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竹节人 表格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0.竹节人 表格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4 20:1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学 科 语文 年 级 六 教学形式 课堂
课题名称 竹节人
学情分析 1.本单元为阅读策略训练单元,《竹节人》是本单元的打头课文,在本文教学时,对于提高阅读速度等阅读策略进行必要的学习方法的训练。 2.学生首次接触阅读策略——有目的的阅读,没有这些经验,需要老师在教学时进行渗透和训练。 3.为了提高学生有目的的阅读,设计了三个活动,来帮助学生: 活动一:写玩具说明书。课文第3自然段写竹节人的制作方法,阅读时用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罗列出制作的材料、工具、步骤、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用圈画关键词的方法,掌握三个动作要领:锯、钻、穿。课文插图直观呈现了竹节人的样子,图文对照阅读,可以将制作过程理解得更清楚。第8-16自然段写竹节人的各种玩法,一种是“赤膊相斗”,一种是“花样比武”。阅读时用圈画关键词的方法,掌握三个动作要领”嵌、拉、一松一紧”,写成简要的使用说明。
活动二:体验细节的情趣。竹节人带米的乐趣,敢落在件的细节中,阅读时要用细节品读的方法,圈出包含情趣的词句,,边读边想象情境。体验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童真童趣。用毛笔杆愉做”竹节人的快乐;被课桌当”古战场”的快乐,取各种名号”的快乐。课间“玩人迷”的快乐;课上“偷着玩”的快乐:,意外发现老师“玩人迷"时的满足连串的快乐,都用"竹节人”串了起来。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议-议:童年的快乐来自哪里 活动三:讲述老师的故事。
教材分析 《竹节人》是一篇散文。回忆了儿时玩竹节人的种种趣事:用毛笔杆偷做竹节人、在破课集上斗竹节人、老师偷玩没收来的竹节人……“竹节人”是一条“线”,串起了一件件“事”。也带出了一个个”人”:迷上竹节人的“我"和小伙伴们,无心不减的老师。在那些饶有情趣的细节中,作者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喜悦和满足,为读者掀开了童年时代最美好的那一页。 《竹节人》在导语中设置了三个阅读任务: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任务一是将课文当作“说明文"来阅读,任务二是将课文当作“文学作品”来阅读,任务三是将课文当作“记叙文”来阅读。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不同的文体要用不同的读法。三个阅读任务是将《竹节人》这篇散文作为学习“有目的地阅读"这个策略的“样本”.即在多项任务阅读中,学习“不同目的,不同读法”的阅读策略。
任务一:写玩具说明书。课文第3自然段写竹节人的制作方法,阅读时用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罗列出制作的材料、工具、步骤、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用圈画关键词的方法,掌握三个动作要领:锯、钻、穿。课文插图直观呈现了竹节人的样子,图文对照阅读,可以将制作过程理解得更清楚。第8-16自然段写竹节人的各种玩法,一种是“赤膊相斗”,一种是“花样比武”。阅读时用圈画关键词的方法,掌握三个动作要领”嵌、拉、一松一紧”,写成简要的使用说明。
任务二:体验细节的情趣。竹节人带米的乐趣,敢落在件的细节中,阅读时要用细节品读的方法,圈出包含情趣的词句,,边读边想象情境。体验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童真童趣。用毛笔杆愉做”竹节人的快乐;被课桌当”古战场”的快乐,取各种名号”的快乐。课间“玩人迷”的快乐;课上“偷着玩”的快乐:,意外发现老师“玩人迷"时的满足连串的快乐,都用"竹节人”串了起来。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议-议:童年的快乐来自哪里 课文第20 29自然段写了老师怒气冲冲地没收玩具,而后却任务三:讲述老师的故事。
教学目标 会写“豁”等14个生字。 能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在老师的指导下由扶到放,快速找到对应段落,仔细阅读,完成阅读任务 发展性目标: 能准确地找到相关段落,讲述故事完整、生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在老师的指导下由扶到放,快速找到对应段落,仔细阅读,完成阅读任务 难点: 能准确地找到相关段落,讲述故事完整、生动
教学策略: 1.本单元的阅读策略是“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阅读的目的可以归纳为三类:为乐趣而阅读、为信息而阅读、为语文学习而阅读。《竹节人》,内容贴近生活,可做可讲,也可体验乐趣: 2.-般采用扫读、略读、细读、研读、背读等方法。以学习语文为目的阅读.往往采用最有效的细读法,但并非所有的阅读都需要细读。阅读目的与阅读方法相匹配,才能提高阅读效率。 3.有目的地阅读,针对阅读的四种低效表现:局限于词句理解;未能提取有用信息建构文本意义;未能因需而读;未能对阅读方法和速度进行自我调控。围绕阅读策略,教学中要实现三步走:一是根据阅读需要,明确阅读任务;二是取舍阅读材料,确定阅读重点;三是选择适切方法,完成阅读任务。 4.《竹节人》设置了三个阅读任务:(1)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宜用“提取关键信息”的阅读方法,将“要领及步骤”圈画出来绘成图示;(2)体会传统玩具的乐趣。宜用“感情朗读”的方法,借助朗读想象竹节人的各种形态以及“斗”竹节人的生动画面,体会“乐”与“趣”;(3)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宜用“主线串联”的阅读方法,梳理“发现破绽、没收玩具、玩得人迷”的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感知课文内容,明确阅读任务 图文对照,写玩具说明书
出示任务单: 请你参阅课文,写一份“竹节人”的制作及使用说明书。浏览课文,标出对写说明书有参考价值的语段。(注意边读边想:这一段与任务无关就可以直接跳过) 我会学: 我能圈画关键词,写清竹节人的使用方法。 1.阅读第8--10自然段.圈画关键动词,有序写清”初级玩法"。
2.阅读第11--16自然段,圈画关键词句,有序写清“高级玩法” 活动三:出示任务单 学习篇章页,了解本单元学习的要求:有目的地阅读,是阅读策略单元 自读课文《竹节人》,讲了什么事? 再读学习提示,明确学习本课的任务是什么? 1.交流: 第3自然段写竹节人的制作过程:10自然段写竹节人的“初级玩法"第1-16自然段写竹节人的“高级玩法"。
2.圈画关键词,写清制作玩具的方法步骤。
(1)阅读第3自然段,圈两制作竹节人的动词,推断需要的工具和材料。要点:①动词:锯、钻(再)锯、穿。②工具:锯子(钢锯条)、钻头(铁钉)、水彩笔。③材料:毛笔杆、(纳鞋底)线、小木棍(冰棍棒)。
(2)再读第3自然段,对照插图,写清制作步骤。
要点:第一步“锯",用锯子将毛气笔杆锯成寸把长的-截再用锯子将余下的毛笔杆平均锯成8短截;第二步“钻”,用钻头在最长一截的三分之-一处钻一对小眼。 第三步“穿",按照图示,将9截毛笔杆穿在一起;第四步“画”:用水彩笔给竹节人画上眉毛、眼睛、嘴巴。 初级玩法要点: ①动词:嵌人、拉紧、一松-紧。 ②"初级玩法":先把长线嵌人课桌裂缝里:再从下面拉紧长线;最后将左右长线~松一紧地拉动。
高级玩法:
①起名号:“齐天小圣”金钩大王”。 ②加道具:冰棍棒、废钩针、铅皮、铁丝、红丝线、橡皮。③"高级玩法”:先用道具“武装”竹节人,再在身上刻上名号:最后拉动长线- 紧一松地进行打斗。
活动四:交流点评,选出最佳说明书。
(1)说明书中的制作步骤和使用步骤.必须完整、有序、准确。 图示与文字说明相匹配。 (3)用语(名词、动词)科学、准确。 了解单元学习任务,明确本单元为阅读策略单元,了解本课学习的任务 能根据阅读的目的迅速定位段落,完成第一个阅读任务
板书设计 竹节人 浏览全文 选择内容 提取关键信息 细读分析 圈画关键词句
分层作业设计 根据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才能通过阅读的速度,你能读的既快又正确吗? (一) 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有生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地球上有大量的水。水存在于辽阔无边的海洋,存在于纵横交错的江河,存在于星罗棋布的湖泊,也存在于…… 那么地球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对这个问题,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地球上的水是在地球形成时,从那些宇宙物质中分离出来的;而在地球形成以后,从地球内部不断析出水分聚集在地表。这由今天的火山活动可以得到证实。从地下分离出水的规模现在还很大,一次火山爆发,它喷出的水蒸气就可以达到几百万公斤。可以想见,在漫长的地球历史发展过程中,这样产生的水是很多的。此外,地球的重力比较大,它能把水吸引住。地球上的温度也有利于水的存在,如果地球表面温度太高,水就会汽化跑到太空去了。 最近,科学家又有一个重要发现:地球上的水源靠”天外来客”不断得到补充。 美国科学家最近在美国地质物理协会的一次会议上宣布,卫星观测表明,每天有成千上万个小型冰球撞击地球大气层,它们带来的水分进入了地球大气和海洋,对地球上保持充足的水源起到了重要作用。 美国依阿华大学的物理学家路易斯.弗兰克于1986年首先发现了这一现象。1996年6月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射的极地探测卫星又发现,每隔5分钟到30分钟,就会有直径在12米左右的小型冰球撞击地球外层大气,每天撞击地球大气层的冰球总数最高达到4.3万个。 科学家解释说,这些冰球由冰和宇宙尘埃组成,实际上也就是小彗星。当距离地球大约2.1万公里到960公里时,冰球就分裂成小碎片。当这些碎片暴露在阳光下时,就会迅速汽化,成为厚厚的云层,然后或被风吹散或形成降水。弗兰克博士估计,每隔10000到20000年,来自太空的冰球可以使地球海平面升高2~3厘米。天文学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认为陨冰可能就是这些未汽化光的冰球。 ☆1.文章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举例子、作诠释 B.举例子、列数字 C.列数字、下定义 D.作比较、打比方 ☆2.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 A.地球上有生命 B.水是生命的源泉 C.地球上有大量的水 D.地球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3.第3自然段中所说的“天外来客”在文中指的是( ) A.卫星 B.火山 C.科学家 D.小型冰球 ☆☆4.地球上的水分能够保留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自然段中,”可能”一词能否去掉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