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 学期 春季
课题 《表里的生物》(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标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文章是如何借助具体事例来证明中心观点的。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是如何借助具体事例来证明中心观点的。 教学难点: 借助标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导入,启发猜测 1.出示课题:表里的生物。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一起学习16课。读读课题。 2.认知冲突:这里的表不是大家熟悉的手表,而是怀表。怀表,顾名思义,就是用一根链条挂在衣襟上、或是揣在怀里的表。看时间时需打开表盖。 3. (出示表内部的图片)表里面有什么东西? 师总结:表里面有螺丝、有齿轮、有表针等,但著名的作家冯至童年时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生物”动画旋转),他呀,见人就说(出示、师读):“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读到这里,你一定很诧异,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这些都是平常可见的,可是表里怎么会有一个小蝎子呢?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版块二:借助时间,了解故事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 读完文章,你一定发现文章的时间线索明晰,文中多次出现时间的词语,如“小时候”“一天”“许多天”“以后”“后来”。抓住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我们就可以大致了解这个故事。 板块三:理清推断,深化故事 1.为什么他会这么说呢?你可别以为他是随口乱说,他呀,可是有自己独到的经验呢! (出示第一自然段): (1)找到作者的经验了吗?(点红: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2)为了证明自己的经验正确,作者罗列了一连串具体的例子,咱们来圈一圈: (鸟叫,狗吠, 蝉叫,虫唱;钟响,三弦响。) (3)这些罗列的例子都能发出声音,而且很明显地分成了两类: 第一类活的生物能发出声音,例如:鸟叫,狗吠, 蝉叫,虫唱; 第二类是没有生命但借助人也能发出声音,例如:钟响(老人敲),三弦响(盲人弹)。 (4)通过这些例子,作者自信地得出自己的经验——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而且,他还在第一自然段的最后,再次说道: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2.所以,当父亲的怀表进入了作者的视野,师读。一边点红一边强调:这怀表会发出清脆的声音,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3.我便对父亲的怀表产生了无限的猜想。 (师朗读讲述)3-9自然段。 正因为这表如此神秘,我对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所以我才有了猜想:(点红)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4.小结:刚才,我们随着作者的叙述,了解到从他童年的经验,看到他被怀表所吸引并作出的大胆猜想,终于证实了猜想,但有产生了新的疑问,然后又用自己的想象解答了这个疑问。最后得出结论: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5.那么他的猜想,如何得到证实,从而让他得出结论的呢?让我们一起把目光聚焦到课文的10-19自然段。请你自由读一读课文的这个部分。 6.文中的“我”是怎样一步步证实了自己的猜想呢? (出示第11自然段)原先是只许听,不许动,也许是父亲看我的样子太可怜了,所以答应给我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但只许看,不许动。我的愿望在一步步的实现。我们一起随着作者去看看表里的世界吧。 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 终于看到了表里的世界,最吸引我的是什么呢?“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注意到这句话里的一处比喻吗?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摆来摆去。你想看看吗?播放视频。为什么作者会将这摆来摆去的东西比作是一个小尾巴呢?联系前文他的猜想,(出示)因为他猜测表里一定有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所以当看到一个东西在摆来摆去,当然就觉得是小尾巴似的,证实了表里的生物有存在的可能。多有趣啊,我们再来读一读。 7.除了他自己亲眼观察到的,他还从父亲的话里得到了证实呢!你看: (出示12-19)找到了吗? (点红)“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蛰你。”如果说我听到表里发出的声音、猜测表里有生物,亲眼看到表里的世界,觉得表里有个小尾巴似的东西,还只是我作为一个孩子的认知,而父亲的这句话则证实了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无比坚信。 8.所以,(师读)尽管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出图),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了我的猜测没有错。” 至于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父亲没有回答,但我自己给出了一个解释: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9.正因为此,后来作者才会见人就说: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10.现在我们可以了解关于“表里的生物”,作者由自己的经验谈起,经历了先猜测,再证实猜测,但又产生了新的疑问,然后又用自己的想象解答了这个疑问,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现在,你能根据“表里的生物”这一论断的产生、求证的过程,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吗? 我小时候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猜测父亲的怀表里有个生物。父亲打开表盖,告诉我摆来摆去的是小蝎子的尾巴,于是我见人就说怀表里有个小蝎子。 8. 你看,我们读着故事,也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着文中的“我”由经验,到猜测、再到证实猜测、得出结论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了想象,但也能自得其解,自我说服,让人读了觉得饶有趣味。当然,这既是“我”“胡思乱想”的过程,也是“我”探究和思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