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中考 一轮复习古诗文复习之第3篇 爱莲说 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 中考 一轮复习古诗文复习之第3篇 爱莲说 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5 17:32: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爱莲说
[北宋]周敦颐
[2017年备考卷、2011年备考卷]
心向阳光 笑对人生 蓬勃向上 多彩成长
1.能背诵默写全文。
2.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理解文意,学习托物言志写法和衬托手法的运用。
3. 感悟作者高洁的人生志趣,做品德高尚的人。

【复习目标】
【作者及文体知识】
1.周敦颐,字茂叔, 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北宋哲学家。
2.说,是古代的一种 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讲究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3.题目中“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爱莲说”就是“ ”的意思。
议论性
谈谈喜爱莲花的道理
1.[教参整体把握改编]文中周敦颐“爱莲”的原因是什么?体现了他怎样的追求?
2.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请说说他们的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3.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何还要写“菊之爱”和“牡丹之爱”?请简要分析。
4 .[教材思考探究]说说《陋室铭》和《爱莲说》这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5.从《陋室铭》来看,刘禹锡是否可以算作周敦颐笔下的君子?请谈谈理由。

要求:
1.认真思考,不出声。 2.简单写出答案。
3.记录疑难,准备交流。 4.时间8分钟。
1.[教参整体把握改编]文中周敦颐“爱莲”的原因是什么?体现了他怎样的追求?
2.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请说说他们的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3.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何还要写“菊之爱”和“牡丹之爱”?请简要分析。
4 .[教材思考探究]说说《陋室铭》和《爱莲说》这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5.从《陋室铭》来看,刘禹锡是否可以算作周敦颐笔下的君子?请谈谈理由。

要求:
1.组长主持,全员参与。 2.小组释疑得出结果。
3.勇敢质疑,及时记录疑难。 4.时间6分钟。

自由展示
1.身正腰直,声音洪亮。
2.条理清晰,用语规范。
1.[教参整体把握改编]文中周敦颐“爱莲”的原因是什么?体现了他怎样的追求?
【答】①因为莲具有坚贞高洁、洁净、单纯、正直、雅致等特征,是花中的君子。②作者“爱莲”即爱君子之德。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莲花自况,体现了自己即使身处污浊尘世,也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的人生追求。
【答】相同点:他们都具有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处世态度。
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现实,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选择了归隐;而周敦颐则选择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行。
2.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请说说他们的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变式设问 [教材思考探究]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
(答画线句,并要指出“这是值得每个人学习和追求的人生境界”。)
3.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何还要写“菊之爱”和“牡丹之爱”?请简要分析。
【答】莲具有君子品格,既不会像菊那样逃避现实,更不会像牡丹那样富贵媚人、从俗从众,写陶渊明的“菊之爱”和唐朝以来世人的“牡丹之爱”,衬托了作者的“莲之爱”,突出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
4.[教材思考探究]说说《陋室铭》和《爱莲说》这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答】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5.从《陋室铭》来看,刘禹锡是否可以算作周敦颐笔下的君子?请谈谈理由。
【答】示例一:可以。周敦颐笔下的君子,像莲一样坚贞高洁,不慕名利,《陋室铭》中的刘禹锡居于陋室,安贫乐道,甘于淡泊,符合君子的要求。因此,刘禹锡可以算作周敦颐笔下的君子。
示例二:不可以。刘禹锡身居陋室,少与外界往来,不喜官场,有消极避世之意,而周敦颐所说的“君子”是在污浊的世间保持自己的操守,并非真正的避世。因此,刘禹锡不能算作周敦颐笔下的君子。

【写作特色】
运用托物言志和衬托深化主旨。

【结构导图】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了莲花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
B.文章借菊花和牡丹的形象,从正面衬托了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寄寓了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
C.作者赞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提倡洁身自好的个人道德修养,体现了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D.文章骈散相间,错落有致,音节和谐。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B
课堂基础自测
(标“▲”为通假字或词类活用现象)
2.课下注释重点字词
(1)可爱者甚蕃 蕃:____________
(2)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____________
(3)出淤泥而不染 淤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濯清涟而不妖 濯:______________
涟:____________ 妖:______________


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沾染(污秽)

水波
艳丽
(5)不蔓不枝 蔓: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枝: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香远益[2021]清 益:______________
(7)亭亭净植 亭亭:____________
植:______________
(8)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玩:__________ 亵:______________
(9)花之隐逸者也 隐逸:____________
(10)陶后鲜有闻 鲜:______________
(11)宜乎众矣 宜:______________


横生藤蔓(名词作动词)
旁生枝茎(名词作动词)
更加
耸立的样子
竖立
靠近赏玩
亲近而不庄重
隐居避世

应当
3.重点句子翻译(加粗字词为采分点,务必翻译准确)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莲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4)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莲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
对于牡丹的爱,应当人很多了。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作业
1. 复习《木兰诗》。
2.分层写精练册《爱莲说》。
A组全写;
B组写所有涉及课内的习题;
C组只写“基础过关”习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