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小专题通关训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单选题
1.民国初年,王某与其妻甘氏出身优伶,以唱戏为业,被拒绝载入宗谱,故与族人对簿公堂。湖北高等审判厅援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论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判决王某可以入谱。族人上诉后大理院维持了原判。这一判例反映出当时( )
A.宪法权威得到充分尊重 B.宗族各项规定违反法律
C.法制建设形成完整体系 D.社会平等思想得到弘扬
2.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民国初建时“三千年的中国君主政体一变而为民主政体。举国上下对此前未之见的新情势,既不相习,亦不了了,大都以为不过是由满洲皇帝换了汉人总统,与历代王朝的更易无大区别”。材料说明当时的中国( )
A.共和理念普及任重道远 B.社会结构尚未发生变化
C.传统尊卑秩序未被破坏 D.百姓生活习俗依然如故
3.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正确的是( )
A.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B.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革
C.结束了一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D.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4.虽然辛亥革命未能立刻再建有序的社会,但它对整个社会秩序的更新和重构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开启了一个让新事物能够从旧秩序中破土萌芽并成长起来的时代。对此关于辛亥革命理解正确的是( )
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B.民主共和之路的真正实现
C.践行了君主立宪思想 D.责任内阁制充分发挥作用
5.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现代化的闸门,使反动力量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这主要是指它( )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动摇了封建制度根基
C.沉重打击了反动统治的依靠力量 D.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
6.辛亥革命期间,上海成立51个妇女社团.她们提出要像男子一般,尽国民天职.享国民权利,争做“女国民”。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女性社会参与意识增强 B.女性地位普遍提高
C.革命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D.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7.清末,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但多意指“大汉族”。民国初年,各种以“中华”命名的组织和事物蓬勃兴起,如“中华银行”“中华革命党”等,使得现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概念逐渐流行传播。这一转变( )
A.有利于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B.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萌发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D.颠覆了传统的华夷秩序
8.1911年12月8日,法国驻华公使裴格说:“本来是一场反满清皇朝的运动,突然变成反对外国人的行动,并且可能给印度支那带来一系列困难,它们也许会年复一年地骚扰边界地区,甚至引起我殖民地内部的混乱”同年,在马尼拉出版的《孙逸仙——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一书中,赞扬孙中山“成为一群来自朝鲜、中国、日本、印度、暹罗(泰国的旧称)和菲律宾青年学生的热情鼓动者之一”根据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亚洲民族革命与中国革命同步进行 B.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必然结果
C.亚洲国家结成了反帝斗争统一战线 D.辛亥革命冲击了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9.武昌起义胜利后,两个月内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1912年3月19日,甘肃兰州当局正式宣布共和,成为全国最晚承认共和的省份。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推翻了清廷专制统治 B.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C.冲破了封建主义藩篱 D.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10.“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这句话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
A.维新变法 B.预备立宪 C.二次革命 D.辛亥革命
11.1912年,辛亥革命在一片欢乐声中失败了,这里的“失败”的本质含义是( )
A.袁世凯当上了临时大总统 B.西方国家拒绝承认南京临时政府
C.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完成 D.中国出现军阀割据和混战的局面
12.袁世凯次子袁克文“虽以名士自居”“才华横溢”,却不赞同袁世凯做皇帝。侄孙袁英,反对帝制更激烈,曾趁机在新华门投下一枚炸弹,企图炸死袁世凯,未遂后逃亡天津。这反映当时( )
A.革命斗争成为了社会共识 B.君主立宪势力依然强大
C.专制统治的基础已被削弱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3.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14.整个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
A.太平天国的农民领袖开创了学习西方的先河
B.洋务运动的官员迈出了实现近代化的步伐
C.戊戌变法的仁人志士启发人们改变落后的思想
D.辛亥革命者实现了走向共和的第一步
15.近代实业家张謇认为“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这反映辛亥革命( )
A.促进中国政治的民主化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推动了王朝的循环更替 D.传播了民主共和的思想
16.辛亥革命后,女子军队“四方应起,创而有继”,十名女代表议士出现在广东省临时议会的席位上,各地工厂使用女工劳动“大大增加”,这反映辛亥革命
A.促使男女平等的实现 B.推翻封建势力的专制统治
C.引起封建礼教的崩溃 D.推动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17.毛泽东1919年8月4日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指出:“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种民众的联合,其实不然。辛亥革命,乃留学生的发踪指示,哥老会的摇旗唤呐,新军和巡防营一些丘八的张弩拔剑所造成的,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没关系。我们虽赞成他们的主义,却不曾活动。”作者旨在( )
A.号召联合广大民众进行革命 B.批判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C.提出在中国创建中国共产党 D.号召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
18.有学者说:“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一桩扣人心弦的事件。在当时世界上还到处是皇帝、沙皇、苏丹和国王的时候,古老的中华帝国在短短几周之内成为欧亚大陆上继法国之后的第二个共和国。”在该学者看来,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 )
A.影响亚洲革命 B.发展资本主义 C.传播启蒙思想 D.推动政治转型
19.在清代,县官选拔实行严格的本籍回避制度。但据1913年冬《职员录》的记载,在直隶等12省395名县知事的籍贯信息中,本省为官的比例最高达到92.3%,平均为42.5%。这一现象说明( )
A.革命对地方人事造成冲击 B.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加强
C.军阀割据的局面已然形成 D.地方治理难度不断加大
20.在古代典籍《礼记》和《礼仪》中都特别强调宴礼的意义在于明尊长,别贵贱。但辛亥革命后,在一些盛大的鸡尾酒会上,不设座位,宾主在宴会上可以自由走动、交谈、选取食品。这表明( )
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B.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发生新的变化
C.辛亥革命促使社会习俗发生新的变化 D.鸡尾酒会是按《礼记》的要求举办的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胡绳《中国共产党70年》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们革命斗争打开了通路。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
材料三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十五大”的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评价是否正确?你是如何理解的?
(2)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3)辛亥革命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哪些有利条件?
2.【辛亥革命纪念话语的嬗变】
材料一
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大会 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大会 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大会 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大会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
时间 1961年10月9日 1981年10月9日 1991年10月9日 2001年10月9日 2011年10月9日
地点 人民大会堂 人民大会堂 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馆 人民大会堂 人民大会堂
出席领导人 刘少奇、周恩来、宋庆龄、董必武、朱德等 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胡耀邦、彭真、王震、方毅、邓颖超以及全国政协副主席陆定一、李维汉、王首道等 江泽民、杨尚昆、万里、李鹏、乔石、宋平、李瑞环等 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等 江泽民、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等
主持人 周恩来 叶剑英 王任重 李瑞环 贾庆林
讲话者 董必武 胡耀邦 杨尚昆 江泽民 胡锦涛
《人民日报》社论 《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 《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 《继往开来振兴中华—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 《发扬辛亥革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复兴》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根据《人民日报》相关报道内容整理而成材料二 辛亥革命50周年董必武在大会上的讲话中重申了毛主席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辛亥革命70周年大会上胡耀邦明确指出:“辛亥革命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在辛亥革命9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发表讲话指出:“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根据《人民日报》相关报道内容整理而成
(1)依据材料一概括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纪念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性质的论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何认识这一变化?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前期部分重大史事
1856年 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1860 年 洋务运动开始,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1894 年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1895 年 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1900 年 ①
1901年 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诸多措施影响广泛而深入
1906 年 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1911 年 ②
1915 年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将表中①②两处的内容补充完整,并指出民主政治趋势出现的重大史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前期历史发展的特点。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实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它的实施既显现出清政府无可奈何的境地,又折射出其试图绝处逢生的勇气。然而,由于清政府自身的矛盾性、财政的短缺以及中央权威的弱化,使得新政的推行步履维艰;加之内部营垒的反戈以及外部力量的冲击,导致新政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但是,这并不能抹杀新政的积极影响,它所构建的现代官僚机构,赋予的公民权利,开辟的公民政治参与途径,客观上开启了我国早期政治现代化的征程。
——摘编自刘存存《清末新政与我国早期政治现代化的启动》
材料二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孙中山为之奋斗了多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起来,这是他的政治近代化从思想理论到实践的重大发展和飞跃。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政治近代化思想并没有停滞不前,南京临时政府在《临时约法》中提出的一系列的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纲领和原则,表明孙中山的近代化思想在政治方面的发展更趋成熟、完善。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他对苏俄和西方的政治进行比较、分析,各取所长。他的政治近代化思想和理论,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而向前发展了。在反帝反封建的前提下,孙中山进一步完善了他的三民主义,以新的民权主义为核心的政治近代化思想最终成熟和完善起来,成为具有完备理论形态的完整意义上的政治近代化的思想。这一思想和理论,直至孙中山的晚年,始终不变。
——摘编自王玉祥《孙中山政治近代化思想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在政治近代化方面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政治近代化思想的历史意义。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各方政治力量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和解读
主要观点 出处
“今日何日 正官僚得志,武人专横,政客捣乱,民不聊生之日也……今日之民国,竟成亡国士大夫之天下也……革命军起矣,民国由之立矣,但革命之事业尚未成功也,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 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发表的纪念文章《八年今日》
“辛亥革命至少含有两层重大的意义,其一、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权革命的确立……于种族革命之外,复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政治革命的新纪元……帝国主义者对我们的压迫依然如故。” 1927年,国民党发表的《上海民众国庆纪念大会宣言》
“辛亥革命前,孙先生联合了当时革命团体,如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组成了同盟会,并联络会党,联合当时咨议局立宪派中革命分子,于是有辛亥革命的成功。这是中国统一战线之最初形式。” 1938年10月10日,周恩来发表的《辛亥、北伐与抗战》
——摘编自何广《历史上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和解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各方政治力量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和解读的异同,归纳纪念和解读“辛亥革命”的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纪念辛亥革命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一、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华民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王某及其妻出身优伶,身份低微,被拒绝载入宗谱,最终法院援引《临时约法》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论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判决王某可以入谱,这一判例有利于社会平等思想的弘扬,D项正确;“充分尊重”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A项;只有一个案例,不能说明“各项规定违反法律”,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反映一判例,无法得出法制建设形成完整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民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举国上下对此前未之见的新情势,既不相习,亦不了了,大都以为不过是由满洲皇帝换了汉人总统,与历代王朝的更易无大区别”可知,民国初年,国人对于民主共和的概念了解非常有限,认为这不过是改朝换代,说明共和理念的普及任重道远,A项正确;社会结构在这一时期已经发生了变化,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尊卑秩序并无关系,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民众的政治觉悟,而非社会生活习俗,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根据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了废缠足、剪辫易发、改革称呼等方面的法令,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革,B项正确;国民大革命时期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排除A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选项中“一千多年”属于史实错误,排除C项;辛亥革命后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并未发生改变,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据材料“但它对整个社会秩序的更新和重构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开启了一个让新事物能够从旧秩序中破土萌芽并成长起来的时代”及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对整个社会秩序的重构指的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得新事物能够从旧秩序中破土而出,A项正确;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真正实现民主共和,排除B项;辛亥革命践行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并非君主立宪思想,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没有涉及责任内阁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专制统治的思想逐渐受到了冲击,A项正确;材料强调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未涉及封建制度根基受到动摇,排除B项;辛亥革命的确打击了反动统治的依靠力量,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强调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据材料“上海成立51个妇女社团,她们提出要像男子一般,尽国民天职,享国民权利,争做‘女国民’”及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女性积极参与政治,争取公民权利,反映了女性社会参与意识的增强,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上海地区女性的社会参与意识,没有体现整体女性的地位,且女性地位普遍提高不符合辛亥革命时期的基本史实,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女性的参政意识,没有涉及其他群众对辛亥革命的态度,不能反映辛亥革命有广泛群众基础,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女性的参政意识,没有涉及其他民众对民主和共和的态度,不能得知民主共和深入人心,且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广大的内地和农村,民主共和思想影响较为有限,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民国初年,各种以“中华”命名的组织和事物蓬勃兴起,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A项正确;根据材料“清末,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可知民族意识的萌发是在清末,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C项;材料于华夷秩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同年,在马尼拉出版的《孙逸仙——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一书中,赞扬孙中山‘成为一群来自朝鲜、中国、日本、印度、暹罗(泰国的旧称)和菲律宾青年学生的热情鼓动者之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成功激发亚洲许多殖民地国家反抗西方殖民者的信心,冲击了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D项正确;“亚洲民族革命与中国革命同步进行”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从国际格局的角度看待辛亥革命,而“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必然结果”的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亚洲国家结成了反帝斗争统一战线”的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年(中国)。根据“两个月内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1912年3月19日,甘肃兰州当局正式宣布共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A项正确;传播民主共和理念属于思想方面,材料涉及的是政治方面,排除B项;仅根据材料不能得出冲破封建主义,打击帝国主义势力,排除C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及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共和制度,D项正确;维新变法和预备立宪没有结束君主立宪制,也没有建立共和政体,排除AB项;二次革命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辛亥革命已经建立了共和政体,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年中国。辛亥革命是一场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只有推翻了本国封建主义的统治,赶走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建立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才能称之为成功,否则即为失败,C项正确;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是辛亥革命失败的表现之一,但不是本质含义,排除A项;辛亥革命的失败主要表现为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与西方国家拒绝承认南京临时政府无关,排除B项;中国出现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是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面对袁世凯称帝的行为,袁世凯的儿子和袁世凯的侄孙都表现出了反对,甚至袁英企图炸死袁世凯,这体现了在当时上层社会对帝制的一种反对,对共和的支持,反映了专制统治的基础已被削弱,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反对袁世凯称帝,是对帝制的反对,没有涉及人们对革命斗争的认识,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帝制的反对,反映了君主立宪不被当时的社会上层所认同,排除B项;仅通过袁世凯的儿子和袁世凯的侄孙不能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广大的农村和内地,民主共和观念的影响较为有限,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辛亥革命之所以被称之为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主要是因为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A项正确;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却没有确立下来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排除B项;给予了人民一定的权利和自由,但并不“充分”,排除C项;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但并未结束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反向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创了学习西方的先河,A项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洋务运动的官员学习西方技术,迈出了实现近代化的步伐,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戊戌变法的仁人志士宣传维新思想,启发人们改变落后的思想,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辛亥革命者建立了民国,实现了走向共和的第一步,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变专制政体为民主共和,促进中国政治的民主化,A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仍让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循环,而非推动王朝循环更替,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国体的改变,与传播民主共和思想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后,女子军队、女代表议士、女工劳动大量出现,反映了辛亥革命推动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女性地位和角色发生一些改变,D项正确;此时男女没有实现平等,排除A项;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辛亥革命没有引起封建礼教的崩溃,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1919年的中国。根据材料“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种民众的联合,其实不然。……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没关系。我们虽赞成他们的主义,却不曾活动。”可知,毛泽东认为辛亥革命未能动员广大的民众,即缺乏社会基础。说明他意在强调联合广大民众进行革命的重要性,A项正确;毛泽东强调的是辛亥革命的社会基础问题,“批判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材料未涉及创建中国共产党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属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1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911年的中国。根据材料“扣人心弦”“当世界上到处是皇帝、沙皇、苏丹和国王的时候,古老中国……成为……共和国”可知,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结束封建专制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强调辛亥革命在国家政治制度转型方面的作用,D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辛亥革命对亚洲革命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辛亥革命对发展资本主义的作用,排除B项;学者观点中没有涉及传播启蒙思想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1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材料中1913年冬《职员录》的记载,地方官员中本籍官员比例很高,这与传统的“本籍回避制度”严重不符,结合史实可知,辛亥革命爆发后,地方权力出现真空,空出的官职多是由地方士绅、革命党人或会党填补,这些人多为本地人,故革命影响了地方官员的人事任免,A项正确;“本籍回避制度”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本籍官员比例提高说明中央对地方控制力的削弱,排除B项;仅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C项;材料只是体现了本籍官员比例的提高,并没有提及治理难度,排除D项。故选A项。
2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但辛亥革命后,在一些盛大的鸡尾酒会上,不设座位,宾主在宴会上可以自由走动、交谈、选取食品。”结合所学知识知识可知,中国传统的宴席强调等级观念,但是在辛亥革命后,社会上的宴席更加强调与会人员中的平等,者说明辛亥革命传播新的社会观念,改变人们的社会习俗与思想观念,C项正确;材料主旨为“辛亥革命后的社会习俗”,而“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辛亥革命后,社会经济的变化,排除B项;“鸡尾酒会是按《礼记》的要求举办的”的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二、
1.(1)正确。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从这个角度可以理解材料一的基本观点。
(2)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3)解析老师补充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据材料“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可知材料一认为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评价针对的是辛亥革命的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从这个角度可以理解材料一的基本观点有其合理性。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结合“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特别是“反帝反封建的成果”所学知识作答。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2.(1)特点:长期坚持,除特殊年份外,逢十周年都要举行纪念;以最高规格举行纪念活动,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发表专题社论;将纪念辛亥革命与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中共始终将自己作为孙中山未竟事业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2)变化:从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认识:建国初期,强调阶级斗争;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现代(中国)。
特点:从时间来看,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纪念长期坚持,除特殊年份外,逢十周年都要举行纪念;从出席纪念活动的领导人看,以最高规格举行纪念活动,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发表专题社论;从纪念的相关社论看,将纪念辛亥革命与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从中共和辛亥革命的关系看,中共始终将自己作为孙中山未竟事业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2)本题为对比类、认识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现代(中国)。
变化:根据材料“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辛亥革命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可知,从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强调阶级斗争;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对于辛亥革命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
3.(1)内容补充:①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②辛亥革命爆发,最终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史事: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2)特点:伴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开始了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运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历程具有渐进性;阶级局限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内容补充:结合所学可知,帝国主义为了镇压轰轰烈烈的北方义和团运动,借机扩大对华侵略,于1900年发动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结合所学,1911年辛亥革命或武昌起义爆发,最终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或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史事:结合所学,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向西方的学习更深一步,深入到制度层面,掀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促进了近代政治的民主化。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特点:结合表格中中国近代前期部分重大史事可知,伴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开始了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运动;结合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程度可知,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历程具有渐进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近代中国各阶层救亡图存的结果来看,阶级局限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
4.(1)进步性:是中国近代史上广泛而深刻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开启了我国早期政治现代化的征程;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清末新政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局限性:由于清政府的历史局限性,改革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强化了专制的国家机器,有利于清政府对革命派反抗斗争的镇压。
(2)
历史意义:实现了思想理论到实践的重大发展和飞跃,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传播了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纲领和原则;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其理论更趋成熟、完善;进一步发展完善了三民主义思想;它为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进步性:根据材料“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实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它的实施既显现出清政府无可奈何的境地,又折射出其试图绝处逢生的勇气。”及所学可得出是中国近代史上广泛而深刻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根据材料“它所构建的现代官僚机构,赋予的公民权利,开辟的公民政治参与途径,客观上开启了我国早期政治现代化的征程。”可得出开启了我国早期政治现代化的征程;结合所学可得出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清末新政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局限性:根据材料“由于清政府自身的矛盾性、财政的短缺以及中央权威的弱化,使得新政的推行步履维艰”可得出由于清政府的历史局限性,改革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根据材料“加之内部营垒的反戈以及外部力量的冲击,导致新政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可得出强化了专制的国家机器,有利于清政府对革命派反抗斗争的镇压。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初期的中国。根据材料“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孙中山为之奋斗了多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起来,这是他的政治近代化从思想理论到实践的重大发展和飞跃。”可得出实现了思想理论到实践的重大发展和飞跃,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根据材料“京临时政府在《临时约法》中提出的一系列的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纲领和原则,表明孙中山的近代化思想在政治方面的发展更趋成熟、完善。”可得出传播了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纲领和原则;根据材料“他的政治近代化思想和理论,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而向前发展了。”可得出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其理论更趋成熟、完善;根据材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提下,孙中山进一步完善了他的三民主义,以新的民权主义为核心的政治近代化思想最终成熟和完善起来,成为具有完备理论形态的完整意义上的政治近代化的思想。”可得出进一步发展完善了三民主义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它为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5.(1)同:肯定了辛亥革命建立民国/推翻清政府统治/推翻封建帝制。
异:孙中山强调辛亥革命尚未成功;国民党引申了辛亥革命的反帝性质;
共产党侧重于辛亥革命联合各政治力量取得胜利。
因素:阶级立场;时代背景。
(2)意义: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详解】(1)本题是对比、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异同,相同的方面,根据材料“民国由之立矣”“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可知,肯定了辛亥革命建立民国(推翻清政府统治、推翻封建帝制)。不同的方面,根据材料“革命之事业尚未成功也,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可知,孙中山强调辛亥革命尚未成功;根据材料“帝国主义者对我们的压迫依然如故”可知,国民党引申了辛亥革命的反帝性质;根据材料“孙先生联合了当时革命团体”可知,共产党侧重于辛亥革命联合各政治力量取得胜利。第二小问因素,根据材料出处“孙中山”“国民党”“周恩来”等可知,阶级立场,时代背景。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可知,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