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杵成针》教学设计(素养目标)、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铁杵成针》是人教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十二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则文言文。这篇课文的内容主要源自《方舆胜览 眉州》,但在教材中有所删减。故事讲述了李白在山中读书未成,准备放弃时,偶遇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杵,想要将其磨成针的情景。李白被老妇人的决心和毅力所感动,最终返回并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该篇文言文的主题深刻,寓意丰富。它强调了只要有决心,肯下工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其中的名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更是成为激励后人持之以恒求学的经典语句。
在教学方面,这篇文言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是一次对古代文学的接触和了解,也是一次对毅力和决心的深刻教育。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寓意,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注释和语境,自主理解词语意思和课文。
然而,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词语和句式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有声有色、流畅自然的范读,注意断句和准确性的同时,还要注意读法的速度、停顿和语气,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总的来说,《铁杵成针》是一篇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文言文,既能够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又能够让他们从中汲取到宝贵的人生启示。
《铁杵成针》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文言文,掌握基本的文言词汇和句式,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理解故事寓意,能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反思。
3.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4.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传统美德,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掌握课文中的生僻字和关键词汇。
2.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其中的教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勤奋努力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课文内容的把握和寓意的理解。
难点:
1. 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差异带来的理解困难。
2. 如何将课文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古代,有一位大诗人李白,他在成为大诗人之前,曾经遇到过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这件事不仅让李白改变了自己,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言文《铁杵成针》。
(二) 预习指导
教师:首先,请大家自己读一遍课文,注意生僻字的读音和断句。然后,结合课文注释,尝试理解课文的大意。
(三) 讲解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语速、停顿和语气,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2.教师逐句讲解课文,重点解释生僻字和关键词汇,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1)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教师解释:这句话告诉我们磨针溪的位置在象耳山下。“磨针溪”是一个地名,“象耳山”也是地名,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个山间小溪旁的场景。
(2)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教师解释:“世传”是世代相传的意思,“李太白”即李白,“未成”表示学业未成。“弃去”是放弃学业离开的意思。这里告诉我们李白曾经在山中读书,但因为没有完成学业就离开了。
(3)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教师解释:“过”是路过的意思,“是溪”即上文提到的磨针溪。“逢”是遇到的意思,“老媪”是老年妇女的称呼,“方”是正在的意思,“磨铁杵”即正在磨铁棒。这里描述了李白路过磨针溪时,遇到一位正在磨铁棒的老妇人。
(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板书生僻字和关键词汇,如“媪”、“杵”,并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4) 问之,曰:“欲作针。”
教师解释:“问之”是问老妇人的意思,“曰”是说的意思,“欲作针”即想要磨成针。这里李白问老妇人为什么要磨铁棒,老妇人回答说想要磨成针。
(5)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教师解释:“感其意”是被老妇人的意志所感动,“还”是返回的意思,“卒业”即完成学业。这句话告诉我们李白被老妇人的毅力所感动,于是返回山中继续完成学业。
3.关键词汇与生僻字总结
讲解完课文后,教师总结并强调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生僻字,如“媪”(ǎo,老年妇女的称呼)、“杵”(chǔ,棒槌)、“未成”(未完成)、“弃去”(放弃离开)、“方”(正在)、“欲”(想要)、“感其意”(被其意志所感动)、“还”(返回)、“卒业”(完成学业)等。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跟读并尝试自己解释这些词汇,以确保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
4.引导学生思考:李白为什么想要放弃学业?老妇人为什么要磨铁杵?李白从老妇人身上学到了什么?
(四)深入探究
(1)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铁杵磨成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2)分享交流: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或提出不同看法。
(五) 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2)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文言文或李白的其他故事,加深对文言文和李白的了解。
(六)总结提升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李白的故事,还学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只要有决心,肯下工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希望大家能够把这个道理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做一个持之以恒、不断进取的人。
四、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课文。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铁杵磨成针”这个故事的看法和感受。
《铁杵成针》教学反思
在《铁杵成针》的教学中,我着重于文言文的逐句讲解和关键词汇的解析,力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生的反应和课堂表现,我认为本次教学达到了预期目标。
首先,在导入和整体感知环节,我通过简短的介绍和朗读,让学生对课文背景和李白有了初步了解,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逐句讲解过程中,我注重解释生僻字和关键词汇,通过举例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和句意。同时,我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在讲解过程中,我过于注重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了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此外,在互动环节,部分学生表现较为被动,缺乏主动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针对这些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首先,我将更加注重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其次,我将采用更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认识到教学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改进的过程。我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