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学 科 语文 年 级 五 教学形式
课题名称 杨氏之子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文言文并不陌生,因为从三年级起,已经学过文言文《司马光》《守株待兔》《精卫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囊萤夜读》《铁杵成针》《古人谈读书三则》和《自相矛盾》,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及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孩子应该是有所了解的。但体会“语言风趣幽默”的妙处,仍有一定困难,学生的理解会停留在表面而达不到更深层次,这需要老师创设情境,巧搭支架,帮助其理解感悟。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是统编教材五下第八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情节简单,语言风趣幽默,展现了儿童聪慧可爱、机智灵敏的形象特点,选自南朝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一书。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课后习题有“借助注释了解课文意思,说说从哪里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可见,“感受语言的风趣幽默”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 认识“诣、禽”等2个生字,会写“梁、诣”等3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背诵课文。 3. 通过朗读、借助课文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大意,并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背诵课文。 难点: 通过朗读、借助课文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大意,并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
教学策略: 1.多层朗读训练中落实朗读及语言积累的教学目标。 2.新旧知识衔接中落实“理解感知”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回顾课文,复习方法 1. 同学们,从三年级开始我们就学习文言文,你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文言文吗? 2. 学到五年级,你积累了哪些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好方法了呢?谁愿意来分享一下自己的学习经验?随机板贴。 借助注释、结合插图、联系上下文、抓重点词句、查阅资料、查工具书…… 回顾旧知,为新课做好准备
(二)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1.揭示课题,走近人物 (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文言文,题目是——《杨氏之子》。 (2)你读懂题目了吗?谁来说一说。 (3)运用“( )氏之( )”自我介绍。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课文讲了杨氏子和谁之间发生的故事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出示学习提示:1.读准字音,用自己学过的阅读方法了解课文大意。圈圈课文中表示杨氏之子和另一人物的称谓。2.完成作业本第3(1)题。 (2)初读交流,以义定音。 ① 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吗?谁来说说作业本练习题的选择。 ② “诣”正音 ③ 小结:我们通过查工具书,可以更好地理解字词意思,从而能准确朗读课文。引导齐读句子。 3. 理清人物,了解大意 (1)文中的另一个人是谁? (板书:孔君平) (2)你找到了哪些关于他们的称谓?板书:杨氏子 孔君平 杨氏之子:儿、君。 孔君平:孔、夫子。 (3)小结:在文言文中,同一个人可以有不同的称谓。 (4) 那你能抓住主要人物,连起来说说课文的意思了吗? 自由准备,指名交流。随机纠正朗读,说清大意。 指导理解:孔指以示儿曰。 指导理解:家禽 4. 读对停顿,读出韵味 (1)读好文言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对停顿。自己试着根据了解到的意思边读边用斜线标注出停顿。 ① 谁能来试着读出古文的韵味来? ② 老师也想学着你的样子读一读,行吗?其他同学也可以跟着一起读。你还想读吗? “杨氏”是姓杨的人家,“之”是“的”的意思。杨氏之子就是杨家的儿子。 学生读课文 学生说作业本答案 孔君平。 学生说课文主要意思 指名学生朗读,边听边标注停顿。 自己读、同桌互读、推荐读、集体有节奏地朗读。 让学生读通课文、读准节奏、了解故事内容
(三)品味语言,聚焦“聪慧” 1. 划中心句,聚焦“聪慧” 你发现了吗?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你们同意吗?那就用双横线把这句话划出来。齐读。课文开头就介绍到杨氏子很聪明。所以“甚”的意思就是?“聪惠”就是?你怎么知道了? 总结:是呀,“惠”是通假字,同“慧”,是聪明、有智慧的意思。现在这个词语一般就写成“聪慧”。看来,借助注释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2. 自主质疑,关注言行 读到“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你脑中有什么疑问吗?杨氏子的聪慧表现在哪里呢?出示学习要求。 学习提示:默读课文,找出杨氏之子语言和动作的词句,分别用横线和曲线划一划,体会体会。 3.品读课文,感悟“聪慧” (1)从行为上看“甚聪慧” (2)从语言中看“甚聪惠”。 指名交流。引导画一画杨氏之子的内心思维导图。 小结: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有趣。孩子听出了话里的玄机,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了“孔雀”,进行辩驳,甚聪慧。 这么精彩的语言对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齐读。 同学们,那杨氏子为什么不直接回答成 :“孔雀非夫子家禽。”对比出示句子。 联系上下文,抓住“未闻”这一重点词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感受人物形象。 想象说话:那如果和他开玩笑的不姓孔,姓黄,姓李,你觉得他又会如何作答呢?同桌交流,指名同桌回答。 (3)预设三: 从回答的速度上看“甚聪惠” ① 从“应声”一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 “应声”这两个字可以看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4)小结:课文不足百字,行文简要精当——一个中心句、一个完整的故事,让我们初步感受到了杨氏之子的聪慧。 4.角色朗读,尝试背诵。 (三)总结方法,推荐阅读 介绍《世说新语》,推荐阅读其他著名片段,如《钟氏之子》、《谢道韫》、《徐孺子》。 甚聪惠 为设果,果有杨梅。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从一个“未闻”中,读出了杨氏子的聪明,他懂得交谈之道。这样回答,既“回敬”了孔君平,又不失礼节。聪明的人不仅会听,还能说会道。 男女生读。师生读。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慧
(四)总结方法,推荐阅读 介绍《世说新语》,推荐阅读其他著名片段,如《钟氏之子》、《谢道韫》、《徐孺子》。 学生课外阅读 丰富学生阅读体验
板书设计 21 杨氏之子 杨氏子——杨梅——君家果 甚聪慧 孔君平——孔雀——夫子家禽
分层作业设计 1.抄写课文。 2.完成作业本1.2.3 3.推荐阅读《世说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