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5 19:1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杨氏之子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建议 1.学生的学习特征,能力基础。 2.学生对之前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基础。 3.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可能存在非科学或前科学概念的干扰。 4.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情感、态度、愿望、需求、重视等状况。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讲述了梁国一户杨姓人家中的九岁男孩与客人孔君平机智对谈的经过,勾勒出一个机敏善对的聪慧男孩的形象。 课文不足百字,行文简要精当。第一句总起全文,介绍了本文的主人公--杨家九岁的儿子,说他十分聪慧。接着讲了一件有趣的小事,来证明其聪慧。孔君平去拜访杨家父亲,可他不在家,于是叫出了杨家孩子。孩子用杨梅招待客人。孔君平看到杨梅,想到这家人姓杨,于是借此调侃杨梅是杨家的果子。而孩子的作答也干脆利落,同样在姓氏上做文章,以孔雀不是孔君平家养的禽鸟来反驳对方。文章到此戛然而止,耐人寻味,留给读者一定的想象空间。 课文颇有趣味,尤其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主客两人,一个说得巧,一个答得妙,表现出斗智的乐趣。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意思是说:“你姓杨,它叫杨梅,看来这杨梅是你杨家的果子啊!”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十分幽默风趣。孩子迅速听出了客人话里的玄机,于是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孩子没有生硬地对答“孔雀非夫子家禽”,而是委婉地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既表现出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的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只有孔君平承认孔雀是自家的鸟,之前他说的“此是君家果”才站得住脚。由此可见杨氏之子思维敏捷,应答得体。 课文配有一幅杨梅的插图,与文中“为设果,果有杨梅”相照应。正是这杨梅引发了主客之间一场风趣的对话。插图能够帮助学生认识杨梅,并理解杨梅是故事中的一个关键事物。
教学目标 1.认识“诣、禽”等2个生字,会写“梁、诣”等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课文中语言的风趣,并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难点: 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策略: 建议: 1.PPT 2.课本剧表演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块一 通读古文,了解大意 一、揭示课题,联结自己的姓氏,说说获取的信息。 二、诵读古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小古文,教师巡视倾听,纠正错误读音。 2.指名诵读小古文,提示易错读音,如“梁”、“诣”、“禽”,并指导书写。 三、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1.自由诵读,借助注释,疏通大意。 2.根据理解,读出停顿。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自由诵读小古文 自由诵读,借助注释,疏通大意 课后第一题明确了本课的朗读目标,要求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适当停顿,这与把握课文大意密不可分,教学时,要把了解课文大意和读出适当停顿结合起来。可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围绕孔君平和杨氏子这两个人物说说课文大意。交流故事大意后,再引导学生自主朗读,根据理解,划分并朗读句中停顿。
板块二 多种方法,读懂故事 一、感知人物特点,聚焦总起句。 1.杨氏之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聚焦“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二、品读具体语句,理解“聪惠”。 1.根据注释,提出质疑。 (1)根据注释,提出质疑。(既然“惠”同“慧”,为何古人用“惠”不用“慧”) (2)出示《说文解字》中解释的“惠”的意思。(仁也,可组成:仁爱、仁慈) (3)用现代汉语说说“聪惠”是指什么。(聪明、仁爱、有礼貌) 2.品读具体语句,感悟“聪惠”。 (1)自读自悟,想一想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杨氏子的“聪惠”,请你圈画出关键词句。 预设: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交流分享。 自由回答 交流分享 文中说九岁的杨氏子“甚聪惠”。“惠”,尝被直接解释为“同‘慧’”,“聪惠”也常常直接被转释成“聪慧”。那么为何不直接写成“聪慧”呢?“惠”和“慧”究竟有没有区别呢?答案是有的。《说文解字》中解释“惠,仁也”,也就是说,“惠”比“慧”多了一层意思,即仁慈、仁爱,如此一来,九岁的杨氏子的性格特点也就丰满了,他不但聪明,而且仁慈,那么一个九岁的孩子的仁慈表现在哪里呢?进而推测表现在懂礼数、有礼貌等行为上吧,如此一解释,全文也就通达了。
板块三 了解出处,拓展阅读 一、结合注释,了解出处。 1.根据注释①,了解本文出自《世说新语·言语》 2.补充资料,简单介绍《世说新语·言语》 二、联系主题,拓展阅读。 1.关于“待人接客”的小古文,《世说新语》中还有一篇,名为《陈太丘与友期行》,出示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自读自悟,交流感受。 (1)用自己的话说说小古文的大意。 (2)结合小古文中具体语句,说说陈元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拓展阅读 结合小古文中具体语句,说说陈元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从“这一篇”到“这本书”,从学习小古文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这是这节语文课的最大价值。
板书设计
分层作业设计 小练笔:续写课文,再听到杨子回答问题之后,孔君平会想到什么说些什么? 情景剧:把本篇文言文改编成小情景剧,要求用丰富的语言动作神态体现出人物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