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春 望
泊秦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过零丁洋古诗四首春望默写诗歌背景 唐玄宗天宝年间(755),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次年6月攻下潼关,唐玄宗奔蜀。7月,唐肃宗即位。这时,杜甫正在逃难,他想去投奔唐肃宗。作者把妻儿送回老家,然后独自投奔皇帝,不幸中途被叛军捉住,送往长安。
杜甫在这里过了八个月痛苦的俘虏生活,亲眼见到长安陷落后的种种惨状,昔日的繁华景象已被一片残破所代替。他感时忧国,写下了五言律诗《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情、忧国思亲的痛苦心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所望见的是什么?为全诗起到了什么作用?(国都已被叛军攻破,祖国河山依然存在。春天的京城,满眼是繁密而荒芜的草木。)望见:国都陷落,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写出触目惊心的景色;“山河在”表达对祖国河山的情感; “春”点明季节;“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的景色。
作用: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在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描绘了一幅安史之乱造成的国破人亡的悲惨景象,表达诗人的痛心之情。颔联写景,描绘了作者怎样的见闻感受?从什么角度来写景? 前句写花,写所见,写时局;后句写鸟,写所闻,写家事。
诗人以乐景写悲情,概括了忧伤国事、恨别家人的深沉感情。
(触景生情。通常,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花好似在落泪,鸟仿佛受惊骇。用来表现诗人的悲伤和愁苦。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伤时事,看到鲜花反而落泪;悲恨久别家人,
听到鸟鸣反而心惊。) 颈联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就是因为它能引起人的共鸣。请你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烽火”句承上“感时”句,“家书”句承上“恨别”句。诗意上下贯通,自然流畅;感情波澜起伏,动人心魄。
“连三月”,可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
表达了战乱中思念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在那样的年代,道出了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容易使人产生共鸣。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战火直到春深三月仍连续不断,一封家书抵得
上万两黄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从尾联来看,字面上并没有说忧伤,实际上却把忧国伤时之情写得更强烈。试作简要分析 眼望京城的颓败景象,思念亲人,郁结在心头的苦痛无法排解,只好以手搔头。
“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之深。
这样,在写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后,又叹息衰老,悲哀更深。结尾这一笔,使满头白发,忧国思家,哀愁衰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头上白发越搔越来越短,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本诗 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破败景象,触景伤情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泊秦淮默写 《泊秦淮》是杜牧游六朝故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夜泊秦淮时所作。流经成内的秦淮河两岸,从六朝以来,一直是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听到酒店歌女在唱陈后主时流行的歌曲,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此诗,以抒发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杜牧,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有《樊川文集》。作者及写作背景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写景。两个“笼”字将如烟的雾气、朦胧的月色及笼罩着寒水和岸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起。
“寒”不但点明季节,也给人以寒意。描绘了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营造了柔和幽静、迷蒙冷寂的气氛。
作用:交代时间、地点,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在夜晚时分,将船停在秦淮河边,这河畔为灯红酒绿之地。
(烟雾笼罩着寒冷的水面,月光映照着水边的沙滩。
夜晚船在秦淮河上停泊,与岸上的酒店靠得很近。)“烟笼寒水月笼沙”与“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寒”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前者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让人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后者与诗中前句“暖”字对应,烘托出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出红军战士克服途中的艰难险阻的英雄形象和大无畏精神。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乃亡国之音。
说“商女”不知亡国之恨而唱亡国之音,此为曲笔,表面上是斥责“商女”,实际上是批评纵情声色、醉生梦死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试想歌女所唱,还不是为取悦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吗?可见“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听歌的家伙。 在杜牧看来,今日听亡国之音取乐,明日有可能自己就要上演亡国的悲剧。 (歌女不知道南朝的亡国之恨,她们在岸那边,还唱着《玉树后庭花》。) 这首诗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对世道的愤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默写 陆游(1125-1210),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自幼好学,一生坚持抗金,为权贵所嫉。他的诗歌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他能诗、能词、能散文,尤以诗的成就最高。现存诗计有上万首。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陆游68岁时闲居故乡时,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而写,诗人在睡梦中仿佛正在战场上激烈拼杀,从这首诗中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的报国壮志。
作者及背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山村,不为自己的处境哀愁,
还想着为国家守卫边疆。) “僵卧孤村” 写出诗人的处境:年老无为。
“尚思”则表现他心系国家兴亡,收复失地的心愿。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深夜躺在床上听着那风吹雨打的声音,迷迷糊糊间又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战场。) 从现实转入梦境。
“风吹雨”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也象征南宋风雨飘摇的处境。
“铁马冰河入梦来”既是对过去战斗生活的回忆,现今只能在梦中实现,给烈士暮年增添了悲怆色彩。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哪句与“忽闻雨掠蓬窗过,犹作当时铁马看“(陆游《秋雨渐凉有怀兴元》的意境相似?体会其表达作用。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诗人将风雨和战争联系起来,突来的风雨触动他的情思,听来如当年战场上的铁马声,从而表达其渴望祖国统一的愿望和爱国热情。过零丁洋
默写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南宋大臣、文学家、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二十岁考取了进士第一,头名状元。官做到右丞相兼枢密使。 1278年被俘,后来被押送到大都(今北京),在监狱里被关押了三年。元军屡次劝他投降,都被他坚决拒绝,表现了反抗侵略的英雄气概。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慷慨就义,时年四十七。关于作者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艰苦的生活经历是从读书做官开始的,以微薄的兵力与元军苦战了四年。)
从回想自己的生活经历写起。一写是在他21岁时,
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
“干戈寥落”写出抗元的辛酸和遗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
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用“风飘絮”比喻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
“雨打萍”比喻自己政治生涯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去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而今在零丁
洋里悲叹孤苦零丁。) 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双层含义。—— 一是地名,
二奇妙运用地名来抒写忧虑不安的心情和境况的危苦。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自古以来人活在世上谁能不死?留得这颗赤诚的
心光照史册。)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如何理解。 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自己走上仕途,
国家危急,勤王抗元国家分裂,命运艰辛(对仗)形势险恶,
境况危苦直抒胸臆,
以死明志铺垫主旨根据诗的结构分析感知诗的主题小结: 这首诗将叙事与抒情结合起来,将个人的经历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最后两句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 明.于谦《石灰吟》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乌江》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你还知道哪些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
丹心照汗青!”这类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课外补充 满江红·怒发冲冠
【南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