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扬州慢
姜 夔
学习目标
1.理解词中的“黍离之悲”。
2.掌握情景交融、用典、虚实结合、对比等主要表现手法。
3.深入体会作者怀古伤今、感时伤事的爱国情怀
作者简介
姜夔(南宋词人)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
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题材广泛。
姜夔(约 1155—约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词人。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却绝不谄媚逢迎侯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姜夔其人
姜夔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词风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他深谙音律,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著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写作背景
南宋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 此后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
绍兴三十一年 ,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扬州再次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
隆兴二年,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
在1176年冬至,诗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扬州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扬州别称
广陵、维扬、江都、芜城、吴州、邗(hán) 、南兖(yǎn)州
慢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扬州慢
解 题
词牌名,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慢》姜夔
初读本词,把握节奏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小序(简短序言)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麦。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小序(翻译)
课文研读
很多诗词作品前面都会附有简短的序言,或述背景,或说缘由,或点题旨,或传感情。一则说明写作的缘由,二则与正文相映成趣。据此分析《扬州慢》词前的小序作用。
主要交代了写作这首词的时间、地点——丙申、维扬,当时的情景——四顾萧条,诗人的心境——怆然、感慨,词的主题——黍离之悲。
小序的作用
总结小序
写作时间
所见所闻
作者感受
写作缘由
他人评价
淳熙丙申至日
夜雪初霁,荞麦弥望。四顾萧条,
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
感慨今昔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扬州自古是著名的都会,这里有著名游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稍作停留。
昔日繁华热闹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
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后,残存的古树和废毁的池台,都不愿再谈论那残酷的战争。
临近黄昏,凄清的号角声响起,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逐句翻译,读懂本词大意。
杜牧俊逸清赏,料想他现在再来的话也会感到震惊。
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难抒写此刻深沉悲怆感情。
二十四桥依然还在,桥下江水水波荡漾,月色凄冷,四周寂静无声。
想那桥边红色的芍药花年年花叶繁荣,可它们是为谁生长为谁开放呢?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思考:
这首词上、下片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整体感知
上片:写初到扬州所见的悲凉景象
下片:伤今怀古, 借设想杜牧重来,难赋深情,来抒发国仇家恨,充满都城荒废的悲哀。
词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现“黍离之悲”?围绕这个词作者写了哪些内容?
(1)“空城”,指空空荡荡,冷寂萧条之城,这两个字高度凝练地再现了战乱之后的扬州城的荒凉衰败之景,表达一种故国之思与今昔之感。
“空城”与开头的“名都”“佳处”形成强烈对比,而且由此生发下片词意,实为全篇枢纽所在。
(2)围绕“空城”作者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见到——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渐黄昏,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红药
听到——清角吹寒
想到——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空城” 今
日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昔
日
“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青楼梦好”
繁华
热闹
破败
荒凉
凄清
对比
昔盛今衰的感伤
对比鲜明,虚实相济,化用诗句,情景交融。
(虚写)
(实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借用典故,虚实结合,今昔对比。
“过春风十里”是用典,化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象征昔日的繁华,此处为虚写。“荠麦青青”,为实写今日的萧条冷落。一盛一衰,对照鲜明,突出了今日扬州的荒凉不堪的景象,进一步表现诗人的黍离之悲。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和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
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以声衬悲,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用听觉写触觉,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来突出“黍离之悲”。
诗句赏析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一句中“寒”字有何妙处?
“寒”字一语双关,不仅指号角声的凄清,还指天气寒冷,更指作者内心的寒冷。再用“空城”极写扬州惨遭破坏的现状,作者巧妙地寓情于景,在交融的情与景中饱含着对外敌入侵的控诉。
诗句赏析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A、借用典故,对比反衬。
化用了杜牧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所写是明月当空,萧笙聒耳,何等热闹;而姜词所写却是冷月浸在冬至日的水里,寂静无声,何等冷清,昔盛今衰对比鲜明。如今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仍有,但“玉人吹箫”的繁华之景却没有了,以乐景衬哀情,倍增今日之凄清。通过对比反衬,把“黍离之悲”渲染的愈加浓烈。
B、通感的修辞手法与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
月亮本就“无声”,也无所谓冷暖。但词人却借通感之法,用触觉感受之“冷”与听觉感受之“无声”来展示视觉所见之月,移情于物,描绘了一个疏淡清冷、凄寂萧条的意境:一轮凄冷的孤月悄然无声地倒映在动荡的水波之中。月仿佛像一位见证人一样,见证了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衰败。作者借月这一意象,营造了凄清感伤的气氛,寄托了悲怆之情、“黍离”之悲。
诗句赏析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以景结情,故意虚写(想象)。
写那桥边的红芍药花,不知人们的悲苦,依然笑迎春风,不禁质问:(你)一年年为谁开得那样艳丽?芍药花年年开放却无人欣赏,照应上片的“空城”,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含蓄地抒发词人的今昔之慨。
诗句赏析
思考:
请大家把词中的典故找出来。想想使用这些典故,说明了什么
《扬州慢》 原句、出处 作用
竹西佳处 过春风十里 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二十四桥仍在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赠别》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寄扬州韩绰判官》
以杜牧笔下之扬州昔日的繁华,反衬了今日扬州的荒凉,使词意更沉郁,内容更丰厚。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竹西佳处
昔日→名都
(虚写)
春风十里
青楼梦好
昔盛今衰的感伤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实写)
特色:对比鲜明虚实相生,化用诗句,情景交融
清角吹寒
今日→空城
上片
下片
淮左名都
昔日→名都
(虚写)
(实写)
今日→空城
二十四桥
冷月无声
桥边红药
想象昔日繁华
目睹今日萧条
想象昔日繁华
目睹今日萧条
黍离之悲
扬州慢
小结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我们可以思接千载,体验词人为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给予词人极高评价:“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主旨
1.寓情于景,景中见情。
2.今昔对比,虚实相生。
3.巧于用典,活于用典
写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