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故事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引发多角度思考,获得丰富的启示。
语言运用:能读好对话的语气,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受。
思维能力: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升华对寓意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
审美创造: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事物,促进学生心灵的健康、和谐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寓、则”等15个生字,会写“亡、牢”等8个字,正确读写“亡羊补牢、劝告”等5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3.比较两组句子的不同,能体会词语“赶紧、焦急”在句子中的作用。
4.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成语的意思,了解寓言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寓言故事。
2.体会寓言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一 介绍寓言,导入新课
寓言是特殊的故事。一般篇幅很短小,但寓言故事又很大——小小的故事对你有大大的影响。很多寓言可以积累,可以变成成语,还可以启发我们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设计说明:在小学教材中,不是第一次出现寓言故事,但是第一次用“寓言”为课题。因此,教师要在心中有文体意识。能将文体知识渗透在低段,这一点尤为珍贵。这是一种起步教学,又具备讲解的意义,所以,我们在学习《羿射九日》这篇课文中,一定要讲中国古代神话这种文体。)
二 学习《亡羊补牢》
(一)理解“亡羊补牢”
1.猜一猜。
师:(板书故事题目:亡羊补牢)在这四个字中,哪些字的意思是一看就懂的?
生:羊就是老百姓家里养的羊。
师:其他的三个字,你能猜一猜吗?
生:补是修补的意思。
(“亡”和“牢”猜不出来的,也可以允许让学生猜错,不急于纠正。)
2.教学生字“亡”和“牢”。
(1)教学“亡”
①提醒学生注意笔顺。
②指导组词。
生:死亡
(2)用以上的方法教学“牢”。
①提醒学生注意笔顺。
②指导组词。
组词“坐牢”
师:还可以组成什么词?
牢固
师:原来这就是汉字的古今异义呀,“牢”的本义就是圈养牛羊、牲口的地方。现在很少用“牢”指羊圈了!
3.求证:
师:“亡”和“牢”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不着急,先听老师朗读第一自然段。
(不是整体感知,朗读第一自然段的目的是把这两个字的意思做扎实。)
师:听完以后,哪一个词最接近“亡”的解释?
生:少
生:其实就是这只羊丢了。
师:听了哪个词非常接近“牢”的本意呢?
生:羊圈
师:大家把这4个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生自由说,指名交流)
师:对,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丢了羊赶紧修补羊圈”,这就叫亡羊补牢。
(设计说明:依据学情,“羊”和“补”的意思是学生能够懂的,但是“亡”和“牢”的意思学生很难懂的。怎么办?让学生先去猜,再读课文进行求证、引导,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真实的学习是允许学生犯错的,在求证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对自己猜测的内容进行反思,把当下学习的内容与过去的学习内容链接起来,在反思中形成新的观点、新的想法,这样,学生就产生了本真、有意义的学习。)
(二)搭建支架,复述故事
(故事教学的“大概念”——“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1.自由读课文,圈画批注,这个人一共丢了几只羊。(在文中有丢羊的地方做了记号)
(文中三次写到丢羊的事)
2.提取信息,完成学习单。
学生交流。
起因、经过、结果
少了一只 又少了一只 再也没少
发现窟窿 劝他,不听 修补羊圈
(设计说明:不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填表,不要认为填表才是学习真实的发生。课堂实践:填写表格没有10分钟拿不下,让学生填表,这样的提取信息没有价值和意义,宝贵的学习时间被浪费了。但表格出来,价值就出来了——让学生根据师生对话,根据梳理的信息,概述故事。)
3.根据表格,概述故事。
(设计说明:支架原义指建筑学中搭建的脚手架。在教学当中,学生达不到目标,给学生“搭梯子”,让学生踩着这些“梯子”就抵达了目标。建筑物中的脚手架搭上去等建筑物建成之后要撤掉,学习亦是如此。学习支架要搭建,还要最终撤架,这样才能学生真正的形成学生的能力。学习支架类型有很多:问题支架、表格支架、活动支架、实验演绎支架、图示支架……只要能帮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的、达到目标的所有辅助活动都可以称为支架。在这个环节中,梳理相关信息,将学习内容进行可视化呈现。学生经过这样的帮助,就可以复述这个故事了,到此为止,表格可以撤离了,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建构的知识来讲讲这个故事。)
(三)学习故事中的细节
1.聚焦“原来”,学习故事“起因”(第一自然段)
师:原因找到了吧?原来是羊圈破了个窟窿。
(“原来”是像路标一样的语言,指向事情发展的原因。)
师:如果是你看到破了的窟窿,你会补吗?
生:会
师:你一旦补了,这不就是“亡羊补牢”吗?但文中的这个人他补了吗?
生:没补。
师:他是怎么想的呢?
生: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2.学习经过(第2、3、4自然段)
(1)朗读指导,指导读好邻居的“劝说”。
①自由读。
②指导读出街坊的心情。
师:街坊的心情怎么样?
生:街坊的心情着急。
师:怎么看出着急呢?
生:赶紧
师:来,去掉“赶紧”,我们来读读这句话。(去掉“赶紧”)
师:我们再把“赶紧”放回到句子中,读一读,比一比,说说你的体会。
师:来,我们再读读这句话,体会街坊焦急的心情。
(2)角色体验,感受养羊人想法。
师:之后,他是怎么想的呢?
如果我修了,修了也没用,还修羊圈干什么?
那我不修了,因为羊已经丢了,修了羊也回不来了。
所以,无论修还是不修,丢失的羊都不会回来了。
(3)探寻原因。
师:邻居也好,养羊人也好,都围绕着“窟窿”来讨论。小朋友,再思考:窟窿是真正的原因吗?回读第一自然段。
(真正的原因是狼)
3.学习“结果”
(1)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个好结果是怎么来的呢?
(后悔时得来的;想来的;修的(行动);)
后悔——不听劝告,没有及时修,丢了羊。
想什么——现在修还不晚,及时止损。
做什么——把羊圈修的结结实实。
(针对问题改正,让狼无计可施。)
三 学习《揠苗助长》
(一)关注本课字词,认读、理解。
焦急 精疲力尽
喘气 一大截
(连字成词,朗读词语,理解词义,帮助学生理清故事的发展线索。)
(二)整体感知
1.故事中写了几个人?
(两个人)
2.梳理:
(1)拔苗的人是谁呢?(农夫)
(2)发现问题的人是谁呢?(农夫的儿子)
3.印证故事的结局——朗读第四自然段。
(三)学习故事
1.朗读第一自然段,这个人的想法有错吗?
(他的想法没错,作为农夫,他看到庄稼老是不长,很急。)
2.比较阅读,体会心情。
(1)朗读比较。
(2)表演:焦急地转来转去。
3.他的做法有错吗?
(错了,苗全都枯死了)
4.他是怎么做?效果如何?
(读课文:到田里把禾苗一个一个往上拔,累得筋疲力尽。)
5.为什么结果这么糟糕,禾苗都枯死了?
(方法错了)
师:禾苗不是拔高的,而是长高的;不是一下子变化的,而是慢慢变化的。所以,他想要快,反而慢;他去拔,反而死。
(四)拓展生活
故事中有两个人,一个是农夫,一个是他的儿子。假如农夫用这种方式对待他的儿子,你觉得会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