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产业转移作业
学校: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3-24高三上·黑龙江哈尔滨·期中)2023年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响应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到国外投资设厂。我国某洗涤用品企业已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育市场并出口自主品牌产品。2020年,该企业在非洲安哥拉与当地N公司合作成立了首家海外工厂,以“销地产”模式(在主要销售市场投资建厂,就地生产)谋求更大的市场竞争力。完成下面小题。
1.与独资建设相比,该企业选择与N公司合作办厂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大研发投入 B.节约建设投资
C.提高产品质量 D.提高管理水平
2.与产品出口贸易相比,“销地产”模式的主要优势有( )
①降低原料运输费用②及时获取市场信息③避开贸易壁垒④扩大市场需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1.B 2.D
【解析】1.与独资建设相比,该企业与当地公司合作的方式可以节约前期建设投资成本,从而降低生产成本,B正确;合作办厂可利用当地公司基础,并不会加大研发投入,A错误;我国企业技术水平较高,与当地公司合作,并不能提高产品质量,C错误;当地公司管理水平较我国水平低,合作并不能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D错误。故选B。
2.据材料信息可知,“销地产”,模式是指在主要销售市场投资建厂,就地生产的模式,“销地产 ”模式与产品出口贸易相比,并不会降低当地原料运输费用,而且出口贸易更可能扩大市场需求,①④错误;因“销地产"模式是在当地生产,可以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并且避开贸易壁垒,将产品与市场直接联系,生产与供应更加高效,②③正确,D正确,排除其它选项。故选D。
【点睛】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工业寻求的最佳区位往往是成本最低,利润最高的区域;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原料、燃料、地价、市场、交通、科技、劳动力等。
(23-24高三上·浙江·阶段练习)我国中部地区豫皖鄂湘赣依托自身优势,接收大量来自东部和国际的产业转移,成为新一轮承接国内和国际产业转移的主战场。下图为2018年豫皖鄂湘赣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水平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3.豫皖鄂湘赣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水平的空间表现是( )
A.均以高水平为主 B.省会城市多为中高水平
C.区域差异性较小 D.省际交界区低水平较多
4.与西部地区相比,我国中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
A.设施更完善 B.地缘更接近 C.交通更便捷 D.土地更充裕
【答案】3.D 4.A
【解析】3.从图中信息判断,豫皖鄂湘赣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水平的空间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性显著,五大省会城市均处于高水平,各省的省界线附近各种水平均有分布,相对而言,低水平更多,ABC错误,D正确。故选D。
4.与西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经济较发达,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设施更完善,A项正确;由于承接的是国际产业转入,所以在地缘上中部地区不具优势,同样在交通上也没有明显的便捷程度,B、C项错误;中部地区总体面积比西部地区少,且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相对比较紧缺,D项错误。故选A。
【点睛】产业转移实质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扩大消费市场,追求更高的利润。影响产业的转移的因素主要有:1)劳动力因素,包括劳动力数量、质量和价格等;2)市场因素,包括开辟市场、避开各方面限制、市场变化等;3)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包括工业联系、职工培训等;4)原生产地因素,包括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用地紧张、地价昂贵和环境污染等。
(21-22高二下·浙江台州·期末)近年来,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逐渐向越南转移。下图示意越南纺织服装产业链各环节进出口现状。完成下面小题。
5.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链中向越南转移的主要环节是( )
A.纺织设备 纺织原料 B.纺织原料 成衣加工
C.纺织布料 纺织设备 D.纺织纱线 成衣加工
6.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
A.原料不足 B.工资上涨 C.设备老化 D.市场萎缩
【答案】5.D 6.B
【解析】5.根据图示,纺织原料、纺织设备,纺织布料均不是在越南生产,而是均依赖进口,纺织纱线、成衣加工是越南纺织服装行业净出口的,因此,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链中向越南转移的主要环节是纺织纱线、 成衣加工,D正确;排除A、B、C选项。故选D。
6.中国向越南转移的纺织服装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中国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越南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可为纺织服装产业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提供廉价劳动力,B正确。我国原料充足,A错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设备在不断更新,C错误;我国人口众多,市场庞大,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1、劳动力因素:劳动力区位处干不断变化中,因此具有数量充足、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指企业生产与其他相关企业和地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进行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过程的投入。发达国家费用较高,而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3、市场因素:也处干不断发展变化中,当达到饱和或满足不了自身的需要时,而且为了避开贸易壁垒,通常采用在新地区直接投资建厂的方式,开辟新的市场。4、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土地规模和价格、环境污染…。
(23-24高三上·四川·期末)日本某公司成立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下图示意该公司发展历程。完成下面小题。
7.埃及某农业园向该公司发出订单,主要是为了( )
A.提升农业效益 B.改善农村环境
C.降低化肥成本 D.保障农户收入
8.该公司在中国成立发动机生产工厂,主要考虑中国( )
①研发水平较高 ②资金储备雄厚 ③制造业实力强大 ④协作条件较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该公司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 )
A.提高产品质量 B.拓展产品与市场领域
C.控制生产成本 D.节约原料与技术升级
【答案】7.A 8.D 9.B
【分析】7.埃及某农业园向该公司发出农业园灌溉系统订单,从事沙漠绿化工作,可知主要是为了减少水资源消耗,提升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农村环境、降低化肥成本、保障农户收入也能实现,但是不是最主要的目的。因此,BCD错误,A正确。故选A。
8.该公司在中国成立发动机生产工厂,主要考虑中国制造业实力强大、协作条件较好,③④正确;研发水平较高和资金储备雄厚不符合我国的国情,①②错误;ABC错误,D正确。故选D
9.由材料可知,1953年该公司进军建筑设备行业,1972年全面进军美国农用拖拉机市场,1980年接到埃及某农业园灌溉系统订单,从事沙漠绿化工作;从这些资料分析可以得出该公司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致致力于研发新产品和拓展国际市场,B正确。提高产品质量、控制生产成本、节约原料与技术升级在材料中无法体现,ACD错误。故选B。
【点睛】海外投资建厂的原因: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品牌影响力;降低生产成本;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
(22-23高二下·江苏扬州·期中)下图是东亚地区产业转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某产业从a地转移到e地,影响其产业转移的主导因素是( )
A.劳动力廉价 B.税收优惠 C.市场广阔 D.资源丰富
11.20世纪80年代,图中f地为吸引日本a地的产业转移,设立了保税区。对于日本a地的产业来说,f地最大的吸引力是( )
A.劳动力数量多且廉价 B.产品销售市场广阔
C.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低 D.厂房土地租金低廉
12.产业转移对东亚地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它们是( )
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③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10.A 11.C 12.D
【解析】10.结合近现代产业转移的历史,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主要是廉价劳动力指向型产业,图中某产业从a地日本逐渐转移到e地中国大陆,该产业转移的部门可能是劳动力指向型产业,影响其产业转移的主导因素是劳动力廉价,A正确;税收、市场、资源不是主导因素,BCD错误。故选A。
11.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这属于影响产业转移的内部交易成本因素。20世纪80年代我国刚进入改革开放时期,设立了保税区,其最大的吸引力是改善投资环境,降低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C正确;劳动力数量多且廉价,厂房土地租金低廉,不是主要优势,此时的产品销售市场比较狭小,ABD错误。故选C。
12.东亚地区的产业不断向经济落后地区转移,可以促进转入地区的工业化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促进区域城市化发展,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促进内陆乡村地区劳动力向沿海城市转移,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①②③④正确,故选D。
【点睛】产业转移的影响(1)促进区域产业的结构调整在发达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而原主导产业顺利实现向国外转移,可是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了条件。对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以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和合作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产业的国际分工和合作;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和合作。(3)改变区域地理环境产业转移给转出区域和转入区域的自然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伴随产业转移,就业机会由转移国际或地区转移到转移对象国家或地区。
(23-24高三上·内蒙古包头·开学考试)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制造业的“西进运动”渐成燎原之势;另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机器代人的情况突出,有的工厂已实现关灯生产。完成下面小题。
13.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逐渐失去的优势区位因素主要是( )
A.技术 B.交通 C.市场 D.劳动力
14.东部沿海地区的工厂使用机器人产生的影响有( )
①工厂向中西部转移②提高了劳动生产率③降低对工人的素质要求④减缓了企业用工荒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5.制造业“西进运动”的有利影响是( )
A.带动人口大规模向西迁移 B.促进东、西部产业分工与合作
C.加快东部地区城市化速度 D.利于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
【答案】13.D 14.B 15.B
【解析】13.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劳动力的价格不断上升,劳动力成本增加,制造业逐渐失去原有的区位优势,D正确;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技术先进,交通便利,人口稠密,销售市场广阔,ABC错误。故选D。
14.工厂使用机器人,可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可以缓解工厂用工问题,减缓了企业用工荒,减少工厂向中西部转移,但是对工人的素质要求提高,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5.制造业“西进运动”促进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不利于东部城市化发展,A错误。制造业“西进运动”使西部地区工厂增多,排放污染物增多,环境压力加大,D错误。不会带动人口大规模向西迁移,会使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的人口迁移减少,A错误。因为工厂向西迁移,必然增加和东部地区的联系,促进东、西部产业分工与合作,B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过程中关键要把握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这个知识点。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是不断变化的。以钢铁工业为例,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的变化发展与世界钢铁业区位选择变化趋势是一致的,都经历了原料、燃料、市场对钢铁工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影响;而且政策、环境保护等因素对钢铁工业乃至工业整体的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区域经济发展必然会使劳动力等各种成本上升,劳动力、地价等因素也在变化。
(2023·重庆·模拟预测)重庆市长寿区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化工一直是当地的支柱产业。2014年,世界500强企业德国B公司的年产40万吨MDI(化工产品中的一种聚氨酯材料)项目在长寿正式投产,MDI是以天然气为原料的高附加值产品。重庆K公司距德国B公司厂区不到300米,以MDI为原料生产抗流挂涂料,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德国B公司落户中国生产化工产品,主要是因为中国( )
A.市场广阔 B.劳动力丰富 C.原料充足 D.技术先进
17.德国B公司MDI项目落户长寿,看中的主要条件有( )
①基础设施②环境质量③原料供应④产业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8.重庆K公司紧邻德国B公司建厂主要是为了( )
A.共享基础设施 B.增加产品产量
C.提高产品质量 D.降低运输成本
【答案】16.A 17.C 18.D
【解析】16.德国B公司是生产以天然气为原料的高附加值产品MDI的,其科技含量高,非劳动力导向性工业;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天然气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并不具有明显的突出优势,但是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处于高速发展期,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故A正确,BCD错误。
17.由材料可知,重庆市长寿区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化工一直是当地的支柱产业,而德国B公司MDI是以天然气为生产原料,由此可知原料和产业基础是德国B公司落户长寿的主要原因,③④对;就全国而言,重庆市长寿区在基础设施、环境质量方面并不是最优的,①②错。综上分析,C正确,ABD错误。
18.由材料可知,重庆K公司距德国B公司厂区不到300米,以德国B公司生产的MDI为原料生产抗流挂涂料,距离原料地近可以节省运费,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D正确;两公司是有生产协作的上下游关系,就近设厂不是为了共享基础设施,A错误;重庆K公司仅是以德国B公司生产的MDI为原料生产抗流挂涂料,不涉及生产技术层面的引进问题,就近设厂既无法提高产量,也无法提高质量,BC错误。
【点睛】影响工业区位选址的因素有三点
(1)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土地、水源等。
(2)经济因素: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农业基础、技术等。
(3)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等。
(23-24高二上·湖南长沙·期末)在多重因素影响下,近年来以制造业为主的部分在华企业逐步将产能转移至生产成本更具优势的东南亚国家。在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中,越南成为吸引外资的高地,成为第五次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的主要承接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越南成为第五次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主要承接国的显著优势是( )
A.资源丰富 B.劳动力廉价 C.技术先进 D.基础设施完善
20.产业过快向越南转移,短期内可能对我国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
A.失业人数增加 B.经济发展规模缩小
C.科技发展受阻 D.环境质量大幅提升
【答案】19.B 20.A
【解析】19.据材料可知,近年来以制造业为主的部分在华企业逐步将产能转移至生产成本更具优势的东南亚国家。越南属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制造业生产成本较低,B正确;技术水平较低,C错误;基础设施较落后,D错误;制造业需要更多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不是显著优势,A错误。故选B。
20.产业过快向越南转移,就业机会减少,短期内我国失业人数会增加,A正确;我国的经济发展规模不会缩小,B错误;转移到越南的主要是制造业,对我国科技发展影响较小,C错误;环境的变化需要一个过程,短期内环境质量不会大幅提升,D错误。故选A。
【点睛】产业转移对移入区的影响:促进移入区的经济发展。移入国家或地区通过承接发达国家或地区移出的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加快工业化进程。增加结业机会,促进就业,减少人口外迁。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移入加大了当地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二、综合题
21.(22-23高二下·山东聊城·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纺织服装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兼具一定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因素,主要体现在机械设备、工艺水平和管理经验上。纺织服装产业产能转移的大方向是追逐更低的成本,而在产能转移后,留在原生产基地的企业更多集中在提高附加值的环节——设计生产高端面料、研发生产新型纤维及纺织机械、提供供给链管理服务。目前盛行“反方向”转移,所谓“反方向”转移,主要指一些纺织服装企业将自己的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公司总部从不发达地区向相对发达地区或发达国家转移。这种转移能够迅速提高企业知名度,提升企业竞争力。下图示意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现状。
(1)概括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生产企业国内转移的趋势,并分析原因。
(2)列举长三角地区承接这种“反方向”转移企业的有利条件。
【答案】(1)趋势:由我国沿海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原因:中西部劳动力、土地成本低:享受当地的优惠政策。(或沿海地区劳动力、土地成本升高;产业升级背景下,推力增大)
(2)及时的资讯、畅通的物流;发达的科研力量、完备的现代服务体系;完善的产业链。
【分析】本题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现状图为情境,设置两道小题,考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生产企业转移的现状与纺织服装产业生产企业转移目的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在我国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向我国中西部内陆地区进行转移,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东部地区产业升级,调整产业结构并且沿海地区劳动力、土地成本升高;而中西部劳动力、土地成本低,可以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也可以享受当地的优惠政策。
(2)由材料可知,由于“反方向”转移,主要指一些纺织服装企业将自己的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公司总部从不发达地区向相对发达地区或发达国家转移。这种转移能够迅速提高企业知名度,提升企业竞争力。我国长三角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并且交通与信息交流较为便利,所以我国长三角地区有较为及时的资讯与畅通的物流,具备完备的现代服务体系与完善的产业链,有利于承接这种反方向转移企业,同时由于我国长三角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并且科研院校众多,所以有较为发达的科研力量,有利于承接这种反方向转移企业。
【点睛】产业区位选择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交通、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
22.(22-23高二下·黑龙江齐齐哈尔·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世纪后半期,美国基于国内劳动力成本高和保护环境的考虑,开始将制造业中、低端环节向不发达国家转移,即“去工业化”。1970年,美国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3%、38%、59%;而到了2000年,其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6%、24.9%、73.5%,同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5.1%。
材料二:自2008年以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提倡再工业化战略。2017年美国某位政府要员上台后更是秉持“美国优先”原则,主动设置贸易壁垒并实施贸易保护以增强本国制造业优势,促使跨国公司的产业回流本国,以此重振美国制造业。
(1)简述20世纪后半期美国的“去工业化”对其国内社会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
(2)指出美国制造业回迁本土的优势条件。
(3)面对发达国家制造业从中国回流本国的态势,分析中国制造业应采取的对策。
【答案】(1)导致工业失业人员增加;工人收入减少;贫困、治安等社会问题加剧;加剧城市空心化,影响城镇化发展。
(2)劳动力素质高;技术水平高;政府政策支持。
(3)完善产业链,建设高质量、现代的产业链;挖掘中国国内市场的潜力,激发国内消费活力;加大科技投入,促使制造业升级;给予政策扶持,减税降费,降低国内制造业的生产成本。
【分析】本大题以美国工业发展的“去工业化”和再工业化战略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美国的“去工业化”和再工业化、中国应对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区域认知的地理素养。
【详解】(1)工业化中,中、低端环节制造业位于微笑曲线的最低端,利润最低,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美国中、低端的制造业不断向外国迁移。但真正解决就业的还是制造业,制造业的大量外迁,导致工业失业人员增加,工人收入减少;由于收入减少,城市产生贫困、治安等环境和社会问题;产业外迁,加剧城市空心化,减少财政收入和城市建设,影响城镇化发展。
(2)美国再工业化的区位优势:美国煤炭、石油、铁矿等矿产资源丰富;美国经济发达,有庞大的消费市场;美国工业体系完整,产业链条较齐全;美国科技发达,劳动力素质高,有强大的科研和创新能力,技术水平高,制造业的后劲十足;美国金融市场发达,融资渠道较完善,有发达、灵活的资本市场;由材料“2017年美国某位政府要员上台后更是秉持‘美国优先’原则,主动设置贸易壁垒并实施贸易保护以增强本国制造业优势,促使跨国公司的产业回流本国,以此重振美国制造业”可知,美国政府政策支持。这些都有利于美国实现再工业化。
(3)面对发达国家制造业从中国回流本国的态势,中国制造业应采取的对策是: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建设高质量、现代化的产业链,打造全球产业链最完善的高地,打造最优的制造业发展环境;充分挖掘和发挥中国国内市场的潜力,激发国内消费活力,进一步提高国民的消费能力;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研发水平和创新水平,促使制造业升级,提升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加大政策投入和扶持力度,减税降费,降低制造业生产成本,提升竞争力;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物流通行速度,降低物流成本,降低国内制造业的生产成本。
23.(2023·黑龙江·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8月,安徽省出台《关于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支点,全力推动合肥都市圈与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等联动发展。合肥做大做强汽车“首位产业”,加速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合肥近年人口“虹吸”效应明显,截至2023年7月底,常住人口约1234.4万,其中户籍人口约805.3万。下图示意长三角26市经济联系强度空间格局。
(1)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解读“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
(2)简述合肥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的优势。
(3)分析合肥近年人口“虹吸”效应明显的原因。
【答案】(1)加强与东部经济发达城市的经济联系,依靠区域优势区位,寻找适合发展的产业;精准接受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的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产业多元化发展,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尽快融入长三角,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2)距离沪宁杭工业基地较近,产业基础好,汽车生产产业链完整;知名高校科研能力强;政府政策扶持;与长三角城市联系紧密,市场范围广。
(3)地理位置承东启西,方便接收东部地区的产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工资水平较高;地理位置承东启西,吸引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产业发展多元化,经济发展速度快,就业岗位多。
【分析】本题以安徽省产业发展为材料,涉及工业区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安徽地理位置优越,距离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较近,区位优势明显,可以依靠区域优势区位,加强与东部经济发达城市的经济联系,积极寻找适合发展的产业;东部经济发达城市进行产业升级,同时转移落后产业,安徽省应该精准承接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的产业转移,完善自身的产业升级;对接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促进自身产业多元化发展,完善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追赶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尽快融入长三角地区,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2)合肥地理位置优越,接近沪宁杭工业基地,产业发展的基础较好,尤其是汽车生产产业链比较完善;有国内知名的大学和科研院所,科技和人才优势较明显,科研能力较强;政府大力招商引资,出台相关政策扶持产业发展;合肥同经济发达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较高,市场范围广阔。
(3)合肥位于中部地区,地理位置承东启西,积极承接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产业水平较高,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均收入提升,工资水平高;地理位置位于中部,产业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有利于吸引来自西部和中部的劳动力;承接东部的产业,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发展多元化,产业发展水平高,经济发展速度快,就业机会更多。
试卷第12页,共13页4.3 产业转移作业
学校: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3-24高三上·黑龙江哈尔滨·期中)2023年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响应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到国外投资设厂。我国某洗涤用品企业已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育市场并出口自主品牌产品。2020年,该企业在非洲安哥拉与当地N公司合作成立了首家海外工厂,以“销地产”模式(在主要销售市场投资建厂,就地生产)谋求更大的市场竞争力。完成下面小题。
1.与独资建设相比,该企业选择与N公司合作办厂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大研发投入 B.节约建设投资
C.提高产品质量 D.提高管理水平
2.与产品出口贸易相比,“销地产”模式的主要优势有( )
①降低原料运输费用②及时获取市场信息③避开贸易壁垒④扩大市场需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3-24高三上·浙江·阶段练习)我国中部地区豫皖鄂湘赣依托自身优势,接收大量来自东部和国际的产业转移,成为新一轮承接国内和国际产业转移的主战场。下图为2018年豫皖鄂湘赣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水平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3.豫皖鄂湘赣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水平的空间表现是( )
A.均以高水平为主 B.省会城市多为中高水平
C.区域差异性较小 D.省际交界区低水平较多
4.与西部地区相比,我国中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
A.设施更完善 B.地缘更接近 C.交通更便捷 D.土地更充裕
(21-22高二下·浙江台州·期末)近年来,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逐渐向越南转移。下图示意越南纺织服装产业链各环节进出口现状。完成下面小题。
5.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链中向越南转移的主要环节是( )
A.纺织设备 纺织原料 B.纺织原料 成衣加工
C.纺织布料 纺织设备 D.纺织纱线 成衣加工
6.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
A.原料不足 B.工资上涨 C.设备老化 D.市场萎缩
(23-24高三上·四川·期末)日本某公司成立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下图示意该公司发展历程。完成下面小题。
7.埃及某农业园向该公司发出订单,主要是为了( )
A.提升农业效益 B.改善农村环境 C.降低化肥成本 D.保障农户收入
8.该公司在中国成立发动机生产工厂,主要考虑中国( )
①研发水平较高 ②资金储备雄厚 ③制造业实力强大 ④协作条件较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该公司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 )
A.提高产品质量 B.拓展产品与市场领域
C.控制生产成本 D.节约原料与技术升级
(22-23高二下·江苏扬州·期中)下图是东亚地区产业转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某产业从a地转移到e地,影响其产业转移的主导因素是( )
A.劳动力廉价 B.税收优惠 C.市场广阔 D.资源丰富
11.20世纪80年代,图中f地为吸引日本a地的产业转移,设立了保税区。对于日本a地的产业来说,f地最大的吸引力是( )
A.劳动力数量多且廉价 B.产品销售市场广阔
C.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低 D.厂房土地租金低廉
12.产业转移对东亚地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它们是( )
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③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3-24高三上·内蒙古包头·开学考试)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制造业的“西进运动”渐成燎原之势;另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机器代人的情况突出,有的工厂已实现关灯生产。完成下面小题。
13.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逐渐失去的优势区位因素主要是( )
A.技术 B.交通 C.市场 D.劳动力
14.东部沿海地区的工厂使用机器人产生的影响有( )
①工厂向中西部转移②提高了劳动生产率③降低对工人的素质要求④减缓了企业用工荒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5.制造业“西进运动”的有利影响是( )
A.带动人口大规模向西迁移 B.促进东、西部产业分工与合作
C.加快东部地区城市化速度 D.利于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
(2023·重庆·模拟预测)重庆市长寿区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化工一直是当地的支柱产业。2014年,世界500强企业德国B公司的年产40万吨MDI(化工产品中的一种聚氨酯材料)项目在长寿正式投产,MDI是以天然气为原料的高附加值产品。重庆K公司距德国B公司厂区不到300米,以MDI为原料生产抗流挂涂料,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德国B公司落户中国生产化工产品,主要是因为中国( )
A.市场广阔 B.劳动力丰富 C.原料充足 D.技术先进
17.德国B公司MDI项目落户长寿,看中的主要条件有( )
①基础设施②环境质量③原料供应④产业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8.重庆K公司紧邻德国B公司建厂主要是为了( )
A.共享基础设施 B.增加产品产量
C.提高产品质量 D.降低运输成本
(23-24高二上·湖南长沙·期末)在多重因素影响下,近年来以制造业为主的部分在华企业逐步将产能转移至生产成本更具优势的东南亚国家。在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中,越南成为吸引外资的高地,成为第五次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的主要承接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越南成为第五次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主要承接国的显著优势是( )
A.资源丰富 B.劳动力廉价 C.技术先进 D.基础设施完善
20.产业过快向越南转移,短期内可能对我国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
A.失业人数增加 B.经济发展规模缩小
C.科技发展受阻 D.环境质量大幅提升
二、综合题
21.(22-23高二下·山东聊城·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纺织服装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兼具一定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因素,主要体现在机械设备、工艺水平和管理经验上。纺织服装产业产能转移的大方向是追逐更低的成本,而在产能转移后,留在原生产基地的企业更多集中在提高附加值的环节——设计生产高端面料、研发生产新型纤维及纺织机械、提供供给链管理服务。目前盛行“反方向”转移,所谓“反方向”转移,主要指一些纺织服装企业将自己的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公司总部从不发达地区向相对发达地区或发达国家转移。这种转移能够迅速提高企业知名度,提升企业竞争力。下图示意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现状。
概括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生产企业国内转移的趋势,并分析原因。
列举长三角地区承接这种“反方向”转移企业的有利条件。
22.(22-23高二下·黑龙江齐齐哈尔·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世纪后半期,美国基于国内劳动力成本高和保护环境的考虑,开始将制造业中、低端环节向不发达国家转移,即“去工业化”。1970年,美国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3%、38%、59%;而到了2000年,其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6%、24.9%、73.5%,同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5.1%。
材料二:自2008年以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提倡再工业化战略。2017年美国某位政府要员上台后更是秉持“美国优先”原则,主动设置贸易壁垒并实施贸易保护以增强本国制造业优势,促使跨国公司的产业回流本国,以此重振美国制造业。
简述20世纪后半期美国的“去工业化”对其国内社会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
指出美国制造业回迁本土的优势条件。
面对发达国家制造业从中国回流本国的态势,分析中国制造业应采取的对策。
23.(2023·黑龙江·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8月,安徽省出台《关于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支点,全力推动合肥都市圈与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等联动发展。合肥做大做强汽车“首位产业”,加速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合肥近年人口“虹吸”效应明显,截至2023年7月底,常住人口约1234.4万,其中户籍人口约805.3万。下图示意长三角26市经济联系强度空间格局。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解读“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
简述合肥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的优势。
分析合肥近年人口“虹吸”效应明显的原因。
试卷第6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