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素质测试A卷 (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素质测试A卷 (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4 23:01:08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素质测试A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一部分 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锦幛(zhàng) 荇藻(xìng) 喷薄(bé) 驱逐(qū)
B.迷惘(wǎng) 簇新(cù) 熏黑(xūn) 胚芽(péi)
C.干瘪(biě) 勒进(lēi) 蜗行(wō) 隧洞(suí)
D.嘶哑(sī) 黝黑(yǒu) 颤抖(chàn) 虔信(qián)
2.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看群情激愤,小偷只好在大家众目睽睽之下,拿出钱包,低头认错。
B.“中国梦”并非可望而不可即,我们应为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而奋斗。”
C.随着最新证据的出现,原来已经比较明朗的案情又变得扑朔迷离。
D.老李头最终还是决定进城去和儿孙共同生活,只为了享受天伦之乐。
3.下面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培训,大家懂得了责任重于泰山的道理,受益匪浅。
B.有头脑的人类为了控制某些不受待见的生物,居然采取了一些污染整个环境的做法,而且这些做法甚至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
C.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以便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D.十年过去了,汶川大地震的幸存者大多走出了地震带来的阴影。
4.下列相关知识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朦胧诗派代表诗人
B.余光中——《乡愁》——回旋往复的音乐美
C.戴望舒——《大堰河——我的保姆》——雨巷诗人
D.艾青——《我爱这土地》——对祖国真挚深沉的爱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那些杀身成仁的志士将生命视作敝履,他们并非对于生已感到厌倦,相反,他们倒是乐生的人。
②这是“生”的美丽之最高的体现。
③他们是为了保持“生”的美丽,维持多数人的生存,而毅然献出自己的生命的。
④这样深的爱!甚至那躯壳化为泥土,这爱也还笼罩世间,跟着太阳和明星永久闪耀。
⑤“生”的确实是美丽的,乐“生”是人的本分。
A.①③④②⑤ B.①③②④⑤ C.⑤①③④② D.⑤②①③④
6.按要求默写填空。
(1)而现在/乡愁是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2)然后我死了, 。(艾青《我爱这土地》)
(3)宁为百夫长, 。(杨炯《从军行》)
(4)举杯邀明月, 。(李白《月下独酌》)
(5)当今有很多外出辛苦打工的农民工,他们的亲人在家乡 时时思念他们,请你选用一句古诗词送给这些可敬的农民 工,表达亲人对他们的思念之情吧。
7.综合性学习
宏远初中九年级(1)班打算举行“漫步诗苑”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踊跃参加。
(1)为了了解同学们对诗词的感兴趣程度,班级进行了一次调查。下面是调查的数据,请你阅读这张表格,归纳出结论。
类型 年级 不够感兴趣 比较感兴趣 很感兴趣
七年级 47.2% 34.7% 18.1%
八年级 42.8% 37.5% 19.7%
九年级 32.7% 43% 24.3%
结论:
(2)在诗歌朗诵活动中,如果你是主持人,请你写一段富有诗意的开场白。(100字左右)
第二部分 阅读能力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8.“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在本诗中表现什么?
9.“南国烽烟正十年”指哪十年?这一章的主旨是什么?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乙】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1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B.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C.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D.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丈夫之冠也。冠:行冠礼。 B.万钟于我何加焉!加:益处。
C.富贵不能淫。淫:使……迷惑。 D.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太。
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1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
A.(甲)文借景春之口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同时这个反问句式也流露出景春对张仪、公孙衍的崇拜。
B.(乙)文中“乞人不屑”的事例生动地表现了在“生”和“义”不可同时得到时,乞人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
C.(甲)文中认为“仁”“礼”“义”是大丈夫最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基础,是核心,所以最先说出来。
D.(乙)文中作者认为人只有保留“本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
(三)阅读短文,完成各题。
经历风雨增长才干
沈童睿
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是难以成大器的。”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既为青年施展才华、竞展风采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青年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代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必须练就过硬本领,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经历风雨、增长才干。
②在风雨中增长才干,要筑牢坚定的理想信念。奋斗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如果跌了一跤就打退堂鼓、畏缩不前,就无法从经验教训中获得滋养,成事、成才更无从谈起。而百折不挠的意志,需要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来浇铸。【甲】从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到千难万险的长征路,从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到摧枯拉朽的解放战争……九死一生、千难万险,不但没有阻挡中国共产党人前进的步伐,反而令我们变得愈益强大。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前行路上的灯塔。
③在风雨中增长才干,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乙】躲在“舒适圈”中坐而论道、驰于空想,是难以收获成长的。到现实中、在奋斗中摸爬滚打,研究现实矛盾,实践胸中所学,才能不断提高本领、积累经验。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挺膺担当,投身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一线,锤炼意志、磨练本领。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的苗家女孩施林娇大学毕业后主动回到村里创业,通过拍摄短视频、直播等方式,让家乡的风景、民俗为更多人所知;科技攻关前沿,广大青年竭智尽力,青年工程师曾耀祥,在而立之年改变了半个多世纪的“火箭弹性载荷设计方法”,让火箭更轻、运载能力更强……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收获了成长,实现了个人价值,为广大青年树立了榜样。
④青年是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生逢伟大时代,青年要增强紧迫感,经风雨、见世面、成大器,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4.【读观点】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5.【读逻辑】朗读时,小雅同学认为下面两句话说理形象深刻,放在文中可增强表达效果。请你将句子序号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两处相应的位置。
①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温室里长不出万年松。
②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甲] [乙]
16.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科技攻关前沿,广大青年竭智尽力,青年工程师曾耀祥,在而立之年改变了半个多世纪的“火箭弹性载荷设计方法”,让火箭更轻、运载能力更强……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棉被
祁和山
①母亲常说,千层布不抵一层棉。
②计划经济年代,东西几乎都是凭票购买,每人每年只供应二两棉花,而且还不是年年都有,这些棉花只能做做棉袄棉鞋,我们家人口多又特别穷,所以没有一床像样的棉被。为防止被窝里的暖气散发,我们睡觉时都要把穿的衣服全盖在被子上面,即使这样我们也会时不时地被冻感冒。
③我们盖的那床棉被本来就又薄又破旧,睡觉时兄弟们还经常抢拽蹬,棉被早已千疮百孔,实在无法再盖了。父母咬咬牙,动员全家吃了一个月的咸菜,才买回四斤雪白的棉花,加上旧被胎,终于弹了一床厚厚的棉被。那一夜,我们睡得很香很踏实,睡梦中,我感觉到母亲好像站在床边,她静静地看着我们,然后欣慰地笑着。
④我初中毕业后被招工到一个小镇上班时,所有的物资已经不紧张了,家境也好了许多,母亲想给我弹一床新棉被带去。我拍了拍那床棉被说,不需要,有它就行了。母亲也不勉强,于是请人把那床棉被重新弹了一下。
⑤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天天要干活,母亲又不想耽误大哥二哥他们的工作,决定由她送我去小镇。若不是带的东西多,一个人不好拿,我绝对不会让母亲跟着。
⑥那个初冬的早上,母亲用床单把棉被和垫被包起来,抓住床单四个角打的结往后一甩,然后双手在胸前紧紧拽着。她身材矮小,棉被往后的惯性让她身子跟着往后一仰,她赶紧向前一步想保持平衡,却没有收住脚,踉踉跄跄差点跌倒。
⑦我连忙伸手扶住她说,我来背吧。她死活不肯,说你正在长身体,会压得长不高。没办法,我只好抱着一个装满衣服的木箱跟在后面。母亲弓着腰,肩上的棉被像座小山一样,我听见了她或轻或重的呼吸声……
⑧上了公共汽车,我把木箱放在过道里,母亲把棉被放在上面。这时,她才喘了口气,抬手擦了擦脸上的汗。七年后我调回县城,因为嫌麻烦好多东西都没有要,包括木箱。那床棉被却被我当作宝贝,我学母亲当年的样子用床单把它包扎起来,然后用力甩到身后,向车站走去。
⑨四年后我结婚,按我们这里的风俗,双方家长都要新弹几床棉花被胎。我割舍不下那床棉被,想继续盖它,大不了再弹一弹。母亲这次没有答应,态度很坚决,说要图个吉庆,结婚应该样样都要是新的,又不是过去缺衣少食的时候,人家晓得会笑话的。她说得不错,可是我有我的想法,最后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这床棉被先放在他们这里,过一年半载我再来拿走。妻子娘家的嫁妆里有四床棉花胎,怕多了没地方放,我让母亲只弹了两床。
⑩两床棉被分别用红绿绸缎做面,大白布做底,叠放在床上十分喜庆。其余的用不着,捆扎好了放进一个大纸箱里。只过了半年,我就请师傅把那床棉被弹了一下,又加进去不少棉花,妻子用好看的被套把它套起来,那床棉被盖在身上不管多冷的天我们都不觉得冷。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女儿快二十岁了。
我结婚到现在,大大小小搬了七次家,直到六年前买了商品房终于安顿下来。其间,我们也添置了诸如羊毛被、踏花被、九孔被,甚至蚕丝被,不过,我仍然喜欢盖那床老棉被,它经太阳一晒就变得蓬松无比,似乎阳光渗透了棉花的每一根纤维,睡觉时像棉质内衣贴在身上,舒服而温暖,让我忍不住想起和它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心情。老棉被!陪伴我走过近四十年风风雨雨的老棉被!想到它就想到了家……
(有删改)
1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老棉被”为题,主要写了“我”与老棉被之间的故事。
B.文章以倒叙的方式讲述故事,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
C.文中的“我”是故事的讲述者,而文章的线索是老棉被。
D.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将老棉被和羊毛被、踏花被、九孔被,甚至蚕丝被进行对比。
18.文章叙述了“我”和老棉被的哪些故事?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19.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睡梦中,我感觉到母亲好像站在床边,她静静地看着我们,然后欣慰地笑着。(怎样理解“欣慰地笑着”?)
(2)她身材矮小,棉被往后的惯性让她身子跟着往后一仰,她赶紧向前一步想保持平衡,却没有收住脚,踉踉跄跄差点跌倒。(此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20.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1.文章对母亲着墨不多,但母亲的形象却非常鲜明,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的形象。
第三部分 写作
22. 按要求写作:
梦想是人的翅膀,有了它,人才能翱翔;梦想是最暖和的光辉,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候,它也能把前面的路照亮。
请以“梦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拟题目,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不得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素质测试A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一部分 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锦幛(zhàng) 荇藻(xìng) 喷薄(bé) 驱逐(qū)
B.迷惘(wǎng) 簇新(cù) 熏黑(xūn) 胚芽(péi)
C.干瘪(biě) 勒进(lēi) 蜗行(wō) 隧洞(suí)
D.嘶哑(sī) 黝黑(yǒu) 颤抖(chàn) 虔信(qián)
【答案】D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字音的识记。A项中“喷薄”的“薄”应读“bó”B项中“胚芽”的“胚”应读“pēi”;C项中“隧洞”的“隧”应读“suì”。
2.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看群情激愤,小偷只好在大家众目睽睽之下,拿出钱包,低头认错。
B.“中国梦”并非可望而不可即,我们应为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而奋斗。”
C.随着最新证据的出现,原来已经比较明朗的案情又变得扑朔迷离。
D.老李头最终还是决定进城去和儿孙共同生活,只为了享受天伦之乐。
【答案】A
【详解】众目睽睽:指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与前面的“大家”语意重复,使用不当。
3.下面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培训,大家懂得了责任重于泰山的道理,受益匪浅。
B.有头脑的人类为了控制某些不受待见的生物,居然采取了一些污染整个环境的做法,而且这些做法甚至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
C.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以便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D.十年过去了,汶川大地震的幸存者大多走出了地震带来的阴影。
【答案】C
【详解】C“干预、发现和制止”语序不当。
4.下列相关知识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朦胧诗派代表诗人
B.余光中——《乡愁》——回旋往复的音乐美
C.戴望舒——《大堰河——我的保姆》——雨巷诗人
D.艾青——《我爱这土地》——对祖国真挚深沉的爱
【答案】C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名著知识。《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作品,应改为《我用残损的手掌》。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那些杀身成仁的志士将生命视作敝履,他们并非对于生已感到厌倦,相反,他们倒是乐生的人。
②这是“生”的美丽之最高的体现。
③他们是为了保持“生”的美丽,维持多数人的生存,而毅然献出自己的生命的。
④这样深的爱!甚至那躯壳化为泥土,这爱也还笼罩世间,跟着太阳和明星永久闪耀。
⑤“生”的确实是美丽的,乐“生”是人的本分。
A.①③④②⑤ B.①③②④⑤ C.⑤①③④② D.⑤②①③④
【答案】C
【详解】(1)①句的“他们倒是乐生的人”承接⑤句的“乐‘生’是人的本分”,并且⑤句概括了整个语段的内容,提到两个关键词“生的美丽”“乐生”,故⑤①。(2)③句的“他们”指的是“那些杀身成仁的志士”,故③句紧承①句,故⑤①③。(3)④句的“这样深的爱!”是对③句中的那些杀身成仁志士行为的评价,故紧承③句,故⑤①③④。(4)②句是总结句,这里面的“这是”指代前文那些杀身成仁志士和他们的行为,故是结尾句。所以顺序为⑤①③④②,故选C。
6.按要求默写填空。
(1)而现在/乡愁是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2)然后我死了, 。(艾青《我爱这土地》)
(3)宁为百夫长, 。(杨炯《从军行》)
(4)举杯邀明月, 。(李白《月下独酌》)
(5)当今有很多外出辛苦打工的农民工,他们的亲人在家乡 时时思念他们,请你选用一句古诗词送给这些可敬的农民 工,表达亲人对他们的思念之情吧。
【答案】
(1) —湾浅浅的海峡 (2)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3)胜作一书生 (4)对影成三人
(5) 示例:但愿人长 久,千里共婵娟。
【详解】试题分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湾”“婵娟”等字词的书写。
7.综合性学习
宏远初中九年级(1)班打算举行“漫步诗苑”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踊跃参加。
(1)为了了解同学们对诗词的感兴趣程度,班级进行了一次调查。下面是调查的数据,请你阅读这张表格,归纳出结论。
类型 年级 不够感兴趣 比较感兴趣 很感兴趣
七年级 47.2% 34.7% 18.1%
八年级 42.8% 37.5% 19.7%
九年级 32.7% 43% 24.3%
结论:
(2)在诗歌朗诵活动中,如果你是主持人,请你写一段富有诗意的开场白。(100字左右)
【答案】
(1)多数初中学生对诗词感兴趣。随着年级的升高,对诗词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多。
(2)要有称呼,主题明确,语言尽量有文采。
【详解】
(1)本题考查表格转换成文字的能力。认真观察表格中的文字和数据,结合表格的标题,可看出:七年级的同学对诗词不够感兴趣占比不到一半,比较感兴趣和很感兴趣的超过一半的比例;八年级不够感兴趣的占四成多一点,六成多的同学比较感兴趣和很感兴趣;九年级的同学对诗词不够感兴趣的仅占三成多点,其它接近七成的同学比较感兴趣和很感兴趣。据此可得出结论:初中同学,无论哪个年级,对诗词感兴趣的同学占比都比不够感兴趣的多。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高,对诗词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多。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开场白来说,首先是称呼,然后要介绍活动的意义,最后宣布活动开始,语言一定要热情,有文采。
示例:同学们,大家好!许多诗句会像阳光一样照亮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为之感动,为之震撼,为之鼓舞,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我们漫步古诗天地,展示我们的风采,“古诗词吟诵会”现在开始。
第二部分 阅读能力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8.“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在本诗中表现什么?
9.“南国烽烟正十年”指哪十年?这一章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
8.死不瞑目,要亲眼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表现革命必胜的信心。
9.1927~1936,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
【解析】
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结合翻译分析,“此头须向国门悬”翻译为:死后头颅要挂在城门,意思是死不瞑目,那些还活着的同志要多努力,一定要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我。表现革命必胜的信心。
9.本题考查学生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故“十年”是指1927~1936,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结合“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分析,主旨是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乙】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1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B.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C.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D.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丈夫之冠也。冠:行冠礼。 B.万钟于我何加焉!加:益处。
C.富贵不能淫。淫:使……迷惑。 D.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太。
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1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
A.(甲)文借景春之口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同时这个反问句式也流露出景春对张仪、公孙衍的崇拜。
B.(乙)文中“乞人不屑”的事例生动地表现了在“生”和“义”不可同时得到时,乞人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
C.(甲)文中认为“仁”“礼”“义”是大丈夫最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基础,是核心,所以最先说出来。
D.(乙)文中作者认为人只有保留“本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
【答案】
10.C
11.D
12.(1)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2)优厚的俸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它,优厚的俸禄对我们有什么益处呢?
13.A
【解析】
10.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停顿的能力。
C.句意: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所以停顿应该是: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故选C。
1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D.句意为: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已:停止;故选D。
1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1)淫:使……迷惑;移:使……动摇;屈:使……屈服。
(2)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辩:同“辨”,意为辨别;受:接受;何加:有什么益处。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甲文讨论的是“何为大丈夫”的问题,“借景春之口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表述错误。景春提出观点后,孟子是先对景春的观点进行直接反驳,再确立自己的观点,属于先破后立;故选A。
【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乙】: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三)阅读短文,完成各题。
经历风雨增长才干
沈童睿
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是难以成大器的。”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既为青年施展才华、竞展风采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青年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代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必须练就过硬本领,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经历风雨、增长才干。
②在风雨中增长才干,要筑牢坚定的理想信念。奋斗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如果跌了一跤就打退堂鼓、畏缩不前,就无法从经验教训中获得滋养,成事、成才更无从谈起。而百折不挠的意志,需要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来浇铸。【甲】从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到千难万险的长征路,从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到摧枯拉朽的解放战争……九死一生、千难万险,不但没有阻挡中国共产党人前进的步伐,反而令我们变得愈益强大。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前行路上的灯塔。
③在风雨中增长才干,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乙】躲在“舒适圈”中坐而论道、驰于空想,是难以收获成长的。到现实中、在奋斗中摸爬滚打,研究现实矛盾,实践胸中所学,才能不断提高本领、积累经验。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挺膺担当,投身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一线,锤炼意志、磨练本领。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的苗家女孩施林娇大学毕业后主动回到村里创业,通过拍摄短视频、直播等方式,让家乡的风景、民俗为更多人所知;科技攻关前沿,广大青年竭智尽力,青年工程师曾耀祥,在而立之年改变了半个多世纪的“火箭弹性载荷设计方法”,让火箭更轻、运载能力更强……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收获了成长,实现了个人价值,为广大青年树立了榜样。
④青年是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生逢伟大时代,青年要增强紧迫感,经风雨、见世面、成大器,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4.【读观点】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5.【读逻辑】朗读时,小雅同学认为下面两句话说理形象深刻,放在文中可增强表达效果。请你将句子序号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两处相应的位置。
①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温室里长不出万年松。
②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甲] [乙]
16.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科技攻关前沿,广大青年竭智尽力,青年工程师曾耀祥,在而立之年改变了半个多世纪的“火箭弹性载荷设计方法”,让火箭更轻、运载能力更强……
【答案】
14.当代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必须练就过硬本领,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经历风雨、增长才干。
15. ② ①
16.举例论证(例证法)。围绕“列举曾耀祥竭智尽力让火箭更轻、运载能力更强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在风雨中增长才干,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这一分论点,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增强说服力”回答。
【解析】
1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发表主要的集中的观点。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
阅读文章可知,开篇引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引出论点:当代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必须练就过硬本领,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经历风雨、增长才干。接着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证明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突出论点,得出结论:青年是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青年要增强紧迫感,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根据第①段“当代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必须练就过硬本领,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经历风雨、增长才干”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当代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必须练就过硬本领,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经历风雨、增长才干。
15.本题考查论据补充。
根据①“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温室里长不出万年松”可知,一匹好的千里马如果不在大草原上驰骋,那么它就不会成为千里马;一棵小树在温室里是长不大的,只有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才能长出参天的大树。比喻:狭小的空间、安逸的环境,培养不出优秀人才。一个有用的人才、一批人类的精英,必须自小就在人类社会的大风大浪中锻炼长大,经济风雨,见见世面,方能积累生活经验,才能成才后大有作为。
根据②“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可知,其意思是:石头可以被打碎,但绝不能改变它固有的坚硬;朱砂可以被研磨,但绝不能改变它自身的红色。这句话以石坚丹赤为喻,说明具有高洁品质的人是不会因外界压力而改变操守的,即使粉身碎骨,精神也是永存的。
根据第②段“在风雨中增长才干,要筑牢坚定的理想信念”、“而百折不挠的意志,需要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来浇铸”可知,这里强调坚定的理想信念;这与②“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相契合;所以,【甲】处填②;
根据第③段“在风雨中增长才干,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躲在‘舒适圈’中坐而论道、驰于空想,是难以收获成长的。到现实中、在奋斗中摸爬滚打,研究现实矛盾,实践胸中所学,才能不断提高本领、积累经验”可知,乙强调要在逆境中成长;这与①“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温室里长不出万年松”相契合;所以,【乙】处填①。
16.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
根据第③段画线句“科技攻关前沿,广大青年竭智尽力,青年工程师曾耀祥,在而立之年改变了半个多世纪的“火箭弹性载荷设计方法”,让火箭更轻、运载能力更强……”可知,列举曾耀祥竭智尽力让火箭更轻、运载能力更强的事例,这是举例论证的方法;根据第③段“在风雨中增长才干,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可知,这里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在风雨中增长才干,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这分论点,进而论证中心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棉被
祁和山
①母亲常说,千层布不抵一层棉。
②计划经济年代,东西几乎都是凭票购买,每人每年只供应二两棉花,而且还不是年年都有,这些棉花只能做做棉袄棉鞋,我们家人口多又特别穷,所以没有一床像样的棉被。为防止被窝里的暖气散发,我们睡觉时都要把穿的衣服全盖在被子上面,即使这样我们也会时不时地被冻感冒。
③我们盖的那床棉被本来就又薄又破旧,睡觉时兄弟们还经常抢拽蹬,棉被早已千疮百孔,实在无法再盖了。父母咬咬牙,动员全家吃了一个月的咸菜,才买回四斤雪白的棉花,加上旧被胎,终于弹了一床厚厚的棉被。那一夜,我们睡得很香很踏实,睡梦中,我感觉到母亲好像站在床边,她静静地看着我们,然后欣慰地笑着。
④我初中毕业后被招工到一个小镇上班时,所有的物资已经不紧张了,家境也好了许多,母亲想给我弹一床新棉被带去。我拍了拍那床棉被说,不需要,有它就行了。母亲也不勉强,于是请人把那床棉被重新弹了一下。
⑤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天天要干活,母亲又不想耽误大哥二哥他们的工作,决定由她送我去小镇。若不是带的东西多,一个人不好拿,我绝对不会让母亲跟着。
⑥那个初冬的早上,母亲用床单把棉被和垫被包起来,抓住床单四个角打的结往后一甩,然后双手在胸前紧紧拽着。她身材矮小,棉被往后的惯性让她身子跟着往后一仰,她赶紧向前一步想保持平衡,却没有收住脚,踉踉跄跄差点跌倒。
⑦我连忙伸手扶住她说,我来背吧。她死活不肯,说你正在长身体,会压得长不高。没办法,我只好抱着一个装满衣服的木箱跟在后面。母亲弓着腰,肩上的棉被像座小山一样,我听见了她或轻或重的呼吸声……
⑧上了公共汽车,我把木箱放在过道里,母亲把棉被放在上面。这时,她才喘了口气,抬手擦了擦脸上的汗。七年后我调回县城,因为嫌麻烦好多东西都没有要,包括木箱。那床棉被却被我当作宝贝,我学母亲当年的样子用床单把它包扎起来,然后用力甩到身后,向车站走去。
⑨四年后我结婚,按我们这里的风俗,双方家长都要新弹几床棉花被胎。我割舍不下那床棉被,想继续盖它,大不了再弹一弹。母亲这次没有答应,态度很坚决,说要图个吉庆,结婚应该样样都要是新的,又不是过去缺衣少食的时候,人家晓得会笑话的。她说得不错,可是我有我的想法,最后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这床棉被先放在他们这里,过一年半载我再来拿走。妻子娘家的嫁妆里有四床棉花胎,怕多了没地方放,我让母亲只弹了两床。
⑩两床棉被分别用红绿绸缎做面,大白布做底,叠放在床上十分喜庆。其余的用不着,捆扎好了放进一个大纸箱里。只过了半年,我就请师傅把那床棉被弹了一下,又加进去不少棉花,妻子用好看的被套把它套起来,那床棉被盖在身上不管多冷的天我们都不觉得冷。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女儿快二十岁了。
我结婚到现在,大大小小搬了七次家,直到六年前买了商品房终于安顿下来。其间,我们也添置了诸如羊毛被、踏花被、九孔被,甚至蚕丝被,不过,我仍然喜欢盖那床老棉被,它经太阳一晒就变得蓬松无比,似乎阳光渗透了棉花的每一根纤维,睡觉时像棉质内衣贴在身上,舒服而温暖,让我忍不住想起和它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心情。老棉被!陪伴我走过近四十年风风雨雨的老棉被!想到它就想到了家……
(有删改)
1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老棉被”为题,主要写了“我”与老棉被之间的故事。
B.文章以倒叙的方式讲述故事,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
C.文中的“我”是故事的讲述者,而文章的线索是老棉被。
D.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将老棉被和羊毛被、踏花被、九孔被,甚至蚕丝被进行对比。
18.文章叙述了“我”和老棉被的哪些故事?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19.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睡梦中,我感觉到母亲好像站在床边,她静静地看着我们,然后欣慰地笑着。(怎样理解“欣慰地笑着”?)
(2)她身材矮小,棉被往后的惯性让她身子跟着往后一仰,她赶紧向前一步想保持平衡,却没有收住脚,踉踉跄跄差点跌倒。(此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20.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1.文章对母亲着墨不多,但母亲的形象却非常鲜明,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的形象。
【答案】
17.B
18.初中毕业“我”到小镇上班时带着老棉被;四年后结婚时“我”不舍老棉被;半年后请师傅重新弹老棉被;“我”大大小小搬了七次家,仍然喜欢老棉被。文章通过“我”和老棉被的故事,表达了“我”对家的无比眷恋,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
19.(1)“我们”因为盖上了暖和的厚棉被能够安然入睡,不再受冻,母亲感到安心、满足。
(2)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母亲用瘦小的身子艰难地扛着棉被行走的情形,表现了母亲坚韧的性格特点。
20.本文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文章第一段总起全文,引起作者对老棉被的回忆和叙述;中间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和老棉被之间的故事;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点明文章的主题,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1.从母亲省吃俭用买棉花,为“我们”缝厚被子,可见母亲是一个爱孩子的人;从母亲扛着被子送“我”上班的情形,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能吃苦的人;从母亲态度坚决为“我”缝结婚的新被子,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讲传统、重礼仪的人。
【解析】
17.此题考查内容理解。
B.由文章第②段“计划经济年代”,第④段“我初中毕业后”,第⑨段“四年后”,第 段“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女儿快二十岁了”,第 段“我结婚到现在”可知,本文按时间先后顺序讲述故事,是顺叙,不是倒叙。
故选B。
18.此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由文章第③段“棉被早已千疮百孔,实在无法再盖了。父母咬咬牙,动员全家吃了一个月的咸菜,才买回四斤雪白的棉花,加上旧被胎,终于弹了一床厚厚的棉被。那一夜,我们睡得很香很踏实”可以概括出:家里省吃俭用弹了一床厚棉被,我们睡得很踏实;
由文章第④段“我初中毕业后被招工到一个小镇上班时,所有的物资已经不紧张了,家境也好了许多,母亲想给我弹一床新棉被带去。我拍了拍那床棉被说,不需要,有它就行了”可以概括出:“我”带着老棉被去小镇上班;
由文章第⑨段“四年后我结婚,按我们这里的风俗,双方家长都要新弹几床棉花被胎。我割舍不下那床棉被,想继续盖它,大不了再弹一弹……”可以概括出:四年后“我”结婚时割舍不下那床老棉被;
由文章第⑩段“只过了半年,我就请师傅把那床棉被弹了一下,又加进去不少棉花”可以概括出:半年后“我”请师傅重新弹老棉被;
由文章第 段“我结婚到现在,大大小小搬了七次家,直到六年前买了商品房终于安顿下来。其间,我们也添置了诸如羊毛被、踏花被、九孔被,甚至蚕丝被,不过,我仍然喜欢盖那床老棉被”可以概括出:“我”搬了七次家,仍然喜欢那床老棉被。
联系全文,文章记叙了“我”和老棉被的故事,结合文章第 段“老棉被!陪伴我走过近四十年风风雨雨的老棉被!想到它就想到了家……”可知,老棉被有“我”对过往岁月的怀念,有母亲的关爱,有家的温暖,表达了“我”对家的无比眷恋,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
19.此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描写方法。
(1)文章第③段“睡梦中,我感觉到母亲好像站在床边,她静静地看着我们,然后欣慰地笑着”,结合第③段“我们盖的那床棉被本来就又薄又破旧,睡觉时兄弟们还经常抢拽蹬,棉被早已千疮百孔,实在无法再盖了……终于弹了一床厚厚的棉被”可知,母亲看到我们盖上了厚厚的棉被,不用再受冻了,睡得很香很踏实,感到很高兴、很满意、很安心。
(2)文章第⑥段“她身材矮小,棉被往后的惯性让她身子跟着往后一仰,她赶紧向前一步想保持平衡,却没有收住脚,踉踉跄跄差点跌倒”是母亲背着棉被送“我”到小镇上班的情景。“身材矮小”是外貌描写,突出了母亲背棉被的困难;“身子跟着往后一仰”“向前一步”“踉踉跄跄”是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母亲扛棉被时艰难的情形,表现了母亲能吃苦、顽强的性格特点以及对孩子的无私的爱。
20.此题考查文章结构。
本文第①段“母亲常说,千层布不抵一层棉”引出作者关于棉被的故事,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中间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分别叙述了“我”上班时带着老棉被,结婚时不舍老棉被,搬了七次家仍然喜欢老棉被等故事;最后一段“老棉被!陪伴我走过近四十年风风雨雨的老棉被!想到它就想到了家……”总结全文,点明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老棉被的喜爱,对家的无比眷恋,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所以本文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
21.此题考查人物形象。
由文章第③段“父母咬咬牙,动员全家吃了一个月的咸菜,才买回四斤雪白的棉花,加上旧被胎,终于弹了一床厚厚的棉被”可以看出母亲省吃俭用给“我们”买棉花弹厚棉被,表现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关爱;
第⑥段“母亲用床单把棉被和垫被包起来……她身材矮小,棉被往后的惯性让她身子跟着往后一仰,她赶紧向前一步想保持平衡,却没有收住脚,踉踉跄跄差点跌倒”,力不从心也要背被子送“我”上班,可以看出母亲能吃苦、顽强的性格特点以及对孩子的无私的爱;
第⑨段“母亲这次没有答应,态度很坚决,说要图个吉庆,结婚应该样样都要是新的,又不是过去缺衣少食的时候,人家晓得会笑话的”,母亲知道,孩子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不能亏待孩子,重传统、重礼仪的背后更有对孩子的爱。
第三部分 写作
22. 按要求写作:
梦想是人的翅膀,有了它,人才能翱翔;梦想是最暖和的光辉,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候,它也能把前面的路照亮。
请以“梦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拟题目,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不得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答案】例文:
从梦想到现实
  搏击长空,翱翔九天之上是鹰的梦想;纵情狂奔,绝尘草原之间是马的梦想;兴云布雨,翻腾万顷碧波之中是龙的梦想。那么人呢?人的梦想是什么?
  身为万类灵长的人,集天地灵气、日月精华于一身,所思所想自然与众不同。有人梦想出将入相、封妻荫子;有人梦想,一朝高中、金榜题名;也有人梦想家资千万,富甲天下……芸芸众生,千姿百态,演尽人世兴衰。其实梦想并非是天马行空式的逍遥游,自有它滋生的现实土壤。
  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现实之中的,换句话说,有什么样的现实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梦想。汉朝名将霍去病终生不娶,一生以“直斩楼兰报国恩”为梦想;而诗圣杜甫的梦想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为何两个人的梦想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这取决于两人身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汉武帝时天下安定,只有北方匈奴不时侵犯边境,武帝大举对匈奴用兵,于是当时社会竞相以军功为荣,才会有霍去病的“直斩楼兰报国恩”。而杜甫所处的时代则是安史之乱,大唐国运直转急下,纷争四起,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十分困顿,饥寒交迫,才会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叹。由此可见,现实是滋生梦想的土壤。
然而,现实并不是梦想的温床,很多时候,现实也是残酷的。一代英才诸葛亮,穷毕生之心血,六出祁山,均无功而返,终于病逝五丈原,振兴汉室的梦想随着他一起被长久地埋入地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想来真令人扼腕而悲啊!南宋豪放派大词人辛弃疾,年轻时意气风发,怀一腔热血南渡,幻想借南宋王朝收复北方失地,一展宏图,可惜统治者们偏安南方,苟且偷生,致使辛弃疾报国无门,在无情的岁月流失中磨尽英气,只好空发“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当梦想与现实发生激烈的冲撞,格格不入,其内心的苦闷是不言而喻的。于是屈原投江了,陶潜弃官了,李白醉了,杜甫哭了,柳永沉沦了。
现实包裹于梦想之中,梦想游离于现实之间,现实与梦想缠绕交错在一起,我站在历史的晦明之间,看着他们渐渐模糊起来,摸摸自己的胸口,忽然感觉:梦想与现实总是要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才能奏出和谐的强音。
【详解】
本题考查话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梦想”这个话题,比较宽泛。从意义上讲,“梦想”有两个义项。一个是“妄想”,一个是“渴望”。若从“妄想”这一义项出发,我们可以从“梦想与现实”的关系这一角度切入,一个人不能没有梦想,有梦想才有动力,但要实现梦想必须根据现实各方面的条件来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然后为之努力,为之拼搏,才能圆梦。
第二,选材构思:我们可以从“梦想与现实”或“梦想与行动”这些论题来展开论证,写成议论文;也可以从虚拟的角度,针对现实,谈你美好的愿望,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以散文的笔调,描写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横向拓展,并列成段,铺排现实生活中不如人意的现象,再分别将它们提升到一种理想的境界;还可以编拟故事,反映梦想与现实分离会导致不良后果这样一个主题,以警醒人们找到梦想与现实的最佳契合点。若从梦想的另一个义项——“渴望”出发。可以反映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渴望,表述自己的真情实感。每个人,每一个成长阶段总有一些梦想,然而梦想往往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正是我们表达心迹的材料。有的令自己遗憾终身,有的令自己百思不得其解,又有的需要我们为之呼吁,有的需要我们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把它说出来,是非功过供人评说,让人们在读你写的文章时,与你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这就需要你用心去坦露你的心迹,用清新纯朴的文字来扣住读者的心弦。比如回忆儿时的梦想,长大后,再看看梦想能不能实现?在不断实现梦想后的今天,你是否还拥有新的梦想?在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后,你还会做梦吗?在成长的过程中,你是否感悟出,什么才是真正的梦想?可以回忆,可以抒情,可以感悟,可以对梦想进行议论评判,这些均在可写的范围之内。愿同学们打开思路,创出新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