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学 科 语文 年 级 五 教学形式 授课
课题名称 杨氏之子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的能力,而且通过学习古诗词已掌握了一些理解古诗词句的方法,如借助插图、参照注释、查阅字词典等的学习方法,这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文言文提供了方便,但这毕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在朗读及文章的理解上存在着不小的困难。所以帮助他们消除畏难情绪,让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魅力。 2.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阅读文言文,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阅读的方法。 3.体会杨氏子应对的巧妙,感受杨氏子的有礼有节,产生阅读《世说新语》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借助多种形式,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魅力,体会杨氏子应对的巧妙、有礼有节。 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策略: 本课的教学,策略上要坚持以生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老师站在课堂的二线,只是在关键的地方加以点拨,引导学习的方向,困难的地方给予帮助。 读是语文学习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富有节奏韵味的古文更需要反复诵读。所以本课教学主要采用诵读法、朗读感悟法,创编故事法和拓展阅读法等让学生理解内容,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了解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感受祖国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姓氏导入,感受文言趣味 二、初读感知,复习文言学法 预设:(1)指导多音字“为”“应”的正确读法。 (2)指导朗读:“孔/指以示儿/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三、再读明意,体会语言精炼 1.借助注释理解句子。 2.仿照句子,夸夸同学。 3.联系上下文,发现文言文语言精炼特点。 四、品读对话,感受语言魅力 预设: (1)理解“应声答曰”,体会其反应快、机敏。 (2)理解”此是君家果”的话外之音,体会其会听。 (3)理解“末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话外之音,体会其会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4)辦析句子:“孔雀是君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食,体会其知礼。 五、课外拓展,提升阅读兴趣 2.拓展阅读《渐至佳境》。顾长康啖甘燕,先食尾。人问所以,云:“浙至佳境。—《世说新语 排调》 1.师生聊姓氏:x氏之子/女 2.板书课题, 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教师范读 1.教师问: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2.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1)借助注释,理解"甚聪惠”并指导朗读。 (2)问:你从中还知道哪些信息?(预设:国籍、姓氏、年龄等) 3, 这则文言文里除了写杨氏子,还写了谁?他来干什么呢? 出示: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4.出示:为设果,果有杨梅。引导理解。 1.引导学生体会杨氏子的“甚聪惠”表现在哪里?从文中找一找。 2.引导理解重点句子。 3. 拓展:事物与姓氏的关系,如黄桃、柳树… 推荐好书《世说新语》 2. 问:你生活中是否有过先苦后甜、渐至佳境的经历? 3.总结:同学们,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在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将进一步去感受语言的艺术。 1、师生聊姓氏:x氏之子/女 2.齐读课题,理解题目意思。 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练读。 1.借助注释,理解句子。 2.朗读课文。 3.感悟文言文语言精炼的特点。 1.读课文,找句子,体会。 2.理解重点句子。 3.完成作业本。 学生阅读 交流姓氏,联系生活,导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阶段学生接触的文言文较少,能否正确断句、流利朗读是学生首先遇到的困难。教学中通过教师范读,给学生以停顿、语气、语调上的暗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朗读,为理解文本铺开道路。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汇报交流,出示句子,一句一句地让学生汇报理解,并有意地进行学法的引导。降低了学习难度,也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板书设计 21杨氏之子 知礼 语言精炼 甚聪惠 会听 会说 机敏
分层作业设计 一、把下列音节补充完整。 l____ n____ ____ì ____èn q____ 梁 乃 氏 甚 禽 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带点的字,再写出句子的意思。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________乃:_______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示:________曰:________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________闻:________ 三、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宴在宫内,因欲以为子。宴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解释文中的字,再理解词句的意思。 ①何氏之庐也。庐:________________ ②人问其故。故:_________________ ③即遣还外。遣还: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