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小灯泡》教案
教材分析: 《点亮小灯泡》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下册《电路》单元的第二课。本课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手电筒是怎样亮起来的;第二部分,探索小灯泡的结构并组装多种简单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第三部分,展示研讨总结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电流流动路线,即初步建立电路概念。 这节课,学生将通过认识小灯泡、电池和导线的构造,通过猜想并验证使用简单的电池、导线使小灯泡发光的不同连接方式的探究活动,激发探究电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点亮小灯泡的共同特点,培养学生在思考、分析的基础上动手实验探究的科学精神,建立学生对通路、短路、断路的科学概念,并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通过连接简单电路,知道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包括电池、导线在内的完整的闭合回路,初步建立电路的概念。 3.了解点亮小灯泡实验中通路、短路、断路的现象。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电源、导线和小灯泡连接简单电路。 2.能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能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 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观察的乐趣。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点亮小灯泡过程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认识一个小灯泡,一个电池的构造。 2.了解电在小灯泡中流动的路线,认识通路、短路、断路。 教学难点: 1.探索电在点亮小灯泡装置中的电流流向。 2.能够用语言归纳描述闭合电路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课件出示谜题:“藤上结个水晶瓜,一到天黑开金花,谁说金花花不大,几间屋子装不下”,让学生看谜题猜谜语(灯泡)。 2.聚焦,引出课题:教师出示一个手电筒,说:“这个手电筒里面就有一个小灯泡。老师打开手电筒,小灯泡就亮了,你知道它是怎样亮起来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点亮小灯泡》。” (板书:点亮小灯泡) 二、探索1 :认识结构 (一)认识小灯泡的结构 1.引导学生观察小灯泡 (1)要想点亮小灯泡,我们先认识一下小灯泡。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灯泡,请大家分小组合作观察小灯泡,思考小灯泡为什么能亮?找一找小灯泡的发光部位在哪里?(1分钟) (2)说一说观察到的结果。 (3)播放小灯泡发光视频,让学生观看并讨论小灯泡的发光部位,引出灯丝,思考灯丝的作用(发光发热)。 2.接着我们一起来认识小灯泡的其他结构及作用(幻灯片出示): 玻璃泡——充入氮气,防止灯丝的氧化,保护灯丝,延长寿命; 金属架——支撑灯丝; 连接点——连接金属架和导线。 师强调灯泡中有两个连接点(侧边连接点和底部连接点)。 3. 那么你知道小灯泡里电流的流向吗?请两个同学上台试着画一画。(师生互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小灯泡的结构,进一步明确各部分名称及作用;通过动手画电流流向图,有助于学生明白要点亮小灯泡,电流必须从一个连接点流向另一个连接点。】 (二)了解电池及导线的结构 师:要点亮小灯泡,除了灯泡,还需要什么?(电池、导线) 1.了解电池的结构 师:老师也为大家带来电池,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说说电池的结构有哪些?引导学生观察电池,了解电池的结构(课件出示电池结构图:铜帽、正极、用“+”表示;锌壳、负极、用“-”表示) 师强调:电池电流一般从正极流向负极。 2.了解导线的结构 出示导线,并对导线作简要介绍:导线外面是不容易导电的胶皮;里面是容易导电的金属丝,金属丝一般由铜或铝制成,也有用银线所制,用来疏导电流。 【设计意图:学生进一步通过了解电池和导线的结构,为点亮小灯泡做准备。用电池的两极和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的关系引导学生大胆猜测,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探索2:小组合作探究 (一)根据猜想画出示意图 1.教师幻灯片上出示电池、导线和小灯泡的实物图,提问学生:“如果有导线和电池,你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吗?” 2.指导学生分小组论并把他们的想法用简单示意图画出来。(3分钟) 3.请小组代表发表自己的想法。(师生互评) (二)实验验证猜想 1.幻灯片出示实验要求,让学生大声朗读;分好小组,让学生明确任务和分工。 2.出示温馨提示,提醒学生在点亮小灯泡的过程中避免出现短路的现象,并注意用电安全。 3.指导学生尝试多种不同的点亮小灯泡的方法,并把能点亮和不能点亮的方法用示意图的方式画在学生活动表格中。(5分钟) 【设计意图:在探究活动中,我更关注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并尊重学生意见,给予鼓励和引导,尽量使研究过程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发展规律让学生学会用比较科学规范的语言描述科学的现象。通过画示意图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点亮小灯泡。探究使小灯泡发光的不同连接方式,培养学生在思考、分析的基础上动手实验的科学精神。】 四、研讨:得出实验结论 (一)小组展示实验记录,交流实验结果 1.组织学生分小组汇报实验记录,展示实验结果。 2.师生交流总结点亮小灯泡的共同特点:电从电池的正极(“+”)流出来,通过导线流到小灯泡的灯丝,再流回到电池的负极(“-”),形成一个完整、封闭的回路(称为“通路”)。 (板书:通路——亮)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讨论实验记录,建立学生对通路的科学概念,师生共同总结出点亮小灯泡的共同特点,解决聚焦板块提出的问题。】 (二)观察、交流、讨论,引出短路、断路 1.出示四种电路连接图,让学生判断小灯泡哪个会亮,哪个不亮,并说明理由。 2.认识短路现象:短路是用导线直接把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 (板书:短路——不亮) 3.认识断路现象:电没有形成回路,断开了。 (板书:断路——不亮) 4. 播放视频,使学生加深对短路、断路的认识。 (插入视频播放,让学生明确短路、断路现象) 【设计意图:短路和断路是学生在点亮小灯泡的过程中极容易出错的知识点,正确理解短路和断路,有助于学生正确连接点亮小灯泡,也能增强学生安全用电的常识。】 (三)小灯泡是如何亮起来的 1.提问:你认为小灯泡是如何亮起来的?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想法。 3.师生总结出实验结论:点亮小灯泡需要电池、导线、小灯泡组合连接成一个完整、封闭的通路。 4.出示本课起始的手电筒,展示手电筒内部结构图,指导学生利用本课所学知识,解释手电筒里面的小灯泡被点亮的原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成功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式,围绕问题开展讨论,总结得出实验结论。让学生能够明确今天所学的重点,解决聚焦板块提出的问题。】 五、总结收获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新的问题? 2.说一说在家中日常用电需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进一步理解、巩固知识。课堂的结束并非探究的终止,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把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