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达综合训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达综合训练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4 22:2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达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1.元初,东平人赵天麟上疏说:“今王公大人之家,或占民田,近于千顷,不耕不稼,为之草场,专放孽畜”。这揭示了此时期农业凋敝的原因是( )
A.长期战争的破坏 B.自然灾害严重
C.农民负担沉重 D.贵族占耕地为牧场
2.“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完颜阿骨打 D.耶律阿保机
3.宋太祖在位17年科举取士347人,宋太宗在位22年,通过科举考试共录取进士1457人,宋太宗时期科举录取人数相当于整个唐朝取士的总和。宋太宗提高科举录取人数的影响是
A.为文官政治提供了人才保障 B.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C.使世家大族控制了中央政权 D.分割了宰相的军政财政权力
4.小明看到一本人物传记中写道:“他是北宋杰出的词人,创造出意境豪放、气象恢宏的名篇,提高了词的品格……”你认为文中的“他”是( )
A.柳永 B.苏轼 C.李清照 D.辛弃疾
5.“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其统治范围之内。以上描述的疆域属于(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6.史载:“始置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北宋在地方设置通判,这一职务( )
A.管理地方财政收入 B.分割知州行政权
C.监管地方司法事务 D.分割地方军事权
7.“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材料意在说明北宋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
A.重文轻武 B.强化皇权 C.分化事权 D.控制地方
8.元朝完成统一全国使命的是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阿保机 D.阿骨打
9.宋太祖针对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采取的措施有( )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④加大禁军将领的权力
⑤中央下设兵部,控制武将兵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10.学校历史兴趣小组举办“我来讲历史故事”的活动,其中一个故事中用到了“精忠报国”“郾城大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等关键词句。由此可推断,与该历史故事相关的史事是( )
A.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B.赵匡胤杯酒释兵权C.岳飞抗金 D.文天祥抗元
11.北宋建立的时间是
A.916年 B.960年 C.930年 D.961年
12.关汉卿的代表作是( )
A.《窦娥冤》 B.《三国演义》 C.《长生殿》 D.《西游记》
13.王安石说:“……举天下之役人人用亩,苟不得其而行,……。故免役之法成,则民时不夺而民均矣。”材料反映的其变法措施是( )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保甲法
14.王安石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下列措施体现此思想的有( )
A.募役法和保甲法 B.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法
C.将兵法和均输法 D.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
15.北宋中期,为了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同时也减少军费开支,王安石在变法中采取的对应措施是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保甲法
16.1069年,为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颁布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的共同目的是( )
A.巩固中央集权 B.限制大官僚、大地主利益
C.发展农业生产 D.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17.唐宋时期,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等都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
A.唐代上层妇女骑马、打马球;宋代妇女缠足、坐轿
B.唐代长安城内坊、市分开;宋代城市瓦子、勾栏随处可见
C.唐代雕版印刷技术日渐成熟;宋代指南针、火药得到应用
D.唐代海外贸易兴盛,设市舶司;宋代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
18.设置机构是我国古代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下图中这些机构管辖的主要区域是( )
A.今新疆 B.今西藏 C.今内蒙古 D.今台湾
19.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这些演变( )
秦朝 三公九卿制
西汉汉武帝 中(尚书、侍中等)外(三公九卿)朝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宋 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元 中书一省制
A.加强中央集权 B.削弱了对地方的管理
C.强化皇权专制 D.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
20.《史记》与《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著作的两大高峰,他们的作者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他们是( )
①司马懿 ②司马迁 ③司马睿 ④司马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1.秦汉时,丞相一人位高权重;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皆为宰相,相互牵制;北宋时期参知政事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相当于宰相的官职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B.君主集权的不断强化
C.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 D.宰相的权力不断扩大
22.“收复建康”“取得郾城大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等材料讲述的是
A.卫青北击匈奴 B.铁木真统一蒙古 C.岳飞抗金 D.文天祥抗元
23.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其根本目的是( )
A.重武轻文 B.摆脱危机,富国强兵C.加大教育投入 D.减轻政府负担
24.史学家在研究宋朝历史的时候,都会把澶渊之盟作为一个成功的外交案例来研究。“澶渊之盟”订立的两方政权是( )
A.辽与北宋 B.西夏与北宋 C.西夏与南宋 D.金与南宋
25.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  )族建立的
A.蒙古族 元朝 B.女真族 金 C.党项族 辽 D.契丹族 西夏
26.据统计“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60035人,而武举考试只录取武士868人。”宋代还规定文臣考核升迁的年限比武将短。这反映出宋朝治理国家的特点是( )
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权 C.武将专权 D.重文轻武
二、综合题
27.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高潮时期,也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
探究一:宋元民族融合的情况
(1)元朝统一全国之前,我国北方曾经出现过辽、西夏、金三个主要的少数民族政权,与之相关的少数民族分别有哪些?
(2)1247年的凉州会谈在我国民族关系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参加会晤的双方分别代表哪一民族?元朝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是什么?
探究二:宋元科技文化发展的情况
(3)北宋时期印刷术较以前有了重大突破,为此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谁?这一时期,我国古代人民的另一项重要发明又是什么?
(4)词是宋代最主要的文学形式,宋代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的词人分别有谁?元朝的戏剧空前发达,这一时期最优秀的剧作家是谁?他的代表作是哪部剧本?
探究三:宋元民族融合和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
(5)你认为宋元时期,我国古代民族融合出现高潮,科技文化发展达到高峰的原因有哪些?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图1,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唐与吐蕃的关系。并指出为加强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管辖,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
(2)根据图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并说出与辽宋之间在很长时间能保持着和平局面的历史事件。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29.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开元年间富强繁荣的情况下,潜在的社会危机也在发展。边费支出越来越多,使国家的仓库逐步空虚。玄宗本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不再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最终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叛乱。
材料二:唐朝末年,皇帝昏庸无能,不理朝政,苛捐杂税严重,宦官专权,民不聊生,起义军在他的带领下,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材料三:北宋建立后推出了一系列管理新规:中央机构要职由文人担任;地方知州由文臣担任;国家军事大权由文人掌管。武将只能练兵,无权调兵,武将打仗只能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
(1)材料一中这场规模巨大的叛乱指的是什么?最终导致了什么局面的形成?
(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起义有何影响?
(3)材料三表明宋朝推行的什么政策?这一政策有什么弊端?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宋·《神童诗》
材料二 若论制度,宋代大体都沿袭着唐旧。只因宋初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待遇远较唐代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代为多。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四 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摘编自范仲淹《鉴于诏条部东十事》
(1)材料一反映了宋代什么样的价值观念?这一政策对军队的战斗力有何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宋太祖是如何“把相权拿归自己”的。
(3)材料二、材料三体现了宋代哪一治国政策?这一政策有什么积极影响?
(4)结合材料四,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D
2.B
3.A
4.B
5.C
6.B
7.C
8.B
9.A
10.C
11.B
12.A
13.A
14.D
15.D
16.D
17.D
18.A
19.C
20.D
21.B
22.C
23.B
24.A
25.A
26.D
27.(1)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顺序不能颠倒)
(2)蒙古族和藏族;回族。
(3)毕昇。指南针。
(4)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关汉卿,《窦娥冤》。
(5)宋元时期经济繁荣;各民族各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继承隋唐时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等。(答对两点即可)
28.(1)关系:友好往来(文成公主入藏或唐蕃和亲)。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2)关系:战与和(或和战)。历史事件:澶渊之盟(或宋辽盟约,或辽宋议和)。
(3)和亲;会盟;战与和;设立机构;册封等。
29.(1)叛乱:安史之乱;局面:藩镇割据。
(2)人物:黄巢;影响: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
(3)政策:重文轻武;弊端: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30.(1)观念:崇尚读书;影响: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
(2)说明:将相权分解为行政、军事和财政三个互不统属的平行机构。
(3)政策:重文轻武政策;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安定。
(4)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答案第2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