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高中历史必修3 第一单元“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1课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1)在阶级关系上:(2)在思想文化上:(3)在政治上:(4)在经济上:3、诸子百家3、“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⑵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字仲
尼,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
故名丘,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年轻
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
间都是从事教育,55岁任鲁国司寇;
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
执教。 1.孔子的生平二、孔子和早期儒学以“仁”为核心,认为“仁”即“爱人”。 对己——克己复礼
对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
2.孔子的思想孔子和早期儒学 实现“仁”的方式:“仁”在政治上的表现:教育的方式:主张私学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提倡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学习方法孟子生平: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名轲,字子舆,山东邹城人。战
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相传师承
子思。著有《孟子》,文章说理
畅达,长于论辩。元代追封他为
“亚圣”。孔子和早期儒学3.早期儒学的继承和发扬者——孟子(1)孟子的“仁政”思想孔子和早期儒学3.早期儒学的继承和发扬者——孟子“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2)孟子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孟子的性善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善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四端也,犹有四体也。”荀子生平:孔子和早期儒学4.早期儒学的继承和发扬者——荀子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
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
山西安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
物,时人尊称“荀卿”。著有《荀
子》。李斯与韩非都是他的入室弟
子。孔子和早期儒学4.早期儒学的继承和发扬者——荀子(1)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2)在君民关系上,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3)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4)哲学思想:“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孔子、孟子、荀子思想之比较仁的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仁者爱人以德治民性相近仁政民贵 君轻性善论仁义君舟 民水性恶论创立儒家学派使儒学体系更加完
整,成为蔚然大宗老子生平: 老子(传说约前600年—约前
470年),春秋时期思想家。姓李
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著有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
祖。史载孔子曾问学于老子。道
教尊其为道祖,称太上老君。 道家和法家1.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1)“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2)顺应自然 清静无为 知足寡欲
(3)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老子的主要思想(4)哲学方面:运动、对立与转化道家和法家1.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庄子生平: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
名周,字子休(沐),战国时宋国
蒙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的
学说涵盖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
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
哲学。 道家和法家 2.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庄子的主要思想(1)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2)一切事物都没有本质区别
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天人合一 物我两忘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道家和法家 2.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韩非子的生平 韩非子(约前280-前
233),战国时期法家学说
集大成者。多次上书韩王不
见用,乃发愤著书。秦王政
强邀其出使秦国。在秦遭李
斯、姚贾诬害,死狱中。 道家和法家3.战国晚期法家学派的代表——韩非子韩非子的主要思想道家和法家3.战国晚期法家学派的代表——韩非子(1)主张以法治国、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2)历史是向前发展的(3)要顺应时势进行改革墨子的生平 墨子名翟,生卒年不可考。
相传原为宋人,后长居鲁国。墨
家学派创始人。与公输班同时
代。出身贫寒,精通木工,官至
宋大夫。道家和法家4.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墨子墨子的主要思想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同尚贤节用节葬平等与博爱,反对不义战争 君主违背天意与鬼神将受天罚 国家上下一心,选贤者为君 抨击权贵的奢侈和儒家的厚葬 道家和法家4.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墨子课堂检测( 08重庆文综)“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徙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A尚贤课堂检测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长期周游列国,均遭冷遇,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能够被新兴地主阶级所采纳
B他的学说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C孔子主张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
不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
D孔子一生主要致力于教育事业,
对传播他的思想不感兴趣C课堂检测◆《论语·乡党篇》记,一次孔予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主要体现了
A.孔子主张平等对待下人
B.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
C.孔子“仁”的主张
D.孔子反对等级差别C课堂检测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在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他们从孔子那里去寻找的“智慧”是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C.“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D.“制天命而用之”A课堂检测( 08四川文综)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C课堂检测(08上海历史)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D课堂检测玉石具有温润、坚硬的特点,我国古代形成了独特的玉文化。孔子提倡君子佩玉,主要是因为
A.玉非常贵重,是财富的标志
B.玉石特点与我国古代道德规范相吻合
C.玉石具有祛除疾病的功用
D.玉饰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
审美价值B课堂检测从孔子到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A、从个人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
之心”“是非之心”
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治,可以使小人
变为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A课堂检测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
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D.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
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