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单元学习目标】
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教学目标】
1.基础型学习任务:认识“彭、拟”等9个生字,会写“彭、拟”等14个生字,积累“拟定、参谋”等词语。
2.发展型学习任务: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两个部分的内容。能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拓展性学习任务:能结合资料,说出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能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拓展性学习任务:能结合资料,说出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理解“忠骨”
1.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1)同学们,什么叫“忠骨”?在这一课中,“忠骨”指的是什么?
(志愿军烈士的遗骨)
(2)“处处”是什么意思?
(到处,多。)
2.补充资料,理解“忠骨”
补充资料:那是一段难忘且特殊的历史。当时参与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有200万人,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有197653人,回国的志愿军180-190万人。
在2013-2023年,在这十年间,我国不断地接回烈士的忠骨;在这十年间,接回了938位烈士的忠骨。
板块二 聚焦人物描写,体会内心情感
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毛主席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语句,用不同的符号圈画出来。
2.学生汇报交流。
语言描写(2处):第一部分第4自然段,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集中)
神态描写(多处):第一部分第4自然段;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都有神态描写;(零散)
动作描写(2处):第一板块第4自然段,动作很纯粹(抽烟);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抽象)
3.聚焦人物的语言描写,体会人物内心
第一处语言描写:
(1)朗读第4自然段“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岸英是他最心爱的长子。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师:从“人之常情”的角度看,一位父亲呼唤自己儿子的名字,带着怎样的情感?他的内心是怎样的情感呢?
(思念、悲痛、愧疚、自责、惊讶……)
(2)联系原文理解:原文中为什么有思念,悲痛,愧疚,自责,惊讶?
痛心在于失去长子;——没好好爱
幼年时特殊的经历;——连累家人
救回之后到苏联学习;——为了解放事业
从苏联回来以后到农村去锻炼。——锻炼
(3)补充资料:毛岸英,出生于1922年10月,逝世于1950年11月,年仅28岁
他1946年从苏联回国,回国之后回农村锻炼。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英勇牺牲。
(4)“一声声呼唤,一根根吸烟”,将动作加进去,语言和动作叠加在一起,体会人物内心。
①从“人之常情”角度,当听到噩耗时,他在吸烟是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排解自己的悲痛,无所适从)
②播放视频:众人采访毛主席身边的警卫员,急一根一根抽烟,火柴就在跟前,却到处在找火柴……
③动笔批注,写下主席的内心的悲痛。
(5)梳理:体会毛主席内心的方法
(联系原文;反思人之常情;查证借助资料。)
(设计说明:提供资料的目的是为了理解目标。此处不聚焦电报,围绕着目标“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足以抵达目标,不要干扰学生。)
(二)第二处语言描写:
“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 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 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1)朗读。
(2)梳理说话的内容。
问:每个战士不是父母所生?
表达:不搞特殊化;
问:不是有千千万万的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
表达:岸英也就留在朝鲜吧!
(备课思路:既要关注内容,也要关注形式,还要探究方法。从内容入手,从内容之后,关注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的?从问句和陈述句形式罗列之后,再往下探索方法。)
(3)比较探究:为何发问?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时候,情感有,但浓烈程度在削弱。)
师:请问他问谁?
生:他在问自己。
师:既然他在问自己,就是在和自己的对话,在内心不断确定自己的决定——把岸英留在朝鲜,他是在说服自己。他也在做一个比对,我和大家应该是一致的。通过这一处的语言描写,感受到主席内心的这一份煎熬,这一份自责,这一份痛苦……
(4)梳理表达情感的方法:通过语言直接表达。
4. 分析神态、动作描写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
(1)检索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神态描写的语句。
动作描写:不说话,眉头紧锁,站起来,仰头望着天花板。
神态描写:踌躇、黯然
(备课思路:当神态、动作很多,还比较零散的时候,我们就简单教;语言描写集中又很少的时候,就反复地品味。)
师:都说动作、神态,连通人的内心。我们通过神态、动作体会人的内心。同学们,我们的体会需要什么?(方法)
师:我们刚才梳理了一些方法,我们用联系生活、联系课文的方法来试一试吧!
不说话——内心空白
眉头紧锁——挣扎
站起来——痛苦
仰头望着天花板——悲痛万分
师:“踌躇”在字典中的意思是犹豫不决,什么是“下意识的踌躇”?这是作为一个父亲的本能,不由自主地在他灵魂深处犹豫。他作为一个父亲,必须踌躇,但他很大地克制住自己,没有犹豫。但那一刹那,本能还会跳出来。如果没有犹豫,他就是一位铁汉。“下意识的踌躇”体现了毛主席一个铁汉后面的柔情。
师:“黯然”在字典中是情绪低落,有点沮丧的意思。黯然是做出所有的决定之后,他神伤了。——他在自责,他太痛苦了!
板块三 随文百字,再悟内心
1. 朗读第5、6自然段。
2.随文百字。
昨夜,主席哭了……
主席想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席很后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是,他也很骄傲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非常理解岸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他对自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