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教学设计 (1)(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教学设计 (1)(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5 08:5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中学历史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
课题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分析近代大洋洲族群的替代性变化的原因和19世纪华工赴美洲大洋洲的背景,落实历史解释素养。 2.运用唯物史观,合理解释殖民扩张与人口迁徙、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近代殖民扩张导致大洋洲族群的变化和华工出国。
教学难点: 全面认识族群变化最终引起了文化的冲突、交融和认同。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以1876年,最后一个塔斯马尼亚纯种土著特鲁加尼尼去世作为情境,探析塔斯马尼亚人悲惨结局的原因。 【设计意图】设置情境,提出问题,直入主题。 二、讲授新课 (一)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过渡:3万年前澳大利亚已有人类居住;大约从公元1350年起毛利人定居于新西兰;而塔斯马尼亚人却在19世纪遭受灭顶之灾,这就得回到18世纪中期英国人发现的又一片“新大陆”说起。 【探究1】英国的殖民活动如何改变大洋洲的人口结构与文化? 问题1:看图说话,阐述英国在澳大利亚殖民活动三部曲。 (1)流放罪犯: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最初,英国 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 (2)建立牧场:19世纪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 (3)开采金矿: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对图片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史料史证、历史解释素养。 问题2:伴随英国的殖民活动,大洋洲的人口结构和文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通过数据和饼状图,得出,大洋洲人口发生了替代性变化,白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设计意图】通过对表格和图片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史料史证、历史解释素养。 (二)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探究2】华工出国对美洲、大洋洲的影响。 问题1:19世纪华工赴美洲、大洋洲的背景 梳理课本可知: (1)19世纪初,英美等国开始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2)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贸易。 (3)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蔑称为“猪仔”“债奴”)。 【设计意图】阅读书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根据书本梳理美洲国家人口结构的差异;并通过教师补充,分析人口结构差异的原因:在北美,一方面英国屠杀、驱赶印第安人,另一方面,英国鼓励向北美移民,大量英国人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的白人进入北美殖民地。西班牙、葡萄牙的国家太小,人数太少,移民来的不多,政府鼓励他们与当地人通婚,同时对印度安文化和非洲文化保持相对的宽容,因此美洲国家人口结构呈现出差异性。 【设计意图】通过书本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问题2:华工对美洲、大洋洲开发的影响 通过细节讲述华工修筑中央太平洋铁路的过程,理解华工对美洲和大洋洲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唐人街的特例理解华工对保留和传播中华文化,促进美洲和大洋洲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活动对美洲、大洋洲开发的影响,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三、本课小结 总结近代殖民扩张与人口的跨地域转移、文化的冲突与重构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