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三中学校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26 枣核》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三中学校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26 枣核》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10 19:1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 枣 核
萧 乾东渚中学八年级语文备课组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时请注意下列问题:
1、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2、说说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请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蹊跷( )   掐指一算( ) 故弄玄虚( ) 殷切( )  嫣红( )  玛瑙 ( )   镶嵌( )  草坪( ) 山坳( )  厂甸( )    卵石( )   匀称( )   词语积累 蹊跷(qī qiāo)  掐指一算(qiā) 故弄玄虚(xuán) 殷切(yīn)  嫣红(yān)  玛瑙 (mǎ nǎo)   镶嵌(qiàn )  草坪(píng) 山坳(ào)  厂甸(diàn)    卵石(luǎn)   匀称(chèn)    词语积累 解词:  感慨良深---感慨很深。良,很。  风烛残年----比喻人已经到了晚年。  蹊跷----奇怪。  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故弄玄虚-----故意玩弄花招,迷惑 欺骗人。玄虚,迷惑人的花招。 词语积累 1、请你说说作者在这篇文章里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请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里试种一下的事。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学习目标
一、理解“枣核”在文中的作用。
二、了解课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的写法,感受作者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三、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萧乾
(1910-1999),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作者简介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再次自学课文: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围绕枣核,文章写了哪些事?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线索------“枣核” 第一部分: (1) 枣核
第二部分:(2-4) 枣核
第三部分:(5-10) 枣核
第四部分: (11) 枣核索


议自学指导 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她想做什么呢?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 (读7-10小节)
3、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她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互动交流 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她想做什么呢?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位友人想在自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她思念家乡。互动交流2、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 (读7-10小节)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语言) “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追忆起当年”(心理) 栽杨柳、养睡莲、堆假山,还想种枣树。(动作)互动交流 3、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她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有必要,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互动交流请体会下列划线字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1、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紧从手提包里掏出了那几颗枣核。
2、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3、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4、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品味语言
1、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紧从手提包里掏出了那几颗枣核。
2、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殷切”:意思是深厚而激动,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增强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作铺垫。 “托”: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3、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4、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一……就…..”这个句式起强调作用,强调了游子思乡之情的浓烈和深沉。 “劈头”:表明朋友急切的心情。互动交流 1、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作了?1、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2、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3、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 爱国主义是个大主题,有些作家通过气势磅礴的重大事件来表现。本文作者却另辟蹊径,通过几颗小小的枣核来表现。对几颗枣核的盼望与爱惜,表现出海外游子的拳拳爱国之情。所以本文不是小题大作,而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总结课文一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访友中解开友人珍爱生枣核的疑团的过程,反映了同窗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点主题以“枣核”贯穿全文,设置悬念总结课文二拓展延伸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游子思乡的千古名句: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曹操《却东西门行》
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
--欧阳修《送惠勒归余杭》
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
--崔涤《望韩公堆》
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恨以伤怀。
  -- 班彪《北征赋》
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
       --杜甫
乡 愁
余光中(台湾)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我的中国心当堂训练 风烛残年的美籍华人要了几颗枣核,想把它们种在自己的花园里,以解思乡之情。我们相信它们一定会茁壮地成长。试想一下,在这些枣树下将发生怎样的故事?
请以《枣树下的故事》为题,写一篇300字的文章。
作业布置1 、完成“活力课堂”p.14-15练习;
2 、预习《最后一课》。
答案:
3、栽垂柳、种睡莲、挑选假山石布置“北海”、月夜追忆。
5、不好。这样安排可以巧设悬念。开篇索要枣核就设下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后如获至宝,用途仍秘而不宣,是悬念更吸引读者。直到踏访后花园,在谈话中才说明索要枣核的原因:为解乡愁。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读者。
2、强调了旧时同窗游子思乡之情的浓烈和深沉。
3、儿女长大起来,家庭设施齐全,事业兴旺发达。
4、点明题意,表达这位美籍华人对故土的思念,从而突出了中心思想。
5、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6、最后一节。表达了对祖国大陆的思念和热爱,如爱自己的母亲般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