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案(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案(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4 20:23: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
1.认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成就及经验教训。 2.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3.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1.结合1958年人民日报社论和1957~1965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表,形成对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客观认识,探讨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结合二战后初期至 20世纪70年代的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认识两极格局对中国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自主预习】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正 确 探 索 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 (2)内容 A.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B.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中共①    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正 确 探 索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 (1)时间:1957年春。 (2)内容:把②        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影响 A.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B.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
国民经济的调整 (1)开始:1961年1月。 (2)表现 A.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③    、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B.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 C.1962年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了重要成果。 (3)成果 A.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B.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④    ”的伟大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探 索 失 误 (1)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2)1958年总路线。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积极: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2)消极 A.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B.1959~1961年,我国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文化大 革命” (1)背景: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毛泽东强调“⑤        ”,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过程:1966年春夏全面发动→1967年年初“一月风暴”全面夺权→1969年4月,中共九大召开→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权失败→1972~1975年,周恩来、⑥   对各方面进行整顿,经济好转→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权→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 (3)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二、伟大的建设成就
成 就 (1)工业 基础工业建设:从“一五”时期到“四五”时期,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 ⑦    建设: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 (2)国防科技:成功爆炸了⑧    、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 (3)农业: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文教卫生: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教育、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5)劳动者: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6)时代精神: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⑨    精神。 (7)外交新突破 表现:建交热潮;⑩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意义: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意 义 (1)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 (2)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        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答案】①八大 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③调整 ④四个现代化 ⑤以阶级斗争为纲 ⑥邓小平
⑦三线 ⑧原子弹 ⑨劳模 ⑩197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思之窗 你怎样理解毛泽东的这段话
解题关键:把握“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性。
思路引领:联系所学知识,把握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结合材料,理解“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的内涵及其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关系。
答案提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观点,第一次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命题,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增添了新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对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认识:从当时现实看,“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对于刚刚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就要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的矛盾,防止把人民内部的矛盾看成敌我矛盾。搞好“人民的团结”,可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建设社会主义。而“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我们国家发展的根本保障;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没有民族团结,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无从谈起。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现实意义:第一,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巩固。第二,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和各民族地区自身的发展。第三,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是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和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一个重要条件。第四,加强和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思考点 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各项调整的意义是什么
解题关键:把握经济调整产生的积极影响。
思路引领:首先,结合教材内容并适当补充,先了解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的各项调整举措;然后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做出这些调整的背景和目的;最后理解这些调整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提示
调整的方针和内容: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如制定“工业七十条”等。
背景:经历了“大跃进”运动的严重挫折和三年困难时期后,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痛定思痛,深入总结和反思工作中的得失。
目的:逐步恢复被“大跃进”运动破坏的社会经济秩序。
意义:国民经济很快走出了发展困境;社会经济秩序逐步恢复;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探索,中国共产党人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改革开放后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实践资源。
学思之窗 结合这一材料,思考为什么说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是那个年代的时代精神。
解题关键:注意理解材料“20世纪60年代初”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
思路引领:阅读材料,把握材料主旨“大庆精神”或“铁人精神”的内涵;再联系时代背景和石油工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要求去理解。
答案提示:大庆精神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举世闻名的大庆石油会战,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庆精神主要包括: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科学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概括地说就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
艰苦奋斗反映的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这是大庆精神的精髓。面对大庆油田所在的松辽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产生活条件,石油工人毫不气馁,打赢会战,身上流淌着激情的血液,胸中鼓荡着创业的豪情。
奋发图强反映的是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精神,这是大庆精神的核心。“爱国”就是心系祖国、奉献石油,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开发好、建设好大油田,大长中国人的志气,挺起民族工业的脊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石油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严重缺油;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石油禁运,妄图扼杀红色政权;石油供需矛盾尖锐。大庆油田的发现,打破了中国“贫油”的论断,但面对这样一个世界上少有的大油田,当时我国无经验、无技术、设备落后,国家经济又十分困难。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使命感把几万会战大军集结在松辽大地,凭着这种报国情怀,会战队伍仅用三年时间就成功开发建设了大庆油田这个世界级特大油田。到1963年年底,我国石油基本实现自给,一举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真正为国家争了光,为民族争了气。
所以大庆人创造的“大庆精神”不是一个企业的精神,而是一个时代精神的展现,是这个时代所有为社会进步、人民富裕、国家强大而努力的人们的集体精神。
学思之窗 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
解题关键:把握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成功探索和对失误的纠正。
思路引领:阅读材料内容,了解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历史地位;联系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成功探索和对失误的纠正,理解其与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和理论探索的关系。
答案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后的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重要意义在于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彻底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从渊源关系上说,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直接准备和来源,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具体表现在:
第一,毛泽东带领人民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孕育提供了制度前提。
第二,毛泽东领导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重要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宝贵启示。
第三,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立场、观点、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一脉相承的思想方法。
第四,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所形成的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先导和理论生长点。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科学总结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失误所积累的深刻教训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
【探究与拓展】
问题探究 通过邓小平这一结论,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
解题关键:把握“社会主义革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内涵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思路引领:阅读材料内容,把握邓小平这一结论的主旨;联系所学知识,理解“社会主义革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内涵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归纳总结认识。
答案提示:“社会主义革命”使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的结论表达了社会主义之于中国创造人类发展奇迹的重大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书写了改天换地的壮丽史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鲜活的生命力。
启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学习拓展 查找资料,进一步认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意义。
解题关键:重点把握“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思路引领:查找资料,补充资料;联系、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发展成果的相关史实;在此基础上讨论其形成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答案提示:必要性
①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承受的苦难与面临的困惑都是因为未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要与他国和平、平等相处,就需要有相应的综合国力,而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便是前提。
重要性
①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是了不起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奋斗的伟大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为我们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开拓了可以依靠的阵地,为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
②随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形成,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明显,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业部门不仅为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大量的日用消费品,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大批燃料、动力、原材料和技术装备,而且还为出口提供了相当数量的产品,它使中国在赢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又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
③集中统一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在当时物资缺乏、经济基础薄弱的条件下,起到了积极作用。它有利于把有限的资金、物力和技术力量集中起来,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的完成,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
【重要概念】
1.“三面红旗”
“三面红旗”是中国共产党于1958年提出的一个施政口号,指的是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它是时代的产物。“三面红旗”的出现,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2.“七千人大会”
于1962年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县委及以上的各级党委和重要工矿企业、部队的主要干部7000余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以来党在经济建设工作中的基本经验教训;动员全党贯彻“八字方针”,切实抓好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等等。这次大会对统一全党认识,纠正经济工作中“左”的错误,克服经济困难起了积极作用。
  
【合作探究】
任务1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
材料一 我们党深信,只要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动员六亿多人民力争上游,我们一定能够高速度地进行建设,一定能够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富强的国家之一。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5月29日)
材料二 1957~1965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年份 1957 1960 1962 1965
钢产量 535 1866 667 1223
粮食产量 3900 2870 3200 3891
——摘编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社论体现的心态。结合1956~1957年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2)计量化的方法是史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观察材料二表格中的数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1)心态:乐观自信;急于求成。主要因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一五”计划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缺乏建设经验。
(2)主要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四读” 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一:从设问得出“指出该社论体现的心态”,从正文得出“我们党深信,只要……一定能够……”“比较短的时间内赶上”,进而提炼出具体心态。 材料二:从正文“1957~1965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得出产量变化
“两定” 限定词(时空、内容、角度): 第(1)问,时间限定——1958年5月29日、1956~1957年;内容限定——社论体现的心态;角度限定——形成的主要因素。第(2)问,时间限定——1957~1965年;内容限定——材料二中的表格数据的变化;角度限定——变化的主要原因
定位词(原因、特点、影响): 第(1)问第①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一定能够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富强的国家之一”等信息和语气即可回答;第②小问,根据材料一中提供的信息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发生的相关事件分析概括。第(2)问,关键是要细致观察材料中数据的变化,然后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其原因,应注意题目的限定词是“主要原因”
任务2 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材料
时间 中国 世界
二战后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 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先后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 实施“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 美国组织“联合国军”参加朝鲜战争。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
20世纪 60年代 周恩来出访亚非十四国。 同法国建交。 与朝鲜签订《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世界各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 古巴导弹危机。 不结盟运动兴起
20世纪 70年代 与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美国从越南撤军。 尼克松访华。 非洲几内亚比绍共和国、莫桑比克人民共和国等国家独立
——摘编自顾宁、姚玉民等著《新中国与世界》
上表为二战后初期至 20世70年代的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示例一
论题:两极格局的形成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阐述:二战后初期,以华约成立为标志,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在两极格局下,一方面,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敌视、包围、封锁的政策,严重威胁新生的人民政权,同时美国还组织“联合国军”扩大侵朝战争,严重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另一方面,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保障新中国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在苏联的援助下,实施“一五”计划,大规模开展国内经济建设,进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中国积极发展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及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先后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总之,两极格局的形成对中国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
示例二
论题:中国推动了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的壮大。
阐述:1953年,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被广大国家所接受,成为维护国际和平的重要准则。1955年,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召开。会议提出的万隆精神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表达了亚非各国力图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标志着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推动世界和平事业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中国与朝鲜签订《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对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中国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主张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推动了非洲等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促进了世界和平民主事业的发展。
总之,中国在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的过程中,推动了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的壮大。
示例三
论题:美苏冷战影响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阐述:20世纪50年代,世界分裂为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重点发展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外交的另一条重要线索是沿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展开的,其意在突破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积极寻求对外关系的普遍发展,以弥补“一边倒”政策造成的不平衡。20世纪70年代,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尼克松任总统后,调整对华政策。在此背景下,中国及时调整对美政策,使中美两国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世界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总之,美苏冷战影响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中国外交政策与国际形势息息相关。
(问题会设计、知识能迁移、思维讲层次、分段有讲究)
审试题要求,确定试题主 旨 初步设计“问题”(论点) 上表为二战后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的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试题主题不明确——自拟论题)
读相关素材(史料、图表等) 有效信息 “二战后初期至 20世纪70年代的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时空定位 二战后初期至 20世纪70年代
史实梳理(准备论据,先“多多益善”,再“去伪存真”) 两极格局的演变及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形成的原因、特点、主要成果和影响;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出现转折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读相关素材(史料、图表等) 层次鲜明 两极格局形成对中国的挑战——两极格局形成对中国的机遇
其他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
答题步骤 确定论点 两极格局的形成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梳理论据(2个为宜,不贪多求全) 美国对华采取敌视政策;发动朝鲜战争
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中国在苏联的援助下实施“一五”计划;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得出结论(回望论点,展示素养) 两极格局的形成对中国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
【随堂检测】
1.(2023·山东济宁高一期末)“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提出这一论断的会议是(  )。
A.八七会议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是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会议正确分析了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D项正确;1927年八七会议、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5年中共七大都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并没有提出题干所述的这一主要矛盾的论断,排除A、B、C三项。
【答案】D
2.爱好历史的小王正在看《庐山会议实录》,其中有这么一段描述:“1959年六七月间,国务院秘书厅的干部在自由讨论学习中,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水平的规律看,认为进行某项行动的条件根本不成熟,发展也太急太猛。”你认为“某项行动”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人民公社化运动错在生产关系的调整不适应生产力落后的现实状况,故A项正确;“大跃进”运动属于盲目发展生产力,未涉及生产关系调整,故B项错误;三大改造在1956年已经基本完成,故C项错误;第一个五年计划在1957年已经完成,故D项错误。
【答案】A
3.有一首歌的歌词写道:“我是牛鬼蛇神,我是牛鬼蛇神,我有罪!我有罪!我对人民有罪,人民对我专政,我要低头认罪。只许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我要是乱说乱动,把我砸烂,砸碎,把我砸烂,砸碎!”这首歌流行于(  )。
A.解放战争时期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解析】根据材料“我是牛鬼蛇神”“人民对我专政”“把我砸烂,砸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许多知识分子、民主人士和干部遭到批斗,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结合上述分析可知,这首歌应流行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4.毛泽东说:“两霸,我们总要争取一霸,不能两面作战。”周恩来说:“这一突破使世界上的国家都愿意跟我们来往了……收获就在这里。”两人话题的核心是(  )。
A.中苏建立同盟关系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C.中美关系缓和
D.中日邦交正常化
【解析】根据“这一突破使世界上的国家都愿意跟我们来往了”可以推断“世界上的国家”指资本主义国家,故A项错误;根据“两霸,我们总要争取一霸”可见其突出与大国的关系,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可以判断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新局面的打开主要得益于中美关系缓和,故C项正确;日本不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故D项错误。
【答案】C
5.(2023·江苏南京高一校考开学考试)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共中央作出了在全国建设大小三线的决定,将建设的重点放在了西南、西北地区。这一举措(  )。
A.促使沿海工业的内迁
B.推动建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C.改善了国家工业布局
D.使西部成为经济中心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共中央作出了在全国建设大小三线的决定,将建设的重点放在了西南、西北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中共中央作出了在全国建设大小三线的决定,这一举措有利于西南、西北地区工业的发展,缩小西南、西北地区和沿海、东北地区工业差距,改善了国家的工业布局,C项正确;这一举措只是重点建设西南、西北地区,并不是把沿海工业内迁,排除A项;材料并非强调工业体系的问题,排除B项;“使西部成为经济中心”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答案】C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