年2 月武汉革命政府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的史实,并思考其意义。
解题关键:结合教材了解国民革命和北伐的背景、目的;明确武汉革命政府的性质。
思路引领:收集相关资料,结合北伐时期武汉革命政府的反帝举措和国民革命的意义思考。
答案提示:史实
①起因: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引起了英帝国主义的恐慌,为了维护在华权益,英国制造了万县惨案。②发展:1926年12月,汉口各界群众举行反英大会,强烈要求国民政府立即收回租界;1927年1月,英国制造了“一三”惨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湖北省总工会等团体发表声明、抗议;1月5日,在李立三、刘少奇等人的领导和组织下,汉口30万人参加了反英示威游行,向英租界挺进,汉口英租界被爱国群众控制。1月6日,江西九江各界群众集会游行,声援武汉人民收回英租界的斗争;英国制造了九江“一六”惨案,九江工人和市民占领了九江英租界。③结果:武汉国民政府支持群众收回英租界的正义要求,向英国政府提出抗议、交涉;面对声势浩大的群众反帝运动,英国政府相继于2月19日和20日与武汉国民政府签署协定,将在汉口、九江的租界交还给中国;中国人民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斗争取得了完全胜利。
意义:①这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帝外交斗争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使中国人民受到极大鼓舞;②动摇了帝国主义的在华统治。
【合作探究】
任务1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材料一战前后中国近代工厂统计(部分)
业别 1913年 1920年
工厂数/个 工人数/人 工厂数/个 工人数/人
纺织工业 231 157 150 475 358 110
食品工业 105 13 700 280 43 150
机械五金工业 101 18 450 252 25 720
印刷文具工业 25 8460 51 11 825
冶炼工业 8 7532 383 61 955
公用事业 33 5640 243 15 190
军械工业 23 28 500 23 28 500
其他 9 1151 35 2735
——据《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整理
中国共产党成立及各地党组织分布图
综合以上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论题:一战期间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并为中国民主革命注入新的元素。
阐述:近代工业发展推动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出现“短暂春天”。中国近代工业如纺织工业、食品工业等行业迅速发展,工厂数和工人数显著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无产阶级的成长为中国的民主革命注入新的元素。新文化运动进一步解放思想,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民主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上海、北京、武汉、长沙等地出现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总之,一战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并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问题会设计、知识能迁移、思维讲层次、分段有讲究)
审试题要求,确定试题主旨 初步设计“问题”(论点) 综合以上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试题主题不明确——拟定一个论题)
读相关素材(史料、图表等) 有效信息 “一战前后中国近代工厂统计”“中国共产党成立及各地党组织分布图”
时空定位 中国近代
史实梳理(准备论据,先“多多益善”,再“去伪存真”)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五四运动的影响
层次鲜明 近代工业发展——阶级基础壮大——民主革命注入新元素(新文化运动、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共产党早期组织)
其他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
答题步骤 确定论点 一战期间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并为中国民主革命注入新的元素
梳理论据(2个为宜,不贪多求全)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春天”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思想影响
得出结论(回望论点,展示素养) 一战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并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任务2 国民革命运动
材料一 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
材料二 列宁主义就是资本帝国主义专权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消灭帝国主义的唯一武器。……要脱离此种奴隶地位,我们只有站在列宁主义的旗帜之下,实行列宁主义,与全世界的工农阶级联合起来去消灭世界资本帝国主义。
——1925年1月21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于列宁逝世一周年纪念宣言》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纪念列宁活动对中国民主革命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1)状况:军阀割据;国民党在南方建立革命根据地。
(2)积极作用:动员民众进行国民革命;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建构并传播了马列主义理论;增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和向心力。
“四读” 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一:从题引得出“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从正文图片的图例得出“张作霖(奉系)”等,进而提炼出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 材料二:从出处得出“1925年1月21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于列宁逝世一周年纪念宣言》”,从设问得出“纪念列宁活动”“中国民主革命”,进而综合考虑
“两定” 限定词(时间、空间、角度): 第(1)问,时空限定——当时中国;内容限定——政治状况。第(2)问,时空限定——1925年1月21日;内容限定——纪念列宁活动对中国民主革命的积极作用
定位词(原因、特点、影响): 第(1)问,根据地图中的相关信息,特别是图示的三大军阀、国民党和地图名称,不难判断当时的社会状况是军阀割据,国民党在南方建立了自己的据点。第(2)问,根据材料中对列宁和列宁主义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革命的实践、理论,中国历史和革命精神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国民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纪念列宁活动对中国革命产生的积极作用有:动员民众进行国民革命,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建构并传播马列主义理论,增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和向心力
【随堂检测】
1.五四运动被称为创造一种新的现代的文明以挽救中国。这种“新”的核心内容是( )。
A.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B.民主与科学的时代情怀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解析】抓住题干中“新的现代的文明”的信息,再结合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可知,这个“新”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新的现代的文明”的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C
2.(2023·福建福州高一统考期末)下表所示为近代某些刊物的发刊词摘选。
时间 刊物名称 发刊词
1919年 《浙江新潮》 改造旧社会,实现“自由”“互动”“劳动”的新社会
1920年 《劳动界》 启发觉悟、促进阶级团结
1922年 《人声》 为人类谋均等幸福
据此可知,此类刊物的创办旨在( )。
A.发展新文化运动
B.阐明民主革命道路
C.宣传马克思主义
D.寻找国共合作基础
【解析】根据刊物发刊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是新文化运动后期,根据“劳动”“阶级团结”“均等幸福”可知,此类刊物的创办旨在宣传马克思主义,C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主革命和国共合作,且中国共产党1921年才建立 ,排除B、D两项。
【答案】C
3.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某次讲话中指出:“……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据此推断文中省略号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解析】据材料“……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第一次全面觉醒”可知,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的是五四运动,这是人民群众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C项正确;辛亥革命并未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局限于知识分子,缺乏群众基础,B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兴起的前提就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排除D项。
【答案】C
4.1923年8月,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载文:救中国唯有革命,“革命的大本营即国民党,又有共产党做他们的后援,以此将引起稍有觉悟的工学各界,全体加入国民革命”。这一言论意在( )。
A.说明国民革命的重要意义
B.强调革命需要建立统一战线
C.突出国民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D.赞扬工人和学生的爱国行为
【解析】1923年国民革命还未展开,排除A项。依据材料“以此将引起稍有觉悟的工学各界,全体加入国民革命”可知,这一言论意在强调革命需要建立统一战线,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国民党的核心领导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工人和学生的爱国行为, D项排除。
【答案】B
5.《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这些情形出现于( )。
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 D.护国战争时期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回忆录描述的是1924~1927年的国民革命运动。20世纪20年代,苏联向广州革命政府派出了大批军事顾问,苏联军事顾问在广州革命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1926年,广州革命政府出师北伐,攻克武昌、南京、上海等城市,把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C项正确;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而苏联成立于1922年,A项与“广州聘请苏联顾问”不符,排除;五四运动和护国战争都不符合“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攻克南京”等信息,故B、D两项错误。
【答案】C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