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怀仁县巨子学校高中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怀仁县巨子学校高中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0-13 15:0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一单元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中国的学术思想在不断的相互渗透、改造,以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将反作用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儒家思想经历一、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的“无为而治”(1)原因客观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主观原因: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2)指导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黄老之学(3)措施: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4)作用: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2、从“无为”到“有为”(1)西汉社会面临的社会问题①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威胁中央②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激化③匈奴威胁着西北边疆的安全(2)从“无为”到“有为”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董仲舒的地位(1)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2)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他把诸子百家中的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4)主张限田、薄敛、省役——针对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激化的现状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⑴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加强中央集权。⑵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加强君权。⑶提出“三纲五常” ,提倡孝道——为人处世标准,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 ①在当时为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使儒家学说逐步成为封建统治思想;
③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④董仲舒的新儒学带有神学色彩,导致两 汉神学迷信思想的长期泛滥;
⑤儒学独尊长期以来束缚了人民的思想, 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3、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影响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教官:五经博士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地方教育系统:郡县立学校3、独尊儒术的结果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练习巩固1. 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因为( )
①当时社会正处于大变革的过渡时期
②思想家的经历和性格各有不同
③儒家思想尚未处于支配地位
④各国的政治改革与竞争急需理论的指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C 2.问题:“The river carries a boat, yet, 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这句话最早见与中国哪位思想家的著作?( )
A.Li Er
B.Zhuang Zhou
C.Meng Ke
D.Xun KuangD 3.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①崇法反儒②防止旧势力复辟③毁灭文化④加强思想控制(2000年津赣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B 5.对西汉初年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正确的是
A.要求统治者以“清静无为”的方式稳定统治
B.要求统治者不要统治人民
C.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享受荣华
D.要求统治者把人民的疾苦放在首位4.下列观点与黄老之学相符的有
①人只能顺从自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②倡导“待时而动”
③倡导“因时制宜” ④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6.儒学到了汉朝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
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
C.君权神授 D.仁政思想
7.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
C.性善论 D.大一统? CD8.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的形成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D 9.董仲舒对儒学做了较大的改造, 其本质意图是( )
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
B.发扬光大儒学
C.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
D.使儒学适应政治统一的需要D 10.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主要区别是 A.强调实行“仁政”
B.提出“以政为德”说
C.提出“天人感应”说
D.提出“民贵君轻”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