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
1.通过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2.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1.结合学者对于抗战时期两个战场关系的论述,比较分析全面抗战时期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和成因及相互关系,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引领作用和抗战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结合中国共产党在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战主张与抗日行动等史料,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探究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自主预习】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1.重大战役
阶段 会战 时间 结果及影响
防御 阶段 淞沪 会战 ① 年8月至11月中旬 日军占领上海,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太原 会战 1937年9月 八路军取得② 大捷
1937年10月~11月 ③ 会战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1937年11月初 太原失守
徐州 会战 1938年1月至5月 ④ 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武汉 会战 1938年6月中旬至10月下旬 武汉会战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武汉、⑤ 陷落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相持 阶段 第三次长 沙会战 1941年12月开始 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2.《论持久战》
时间 1938年6月
内容 (1)总结抗战开始以来的战争形势。 (2)针对国内存在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⑥ 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
意义 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3.民族工业和高校的内迁
内迁 (1)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 (2)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实验设备迁到⑦ 、西北大后方
意义 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敌后战场 的开辟 (1)开辟:八路军、新四军建立了多个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2)战法: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⑧ 战法。 (3)意义:战略上配合了⑨ 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
敌后战场 的抗战 沦陷区 (1)中国共产党开展抗日宣传,领导工人斗争,破坏日军“以战养战”的部署。 (2)利用日伪矛盾发动群众进行斗争,打击日本的殖民统治秩序
发动百 团大战 (1)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图谋以“⑩ ”消灭敌后抗日根据地。 (2)时间:1940年8月至次年1月。 (3)特点: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的进攻作战。 (4)结果:取得重大胜利,打破了日军的“囚笼”。 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打退反 共高潮 (1)背景: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 ”。 (2)策略: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一面从政治上坚决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一面坚持艰苦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
根据地 建设 经济 建设 (1)实行 政策,建设成效显著。 (2)陕甘宁边区开展 运动
政治 建设 (1)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以“ ”为原则,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 (2)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也仿照陕甘宁边区,实行民主选举
三、东方主战场
背景 (1)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 (2)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3)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中国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标志 1942年年初,26个同盟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表现 (1)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战绩名扬海外。 (2)《开罗宣言》: 年11月,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举行开罗会议,通过《开罗宣言》,决定了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处置日本的基本策略。 (3)与美、英达成协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在华特权,订立新的条约;又与10余个西方国家废除旧约,签订新约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 共 七 大 (1)目的: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作准备。 (2)概况:1945年4月至6月,在延安举行,毛泽东在会上作了《 》的政治报告。 (3)内容: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 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4)意义: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过 程 (1)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解放区战场展开全面反攻。 (2)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诏书。 (3)1945年9月2日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4)1945年10月25日,陈仪在台北代表中国政府宣布 光复,回到祖国怀抱
意 义 (1)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3)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 地位。 (4)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答案】①1937 ②平型关 ③忻口 ④台儿庄大捷 ⑤广州 ⑥持久作战 ⑦西南 ⑧游击 ⑨正面战场 ⑩囚笼政策 敌后战场 皖南事变 减租减息 大生产 三三制1943 论联合政府 毛泽东思想 台湾 大国
学思之窗 阅读《延安颂》,体会抗日青年奔赴延安的心情。
解题关键:1935~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总后方。《延安颂》通过歌颂延安,表达了对敌人的憎恨和对于积极投身抗战前线的向往。
思路引领:一是联系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二是仔细分析歌曲的结构特点和歌词中表达的情感。
答案提示: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为了筑成“坚固的抗日的阵线”,抗日青年怀着对革命的向往,聚集延安。“士兵瞄准了枪口”“准备和敌人搏斗”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坚固的抗日的阵线”“无数的人和无数的心”表达了团结抗战的坚定决心;“万古流芳”“在历史上灿烂辉煌”表达了抗战必胜的信念。
思考点 为什么说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解题关键:结合教材从中国战场的重要性及中国人民的不屈抗争的角度分析。
思路引领:结合教材相关史实进行分析。
答案提示:见本课“知识梳理”。【探究与拓展】
问题探究 依据材料,分析陕甘宁边区是如何进行民主政权建设的。
解题关键:抓住“陕甘宁边区”和“民主政权建设”来理解。
思路引领:结合材料信息和教材内容,从民主政权建设的举措进行总结。
答案提示
背景: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取得合法地位。为了把边区建设成为各敌后根据地的战略后方和指导中心,陕甘宁边区模范地实行抗日民主制度,成为全国政治上最先进的地区,形成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雏形。
具体实践:以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根据“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原则实行普选,建立“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立参议会制度,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也仿照陕甘宁边区实行民主选举。
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权建设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雏形,其制度设计成为新中国民主制度的历史渊源和萌芽形态,对当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重要概念】
1.第三次长沙会战
第三次长沙会战(又称第三次长沙战役,日本称第二次长沙作战),是指中华民国三十年(1941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一月十五日期间,以中国第九战区为主的部队在湖南省长沙地区对日本侵略军进行的一次防御战役。该战役是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盟军与日军交战的首场胜利的战役,在国内外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第三次长沙会战进一步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对提高反法西斯战争中盟军的士气,支援英美军队在中国南方的作战,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2.中国远征军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于1942年进攻缅甸。中国政府应英国政府的要求,于同年2月组成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前线。中国远征军在对日作战中予日军以沉重打击,后因日军大量增兵而失利。同年9月,远征军主力撤至滇西怒江东岸,后重建司令部;另一部撤至印度东北部,改称驻印军。1945年1月,远征军两支部队在缅北会师,打通了中印公路,为盟军在缅甸的最后胜利奠定基础。
学习拓展 结合日本侵华和中国抗战史实,思考东京审判的意义和不足。
解题关键:东京审判的背景、二战后国际局势的变化。
思路引领:结合材料信息,联系东京审判的背景、二战后国际局势的变化思考总结。
答案提示
意义:东京审判是国际社会对日本错误国策及其战争罪行的总清算;体现了国际社会的共同意志;超越了不同的法律体系、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追求、法的最高理念和价值——公平和正义;揭露了日本侵略战争的罪行,为历史研究留下了宝贵史料;对国际法特别是国际刑法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不足:没有追究日本天皇的战争责任是东京审判最大的缺憾,且把日本天皇政体延续下来;不少重要战犯漏网或者被包庇,战后日本一些政要、右翼势力拒绝对侵略战争进行诚心反省和悔改,使日本政治长期右倾化;日本在侵略战争中犯下的诸多罪行,如制作生化武器罪行、731部队罪行、强征劳工罪行等,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审判和追究;审判涉及的一些国际法问题的讨论也并不完全透彻;等等。
【合作探究】
任务1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材料
观 点 一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日本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观 点 二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战场。二者存在着矛盾与斗争,但在整个抗战时期,中日矛盾是决定一切的。两个战场的配合是主要的,从整体上和抗战全过程来看,中国是在进行一场全民族的战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指出材料中观点一认为的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民族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中观点二的论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个战场的关系和影响。
【参考答案】 (1)错误估计:日本认为国民革命的失败导致中国内战纷争,忽视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日本认为其在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了中国人民的斗志。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抗战。
(2)关系:以相互配合为主,同时存在一定的摩擦。影响: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使抗日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国民党挑起的反共摩擦削弱了抗战力量。(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四读” 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从正文得出“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进而提炼出材料中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从正文得出“二者存在着矛盾与斗争,但在整个抗战时期,中日矛盾是决定一切的。两个战场的配合是主要的,从整体上和抗战全过程来看,中国是在进行一场全民族的战争”,进而概括出两个战场的关系
“两定” 限定词(时间、空间、角度): 第(1)问,时空限定——抗战;内容限定——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民族凝聚力;角度限定——政治上、军事上的主要表现;第(2)问,内容限定——两个战场
定位词(原因、特点、影响): 第(1)问第①小问,根据材料“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等信息来看,日本认为国民革命失败导致中国内战纷争,忽视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日本认为其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了中国人民的斗志。第②小问,结合所学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政治上主要从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角度分析,军事上主要从国共两党两个战场的配合抗战上归纳。第(2)问第①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相互配合为主,同时存在一定的摩擦。第②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使抗日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国民党挑起的反共摩擦削弱了抗战力量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任务2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材料 下表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战主张与抗日行动。
主张、行动 时间、宣言、政策
中国共产党派遣杨靖宇、赵一曼等大批干部赴东北组建抗日联军,开展游击战争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立即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对日战争宣言》等
“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 1935年华北事变后,立即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
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实现由“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的转变 1935年12月,及时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抗日的策略与任务
推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和军队团结合起来,筑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的侵略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的第二天,即向全国发出《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深刻分析中日双方特点,揭示中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制定正确的军事方针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实行国共合作;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根据地建设;开展抗日斗争,如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振奋抗战精神 1937年9月后,制定正确的抗战政策
根据上述材料,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这一主题加以说明。(要求:围绕主题,任选至少两则史料,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会设计、知识能迁移、思维讲层次、分段有讲究)
审试题要求,确定试题主旨 初步设计“问题”(论点) 根据上述材料,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这一主题加以说明。(试题主题不明确——自拟论题)
读相关素材(史料、图表等) 有效信息 “中国共产党在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战主张与抗日行动”表
时空定位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
史实梳理(准备论据,先“多多益善”,再“去伪存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表现;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路线和方针;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和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探索
层次鲜明 从宣传动员的时间和奋起抗战的行动,到倡导、建立和凝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制定、实施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的方针,到敌后战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及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其他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
【参考答案】 示例
主题: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说明:从宣传动员的时间和奋起抗战的行动上看。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发出抗日宣言,并派大量干部赴东北组织、领导抗日活动。
从倡导、建立和凝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上看。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 1935年12月,召开瓦窑堡会议并作出相关决议;1936年12月,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结束国共十年对峙局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由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从制定、实施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的方针上看。1937年,洛川会议作出坚持人民抗战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的决议;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正确指引了中国抗战的道路和方向。
从敌后战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及抗日民主政权上看。1937年9月,八路军配合国民党友军取得了抗战以来的第一个重大胜利——平型关大捷;领导抗日武装先后开辟了晋察冀等十几块敌后抗日根据地,积极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按照“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充分调动各方面的抗日积极性。
总之,在整个十四年抗战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并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领导中国人民共赴国难,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并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续表)
答题步骤 确定论点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梳理论据(2个为宜,不贪多求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的方针;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及抗日民主政权
得出结论(回望论点,展示素养) 在整个十四年抗战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并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领导中国人民共赴国难,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并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随堂检测】
1.某外国评论家写道:“在1937年的夏天,国外一般都认为中国决不能抵抗日本的武力,抗战简直就是发疯,战争一定会以日本的迅速全胜而结束,但中国人民在上海的英勇抵抗证明了这一次日本并不能轻易取胜。”此战指的是( )。
A.平型关大捷 B.淞沪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在上海附近爆发的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企图用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野心,B项正确;A项发生于山西,排除;C项发生于山东,排除;D项发生于华北,排除。
【答案】B
2.(2023·辽宁丹东凤城一中高一期末)1937年,东部沿海工业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到1940年年底,内迁民营厂矿共647家,机器工业达230家,占内迁总数的40.4%。东部沿海工业的转移( )。
A.削弱了官僚资本的地位
B.基本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C.适应了持久抗战的需要
D.彻底改变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解析】抗战时期,东部沿海的近代民族工业大量内迁,为中华民族的持久抗战提供了物质基础,适应了抗战的需要,C项正确;抗战时期,官僚资本并未因东部沿海工业内迁而遭到削弱,反而实力膨胀,排除A项;“基本实现了”“彻底改变了”说法太绝对,并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D两项。
【答案】C
3.(2023·高一课时练习)1940年12月,毛泽东在为中央起草的“对党内的指示”中强调:“关于土地政策,必须向党员和农民说明,目前不是实行彻底的土地革命的时期,过去土地革命时期的一套办法不能适用于现在。”中国共产党调整土地政策旨在( )。
A.奠定苏维埃政权经济基础
B.满足各阶层的利益诉求
C.为工作重心转移积累经验
D.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要求做好党员和农民的思想工作,说明清楚特殊时期应用特殊的土地政策,这是为了适应当时民族战争特殊时期的需要,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项正确;1940年不存在苏维埃政权,此时应是抗日民主政权,排除A项;1940年实施的土地政策是不彻底的,是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而实施的,不可能满足所有阶层的利益要求,排除B项;这一时期不存在工作重心转移的问题,排除C项。
【答案】D
4.1940年8月,中共中央明确指示:“各部队必须向外推进,争取新区域,发展游击区,缩小敌占区,必须与敌人缩小我区域的企图坚持做斗争,切忌把部队集中在中心区域,坐吃山空。”下列事件能够体现这一指示精神的是( )。
A.实施平型关伏击战
B.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政府
C.发起了“百团大战”
D.组织敌后军民局部反攻
【解析】“百团大战”属于敌后军民的主动出击,“争取新区域,发展游击区”,以反对日军的“扫荡”“蚕食”和“清乡”等行动,故C项符合题意;平型关伏击战发生在太原会战期间,时间为1937年,故排除A项;陕甘宁边区政府与“争取新区域,发展游击区”无关,因为它不是游击区,故排除B项;1944年春,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故排除D项。
【答案】C
5.“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材料评价的是( )。
A.辛亥革命的成就
B.北伐战争的影响
C.抗日战争的意义
D.解放战争的作用
【解析】 “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特指抗日战争,故C项符合题意;辛亥革命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外敌入侵的革命目标,排除A项;北伐战争的主要斗争目标是国内的军阀,排除B项;解放战争的打击目标是国民党反动派,排除D项。
【答案】C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