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教案+练习+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教案+练习+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10 20:47:19

文档简介

课件57张PPT。
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一个君主贤明与否,身边的大臣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战国时齐威王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位大臣,才使他得以明昭天下。请看《战国策·齐策》中记述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怕编纂,后经西汉未年刘向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其体列为国别体,全书共12策,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其中一篇优秀的散文。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还修订整理了《战国策》《楚辞》等。他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作者简介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昳   窥  间进
期年     谤讥
朝服衣冠   皆朝于齐 阅读课文,理解文意:(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yì   kuī   jiàn
jī     bàng jī
zhāo   cháo 文言文朗读注意点:1、停顿。段落内部、句群之间的停顿要长些,段落之间的停顿又要稍长些。另有逻辑停顿,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应作停顿。2、语速。议论文和说明文以中速为宜,其他文体(如记叙类、抒情类)则依据情节的进展和感情表达的需要来安排。如内容是激动、欢快、紧张,思想感情慷慨激昂、豪迈奔放时,语速要相对快一些;如内容是痛苦、悲伤、低沉、抒情的时候,语速要相对慢一些。3、重音。朗读时,句子中的某些词语需要重读,比如句中作谓语的动词要重读;表示性状和程度的状语常常也要重读;表示性状强调的定语要重读;表示结果或程度的补语要重读;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常常需要重读;4、语气、语调。疑问语气读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邹忌/修/八尺有余,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王之蔽/甚矣!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读示例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课文串讲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
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理解文章内容1.课文中是怎样描写邹忌的相貌的?修八尺有余,
形貌昳丽。2.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3.分别怎么问的?三问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4.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彩。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彩是由衷的赞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见,意思基本相同,但语气强弱不同(妻最强、妾次之、客最弱)。5.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6.徐公来后,邹忌和他比美的结果如何?“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自视,又弗如远甚。”“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私我”、“畏我”、“有求于我”也正说明了三人语气强弱不同的原因。7.“比美”观结果引发了邹忌什么样的思考?小结:第一段先写邹忌问美,再写比美,最后写思美。从全文情节发展来看,是故事的开端。8.邹忌入朝后先向齐王说了一件什么事情?“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而皆以臣美于徐公。”用文中的词概括人物性格
邹忌
齐王“善”“思”文章结构分析问 美 八尺有余, 形貌昳丽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比 美思 美妻妾客私畏求孰视:自以为不如窥镜:又弗如远甚相 貌邹忌比美(开端)皆以美于徐公妻私臣妾畏臣客求臣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求王王之蔽甚矣(生活小事)(国家大事)以小见大类比说理邹忌讽谏(发展)三赏上赏:面刺寡人之过者中赏:上书谏寡人者下赏: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令初下: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三变齐王纳谏(高潮)邹忌讽齐王纳谏人物形象足智多谋,善于进谏,善于分析问题忠于职守,善于辞令。有实事求事的态度,头脑冷静,善于
思考观察事物深入仔细,具有丰富的
社会经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坦荡胸怀。齐威王有魄力的开明君主。勇于听取意见。
并能纳谏,兴利除弊,大胆改革。邹忌鉴赏品味思考一:邹忌在什么前提下“讽”齐王的?三问思考二:对于某一个事件或者史实,我们可以从各种角度进行思考,引发不同的看法。请你从文中选一个角度进行思考,发表看法。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态度如何?邹忌“入朝”是如何“讽”齐王的?纳谏的结果如何?整齐美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 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明确: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6、 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
明确:邹忌(进谏者):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齐威王(纳谏者):开明,有作为的君主,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1、什么是“设喻”? “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设”是设置,“喻”是比方。“设喻”有两种情况:(1)、设置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如“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了只要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就一定能胜利的道理。
(2)、借用乙事物比方甲事物来说明一个二者共同蕴含的道理。这里的甲、乙两事物即可以是同类的,也可以是不同类的。我们还以“愚公移山”的故事为例。毛泽东同志1945年在七大致闭幕词时,就借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来比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说明了做事情只要有毅力,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就一定能胜利的道理。2、本文邹忌是怎样设喻说理的?邹忌抓住私事与国事之间的相似点,拿私事去比国事,说明了“私”、“畏”、“有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所以不能轻信奉承话的道理。3、 邹忌用设喻说理的方法,拿私事去比国事,推导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从逻辑角度讲,他运用的是哪一种推理? 邹忌与徐公比美,省悟了妻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妻私、妾畏、客求的结果是邹忌受了蒙蔽。与邹忌相比,齐威王如何呢?宫妇左右没有不偏爱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王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不有求于王的。齐威王与邹忌相似处境,导致了他的结果也必然是受蒙蔽。
这种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叫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其结论不是必然性的。两个同类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越多,推出的结论就越可靠。
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1/2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邹忌和
徐公比美讽谏、除蔽铺垫设喻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
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 :比较“三问”、“三答”有何不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孰与徐公美?”
“吾与徐公孰美?”“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对象不同身份不同语气不同不著一字,尽显风流。**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
本文的“三叠结构”三问:妻、妾、友
三答:妻、妾、友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问三答三比三令三赏三时三变(“吾与徐公孰美”)妻

客?(“君美”)“思之”宫妇左右
朝廷之臣
四境之内“善”面刺 上书于市朝令初下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无可进者战胜于朝廷私

有求结论:“王之蔽甚矣”上赏中赏下赏结果 “三叠排比”的奇特结构,使文章具有一线贯穿、晓畅淋漓的特点,叙事如江水东下,十分畅达,并且前后呼应,上下关照。这样的结构,不仅使文章从全文来看有一种整齐美,而且使其内在韵律有一种进行曲般的节奏美。小结邹忌是用什么方法来说理的?邹忌比美类比说理威王受蔽妻 私 我→宫妇左右私王妾 畏 我→朝廷之臣畏王客 有 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结论:由此观之,臣之蔽甚矣!字词小结1、古今异义:
(1)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古义,长;今义,修理。
(2)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古义,指责,今义,诽谤,恶意中伤
(3)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将要到来的下一天。
(4)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处所、地点
(5)暮寝而思之。
寝: 古义,躺而不睡; 今义,泛指睡觉。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古义,偏爱; 今义,自私。2、一词多义:

①朝服衣冠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
③皆朝于齐

①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③是可忍,孰不可忍(早晨)(朝廷)(朝拜)(谁)(仔细)(什么)诚
①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① 奉命于危难之间
②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③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真诚)(确实)(真的)(期间)(间或)(参与)旦
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②旦日,客从外来,与座谈
③岂若吾相邻之旦旦有事哉(早晨)(第二天)(天天)3.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
.4.动词的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
美 :认为…美闻: 使……闻5、 特殊句式: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2)忌不自信。(3)朝服衣冠“者”“也”表判断“不信自” ,宾语前置(邹忌)朝服衣冠,省略句(4)王之蔽甚矣。“蔽”,被蒙蔽。被动句(5)固定格式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孰与”,“与······孰”表示比较选择。意思是“跟······比较,哪个······ ?”①朝服衣冠?????????????
②吾妻之美我者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④闻寡人之耳者 ⑤今齐地方千里?????????
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
⑧能谤讥于市朝朝:在早晨,名词作状语。 美:以……为美,意动用法。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闻:使……闻。 地方:土地方圆。 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讽:委婉劝说。 谤讥:公开议论。 练 习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义二、解释下列各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朝见,朝拜 朝廷读zhāo,在早晨,名→状 谁 通“熟”,仔细 什么真心,诚意 实在,确实果真(表假设) 朝见,朝拜 朝见,朝拜 朝见,朝拜善良的人,形→名好的擅长好,可以。表示同意或应允身高治理,整治修建偏爱私下私人的,自己的 时候 偶尔 参 与 夹杂 比 得上 追上 等到 到达三、下面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B. 邹忌修八尺有余
C.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C四、与“忌不自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君美甚
B. 微斯人,吾谁与归
C. 甚矣,汝之不惠
D. 时人莫之许也D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忌不自信。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王之蔽甚矣。 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五、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 六:阅读下文,从多个角度阐发自己的观点。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尽秦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生不敢言归。
讴:唱歌。
郊衢:城外的道路。
抚节:弹奏乐器。
遏:阻止阻拦
谢:道歉。《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1.指出下列句中“间”的不同意义。
(1)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1)朝服衣冠
(2)吾妻之美我者
(3)孰视之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3.对“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理解正确的是 (  )
A.从反面讽刺   B.含蓄地嘲讽   C.从正面说服   D.委婉地规劝
4.对下列加点字注音和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朝服衣冠 朝:cháo朝廷、朝堂
B.时时而间进 间:jiàn间或、偶然
C.能谤讥于市朝 谤:bàng指责别人的过失
D.期年之后 期:jī一周(年)
5.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③②①
6.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妾畏臣 ④臣之妻私臣 ⑤王之蔽甚矣 ⑥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⑤/②⑥/③④          D.①②/③④⑥/⑤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7—11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关?”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7.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朝服衣冠:衣服       D.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8.对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②皆以美于徐公 ③以告,则杀之 ④皆以美于徐公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9.句式与其他各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忌不自信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又弗如远甚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10.下列语言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君美甚,徐公何能及也!”——妻子赞美于前,比较于后,发自内心,出自真情。
B.“徐公何能及也!”——小妾急急回答,惟恐不能表白感情,似乎战战兢兢
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从容言之,貌似深思熟虑,实则阿谀逢迎。
D.邹忌问妻子用生活化的“我”,显得亲切而随和,邹忌问小妾与客,用书面语“吾”,显得生硬,表现了一种倨傲。
11.邹忌从生活小事中发现“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所以他们“皆以美于徐公”,进而想到“王之蔽甚矣”。他以自己生活为喻,是为了告诉因为齐王显赫的权势,人们畏惧他而不敢说明实话。请用原文,说说齐王受蒙蔽的原因。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2—12题。
江乙对楚宣王
《战国策》
楚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①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②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注:①昭奚恤,楚国贵族,楚宜王的名将,在中原各诸侯国中有较大影响。
②专属,单独地托付。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群臣莫对:_____________        (2)虎求百兽:______________
(3)天帝使我长百兽:______________     (4)子以我为不信:______________
13.分别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虎求百兽而食之      天帝使我长百兽
子无敢食我也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
A.两个“百兽”意思不同,“无”和“不”意思也不同。
B.两个“百兽”意思不同,“无”和“不”意思相同。
C.两个“百兽”意思相同,“无”和“不”意思也相同。
D.两个“百兽”意思相同,“无”和“不”意思不同。
14.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楚宣王问“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这个问题,表明楚宣王担心昭奚恤影响太大,自己将会受到昭奚恤的威胁。
B.江乙在他所说的寓言故事中表达的含义是,北方是因为畏惧昭奚恤而畏惧楚宣王的。
C.“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大王您不知道北方怕您,却认为他们是怕昭奚恤”。
D.“犹百兽之畏虎也”是在委婉地告诉楚宣王,北方怕的是您,因而昭奚恤对您没有威胁。
参考答案:
1.D 2.A
1.(1)间,偶尔。(2)间,参与。(3)间,暗中。
2.(1)服,穿戴。(2)美,以……为美。(3)孰,仔细。(4)过,过失。
3.D 4.A 5.D 6.B 7.C 8.C 9.A 10、D
10.B 1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12、(1)没有人(2)寻找(3)作主管者(4)言语真实 13、B 14.B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策》。
2、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初步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了解《战国策》。
教学难点: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三分钟说话练习。
导入新课:师: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计。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初读课文:
1、解题: 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2、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3、简介《 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4、生字:
昳yì  窥kuī  间进jiàn 期年 jī 谤讥 bàng jī
朝服衣冠 zhāo  皆朝于齐 cháo
朗读课文指导。
第一自然段:? ????1、诵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君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2、指名学生看图朗读。
第二自然段:
3、诵读指导: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话家常。
“于是入朝见威王”句要用中速缓慢的读出。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句重音放在“诚”字上面。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并且要读出恳切、真诚之意。
“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当作“土地”讲,“方”是“纵横”之意,因此在“今齐”与“地”之后都要略作停顿。
4、指名学生看图朗读。
第三、四自然段:
5、诵读指导:“善”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
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谓”要略作停顿。
6、指名学生看图朗读。
1、听课文朗读录音。
2、指名学生配乐朗读课文。
小结:《战国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布置作业:排演课本剧。
八、板书设计:
二十五、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国别史
《战国策》 历史散文总集
汉代刘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3、初步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点:根据注释、工具书翻译第一、二段。
三、教学难点: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三分钟说话练习。
2、导入:师: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给领导提意见,古往今来,都要冒很大的风险。历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屡次给领导提了意见,而且屡次被领导赏识,建议得以实施,又产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历史上传为美谈。邹忌就是这样一个人。
(一)串讲第一段: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有:通“又”,还有。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甚:极点。
他的妻子说:“您美丽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邹忌不相信(比徐公美丽),因而又问他的妾说:“我同徐公比,哪一个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聊天,又问他:“我同徐公比,哪一个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孰”通“熟”,仔细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美丽);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晚上,邹忌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客人认为我美,是想对我有所求。”
分析第一段:
?1、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2、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板书:思? ????(可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加以指导,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串讲第二段: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对我有所求,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地方:土地,方圆。
如今齐国的国土纵横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的妃子和左右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得太厉害了。”
(四)分析第二段:
1、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 明确: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 2、补充: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教师:邹忌紧扣“私”“畏”“求”三个方面以亲身体验讽劝齐王,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文章的三、四自然段。
六、小结: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散文,我们知道以小见大是重要的写作方法。朱自清通过小一片小小的荷塘,写出了人生的无奈和生命的渴望;李乐薇通过写小小的一间山中小屋,表达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川端康成更是通过一朵凌晨四点盛开的海棠花来表达自己的美学观点。这“小”中的“大”,仅仅是用眼睛就能看到的吗?还得—— (用心想)。 战国时齐国的大臣邹忌也经历了一件小事,他深入思考,连睡觉都在想,他也想出了“大” 。
七、布置作业:P152、一。
八、板书设计:
二十五、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1、邹忌比美
臣之妻→私我
思 臣之妾→畏我
臣之客→求我
2、威王受蔽
由小及大 宫妇左右→私王 设喻巧妙
家事喻国事 朝廷大臣→畏王 入情入理
四境之内→求王 态度诚恳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3、?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认识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二、教学重点: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三、教学难点:体会本文用语的特点。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说话练习。
(二)导入新课:师: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诫刘禅要“开张圣听”,广开言路有什么好处呢?今天我们来自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体会多方听取他人意见对自身成长的好处。
(三)串讲第三段:
王曰:“善。”
齐威王说:“好!”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就下了命令:“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书面规劝我的,受中等奖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使我听到的,受下等奖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命令刚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口庭院里好像闹市一样;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几个月以后,不时地有人偶然进谏;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的了。
(四)串讲第四段: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情,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五)分析第三、四段:
?1、提问: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认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2、?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①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滂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②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涑,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牛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六)鉴赏品位:
三问、三答 邹忌进谏???????????????????????????????????? 齐王纳谏
三思?? 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三比????????????????朝廷大臣→畏王 客→求我?????????????????????????? ??????????四境之内→求王 三赏?? 面刺→上赏 上书→中赏 谤讥→下赏 三变?? 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无可进者 战胜于朝廷 小??????--------------------------?------???????大 家事?????--------------------??---------???????国事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
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
邹忌解蔽的三思;
入朝见威王的三比;
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
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七)文言积累:
1、通假字:
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还有。
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2、一词多义:
①皆朝于齐:动词,朝拜
朝服衣冠:名词,早晨
入朝见威王:名词,朝廷
②孰视之:通“熟”,仔细
吾与徐公孰美:谁,哪一个,疑问代词
③邹忌修八尺有余:形容词,长、高
乃重修岳阳楼:动词,修建
3、古今异义:
①明日:古:第二天。今:明天。
②私:古:偏爱。今:自私。
③地方:古:土地、方圆。今:地点、处所。
④左右:古:本课指侍卫人员。今:⑴表示方位 ⑵动词,控制,掌握。
⑤谤讥:古:批评议论。今:诽谤,恶意中伤。
4、词性活用: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以……为美 ,认为……美。私,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②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早上;服,名词作动词,穿戴。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④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5、句式:
①吾孰与徐公美:与……孰……的句式变形,介词结构后置,理解为:与……相比,谁更……
②忌不自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现象。原语序是:不信自。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状语后置,于朝廷战胜,在朝廷上战胜。
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⑤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⑥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六、小结:
1、类比。
2、邹忌的讽谏为什么能成功
多谋忠臣 贤明君主
头脑冷静 有智慧
目光敏锐 有气度
有自知之明 说 善 听 有魄力
善于观察分析事理 从谏如流

邹 忌 齐威王
3、中心思想:本文写邹忌用自己生活经历中的事作比喻劝告齐王治理国家应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听取全国臣民的意见,以利于国家的政治革新,使别国畏服。文中通过邹忌讽谏齐王的故事,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不能只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坏话;如果有了缺点错误,就要欢迎别人批评指出,并且及时改正,这样才能进步。
七、练习:
八、布置作业:P153.四
九、板书设计:
二十五、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3、威王除蔽:
面刺→上赏 门庭若市
三令 上书→中赏 三变 时时而间进
谤讥→下赏 无可进者
4、除蔽结果:
四国朝齐→战胜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