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核舟记
魏学洢
预习检测
船 头 坐 三 人 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为 东 坡 佛 印 居 右 鲁 直 居 左 苏 黄 共 阅 一 手 卷 东 坡 右 手 执 卷 端 左 手 抚 鲁 直 背 鲁 直 左 手 执 卷 末 右 手 指 卷 如 有 所 语 东 坡 现 右 足 鲁 直 现 左 足 各 微 侧 其 两 膝 相 比 者 各 隐 卷 底 衣 褶 中 佛 印 绝 类 弥 勒 袒 胸 露 乳 矫 首 昂 视 神 情 与 苏 黄 不 属 卧 右 膝 诎 右 臂 支 船 而 竖 其 左 膝 左 臂 挂 念 珠 倚 之 珠 可 历 历 数 也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4)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预习检测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罔不:无不,全都; 因:顺着,就着; 象:模拟。
全都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刻成(或模拟)(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和姿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尝:曾经; 贻:赠; 云:句末语气词。
他曾经赠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游赤壁(的情景)。
预习检测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奇:零数、余数; 可:大约; 黍:米粒,一个米粒长度大概为一分。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4)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轩敞者:高起而宽敞的部分; 箬篷: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预习检测
(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竟然; 盈:满。
可是量核舟的长度,竟然还不满一寸。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挑选; 修狭:长而窄。
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预习检测
嘻,技亦灵怪矣哉!
PART ONE
读透一句·读出主旨
请找出文中点明主旨的一个句子,画上波浪线。
何以见得王叔远的技艺之“灵怪”呢
“ ”,这表明 ,可见王叔远的技艺之“灵怪”。
示例: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这表明核舟长不盈寸,极其微小,可见王叔远的技艺之“灵怪”。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这表明船舱是通透的,窗户是活动的,可见王叔远的技艺之“灵怪”。
读透一句·读出妙味
从所刻对象之体量细微的角度
“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这表明念珠虽小,但形象精细,可见王叔远的技艺之“灵怪”。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这表明文字虽小,但笔画精准,可见王叔远的技艺之“灵怪”。
读透一句·读出妙味
从所刻对象之神态逼真的角度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表明人物栩栩如生,可见王叔远的技艺之“灵怪”。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这表明人物惟妙惟肖,可见王叔远的技艺之“灵怪”。
“居右者椎髻仰面……若啸呼状。居左者……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这表明人物“各具情态”,可见王叔远的技艺之“灵怪”。
读透一句·读出妙味
从所刻对象之姿势灵动的角度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这表明人物坐姿富有变化,可见王叔远的技艺之“灵怪”。
从所刻对象之组合巧妙的角度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这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切合苏黄两人的朋友身份,可见王叔远的技艺之“灵怪”。
读透一句·读出妙味
从所刻对象之色彩丰富的角度
“石青糁之”,“其色墨”,“其色丹”,这表明用色各有讲究,符合事物特征,可见王叔远的技艺之“灵怪”。
从所刻对象之品类繁复的角度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这表明雕出的人物、器具、文字既多又杂,可见王叔远的技艺之“灵怪”。
读透一句·读出妙味
从所刻对象之意蕴深远的角度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这表明核舟雕刻的主题就是“大苏泛赤壁”,能够勾人联想夜风轻柔、江水平静、月光如练的美妙情境,可见王叔远的技艺之“灵怪”。
“舟尾横卧一楫”,这表明舟子已经停止摇桨,行舟已歇,能够令人想象舟中人悠闲自在、欣赏明月高山的情境,与“大苏泛赤壁”的精神气韵一致,可见王叔远的技艺之“灵怪”。
读透一句·读出妙味
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和生动,请分别找出一个句子,加以品析。
读透一句·读出妙味
语言的简洁性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为了说明雕刻者之“奇巧”,先说尺寸之短,“径寸之木”, 再说形象繁多,“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然后又进一步总结艺术之妙,“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三个层次,简明扼要。
读透一句·读出妙味
语言的准确性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说明船体长度和高度,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因为没有经过准确测量,所以使用了表示约数的“约”“有奇”“可”“许”, 可见作者用语很有分寸感。
读透一句·读出妙味
语言的生动性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先列出“一楫”,以分出左右,引出舟子,然后分别加以生动的说明介绍。居右者,呈现动态之美,“右手攀右趾”,突出其粗犷动作,“若啸呼状”,突出其闲散神态;居左者,呈现静态之美,“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描绘出他专心致志烧茶的平静神态,一个“听”字,突出其等待茶开的心理活动。这样一动一静,动静相宜,神态毕出。
读透一句·读出妙味
PART TWO
再读“嘻,技亦灵怪矣哉”,读出赞叹之情。
读透一句·读出情感
内外联系·读得深趣
补充资料:根据学者的研究,苏轼先后两次游赤壁时还从未见过黄庭坚,只有书信住来;当年佛印并不在赤壁一带,而是远在长江下游的润州(镇江)。因此,这三人不可能真的同游赤壁。
王叔远的虚构合理吗?
王叔远对船头人物关系和神态的表现准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