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表里的生物》第二课时表格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6 《表里的生物》第二课时表格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5 11:3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 学期 春季
课题 《表里的生物》(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品析人物,感受“我”的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品析人物,感受“我”的探究精神。 教学难点: 品析人物,感受“我”的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
板块一:理清线索,回顾全文。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表里的生物》。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是作者冯志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你能联系课题,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吗? 对,他小时候以为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猜测父亲的怀表里有个生物。父亲打开表盖,告诉他摆来摆去的是小蝎子的尾巴,于是他见人就说怀表里有个小蝎子。作者对于“表里的生物”经历了猜测、证实、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 板块二:品读语句,感受人物形象 过渡:你觉得文中的“我”是怎样的孩子?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走进课文。 学习任务: 请你默读课文,关注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一边读一边圈画关键词句,结合人物的内心想思考这个问题。最后,再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快去试试。 一定有同学关注到了第一小节。 1.出示第一自然段 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师读。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你看,早晨的鸟叫,夜里的狗吠,夏天的蝉叫,秋晚的虫唱,钟楼有老人在敲,三弦是盲人在弹。生活中的这些事物都离不开“我”时时处处的留心观察啊,而且我能把自己观察的事物联系起来思考,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这些句子也让我们发现这个孩子不仅仔细观察,还善于思考呢!带着对“我”的认识,再去读读吧。 你看,读着读着,孩子的形象就出现我们面前了。 2.咱们接着去读,去感受。(出示3-9自然段) (相继点红关键词句)每天看着父亲的表,我想动手看看究竟表里是什么生物发出的滴答声,可父亲把我的手“拦住了”,说“只许听,不许动”“小孩子不许动表”,但如此严厉的的阻止没有浇灭我的好奇,反而更增加了表的神秘。 PPT出示,教师范读:“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这段文字中对“我”的心理活动进行了描写,你圈画到了吗?你瞧: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我”不断在心里猜想,对表的好奇与日俱增, “我”强烈的好奇心展露无遗。 3.父亲的阻止没有浇灭我的猜想,反而让我更加想知道表里究竟有没有生物,这样的好奇引发了我内心的痛苦。我们接着往下读。PPT出示第十小节: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这块表就像一块巨大的吸铁石,父亲越不许,我越想越渴望,却又不敢违背父亲,心里很“痛苦”,我在这样的痛苦中过了许多天,真是难受,太折磨人了。所以,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从“越不许”“越想动”就可以感觉到我强烈的好奇心,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4. 当我证实了自己的猜想,却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为什么“我吓了一跳”,却还“感到愉快”呢?是因为我们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5.刚才我们从一些具体的语句中逐步读出了文中的“我”是个好奇心强、善于观察与思考,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孩子,老师还想提醒你,我们还可以把课文里的一些语段联系起来读,也许会让你对人物有新的认识。例如:(出示) 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父亲没有回答。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你看,我那时以为,我想,证实我的猜测,父亲没有回答。我只想。 把这些散落在文中的语句联系起来读,我们会发现,这些正是“我”关于表里的生物“猜测—证实—得出结论”的过程,文中的“我”能从身边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不断发问、追根求源,最终把心中的“?”拉直变成了“!”。这真是个善于探索的孩子。 出示:“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最初我们读这句话时可能觉得文中的“我”有一份傻傻的天真,此刻再读,你是否读出“我”内心的喜悦、满足与自豪呢?让我们带着对这个孩子的新认识,一起再读这句话! 板块三:读写结合,拓展提升 1.PPT出示: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我为了证实“表里有生物”这个猜测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什么这个伟大的发现我后来不说了呢? 2.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吗?有两位同学在生活中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快看看和你是不是一样的: 生1:记得有一次,我刚听完盘古开天辟地这个神话故事,脑海里就突然冒出来了一个问题,如果世界上没有了盘古。天空会不会再塌下来?宇宙会不会再变成一个大鸡蛋?那个时候的我每天出门都很担心,天空会像断了梁的房子一样塌掉。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去问妈妈,妈妈却捂住嘴笑弯了腰。长大后的我才终于明白了妈妈为什么要笑。我在童年的懵懂和纯真中慢慢长大。 生2:小时候我吃带籽的水果时都很小心,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像苹果、橘子、甜瓜这样的水果,只要把他们的籽儿埋在土里,慢慢地就能生根发芽,所以我害怕把这些籽咽下去,我的肚子里也会长出小苗来。有一次,我不小心把西瓜籽吞进了肚子,我慌张极了,一直在想:西瓜在肚子里长出来疼不疼啊?西瓜是会从肚子里长出来?还是从头顶冒出来?在提心吊胆中过了几天,发现肚子里一点异样也没有。这才放下心来。后来我知道,瓜籽被吃进肚子里后会消化吸收,我的肚子不是土壤,当然不会长出甜瓜啦! 3.这些难忘而具有童真童趣的经历,是我们成长中的七色彩虹,当我们长大,有了更多的知识,明白了其中的原理,也就不会再闹这样的笑话了,但回首望去,曾经虽然傻气的自己却是那么天真可爱。课后,你可以与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类似的经历。 4.文中这个爱思考、有许多小问号,执着的究根问底的孩子是谁呢? 他的名字叫冯至,鲁迅先生称他是“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曾在《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写道: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事物,向我们要求新的发现。 正是因为他对周围事物的细致观察力,强烈的好奇心和富有探索的精神让他在学问上获得了成就。让我们在生活中也做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探索的人吧,去发现生活中更多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