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望海潮》《扬州慢》联读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望海潮》《扬州慢》联读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6 19:52: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单元概述(选择性必修下第一单元)
学习任务群: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人文主题:诗的国度
体察古人的情感和生命体验,感受古诗词之美,获得情感浸润和审美体验;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单元目标
1、深入研读古典诗歌作品,探寻诗歌之美,品评诗歌之味,感受古人通过诗歌表达的哀乐悲伤等种种情感。
2、从传统文化经典的角度来理解诗歌,把握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探讨古典诗歌在当代下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认识古典诗歌的思想意义设审美价值。
3、结合以前所学,梳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尝试探讨评论不同体裁的诗歌在声韵格律、表现手法、审美风格等方面的异同,总结学习古典诗歌的经验,并获得理性认识。
学习目标
1、语言的积累与建构:读懂诗词的内容,在特定的诗词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对诗词的内容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
2、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在阅读与鉴赏中丰富对文学形象的感受和理解,能辨识、比较、归纳和概括文学形象和规律。
3、审美的鉴赏与创造:鉴赏不同风格的作品,获得高尚 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能创造、表述自己心中的审美形象。
4、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体会中和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其中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诗词与城市
——《望海潮》《扬州慢》赏析
杭州
扬州
简称“杭”,古称临安、钱塘,浙江省省会,有2200多年的历史,曾是吴越国和南宋的都城。杭州的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物之帮”等誉称。几百年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谚,一直广为流传。“人间天堂”至今仍为国内外人士对杭州的美称。
杭州与扬州
古称广陵、江都、维扬,江苏省辖地级市。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扬州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源地、联合国人居奖获奖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温泉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
扬州
才子词人,白衣卿相
布衣一生,江湖流民
知人论世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先世为中古士族河东柳氏,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但为人放荡不羁。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
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奉旨填词柳三变
第一次赴京赶考,落榜了不在乎,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第二次又落榜,发牢骚写《鹤冲天》。传至宋仁宗手中,仁宗反复看着,“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刺到了宋仁宗的痛点上。
三年后,柳永再考。当仁宗皇帝在名册薄上看到“柳永”二字时,在旁批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作者其人
奉旨填词柳三变
第一次赴京赶考,落榜了不在乎,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第二次又落榜,发牢骚写《鹤冲天》。传至宋仁宗手中,仁宗反复看着,“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刺到了宋仁宗的痛点上。
三年后,柳永再考。当仁宗皇帝在名册薄上看到“柳永”二字时,在旁批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之一。
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一生未入仕途,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
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谱曲,其词格律严密。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词多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之一。
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一生未入仕途,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
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谱曲,其词格律严密。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词多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写作背景
据记载,本诗是柳永为了与早年的好友孙何相见而作。柳永在杭州生活期间,对杭州的湖光山色、风土人情有着亲身的体验和深厚的感情。当时旧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驻守杭州。因身份悬殊,门禁森严,两人无由相见。柳永就填了这首《望海潮》先在歌伎中传唱,很快就让孙何听到了,问及词作者原来是故人,孙何便请柳永前去赴宴。
因为是写给镇守一方的官员的,所以词作主要内容是描写杭州自然环境的隽美、城市经济的繁荣、黎民百姓的安居乐业,借此表达对他政绩卓著的赞颂,并希望得到提携。
投赠诗与干谒诗
投赠诗:
作者写给具体的人的是个作品,或者说专门赋诗送给某人
例如: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干谒诗:
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在的自荐信。
例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扬州成为南北交通枢纽,商贾往来,文人荟萃。然而到了南宋,金兵屡屡南侵,而扬州因地处南北交通要道而屡遭战乱。“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1129,金军突袭扬州,迫使宋高宗狼狈难逃,后由“绍兴和议”,双方停战。1161,完颜亮撕毁和议,率军大举南侵,扬州再遭焚掠,元气大伤。1163,南宋遭符离之败。
1176年,年仅二十出头的姜夔经过扬州,眼见这座过去繁华无比的都市如今破败不堪,感慨万千,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扬州慢》
整体感知:品味诗词,分别找出最能概括城市特点的一句诗、一个字。
《望海潮》:杭州
《扬州慢》:扬州(古vs今)
“钱塘自古繁华”
“都在空城”


找出两首诗歌中相同种类的意象:
城市



声音

《望海潮》 《 扬州慢》
都是写树,一个是 ;一个是 。
都是写水,一个是 ;一个是 。
都是写桥,一个是 ;一个是 。
都是写花,一个是 ;一个是 。
都是写声音,一个是 ;一个是 。
都是写城市,一个是 ;一个是 。
云树
乔木
怒涛
寒水
画桥
二十四桥
桂子、荷花
红药
繁华
空城
菱歌、羌管
清角
请选择诗词中的意象,完成填空
意 境 营 造:请根据对两首词内容的理解,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形容词。
望海潮
一个是 的 云树;
一个是 的 怒涛;
一个是 的 画桥;
一个是 的 桂子、
的荷花;
一个是 的 菱歌羌管;
一个是 的钱塘;
《 扬州慢》
一个是 的乔木。
一个是 的 寒水。
一个是 的 二十四桥。
一个是 的 红药。
一个是 的 清角。
一个是 的扬州。
意境营造:请根据你对两首词作内容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形容词。
望海潮
一个是 的 云树;
一个是 的 怒涛;
一个是 的 画桥;
一个是 的 桂子、
的荷花;
一个是 的 菱歌羌管;
一个是 的钱塘;
《 扬州慢》
一个是 的乔木。
一个是 的 寒水。
一个是 的 二十四桥。
一个是 的 红药。
一个是 的 清角。
一个是 的扬州。
郁郁葱葱
气势磅礴
热闹繁忙
香气沁人
无边娇嫩
悦耳动听
繁华富庶
高大萧条
凄凉刺骨
无人寻访
无人欣赏
凄清低沉
满目疮痍




《望海潮》选取了繁华富庶的意象连缀,多角度、浓墨重彩的描述杭州繁华、壮丽的景色,以渲染、烘托的手法,描述出国泰民安的盛世图景。
《扬州慢》把眼前战争洗劫的残破萧条、荒凉孤寂与历史上的兴盛繁华对比,强化了悲怆萧条的意境。
《望海潮》描绘国泰民安的盛世气象,所表达的是对太平盛世的赞美与歌颂,并希望得到提携奖掖,满含投赠之义。
《扬州慢》营造凄清悲凉的意境,表达了对劫后扬州萧条、空寂的震惊和悲哀之情,故国之思、兴亡之感充溢期间。
“盛世之歌”与“黍离之悲”
情 感:
《望海潮》是盛世华章,《扬州慢》是灾难美学,一欢歌一悲吟。
从城市的进程来看,繁华和灾难是城市进程中的花开花落,城市就是在这起起落落中向前发展的。
从文学的表达来说,讴歌太平与反映灾难都是文学的责任。
诗词与城市
拓展探究
词与城市
词的兴盛与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北宋中期世道太平、市井繁荣、人民生活安居乐业,“钱塘繁华”,然盛衰无常,自古繁华的城市,屡遭兵燹,便荒凉破败。
词牌只规定格式,与词的内容往往没什么关连,而此二首词,词牌均为首创,词牌兼有题目的功能。
《望》流传至金国,金主完颜亮闻之,“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于1161年(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大举南下侵宋,给扬州带来深重的灾难,这才有了姜夔眼中破败不堪的扬州。
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屯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完颜亮《南征至维扬望江左》
哪座城市?作者是谁?
井络天开,剑岭云横控西夏。地胜异、锦里风流,蚕市繁华,簇簇歌台舞榭。雅俗多游赏,轻裘俊、靓妆艳冶。当春昼,摸石江边,浣花溪畔景如画。
梦应三刀,桥名万里,中和政多暇。仗汉节、揽辔澄清,高掩武侯勋业,文翁风化。台鼎须贤久,方镇静、又思命驾。空遗爱,两蜀三川,异日成嘉话。
—— 《一寸金》
柳永
成都(益州)
赏析诗词的意象、意境与情感:
此词大开大合,铺张扬厉,风格雄健。上片可谓大笔淋漓,稍事勾勒,即画出一幅成都民情风物图。“井络”二句写成都地理位置,有气吞山河之势。“地胜”三句写成都今古风流,笔力老到雄健。“雅俗”五句写成都风俗民情,场景壮阔。下片“梦应三刀”句用王濬典,有雷霆乍惊之势,不由勾起了读者“王濬楼船下益州”的历史画面的回忆,然又紧贴益州,似开又合,“台鼎”又作宕开之笔,虽落入“必将大用”的俗套,亦赠人词所必有之意。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 李清照《永遇乐》
本词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下片写自己难以忘怀在汴京繁盛的那段日子。对于汴京的繁华,当时身在其中 ,不知不觉,认为一切理所当然。但是,昔日的繁华欢乐早已成为不可追寻的幻梦,往事,便也只能回味。
宋词与城市
宋词是宋代城市经济繁荣的产物,是流行于宋代城市的音乐文学艺术。宋词彰显城市的宜居属性,歌咏城市对居民身心需求的满足;描述城市深广的空间,歌咏居民情感舒展与交流的无限可能;慨叹城市的盛衰,歌咏历史兴替的经验教训。宋词这种显著的都市人文精神,满足了城市居民物质富足之外的精神需求,也构成了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宋词表现城市生活不仅仅是简单的摹写,它在审美取向和内涵表现上,既继承了传统小桥流水的自然属性,又强化了灯火楼台的社会属性,使得城市生活多姿多彩,呈现出多种风格。词中的城市生活在满足人们身心需求上,也呈现出多维度姿态。
如此,宋词运用各种技法拓展容量,增强都市歌谣的表现内容,以适应更加丰富的城市生活,这成为宋词发展的动力之一。宋词发展进程中的几个标志,如柳永“以赋为词”、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客观上都适应了歌词增加表述密度、扩充表述内容这一趋势。而宋词中以同一词调、从不同角度描写同一对象的联章体的创作,对于反映城市生活的丰富性来说,更是绝妙的形式。
在以城市为基点的深广空间中舒展、交流情感,是宋词抒情的重要特征
诗言志,歌咏情。城市内部与城市之间便利的交通、城市及其周围密集的人口,为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交流提供了更多可能,也为宋词的创作与流播提供了更多机会。反过来说,城市这种空前深广的空间,为宋词歌咏、沟通不同个体的情感提供了无限可能。宋词便成为人们情感的浓缩与集中的表述。
宋词也慨叹城市的盛衰,歌咏历史兴替的经验教训
宋词是应城市的娱乐需求而生的,但面对着空前繁荣的城市,宋词并没有单纯迷失于歌舞楼台的单纯享乐。纵情享乐的歌声,也不乏对现实的思考和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究,正由于有了这层内涵,歌儿舞女飘扬的旋律里才发散出历史的厚重和深沉。
流播于城市、歌咏城市的宋词,在某种程度上,也形成一部歌唱的《资治通鉴》。宋词风格与内容的发展变迁,与宋朝历史的进程密切相关。在重要的历史节点,多有经典的宋词篇章与之相应,仿佛以歌唱来同步描述、评点都市的盛衰。
北宋词人多歌颂城市为中心的太平盛世,城市的富足和民众安康是其聚焦所在。柳永等市井词人、宫廷词人、大晟府词人都是如此。同时,部分视野开阔的士大夫词人,则立足都市,享受歌儿舞女欢愉之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透过繁华盛世景象,以自身深厚的学养,揭示都市深沉的历史底蕴,为时人进行现场情景教学,指示历史教训,以歌唱揭示都市繁华的变动不居。
英宗治平四年(1067),王安石知江宁(南京)府,面对历经六朝繁华的都市,他作《桂枝香·金陵怀古》,回顾了金陵繁盛、荒废兴替的历史,发出了“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的慨叹,这是一个改革家对于城市繁荣持续性的清醒认知,杨湜《古今词话》载,天才词人苏轼也为之叹息不已,说:“此老乃野狐精也。”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众多词人不仅自身投入救国战争中,其作品也往往书写、反映其战斗生活。高宗绍兴八年(1138),岳飞(1103—1142)收复襄阳后驻节鄂州(湖北武昌),登武昌黄鹤楼,眺望当日豪华的都市开封,而今已是满目残壁断垣,遂作《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这首词作者身在城市,写因为战争而导致的城市非正常衰落;词中追忆都市往昔繁荣,描述当下的破败,两相对比,令人触目惊心:“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这比任何例子都更能阐释繁华如梦、富贵无凭的内涵。随后“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的自问自答,更充满了一种悲悯情怀,“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的济世之声便呼之欲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