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在天晴了的时候》是人教部编(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首现代抒情诗,作者为著名诗人戴望舒。这首诗主要描绘了一幅雨过天晴后乡村的诗意画卷,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生机,同时表达了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首先,从诗歌内容来看,诗人通过拟人化的手法,用“动态化”的表达方式,将“泥路”、“小草”、“小白菊”和“凤蝶儿”等普通景物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和情感。例如,“泥路”被描绘成温柔而凉爽的,仿佛是一个可以亲近的朋友;“小草”炫耀着新绿,洗净了尘垢,显得快乐而自豪;“小白菊”不再胆怯,抬头试寒试暖,然后一瓣瓣地绽透,展现了其勇敢与美丽;而“凤蝶儿”则悠然地闲游,享受着雨后的宁静与美好。这些描绘使得诗歌充满了童话般的色彩,让人陶醉、向往。
其次,从诗歌结构来看,这首诗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情感。第一部分主要刻画了雨后小径的优美与清新;第二部分则写诗人召唤我们沿着小径去亲近自然,感受雨后的畅快;第三部分则进一步描绘了雨后的新阳、溪水、云的清新与自然,使得整首诗更加完整和生动。
此外,这首诗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例如,“雨后小径”既可以理解为经历苦难后新生的中国,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饱经风霜后一切释然淡定的内心世界。而“小草”、“小白菊”等平常柔弱的自然生命,被诗人寄予了庄重的象征内涵,它们代表了希望和新生,也体现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明天的热切期望。
总的来说,《在天晴了的时候》是一首充满诗意和生命力的诗歌,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也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这首诗不仅适合四年级的学生阅读和学习,也值得每一个热爱诗歌的人去品味和欣赏。
《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够正确认读并书写本课生字,理解生字在文中的含义,初步掌握生字在句子中的运用。
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初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能够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
3.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验诗人描绘的自然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诗人借助自然景物表达情感的方式,体会诗歌中的文化意蕴,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书写生字。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生字新词。
2. 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如默读、朗读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2.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书写。
2.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借助自然景物表达情感的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课文录音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大家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每次雨停后,天空放晴,大自然都会呈现出一种特别的美?
学生:(点头)是的,老师,雨后的空气很清新,树木也显得更绿了。
教师:非常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绘雨后天晴美景的诗——《在天晴了的时候》。你们期待吗?
学生:(齐声)期待!
(二)识字写字教学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大家看这个字“径”,谁知道它的意思?
学生A:老师,我知道,“径”就是小路的意思。
教师:很棒!那谁能用“径”这个字组个词呢?
学生B:小径、路径。
教师:很好,大家跟我一起写这个字,注意笔画的顺序。
(学生跟随教师书空,教师巡视指导)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教师: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哪位同学愿意来为大家朗读一下这首诗?
学生C:(站起来朗读)
教师:读得很好,声音洪亮,字音也读得很准。那么,谁能告诉我,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D:这首诗写了雨后天晴时,小径上的美丽景色,还有诗人的感受。
教师:非常准确!大家都能从诗中感受到那种清新的氛围吗?
学生:(齐声)能!
(四)深入品读,体会情感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深入品读这首诗。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诗人是如何描绘雨后天晴的景象的?
(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学生E(代表小组):我们觉得诗人用了很多生动的词语,比如“炫耀着新绿的小草”,让我们感受到了小草的生机和活力。
教师:很好!诗人确实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来描绘自然景物。那么,这样的描绘让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F:我觉得很美好,很向往那样的环境。
教师:对,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美景,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现在,请大家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这首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教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过,我们身边的自然环境也需要我们的保护?
学生:(点头)是的,老师。
教师: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G:我们应该不乱扔垃圾,保护花草树木。
学生H:我们还可以多种树,让空气更清新。
教师:非常好!大家都很有环保意识。记住,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六)作业布置
教师:今天的作业是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背诵这首诗。希望大家能够用心去感受诗中的美,同时也能够关注我们身边的自然环境。
学生:(齐声)好的,老师!
教师:下课!
学生:(齐声)老师再见!
教师:同学们再见!
第二课时
一、核心素养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理解并运用它们在文中的意义。
学生能够通过对课文的深入研读,学会如何描绘自然景色,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发展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学生能够领会诗歌中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3. 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审美情趣。
学生能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尝试创作简单的诗歌,培养创造力。
4. 文化传承与理解:
学生能够了解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体会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学生能够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并赏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并模仿诗歌的写作手法,尝试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教学难点:
领会诗歌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通过自然景物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雨后的天气总是那么清新宜人,大自然也呈现出别样的美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首描绘雨后天晴美景的诗——《在天晴了的时候》。请大家先自由朗读一遍课文,感受其中的韵味。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逐段深入学习
1. 学习第一段
教师:请大家看第一段,诗人是怎样描绘雨后天晴的小径的?
学生A:诗人说“泥路”是温柔的,小草在炫耀新绿,小白菊也不再胆怯。
教师:很好!这里的“炫耀”和“胆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学生B:是拟人。诗人把小草和小白菊当作人来写,让它们有了人的情感和动作。
教师:那么这样的描写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学生C:我觉得这样写很生动,好像真的能看到小草在得意地展示它的新绿,小白菊也勇敢地抬起头。
教师:对,这就是拟人的魅力。它让我们更深入地感受到了雨后天晴的生机与活力。
2. 学习第二段
教师:接下来看第二段,诗人召唤我们做什么?
学生D:诗人召唤我们“到小径中去走走吧”。
教师:为什么要到小径中去走走呢?
学生E:因为小径上有很多美丽的景物,比如凤蝶儿在悠游闲憩,还有云的脚迹——它也在闲游。
教师:这里的“凤蝶儿”和“云的脚迹”都是什么修辞手法?
学生F:也是拟人。诗人把凤蝶儿和云都写得像人一样有情感和动作。
教师:是的,这样写不仅让诗歌更加生动有趣,也让我们更加亲近自然,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3. 学习第三段
教师:最后一段,诗人又描绘了哪些景物?
学生G:诗人写了新阳、溪水、云等景物。
教师:这些景物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学生H:我觉得很宁静,很美好。新阳推开了阴霾,溪水在温风中晕皱,云也悠闲地飘动。
教师:是的,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那么,诗人通过这幅画面想要表达什么呢?
学生I:我想诗人是想要表达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教师:非常准确!诗人正是通过描绘自然美景来表达他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
(三)领会写作手法和教育意义
教师: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学生J:诗人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让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教师:很好!那么这首诗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呢?
学生K:我觉得它告诉我们要热爱大自然,珍惜身边的美好。
教师:非常棒!这首诗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了自然的美景,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爱护我们的环境。
(四)作业布置
教师:今天的作业是请大家背诵并默写这首诗,并尝试运用诗中的写作手法,写一段描绘你心中雨后天晴景象的文字。
学生:(齐声背诵)
(五)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通过逐段深入的学习和分析,大家不仅理解了诗歌的内容,还领会了诗人通过自然景物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写作手法。希望大家能够将这种观察和表达的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同时,也要记住,我们要像诗人一样,热爱大自然,珍惜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学生:(点头表示理解)
(六)拓展延伸
教师:除了诗歌,还有很多其他文学形式也在表达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比如散文、小说等。大家回去后可以找一些相关的作品来阅读,感受不同文学形式下的大自然之美。
同时,我们也可以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情感。比如,画一幅雨后天晴的风景画,或者写一篇描述自己心中理想自然环境的短文。
学生:(积极回应,表示愿意尝试)
教学反思
在教授《在天晴了的时候》这首诗时,我力求通过引导学生逐段深入学习和分析理解课文,来领会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教育意义。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和总结。
首先,在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方面,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基本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并掌握了生字新词。在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一步理解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但在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尽管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但在尝试创作简单诗歌方面还需进一步引导和训练。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这种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表达方面,我还需要更加注重提问的针对性和引导性,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此外,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我注重了诗歌的整体理解和分段深入分析的结合。但在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方面,我觉得还可以更加深入一些,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最后,在课堂氛围营造方面,我力求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但在处理学生之间的差异和个性化需求方面,我还需要更加注重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教学,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也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内容的处理,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