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
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和推动国家统一大业所作出的努力 1.结合中国粮食安全保障主体变迁历程表,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必要性。(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结合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了解“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然性和伟大意义,培养维护祖国统一的家国情怀。(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自主预习】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时间:1978年5月。 (2)内容:强调①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3)意义: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年12月。 (2)指导思想:② 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重要讲话。 (3)内容: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③ 上来;实行④ 的历史性决策;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4)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1)时间:⑤ 年6月。 (2)内容: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3)意义: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时间、会议:1982年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2)内容: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 (3)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二、改革开放进程
经济体 制改革 (1)农村:⑥ 责任制在全国逐渐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2)城市:按照逐步扩大⑦ 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按照建立⑧ 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财政、税收、外贸、外汇、价格、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 (1)1980年5月,在⑨ 、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2)1984年,开放⑩ 个沿海港口城市。 (3)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形成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4)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5)2001年12月,中国加入
理论突破 (1)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 大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2)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 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3)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4)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新时代方 针目标 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 两制” (1)含义: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 ,同时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由邓小平提出。 (3)实践:香港、澳门回归 A.时间: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B.意义: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两岸 关系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 》。 (2)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后被称为“ ”。 (3)1993年4月,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4)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 》。 (5)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答案】①实践 ②邓小平 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④改革开放 ⑤1981 ⑥家庭联产承包 ⑦国有企业 ⑧现代企业制度 ⑨深圳 ⑩14 世界贸易组织 十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制度 告台湾同胞书 九二共识 反分裂国家法
思考点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思路引领:本题重在阐述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可结合党中央重要文件、指示进行归纳总结。
答案提示:(1)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发展、壮大。我国过去4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2)改革开放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的,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的发展面临一系列的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3)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改革开放有利于振奋民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
学思之窗 想一想,这一系列协议的签署及实施,对深化内地和香港、澳门的交流合作起到怎样的作用。
思路引领:要注意从对内地、港澳、世界等角度进行全面分析。
答案提示:(1)有利于推动“一国两制”事业的新发展,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提高发展质量,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2)有利于进一步建立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关系,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港澳发展注入新动能、拓展新空间;便利港澳居民到内地创业、就业;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
(3)有利于推动新时代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高水平的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融汇的重要支撑区。
【探究与拓展】
问题探究 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思路引领: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等进行分析。
答案提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它的伟大历史功绩就在于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使广大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辩证法的观点去把握对象的本质联系与内部矛盾的基本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地把握了国情。
(2)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成为党确定新时期总路线的开端。中国开始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阔步前进。它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形势进行了新的科学的分析,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正确运用,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协调地向前发展,也使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协调地向前发展。
学习拓展 搜集相关资料,结合所学知识,探讨“一国两制”的由来、发展及实践意义。
思路引领:结合资料拓展加深对“一国两制”方针的理解。
答案提示:(1)由来
①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就曾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表示除外交外,台湾一切事务都由蒋介石全权处理,后者还可派人参加中央政府。
②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并建议海峡两岸实行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同一天,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③1981年9月,叶剑英发表谈话, 提出九条方针。他提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等和外国投资不受侵犯;台湾当局和各界代表人士可担任全国性政治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国家管理;台湾地方财政有困难时,可由中央政府酌情补助;台湾人民愿回祖国大陆定居者,保证妥善安排,不受歧视,来去自由;欢迎台湾工商界人士回祖国大陆投资,兴办各种经济事业,保证其合法权益和利润;欢迎台湾各界人士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提供建议,共商国是。这一方针政策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热烈欢迎。这些原则后来成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④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并全面阐述。
⑤1982年宪法的规定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全会通过的“一国两制”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发展
①1992年10月12日,江泽民指出:“我们坚定不移地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积极促进祖国统一。”“我们再次重申,中国共产党愿意同中国国民党尽早接触,以便创造条件,就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进行谈判。在商谈中,可以吸收两岸其他政党、团体和各界有代表性的人士参加。”
②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
(3)实践意义: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为解决台湾问题和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有利于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有利于继续推动“一国两制”的实践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
【重要概念】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2.单一制国家
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国家本身是一个统一整体,只是为了便于管理,才把领土划分成若干行政区域,并据以建立起地方政权,即各地方行使的权力来源于中央授权,并不是地方固有的,地方的自主权或自治权是由国家整体通过宪法授予的。
【合作探究】
任务1 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 下面是中国粮食安全保障主体变迁历程表。
1949~1958年 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合作经营: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
1959~1978年 人民公社主导下的集体经营:人民公社;生产合作社;生产队……
1979~1992年 集体所有制下的家庭经营:承包户;专业户;生产队……
1992~2012年 专业户和兼业户并存的家庭经营:专业大户;兼业户;农民专业合作社……
2013年至今 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经营形式:家族农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
——摘编自王钢、钱龙《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演变路径和内在逻辑》
根据“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的五个阶段变迁情况,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参考答案】 示例
论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阐述:随着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确立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户生产模式,这种模式适应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家庭生产经营的基本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迅速推广。同时,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中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历史性变革。
综上所述,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问题会设计、知识能迁移、思维讲层次、分段有讲究)
审试题要求,确定试题主旨 初步设计“问题”(论点) 根据“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的五个阶段变迁情况,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试题主题不明确——自拟论题)
读相关素材(史料、图表等) 有效信息 “中国粮食安全保障主体变迁历程”“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的五个阶段变迁具体情况
时空定位 新中国成立70年来
史实梳理(准备论据,先“多多益善”,再“去伪存真”)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过程及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层次鲜明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与实施——全国范围内推广——农村基层政权改革——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其他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
答题步骤 确定论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梳理论据(2个为宜,不贪多求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得出结论(回望论点,展示素养)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任务2 祖国统一大业的不断推进
材料一
三国 时期 东吴黄龙二年(230年)正月,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等人到达夷洲,吴军征服了许多山夷部落
隋代 隋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派朱宽到流求招抚当地原住民;大业六年(610年),流求正式归顺隋朝
南宋 平湖(澎湖)已隶属泉州管辖,中国开始对澎湖正式驻军
元代 元世祖至元年间,设澎湖巡检司,隶属泉州晋江县(今晋江市)
明代 明太祖洪武初年,琉球岛中山王受明册封,成为明的藩属,台湾改称为“小琉球”;17世纪初期,荷兰人侵占台湾,明军多次抗击获胜,但未能迫其退出台湾
清代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材料二 台湾作为我国东部海防的屏障,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清代以来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海防未给予足够重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军闯入基隆港,重炮轰击沙湾炮台;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翌年,法军进攻台湾;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面对列强的侵略,台湾军民奋起反抗。在鸦片战争中,台湾军民的抗争有力地配合了祖国大陆的反侵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军民掀起反割台斗争。此后,在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止过。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0月25日,台湾光复。
材料三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事关中国核心利益和中国人民民族感情,不容任何外来干涉。……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也是两岸同胞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和衷共济、共同奋斗,就一定能够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未来,就一定能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习近平主席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对台湾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台湾受到侵略的背景及台湾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解决台湾问题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
【参考答案】 (1)特点:设置地方行政机构;派驻军队,政府加强管理;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民族首领管理本地事务;与抵御外来侵略相结合。
(2)背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列强加紧侵略和瓜分世界;清末政局混乱,国力衰微;清政府缺乏近代海防观念;中国东南海疆危机严重;等等。
意义:有力地配合了大陆的反侵略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了国人团结抗争的民族意识,展现了台湾军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沉重打击了侵略者;为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
(3)意义:解决台湾问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维护中国核心利益和人民的民族感情;有利于推动两岸共同发展,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有利于粉碎反华势力利用台湾问题阻挠中国统一大业的分裂图谋。
“四读” 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一:从正文得出“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等人到达夷洲”“隋炀帝派朱宽到流求招抚当地原住民”“设澎湖巡检司,隶属泉州晋江县”“琉球岛中山王受明册封”“明军多次抗击获胜”“置台湾府”,进而提炼出中国古代对台湾治理的特点。 材料二:从引文和正文得出台湾受到侵略和台湾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有效信息,进而提炼出近代台湾受到侵略的背景及台湾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意义。 材料三:从引文得出是习近平主席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从正文得出台湾问题“事关中国核心利益和中国人民民族感情”“是两岸同胞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和衷共济、共同奋斗,就一定能够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未来”,进而提炼出相关意义
“两定” 限定词(时间、空间、角度): 第(1)问,时空限定——中国古代;角度限定——台湾治理。第(2)问,时空限定——近代;内容限定——台湾受到侵略、台湾人民反侵略斗争。第(3)问,角度限定——解决台湾问题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
“两定” 定位词(原因、特点、影响): 第(1)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等人到达夷洲”“隋炀帝派朱宽到流求招抚当地原住民”等信息可得出中国古代王朝派驻军队,政府加强管理;根据材料一“设澎湖巡检司,隶属泉州晋江县”“置台湾府”等信息可得出设置地方行政机构;根据材料一“琉球岛中山王受明册封”可得出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民族首领管理本地事务;根据材料一“明军多次抗击获胜”可得出中国古代对台湾治理与抵御外来侵略相结合。第(2)问第①小问,根据材料二“法军进攻台湾;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后期,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列强加紧侵略和瓜分世界;根据材料二“清代以来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海防未给予足够重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清政府封建统治腐败,政局混乱,国力逐渐衰落,清政府缺乏近代海防观念;根据材料二“英军闯入基隆港,重炮轰击沙湾炮台”等信息可知,这一时期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东南海疆危机严重,民族危机逐渐加深。
“两定” 第②小问,根据材料二“台湾军民的抗争有力地配合了祖国大陆的反侵略战争”可得出有力地配合了大陆的反侵略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材料二“台湾军民掀起反割台斗争……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止过”等信息可知,台湾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是我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激发国人团结抗争的民族意识,也展现了台湾军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根据材料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止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沉重打击了侵略者,为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第(3)问,根据材料三“台湾问题……事关中国核心利益和中国人民民族感情”可得出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维护中国核心利益和人民的民族感情;根据材料三“也是两岸同胞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可得出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推动两岸共同发展,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根据材料三“和衷共济、共同奋斗,就一定能够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未来”可得出解决台湾问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解决台湾问题过程中遇到众多的困难和阻力,因此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粉碎反华势力利用台湾问题阻挠中国统一大业的分裂图谋
【随堂检测】
1.有人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党的历史上自延安整风以来的又一次马克思主义的解放运动。”他得出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
A.系统纠正了党内的主观主义
B.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
C.全面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D.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表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冲破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的束缚,故B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排除C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排除D项。
【答案】B
2.(2023·北京顺义高一统考期末)《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一书在评价某次会议时指出,“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从此开始全面展开,我国的改革开放由此揭开了序幕”。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四大
【解析】根据材料“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从此开始全面展开,我国的改革开放由此揭开了序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该会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因此材料所述体现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A项正确。
【答案】A
3.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有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后,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有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
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
C.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解析】材料“小型国有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改变了政府对企业的直接管理模式,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故选D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市场经济改革的目标,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我国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没有体现出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变化,排除C项。
【答案】D
4.下图是深圳市地区生产总值发展示意图,图中数据变化主要得益于我国( )。
A.全面实行包产到户政策
B.引进外资技术和扩大出口
C.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80年深圳被设立为经济特区,所以图中数据的变化主要得益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和扩大出口,故选B项;包产到户政策的实施是在农村,排除A项;“走出去”战略是在中共十七大上正式提出的,排除C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排除D项。
【答案】B
5.1988年3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发布公告,决定不再追诉去台人员在新中国成立前所犯罪行,台胞来大陆探亲旅游和开展经贸活动均受法律保护。该公告的发布( )。
A.意在促进两岸人员往来
B.表明司法独立不受干涉
C.标志着海峡两岸开始交流
D.破坏了我国的司法主权
【解析】由材料中的公告可知,中央政府通过法律切实保护台胞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推动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故A项正确;司法独立不受干涉是外交问题,材料强调的是海峡两岸的关系问题,B项错误;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海峡两岸开始了经济文化和人员交流,C项错误;“破坏了我国的司法主权”表述不符合新中国外交关系发展史实,D项错误。
【答案】A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