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这样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者认为大运河开凿的最主要影响是( )
A.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B.激化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灭亡
C.促进了南北交流和经济发展 D.莫定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基础
2.“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诗句反映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直接相关( )
A.分封制 B.科举制 C.行省制 D.郡县制
3.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光芒四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灭掉陈,使南北重归统一 B.隋朝时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C.隋炀帝长期的励精图治 D.开凿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发展
4.“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这是《资治通鉴》对唐朝哪一位最高统治者的评价(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5.小组合作是学习历史学科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某合作小组在探究我国古代一项政策时,搜集到下列资料,该小组探究主题应该是( )
资料 日本曾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 鉴真东渡日本,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的贡献 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玄奘西行天竺,回国后根据其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A.对外关系 B.社会风貌 C.经济繁荣 D.民族关系
6.“自古男人掌朝纲,谁料女杰作俊贤。重拳击碎贪腐吏,玉手托起清廉官。”以上诗歌是对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评价。她突出的贡献是( )
A.戒奢从简,虚心纳谏 B.创立殿试制度
C.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D.重视地方吏治
7.某班举办主题为“盛唐气象”的图片展。下列图片不能入选的是( )
A.曲辕犁 B.秧马
C.筒车 D.唐三彩骑骆乐舞俑
8.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世界上声名显赫。从唐朝社会发展的特征来看,盛唐气象出现的基础是( )
A.交流与交融 B.专制与反抗 C.开明与开放 D.动荡与纷争
9.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和同为一家”指的是( )
A.汉朝和匈奴的关系 B.唐朝和新罗的关系
C.唐朝和靺鞨的关系 D.唐朝和吐蕃的关系
10.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其中多次再现唐朝“诗仙”的诗,他是( )
A.李白 B.白居易 C.杜甫 D.王昌龄
11.唐玄宗年间,鉴真深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感动,在日本僧人的力邀下,虽双目失明却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传播佛经。这一事件的背景是( )
A.唐朝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 B.中外交流开启唐朝盛世
C.唐朝中后期的手工业衰落 D.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12.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遗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 )
A.国家的产生和统一 B.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大变革的时代
13.学者吕思勉认为“唐代天宝之乱,原因孔多,边兵之重,要为其大者”。该学者认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专制遭到严重削弱 B.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C.地方完全脱离中央管控 D.边疆军事权势过大
14.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
A.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B.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C.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D.皇族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
15.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B.皇权进一步加强
C.丞相的权力不断被削弱 D.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16.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C.和亲会盟 D.闭关锁国
17.历史上,每个时期都有其时代特征。下面漫画再现了辽、北宋、西夏时期的政权格局,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民族政权并立
C.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D.早期国家的发展
18.苏辙的《栾城集》载:“(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下列哪个盟约的签订( )
A.宋夏和议 B.宋金和议 C.澶渊之盟 D.辽金和议
19.2023年1月上映的电影《满江红》,结尾部分曾经朗诵一首历史人物的词。词作者是一位杰出的抗金名将,收复了建康,取得了郾城大捷。清人纪晓岚留给他的对联是“报国精忠,三字狱冤千古白;仰天长啸,一曲词唱满江红。”他是( )
A.韩世忠 B.岳飞 C.文天祥 D.陆秀夫
20.汉代时“(江南)不忧冻饿,亦亡(无)千金之家”,至宋代则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各民族之间的长期交往 B.大运河贯通南北
C.北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和劳动力 D.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21.法国人谢和耐在《南宋社会生活史》中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早在宋代已经进入现代化国家
B.谢和耐是外国人,他的描述不符合当时的实情
C.宋代社会商品经济非常活跃
D.临安是人口超过百万的大都市,商业繁荣
22.据《元史 百官志三》记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由此判断,宣政院所辖之地是( )
A.东北 B.台湾 C.蒙古 D.西藏
23.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辽阔。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这一制度是( )
A.行省制 B.科举制 C.郡县 D.厂卫制
24.如图是小丽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图中①②依次是哪两个朝代( )
A.西夏、东周 B.西周、东周 C.五代十国、清 D.五代十国、元
二、材料题
25.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制度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他是怎样贯彻这种治国思想的?
材料二:据记载,宋朝时期GDP(社会生产总值)占当时世界的80%……全国读书风气浓厚,科技发达,文化昌盛,这一文治局面较好地防止了武将篡权的出现,但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暴露出了其综合武力薄弱的特点。
(2)材料二所述现象是宋朝哪一政策的体现?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概括这一政策的重要历史影响。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史 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3)材料三所述反映了元朝哪一行政制度?“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说明了什么?
三、论述题
26.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不少于15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内容之间的比较)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的意思是人人都说修造汴河导致隋朝灭亡,可是至今南北通行还要依赖此河。如果没有打造龙舟纵情享乐之事,炀帝赫赫功绩几乎可比治水的大禹由此可以看出皮日休对隋朝大运河是肯定的态度,强调了它促进南北交流和经济发展的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隋朝大运河的积极作用,不是消极影响,而且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大运河奠定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基础,故D项错误。故选:C。
2.答案:B
解析:
3.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此可知对“光芒四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隋场帝的励精图治”,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589年,隋文帝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统一全国,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南北经济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A
解析: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关系。材料信息“日本曾 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以及“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 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反映的是外国和唐朝交往的情况,鉴真东渡日本以及玄奘西行天竺是唐朝与外国交往的情 形,这反映了唐朝的对外关系。故选A。
6.答案:D
解析:
7.答案:B
解析:唐朝在农业方面,兴修水利工程,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盛唐陶瓷业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最负盛名,唐三彩是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所以ACD选项属于“盛唐气象”的图片;B选项秧马是宋代发明的新式农具,不能入选“盛唐气象”的图片展。故选:B。
8.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的统治者都实行了开明的政策,社会风气开放,所以出现了盛唐现象,C项正确;交流与交融是盛唐气象的表现,排除A项;专制与反抗会导致社会动荡,落后衰败,排除B项;动荡与纷争不利于社会发展,不会出现盛世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贞观时期,松赞干布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带去了大批的手工艺品和多种生产技术、医药书籍,密切了汉藏两族的关系,8世纪初,唐朝将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自称“甥”,称唐朝为“舅”,D项正确;题干是“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汉朝和匈奴的关系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唐朝和新罗的关系是中外交往,与题意“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不符,排除B项;靺羯与唐朝保持了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唐玄宗封粟末靺羯首领为渤海郡王,唐朝和靺羯的关系没有出现“和同为一家”,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A
解析: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李白的诗气势磅礴,豪迈奔放,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明快,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一生写下了不少讴歌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人们称他为“诗仙”,他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唐玄宗年间,鉴真深受……在日本僧人的力邀下,虽双目失明却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传播佛经”可知,该事件为鉴真东渡。唐朝时期,中国与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在此背景下鉴真东渡,故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对外交流,不是民族关系,故A项错误;中外交流开启唐朝盛世,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与手工业无关,故C项错误。
12.答案:C
解析:隋唐是我国古代国力强盛、繁荣开放的时期,尤其是唐朝,在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统治前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开创出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3.答案:D
解析:提取题干中吕思勉的观点的关键信息“天宝之乱……边兵之重,要为其大者”可知,吕思勉认为“边兵之重”是天宝之乱最重要的原因,也就是边疆军事权势过大所致,D项正确;吕思勉没有提到君主专制的削弱,排除A项;藩镇割据形成于“天宝之乱”之后,排除B项;唐朝时期,地方并未完全脱离中央管控,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C
解析: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故选:C。
15.答案:B
解析:
16.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文官在朝廷、地方甚至军队中地位都高于武将,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败多胜少。故选:B。
17.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漫画再现了辽、北宋、西夏时期的政权格局”结合所学知识,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建立者是耶律阿保机。北宋是汉族建立的政权,建立者是赵匡胤。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建立者是元昊。综上所述了辽、北宋、西夏时期反映的时代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B项正确;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反映的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A项;大一统国家的形成是秦朝的时代特征,排除C项;早期国家的发展是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
18.答案:C
解析:
19.答案:B
解析:
20.答案:C
解析:南方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江南地区开发到南宋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包括北方人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南方战乱较少、具有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南方的政权更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北方战乱频繁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北方人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和劳动力。故选:C。
21.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市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茶盐企业都是宋朝商品经济非常活跃的表现。A、B表述错误,D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选C。
22.答案:D
解析:
23.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元朝疆域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创立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A符合题意;科举制属于选官制度,出现在隋唐时期,B排除;郡县制是在秦朝时期在全国推广的,C排除;猛安谋克制属于金国的兵民合一的体制,D排除。故选:A。
24.答案:D
解析:
25.答案:(1)民本思想;虚心纳谏,善用人才,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重文轻武政策;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但也造成军队战斗力减弱。
(3)行省制度;元朝的疆域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解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一所给信息“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它的意思是:统治者好比是船,人民就像是水;水能使船在水上航行,也能把船打翻。由此可知,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重视百姓,以民为贵的思想。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继位后,积极吸取隋亡的教训,虚心纳谏,善用人才;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第一间,依据材料二所给信息“全国读书风气浓厚,科技发达,文化昌盛,这一文治局面较好地防止了武将篡权的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所述现象是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体现。北宋建立后,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朝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也导致宋朝军事实力较弱,在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冲突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也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3)第一问,依据材料三所给信息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翼、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所述反映了元朝的行省制度。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说明了元朝的版圈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
26.答案:题目:唐朝时的中外交流
(参考)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十多年后返回大唐,带回大量佛经,主持译经工,由弟子整理成《大唐西域记》,该书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唐玄宗时期高僧鉴真,多次东渡日本,前5次失败,第6次成功。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主持修建唐招提寺;为中日文件的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玄奘学习外国文化,鉴真传播大唐文化,他们为唐朝的中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