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1.史学家徐中约曾说:“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而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据材料可知,这一“制度”( )
A.注重门第家世 B.使布衣主导国家政治
C.削弱了统治基础 D.有利于社会公平
2.“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材料认为“贞观之治”出现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社会环境比较安定 B.统治者励精图治
C.唐太宗用人唯贤 D.百姓安居乐业
3.下图唐诗《凉州行》诗句反映了唐朝( )
《凉州行》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A.繁荣的社会经济 B.融洽的民族关系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多彩的文学艺术
4.据梁方仲先生统计,唐代前期和后期户均人口数有显著变化,如639年户均人口数为4.31口,821年为6.63口。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赋税制度的变化 B.唐朝政局的稳定
C.儒学观念的复兴 D.均田制度的实施
5.唐代墓葬出土了大量的波斯、阿拉伯、拜占庭等地的金银币。这些出土文物可以用来研究唐朝( )
A.先进的生产技术 B.繁荣的中外交流
C.和睦的民族关系 D.多彩的文学艺术
6.在美国学者麦克·哈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中,隋文帝位列其中。隋文帝一生的最大功绩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创立科举制
C.重视发展农业 D.实现国家统一
7.“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对武则天统治的高度评价。最能支持这一评价的依据是
A.创立殿试制度 B.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C.推动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D.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8.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下令征集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大业四年正月,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大业六年,隋炀帝又在三国东吴已有的运道基础上开凿江南河。该工程对巩固我国的统一,发展南北经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上文中隋炀帝兴修的水利工程是( )
A.大运河 B.都江堰 C.灵渠 D.白渠
9.《纲鉴易知录》记载唐太宗曰:“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荀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这反映了唐太宗
A.唯才是用 B.减轻刑罚 C.轻徭薄赋 D.整顿吏治
10.下列组图是张老师上课的PPT,他将要和同学们共同学习的主题是唐朝的( )
A.政治制度 B.经济发展 C.民族关系 D.文学艺术
11.下列诗句中涉及科举制的有
(1)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2)慈恩寺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3)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A.(1)(2)(3) B.(2)(3)(4) C.(1)(3)(4) D.(1)(2)(4)
12.“穿越小说”、“穿越电视剧”成为时下的流行话题。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穿越到了唐代长安,你可能看到的是( )
①一起饮茶诵诗的年轻人②外国人购买“唐三彩”③“遣唐使”④进京赶考的读书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3.钱穆《国史大纲》中写道:“自唐代镇兵拥立留后,积习相沿,直至五代,造成国擅于将、将擅于兵的局面。”这一“局面”是( )
A.宦官专权 B.藩镇割据 C.五胡乱华 D.相权大于君权
14.《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写道:“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C.中央集权,重文轻武 D.设置机构,专制顶峰
15.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这一结论的佐证史料是( )
A.北魏帝王出御图 B.刘备三顾茅庐
C.阎立本《步辇图》 D.辽墓壁画《备茶图》
16.如果把“开运河,创科举”“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代的中外交往”归纳为一个学习主题,它们应该同属于下列哪一主题( )
A.民族关系的发展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经济重心的南移
17.“盛唐气象”本来是诗歌上的一种说法,但已经被历史学家所接受,用来说明中国历史上的那个黄金时代。从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来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专制与跋扈 B.颓废与反抗 C.开明与开放 D.任性与狂妄
18.秦朝在历史上统一了分裂的中国,但它却是一个短暂的王朝,其统治类似于历史上的( )
A.东汉 B.北魏 C.隋朝 D.元朝
19.隋代以前地方长官可以自选僚属组成行政机构,但隋代以后“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材料描述的选官标准是( )
A.考试成绩 B.世家门第 C.身材长相 D.品行道德
20.大运河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槽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唐朝诗人李敬方在《汴河直进船》中写道:“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由此可知大运河( )
A.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B.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C.造成了东南藩镇割据 D.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21.“贞观十五年,……公主嫁到吐蕃,加强了中原与吐蕃的经济文化联系。”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文成公主入藏
B.唐三彩传到吐蕃
C.玄奘西行天竺
D.鉴真东渡日本
22.科举制度最大的进步就是打破了门第限制,使选官用人的范围空前扩大,为广大的寒门读书人开启了仕途通道。这体现了( )
A.限制寒门弟子 B.贵族垄断选官 C.科举制公平性 D.门第观念强化
23.下图人物曾前往天竺取经,并对取回的大量佛经进行翻译,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他前往天竺是在( )
A.汉武帝时期 B.唐太宗时期 C.宋太祖时期 D.明成祖时期
24.有人这样评价唐朝历史上的一位女性:“一朵铿锵的深宫玫瑰,娇弱的肩膀担起天下的希望!三从四德禁锢不住步伐,默默地演绎着属于你的繁华。”根据所学知识,这一历史人物应该是( )
A.杨贵妃 B.武则天 C.王昭君 D.西施
25.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是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的。唐朝时期,周边亚洲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方面联成一体,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能为这一观点提供论据的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郑和下西洋
C.鉴真东渡日本 D.文成公主入藏
26.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皇帝是: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高宗 D.唐玄宗
二、综合题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玄奘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钱文忠
材料二: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习近平《十九大报告》
(1)联系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玄奘“享誉佛国”的表现。。
(2)从玄奘西行取经这一事件,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高贵品质?
(3)根据材料一、二,唐朝的对外交往对当今世界的“一带一路”建设有哪些启示?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一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图二 唐朝都城长安
(1)图一是隋朝大运河示意图,结合地图和所学知识,将A、B、C处补充完整并指出大运河流经今安徽省的是哪一段?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大运河开通后,起到什么积极作用?
(3)根据图二、概括长安城布局的特点;并说说长安城在当时唐朝和世界有怎样的地位。
(4)古建筑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你认为应怎样合理对待古建筑?
29.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图一生产工具的名称是什么?请再写出一例与它同时期出现的生产工具。
(2)图二是唐代陶瓷器的代表,请向唐三彩有什么特点? 图三人物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他的诗被称为什么?
(3)你从以上成就中获得怎样的感受?
30.人才是国家强大的重要因素,隋唐在人才选拔方面具有创新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分析选拔人才的依据变化。
材料二 隋唐时期……庶族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而统一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又急需一大批有能力、有才华的官吏充实到官府机构中去,从而使政令畅通,官僚机构得以正常运转,实现进一步遏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
——谢兰荣主编《中外教育简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唐) 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贞观政要》
(3)材料三反映了唐太宗什么样的治国思想 列举一例唐太宗“唯在得人”的史实。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人才”与“国家”,提出一个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参考答案:
1.D
2.B
3.B
4.A
5.B
6.D
7.C
8.A
9.A
10.D
11.A
12.D
13.B
14.B
15.C
16.B
17.C
18.C
19.A
20.A
21.A
22.C
23.B
24.B
25.C
26.B
27.(1)表现:他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
(2)矢志不渝、勇往直前、持之以恒、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虚心好学等。
(3)启示:主权独立是国家开放的前提,国家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坚持平等合作与开放发展方针,鼓励与支持各行各业主动走出国门等。(言之有理也可)
28.(1)A涿郡;B洛阳;C余杭;通济渠。
(2)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3)长安城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市坊分开;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4)加大对古建筑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注意建筑保护、修缮古建筑等。(言之有理即可)
29.(1)曲辕犁。筒车。
(2)造型精美,色彩亮丽。诗史。
(3)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为我国拥有这些成就感到骄傲与自豪等。(符合题意即可)
30.(1)从注重门第到注重才能。
(2)庶族中小地主实力增加,要求参政;中央政府急需一大批有能力、有才华的官吏去执行政府的政令;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写出两点)
(3)任人唯才;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虚心纳谏,任用敢于直言的魏征。(写出一点)
(4)示例1:
观点:完善人才选拔制度有利于国家发展。
论述:隋文帝废除了前朝依据门第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巩固了中央集权;唐太宗治国注重任人唯才,他增加了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使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考试科目,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等,为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出现奠定了基础。
结论:综上所述,完善人才选拔制度有利于国家发展,我们应该不断健全人才选拔制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动力。
示例2:
观点:人才是国家强大的重要因素。
论述:隋文帝废除了前朝依据门第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这一制度选拔了一大批有能力、有才华的官员到政府机构去,从而使政令畅通,为隋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唐太宗治国注重任人唯才,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等,为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出现奠定了基础。
结论:综上所述,人才是国家强大的重要因素,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注重人才这一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