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春季
课题 《六国论》
学习目标
1. 梳理《六国论》文言知识,丰富学生语言积累。 2. 提炼《六国论》的论证结构,明确写作目的 3. 体悟作者深藏于理性中的情感,把握文章情理交融、借古讽今的写作特征。
课前学习任务
1. 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 对照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的字词句,口译全文。画出文中未注或注而不明的词句,借助工具书或查找文献或网络搜索加以解决。
课上学习任务
【课堂任务】 任务一:讨论优秀议论文的标准,完成表格。 内容要求标题观点论据论证结构语言
任务二: 一位同学阅读苏洵《六国论》后的感悟,请修改其中对课文理解有误的内容。 秦强而六国弱,人们便习惯于同情六国,这是民间朴素的情感, 但不一定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单就六国灭亡的原因而论,实际上原因复杂:如内部纷争,保守腐败;外部争斗,弱肉强食等。苏老泉认为问题出在贿赂秦国,没有贿赂的国家也被逼着贿赂,因为他们失去了强大的后援,不能独自保全。这只是从单一角度出发,属于片面的深刻。文中诸多“煽情”的文字,令读者深陷其中而失去 全面理智的判断。诸如:想想出生于突厥的先辈们,他们把霜露暴晒,将荆棘斩断,才有了一点土地,子孙们却毫不顾惜地送给别国; 连用“呜呼”“悲夫”,发出为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累的威势打劫的 呼喊……以我之见,苏洵《六国论》是一篇至情文,难称至理篇。 任务三: 苏洵的《六国论》,前人评价为“气雄笔健,段落紧密”,请阅读全文,绘制文章的论证思路鱼骨图,并说明绘制思路。 任务四: 请根据今天的学习内容,就《六国论》的情感文气、结构特点写一篇短论,300字左右。
推荐的学习资源
1.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并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 。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的文章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他。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人竞相模仿。因此,苏洵将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 2.写作背景: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衰弱。宋朝初年,北边已经有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四年),与契丹(后来称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朝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给他们晋阳(现在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桥(在河北省雄县易水上)以南十县的土地,结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庆历三年,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宋朝这样一再向敌人屈服妥协,结果增加了敌人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来无穷的后患,而实际上并不能换得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