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教材详解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历史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教材详解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5 20:0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近代化】也叫资本主义现代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就近代中国而言,现代化所要解决的主要是三大问题,即三个方面的现代化:
(1)政治现代化:即政治民主化,反对和消除封建主义、专制主义,建立民主的政治制度,树立民主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实行民主的政治生活。同时,现代化的国家还必须是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国家。
(2)经济现代化:包括生产技术、生产方法、生产组织形式、经济制度、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等的现代化。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一个重
要前提是变革生产关系,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3)思想和生活现代化: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的现代化。从整个社会来说,现代化要求创造一代新人,具有新的思想、新的知识、新的技能的人,从事新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生活。
  以上是现代化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关于政治民主化问题: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提出了政治民主化的问题,无论是资产阶级改良派还是民主派,他们的目的都是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打倒国民党政府,建立人民民主国家,也是为了实现中国历史上提出来的民主任务。不过这个民主是人民民主,同资产阶级的民主有着根本的区别。今天,人民民主国家早已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但是民主制度还不完善,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还要经过长时间才能养成。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培养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学会运用民主的方法组织社会生活、处理各种关系,仍是今天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关于经济现代化问题:鸦片战争中资本主义国家的坚船利炮教训了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他们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师夷之长技”,造武器、开矿藏、练新军、修铁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随后,民办的资本主义工业艰难起步。由于受到封建地主阶级和外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中国国民党政权建立后,官僚买办资本的扩张又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收官僚资本,国民经济出现了迅速发展的前景。但是,由于指导方针错误,经济现代化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发展国民经济、实现经济现代化仍然是中国的一项主要任务。
关于思想和生活的现代化问题:从开展洋务运动到变法维新,再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至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大变革,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鸦片战争前,清皇朝的统治者自居天朝大国,对西方各国蔑称“西夷”;洋务运动中,一些较开明的地主阶级代表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开始筹办工业,学习西方的器物制造;变法维新时,资产阶级改良派进一步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君主立宪;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派公开打出“天赋人权”旗号,要求建立“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国。这是一个文化思想不断前进的过程。在此期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现代化并不等于单纯地学习西方,“全盘西化”在中国行不通。中国的现代化必须立足于自己的基础之上,吸收外国的长处,加以改造和创新,形成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和精神文明,也就是说,要建立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现代化社会。这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所有中国人为之作出长时间的不懈的努力。
第4课洋务运动
【性质】晚清时期统治集团求强求富的自救运动
【洋务】指一切涉外的事务。诸如外事交涉、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开矿办厂等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关的事情。
洋务运动的兴起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忧外患
领导派别:地主阶级洋务派
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代表:中央:恭亲王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口号:自强、求富
主要内容:⑴前期(60年代—70年代),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⑵创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
⑶后期(70年代—90年代),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如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⑷建立新式海陆军。60年代起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80年代初步建成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
注:1884年的中法战争中,福建海军几乎全军覆灭于马尾之战
8,主要成就一览表
名称 类别 创办时间 创办人
安庆内军械所 军事工业 1861年 曾国藩
江南制造总局 军事工业 1865年 李鸿章
福州船政局 军事工业 1866年 左宗棠
开平煤矿 民用工业 1876年 李鸿章
汉阳铁厂 民用工业 1890年 张之洞
湖北织布局 民用工业 1893年 张之洞
京师同文馆 新式学校 1862年 1869 年,经总税务司赫德的介绍,任命丁韪良为同文馆总教习,这是同文馆的第一任校长。丁韪良总管校务达三十二年之久,1894年由欧礼裴继任总教习。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同文馆一度解散。1901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改为译学馆。
洋务之最: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 规模最大的海军:北洋舰队
9,评价
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作用: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局限性: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在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失败标志: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注:洋务派兴办洋务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谓“中学为体”,也就是维护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西学为用”,也就是要学习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举办机器制造工业,以资“求强”
【课本延伸】
【北洋海军】
北洋海军又称北洋舰队、北洋水师。
于1875年年筹建,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到光绪十年已拥有舰艇14 艘,初具舰队规模。1885年中法战争后,清廷成立海军衙门,委派醇亲王奕譞为总理海军事务大臣,庆郡王奕劻、直隶总督李鸿章为会办大臣。正红旗汉军统领善庆、兵部右侍郎曾纪泽帮同办理。但实权为会办、北洋大臣李鸿章掌握。海军衙门(10月12日)成立后,贯彻先发展北洋水师的方针。(1891年奕譞病死,总理海军衙门大臣一职由奕劻继任。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被慈禧太后罢官10 年的奕?又重新主政总理衙门,并兼管海军衙门。甲午战败后,清廷于1895 年3 月12 日下令裁撤海军衙门。)到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军,各类舰船基本具备,共有25 艘。舰艇主要购自英国、德国,聘请英国海军军官为总查,按新式海军编制训练,并参照英国的规章制订了《北洋海军章程》。李鸿章还先后在旅顺口、威海卫等地布置防务,修筑炮台、船坞,成为北洋海军的两大基地。1888年以后,北洋水师未再增添新式舰艇。这支苦心经营的海军,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威海卫战役中全军覆没。1895年海军衙门裁撤。
【评价民用工业】
洋务派所办的民用企业,大都是官督商办,吸收了一部分买办、地主、商人的资金,对建立和发展近代企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商对中国近代企业的垄断和压迫有积极作用。但是,这些企业有浓厚的封建性,企业大权都掌握在“官”的手里,“一切惟总办之言是听”,商股不得过问局务。此外,这些民用企业还存在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性,技术大权甚至行政大权都为外国人所控制。洋务派所办的民用企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阻碍了商办企业的发展,也没有能够达到“求富”的目的。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背景
1894春,朝鲜爆发了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廷派兵帮助镇压。日本乘机出兵朝鲜,东学党起义平息后,日本继续增兵入朝,蓄意挑起战争。
2,开始标志
7 月25 日,日本舰队在牙山口外丰岛附近,突然袭击中国军舰,中国雇用的英国运兵船被击沉,船上兵士700 多人死难。
注:由于日本已经不宣而战,清廷被迫于1894 年8 月1 日对日宣战,日本也在当天向中国正式宣战。这一年是阴历甲午年,故这场战争史称“甲午战争”。
3,主要战役
平壤战役:9 月15 日,日军集结重兵对平壤发起猛烈攻击。中国军队在朝鲜人民的配合下与日军展开激战。总兵左宝贵登城指挥,力战身亡。统帅叶志超却率军仓皇出逃,致使清军迅速溃散。
黄海海战:9月17日。邓世昌壮烈殉国,日军夺取了黄海制海权。
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孤军迎敌,11月22日旅顺失守,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2万多人)。
威海卫战役:1895年2月7日,刘公岛陷落,2月11日,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二、《马关条约》签订
1,中方代表:李鸿章
2,时间:1895年4月17日
3,主要内容:①割地: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的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②赔款: 2亿两白银;
③通商:开放沙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开厂: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危害】适应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输出资本的迫切需要
4,影响: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注: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赔款白银两亿三千万两,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倍。
三、“瓜分”中国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三国:沙俄、法国、德国
代价:赎辽费—3000万两白银
概况:1895年11月,李鸿章与日本代表在北京签订《中日辽南条约》,订明中国“报酬”日本3000万两,收回辽东失地。
2,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瓜分活动:
①扩大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时代列强对外侵略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
②争夺中国铁路的投资权。
③直接在华投资设厂开矿。
④在中国夺取“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3,“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提出者:美国
时间:1899年
主要内容: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和它们已经取得的特权,同时要求列强开放在华的租借地以及势力范围,使美国享有均等的利益和机会。
评价:反映出美国与其它帝国主义国家在侵略政策上的矛盾。
帝国主义国家的激烈争夺,使中国被瓜分的大祸迫在眉睫,出现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课本延伸】
《马关条约》危害
割地: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它迫使台湾和祖国隔离,并且刺蒺藜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各国争相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赔款:赔款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加上3000万两赎辽费,加强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无力偿还,不得不举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通商和开厂: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的规定,加深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从沿海沿江地区深入到中国内地,中国的原料和其他资源进一步被掠夺。《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第6课 戊戌变法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
①时间:1895年春,
②概况:《马关条约》签订时,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发动各省应试的举人1300 多人联名上书,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③结果:上书被阻挠,失败。
④影响:不仅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已演变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而且使康有为成为了维新派的领袖人物。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维新思想的传播
①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影响较大的报刊:《时务报》、《国闻报》
注:
名称 创办时间 目的 人物 地点
《时务报》(维新派主要机关报) 1896年8月 鼓吹民权学说,提倡维新变法 梁启超(总主笔)黄遵宪、汪康年等人筹办 上海
《国闻报》(北方最有影响) 1897年10月26日 通天下之情,通古今之变 严复(创办人) 天津
宣传典型:
《变法通议》的发表:梁启超,《时务报》
主要观点: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韩非子原创。法制,是规范天下人行为的公用的制度;变革,是社会发展、前进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由变革而起)
变亦变,不变亦变。
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二、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1,开始标志:1898 年6 月11 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2,主要内容:
1.政治方面: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2.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3.军事方面: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4.文教方面: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
3,失败标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变法新政,除设立京师大学堂外,全部废止。
4,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1898年9月28日)
政变发生后,康有为和梁启超分别在英国和日本的帮助下,逃往国外。
5,评价:这次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改革诏令的颁布,对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传播西方科学文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6,领导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
7,失败原因: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客观原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力量过于强大。
【课本延伸】
维新运动是由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虽然失败了,但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仍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大旗,要求改革封建的社会制度,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他们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彻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而且顺应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趋势。
  维新运动不仅仅是一场政治运动,而且还是一次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着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猛烈地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由于变法维新政治需要,由于新学的提倡和传播,也导致了文艺领域的变革。“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相继而起,形成广泛的文艺革新运动。作为一次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上,戊戌维新具有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重要意义。以此为起点,资产阶级文化打破了封建文化独占文化阵地的局面,并发展成为主流,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结构才发生了新的根本性的变化。
  但是,维新派由于自身的软弱与局限,完全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甚至把变法维新当作抵制人民革命运动的手段。他们反对引起社会巨大变动的革命,认为只要依靠封建皇帝自上而下地进行改革,就可使中国变成资本主义强国。且变法措施操之过急,短短103天的时间,光绪帝前后一共颁布新政诏书、谕令110多道。他们也幻想以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来消弭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并试图从列强那里寻求对变法的支持。这些就注定维新运动的必然失败。而这场以和平手段对传统体制进行改良的最终失败,也暴露出清朝统治阶级的腐朽与顽固。血的教训使人们警醒,从而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开始向革命转化。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一、义和团运动(1899—1901年)
★【性质】以农民为主体的震撼中外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失败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绞杀
1,由来:义和团源自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梅花拳等民间秘密结社和习拳练武的组织。义和拳改称义和团,最早见于1898 年6 月30 日山东巡抚张汝梅的奏折。同年10 月后,清廷也开始在公文中称其为义和团。
2,发展:后来,在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这些组织就逐渐由反清的秘密结社或单纯的习武团体,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最初清政府态度:剿灭→招抚(承认其合法地位)
斗争方式:张贴文告、捣毁教堂、拆毁铁道、砍断电线等
口号:“扶清灭洋”----义和团的行动纲领
“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义和团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又具有盲目的落后性
“抚清”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
【书本延伸】“扶清灭洋”
这个口号将斗争的矛头鲜明地指向了帝国主义侵略者,表达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激发了群众的爱国热情,广泛地争取了爱国官绅和清军将士的同情,从而扩大了义和团运动的群众基础。“扶清”是以灭洋为前提的,一旦清廷破坏灭洋,出于自卫和灭洋的需要,义和团是不会被“扶清”所束缚的。但是,该口号也反映出义和团对清廷的本质认识不清。他们要拯救祖国,却不能把祖国同清皇朝区分开来,对清皇朝抱有幻想,缺少警惕。同时,“灭洋”也带有笼统排外的色彩。
落后性: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
后果: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影响: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二、抗击八国联军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①时间:1900.6.10—1901.9.7
②成员:英、美、俄、日、法、德、意、奥2000多人
③统帅:西摩尔(英国)→瓦德西(德国)【1900年9月接任】
④进程:1900年6月14—22日,廊坊阻击战,敌人伤亡惨重,狼狈逃回天津租界。
1900年6月15日,义和团围攻西什库教堂,由于清政府的破坏,教堂未能攻下。
1900年6月17日,大沽之役,联军攻陷大沽炮台
6月21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宣战诏书
1900年9月20日,义和团围攻外国使馆,使馆未被全部攻下。
1900年6月18日,老龙头车站之役,沙俄侵略军五百多人毙伤,义和团夺回车站以北沿线的全部据点。
天津保卫战(1900年6月17---7月14日),直隶提督聂世成壮烈殉国(1900年7月9日,八里台战役),天津沦陷。
1900年8月14日,联军攻陷北京
清政府应对: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逃往西安。联军以北京为基地,四出扩大侵略,占领山海关、保定等地。
在镇压义和团的过程中,侵略军到处烧杀抢掠,犯下累累暴行。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残本质。
【课本延伸】
八国联军的暴行
在攻陷大沽后,连日纵火,将繁华的市区夷为平地。攻入天津后,联军对着逃难群众任意开枪、放炮,天津城内“但见死人满地,房屋无存”。占领北京后,八国联军开始了更加疯狂的屠杀和掠夺。他们大肆杀戮义和团民,仅在庄王府一处,就杀戮、烧死了1700 多位团民。任八国联军总司令的德国元帅瓦德西还纵兵大掠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当时,从公使、将军直到传教士、士兵,都参与了这一暴行。日军从户部抢去白银300 万两,并烧房毁灭罪证。各官衙所存库款被抢劫一空,损失约计6000 万两。堆满金银和历朝宝物的皇宫、颐和园等地,也遭到洗劫,大量的珍贵文物被抢掠、毁坏。明代的《永乐大典》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洗劫,成为残本,此次又失去307册。正如时人所言,经过这场浩劫,“中国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家奇珍,扫地遂尽”。
  俄国除参加帝国主义联军外,还单独出兵侵占中国东北地区。当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东北地区后,1900 年7 月,俄国以保护中东铁路为借口,调集15 万军队,分兵几路,先后攻入黑龙江、吉林、盛京。到10 月间,东北全境几乎都被俄军控制。俄国侵略军到处烧杀抢掠。仅在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被杀害、烧死和淹死在黑龙江里的中国人民就有7000 多人,历史悠久的古城瑷珲被烧成一片瓦砾。列宁当时就愤怒谴责俄国侵略者“把一座座村庄烧光,把老百姓赶进黑龙江活活淹死,枪杀和刺死手无寸铁的居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时间:1900年9月7日
2,签字双方:八国+西、比、荷共11国
3,主要内容
【经济上】
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 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由帝国主义控制,作为偿付赔款之用。
 【军事上】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到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政治上】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体现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外交上】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4,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地位】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课本延伸】《辛丑条约》危害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沉重枷锁。巨额的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不仅加剧了清廷财政危机,而且使列强得以控制了清廷除田赋之外的主要财政来源;使馆区的设立,炮台的拆除,军队的驻扎等,使列强进一步强化了对清廷政治和军事控制。它又一次使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的破坏,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
【评价义和团运动】
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但是,义和团以其英勇顽强的斗争,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压迫的反抗精神,它向世界昭示,中国人民不惜用鲜血和生命来捍卫民族的独立与尊严。
  义和团运动自其爆发之日起,就遭到了当时西方的资产阶级及其政府的攻击。他们指责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是由“黄种人敌视白种人”、“中国人仇视欧洲的文化和文明”引起的。对此,列宁曾撰文批驳道:“是的,中国人的确憎恶欧洲人,然而他们憎恶的是哪一种欧洲人呢?为什么要憎恶呢?中国人憎恶的不是欧洲人民,因为他们之间并无冲突,他们憎恶的是欧洲资本家和唯资本家之命是从的欧洲各国政府。那些到中国来只是为了大发横财的人,那些为了取得贩卖毒害人民的鸦片的权利而同中国作战(1856 年英法对华的战争)的人,那些利用传教伪善地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能不痛恨他们吗?”在此,列宁对中国人民所进行的反侵略斗争的正义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祖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时刻,在腐朽清廷已无力捍卫国家主权的背景下,中国人民挺身而出,组织起来,保家卫国,发出了吼声:“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那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他们是在为国家和自己的生存而战。“好男儿,要灭洋,好女儿,要保国,灭了洋、保了国,我们才能活。”所以义和团所反抗的首先而且最主要的,就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和奴役,而不是什么来自西方的先进的文明。曾任美国驻华使馆代办的何天爵也曾这样指出:“要追根寻源,就必须回到六十年以前中国人和外国人开始有外交接触或联系的时候。要懂得它的势力和力量,必须探索当时发起席卷全国的排外情绪,研究它是由一个接着一个的事件所孕育,被上千次互相误解与不平的真实原因所加重。..它代表六十年来增长的愤怒和仇恨,由于长年的压迫而更加激烈,它获得亿万没有卷入运动的中国人的衷心的同情。毫无疑问,义和团运动代表了他们一种爱国的努力,是要把他们的国家从外来侵略和可能发生的瓜分中拯救出来。”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进程。在义和团运动期间,广大的义和团民和爱国将士,不怕流血牺牲,表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同帝国主义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使得侵略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的民气”,并断言“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中国不啻“梦呓”。长期占据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职位的赫德也认为不可能瓜分中国,因为义和团运动使他意识到“不论中国哪一部分领土被分割去,都必须用武力来统治。像这样,被分割去的领土越大,治理起来所需的兵力就越多,而骚乱和叛乱的发生就越是确定无疑。中国如被瓜分,全国就将协同一致来反对参与瓜分的哪几个外国统治者。”他承认义和团运动是一个为了使中国强盛起来的、纯粹的爱国主义运动,但这个运动对帝国主义则是不祥之兆。
  当然,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义和团运动,还有着明显的小生产者的特点,在指导思想、组织形式和斗争方式等方面,还带有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和落后性,它不可能真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但是它的失败,也促使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清廷对列强的妥协投降,对义和团的利用和叛卖,进一步暴露了其反动本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要挽救危亡,就必须推翻清皇朝的腐朽统治,掀起革命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