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中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件(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中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件(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11 09:17:17

文档简介

课件14张PPT。与朱元思书黄果树瀑布桂林山水漓江天地龙宫花 溪初读课文,扫清障碍试一试1 文学常识《与朱元思书》的书的意思是______。这是南朝梁_______家_____写给朋友的,描绘了______江优美奇异的景色。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缥碧 泠泠 嘤嘤 鸢飞 戾天 经纶3 解释下列加点字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 天下独绝 蝉则千转不穷书信文学吴均富春piǎolíngyīngyuānlìlún读书入境,感知领悟1 范读2 齐读3 自读朗读指导:1速度易慢2 注意确定重音3 每一层之间要作稍长的停顿zxxkw合作学习,集思广益1 以小组为单位,翻译全文。2 分析结构,归纳内容。质疑问难,柳暗花明1请提出你的疑难,我来帮助你2 考一考比一比,看谁记得快。 3分钟记忆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做一做,看谁知得多。1本文的结构为________.2写富春江的水,从______ _____ _____ _____ 角度写出了水的 和 ,突出了 的特点。3写富江春的山奇表现在:奇一 奇二 .4作者游山时的感叹是 “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你有什么启发?zxxkw本文抓住富春江山水的特点,写出了“天下独绝”的景色。借鉴本文的写法,写写你见过的奇山异水或你家乡的景色,要求写出特色。练一练谢谢大家!zxxkw课件32张PPT。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说说你认识的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是田园诗的开山鼻祖。他的作品我们已经学过的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以及今天的《五柳先生传》。 此外他的佳作还有《归去来兮辞》,《饮酒》等,其中《归去来兮辞》是《五柳先生传》的姊妹篇 。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满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其诗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历史上的陶渊明 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上级派一官员到彭泽视察,有人深知此事马虎不得,劝陶渊明好生准备,不料陶渊明却说“我不能为五斗米俸禄,卑躬屈膝,向乡里小儿弯腰行礼!”当即脱去官服,辞官回老家去了。从此不再做官。后世用“不为五斗米折腰”表示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名利奔走逢迎。不为五斗米折腰古今佳话: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字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与志趣。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嗜( ) 辄( ) 吝( )
褐( ) 箪( ) 汲( )
俦( ) 觞( )欤( )
黔( ) 娄( ) 戚( )shìzhélìnhèdānjíchóushāngqiánlóuyúqī读准字音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宴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读音和朗读节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宴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文言字词积累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与发财做官。”从这话看来,她说得应该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1)许:处所,地方。 (2)详:详细地知道。
(3)因:就。 (4)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5)焉:语气助词。
(7)不求甚解: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字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8)会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9)性:本性。
(10)嗜:爱好。 (11)旧:老朋友。 (12)或:有时。 (13)置:准备。 (14)招:邀请。 (15)造:往,到。
(16)辄:就。 (17)尽:喝个尽兴。(18)期:期望,希望。 (19)曾不:竟不。(20)吝情:舍不得。 (21)堵,墙壁。重点字词(22)萧然:空寂。 (23)短褐:粗布短衣。 (24)穿,破。 (25)结,缝补。 (26)晏,平静,安逸。如:……的样子。(27)颇:稍微 (28)终:结束。 (29)戚戚:忧愁的样子。 (30)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31)兹:此,指五柳先生。 (32)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33)俦:类。
(34)衔觞:喝酒。觞,酒杯。 (35)以:来。
(36)乐:使……快乐。 (37)志:心意,志向。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文句翻译 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连饭都忘了吃。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了自己的一生。熟读成诵 文章叙议结合,第一段为叙:写五柳先生的生活,第二段为议:对五柳先生精神风貌的赞扬。其中有“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你能从前文中找出相呼应的句子吗?读懂文意传赞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不慕荣利填表主要方面相 关 内 容籍贯姓字思想性格乐趣爱好生活状况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曾不吝情去留,忘怀得失。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文中第一段写了五柳先生四方面的情况,分别是籍贯姓字,思想性格,乐趣爱好,生活状况。仔细读第一段,从文中找出表现五柳先生这几方面的句子。 请细细品味文章语句,并结合先生的生平,说说五柳先生的三大爱好反映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得出五柳先生有三大爱好:好读书,好饮酒,好著文章。讨论:⑴好读书 读书不能死抠字眼,而力求真谛,同时还与作者的“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 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读书不为了功名利禄,这是他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娱的写照。而不求甚解。 文中含义:读书只求领会意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 今义: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 如何理解“不求甚解”? 读书目的,不是追求名利,是求得精神享受和安慰,寄托感思。咬文嚼字 五柳先生在污浊的世俗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有许多愁苦,寄情于酒,这是他使自己得到释怀和解脱的一种方法。他饮酒时“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也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 ⑵好饮酒而期在必醉。 五柳先生才华出众,著文章不是要给别人看,更不是要献给统治者去求得官禄,而只是“自娱”,这又是他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体现。这与世人的追名逐利形成了鲜明对比,使这个身处污浊社会而保持高风亮节的五柳先生形象使人钦佩万分。 ⑶好著文章而自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隐者心境的五柳先生
好读书,不求甚解——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 柳先生
好饮酒、期在必醉——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环堵萧然、晏如也——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好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的刻画了出来。)  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本文在写作上除了运用叙议结合的写法,还有一个特点是多用否定句。大家一起找一找,文中共用了多少个“不”字,把这些句子摘出来,思考其中深意。深入体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
“不慕荣利”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不求甚解”
“家贫不能常得”
“不蔽风日”
“曾不吝情去留”“不”字为一篇眼目淡泊宁静恬淡自足胸襟开阔、率真自然开朗乐观耿直率真9个“不”五柳先生性格: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生活:环堵萧然, 晏如也志趣: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
对读书——   
对作客——
对家境——   
对著文——
对得失——   
对贫富——
不求甚解曾不吝情去留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一、用原文来概括五柳先生的六种人生态度二、理解性背诵1、“五柳先生”的字号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2、“五柳先生”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五柳先生”三大志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五柳先生”的生活境况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赞语中哪句话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宅边有五柳树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汲汲于富贵三、作者与五柳先生关系借五柳先生写自己。
五柳先生的生活情趣,正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的反映。五柳先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巩固练习: ⒈给加点的字注音。 ⑴造饮辄尽( ) ⑵箪瓢屡空( )
⑶晏如也( ) ⑷吝情( )
⑸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 )⑹黔娄之妻( )⑺衔觞赋诗( )zhédānyànlìnjíqīshāngqián⒉解释加点的字。亲戚、朋友希望、愿望墙冷冷清清的样子往、到总是“以之为”,把它作为安然自若的样子对书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过完自己的一生课件24张PPT。马 说 韩 愈特点:写法灵活,讲究文采,言辞华丽,跟杂文相近。文体: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爱莲说》。
“马说”即“说马”,谈马、论马。作者简介 韩愈 (公元768-824年) ,字退之,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主张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创作背景: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1. 不以千里 称也2. 才美 不外见3. 食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4. 且 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5. 鸣之 而不能 通其意读准节奏:正音:
乐 ( )    祇 ( )   
骈 ( ) 槽枥 ( )  
辱 ( ) 策 ( )
见 ( )   一食( )
食马者 ( ) 邪 ( )
石 ( ) 粟 ( )lèpiánzh?lìr?  cè xiàn shísìyédàn  sù 分析课文第一段:
实词:
千里马:
伯乐:
辱 :
骈:
槽枥:
称:
虚词:
而:
故:
于:
之:
以:
虽: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擅长相马 之人,本文 指识别人才的人。辱没。
一同。喂牲口用的食器。著称。表转折,但是。因此。在。结构助词,的。因为。即使。 世上先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是在仆役的手里辱没,(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能凭借日行千里而著称。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分析文段一:1、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3、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问题探究分析第二段:
实词
一食:
食马 者:
才美 :
外见:
等:
常:
或:
其:
是:
吃一顿。 通“饲”,喂。才能,美 好的素质。表现在外面。“见”通“现”。等同,一样。普通的。有时。代“千里马”。
这种。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吃一顿能吃完一石小米,可是喂马的仆役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并按照千里马)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可是由于吃不饱,力气不足,能力和特长表现不出来,要求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分析文段二:1、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就无法施展才华。
2、哪些句子说明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问题探究分析第三段:
实词
策之:
执策:
道 :
尽:
材:
鸣:
通:
执:
临:
知:
虚词
策之:
以:
鸣之 :用鞭子打。马鞭子。正确的方法。竭尽。 通“才”,才能。嘶鸣。
通晓。拿着
面对。
识别,了解。
作代词,代千里马。按照。助词。无词义。 鞭策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到它的鸣叫又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好马呀!”唉,难道真的没有好马吗?大概真的是不能识别好马呀。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分析文段三:1、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2、本段哪句话点明了本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 通其意。问题探究本文的思路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的悲惨遭遇(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不知马也)痛诉食马者的愚昧无知文章总结: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借马说人”,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2.本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 乐: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即人才。
食马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3.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请你思考议一议: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很大,假如你是一匹“千里马”,暂时没有得到重用,你该怎么办?课堂练习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1、策3、食2、其鞭打,鞭策马鞭子难道恐怕千里马餐、顿通“饲”,喂吃通“饲”,喂一词多义:用课文语句填空。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表现“千里马”因不能受到正常对待而无法发挥自己才能的痛苦:(1)表现“千里马”终身受屈辱直至含悲死去的句子:课堂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
A.才美不外见 B. 食不饱,力不足
C.策之不以其道 D.执策而临之通“现”,表现吃用鞭子打面对2.指出句中加线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什么词
A.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3. 翻译句子: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千里马”在文中寓指怎样的人?即使虽然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有才能的人。中考链接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策之不以其道
C.安求其能千里也
D.一食或尽粟一石
2. 翻译句子: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通“饲”,喂养用鞭子打怎么有时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不识千里马啊! 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中考链接板书设计
     马 说
       韩 愈
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遭遇
 只辱于奴隶 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于常 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主旨: 其真不知马也。作业:收集含“马”的成语10个。
收集文学作品中的名马的名字,至少3个。课件20张PPT。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宋濂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写作背景 明洪武十一年(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在这部分中,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关于“序” 唐宋以来,文人在送别时,常常以 诗文相赠,有人把这些诗文集中起来,再做一篇序。后来,尽管没有什么诗文,只写一篇送别赠言的文章,也叫赠序,内容多是劝勉、誉扬之词。“序”的含义已与原意有别,逐渐成为一种专门文体。本文便是一篇。 余幼时即嗜(shì 特别爱好)学。家贫,无从(没有办法)致书(得到书)以观,每假借(借,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按期)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不)之怠(懈怠)。录毕,走(跑)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因此)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等到)加冠(成年),益(更加)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名人与游(交流),尝(曾经)趋(奔向)百里外,从(向)乡之先达(有名望的前辈)执经扣问。
我从小就特别爱好读书。家里穷,没办法看到书,每次向藏书的人家借,亲自动手抄写,再按期还给人家。在非常寒冷的冬天里,砚台里的墨汁结成了坚硬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写。抄录完,跑去还书,不敢超过丝毫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遍读各种书籍。等到成年后,(我)更加地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自己无法和才学渊博的老师、有名望的人交流。我曾经奔往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学识的前辈请教。 先达德隆望尊 门人弟子填(塞,表示拥挤)其室,未尝(从不曾)稍降辞色(言辞委婉)。余立侍(陪侍)左右,援(提出)疑质(探问)理,俯身倾耳以请;或(有时)遇其叱咄(训斥),色愈恭,礼愈至(周到),不敢出一言以复(辩解);俟(sì 等待)其欣悦,则(就)又请焉。故(所以)余虽愚,卒(最终)获有所闻。当(当初)余之(去)从师(拜师)也,负箧(qiè 书箱)曳(yè 拖)屣(xǐ鞋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严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 而不知。 (德高望重),(干裂) 前辈德高望重,学生们挤满了整个屋子,(对待学生)从不曾略微的语气委婉、脸色温和地对待学生。我站在他身旁,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候遇到训斥、呵责,我的态度更加恭敬了,礼数也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等到他高兴后,就再度向他请教。所以我即使愚笨,最后也有所收获。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峡谷中。严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都冻裂却不知道。 至舍(宿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yìng)人(女仆)持汤(热水)沃灌(浇水洗),以衾(qīn 被子)拥覆,久而乃和(暖和)。寓逆旅(住在旅店里),主人日再食(sì 提供伙食),无鲜肥(鲜鱼肥肉)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同“披”,穿戴)绮(qǐ)绣,戴朱缨(yīng)宝饰之帽,腰(动词,挂在腰间)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 香袋),烨然(yè 光鲜的样子)若神人;余则缊(yùn 旧絮)袍敝 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总之)余之勤且艰若此(就是如此)。 (破) 到了旅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女仆拿着热水(为我)浇洗,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我寄住在旅舍,旅店老板每天提供两顿伙食,没有鲜鱼肥肉来享用。与我同住的其他同学都穿著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系着白玉制成的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鲜亮丽好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啊!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此处指朝廷)日有廪(lǐn)稍(官家给的米粮)之供,父母岁有裘葛(冬夏的衣物)之遗(wèi 给予)无冻馁(něi 饥饿)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应该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之于)人而后见(读到)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现在各个学生在太学里读书,每天有朝廷供给的公粮,每年有父母寄来冬夏的衣服,没有受冻挨饿的忧虑;坐在大房子里面读诗书,没有奔波的辛劳;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题得不到解答,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凡是该有的书,都搜集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录,向别人借书然后才读得到。他们有学业不精通的地方,品德有的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而是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他人的过失呢!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同辈人)甚称其贤。余朝(cháo)京师(去官后进京朝见皇上),生以乡人子谒(yè 拜见)余。撰(zhuàn 写)长书以为贽(zhì 初次见面的贺礼),辞甚畅达。与之论辨(通“辩”),言和而色夷(平和)。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特意)道为学之难(学习的艰难)以告之。 东阳的学生马君则在太学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很称赞他的才能。我到京师时,他以同乡晚辈人的身份来拜见我。写了一篇长信来当做初次见面时的礼物,文辞很通畅明白。我和他辩论,他的谈吐温和态度平和;他自己说少年时读书很用心,十分劳苦。这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人了!他现在要回家去省亲,因此我把我求学的困难告诉他。 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日有...岁有...(日,每日,名词作状语)
手自笔录。(笔,名词作动词,用笔)
戴朱缨宝饰之帽。(宝,名词作动词,用珠宝; 朱缨,名词作动词,用红缨) 古今异义 余幼时嗜学(余:古义我,今义为剩下)
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为热水,今指喝的汤)
走送之(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走)
遇逆旅(逆:古义为迎,今义为向相反的方向)
穷冬烈风(穷:古义为末,今义为贫穷,穷尽)
尝趋百里外(趋:古义为小步走,今义为趋势)
日再食(再: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 难点剖析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本文写了作者在幼年求学时所受到的哪些苦难?
总共有三苦。一是“无书之苦”,二是“无师之苦”,三为“生活之苦”。
补出下列语段中省略的成分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先达)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余)援疑质理,(余)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余)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余)则又请焉。
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这种态度可取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无论赞同与否,言之成理即可。示例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示例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谢谢观看课件61张PPT。第一课时25.诗词曲五首 浅层阅读——整体感知1、作者链接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文天祥(1236-1283),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民族英雄。2、背景链接(1)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相赠。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2)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地,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3)公元1275年,元军进逼南宋,文天祥在江西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帮助朝廷抗敌。第二年担任右丞相,奉命去元营谈判时被扣留。后来脱险,冒着九死一生到达福州,继续抗元。最后兵败被俘,被送往燕京(今北京市),因禁了三年。元朝统治者千方百计利诱威胁,要他投降,但他坚贞不屈,从容就义。 3、文体常识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劲,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3、文体常识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填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3、文体常识元曲起源于金、元之际民间流行的“俗谣俚曲”因而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4、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柯( ) 畔( )
暂( ) 折( )
戟( ) 戈( )
寥( ) 絮( )
惶 ( )kēpànzànjǐzhégēliáoxùhuáng深层阅读(一)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2)读通诗意我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时光。
怀念旧友我徒然吟诵起《思旧赋》,回到家乡才感到人事皆非。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万艘帆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已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章,我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2、文本探究(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交代: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
心情:痛苦而又孤寂。(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试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特点:用典。
现状: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
心情: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境界?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与“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与“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后人用此诗句,并不和刘诗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4)结合诗题,说说尾联的用意。回应题目,点明酬谢之意,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二)学习《赤壁》1、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2)读通诗意沉埋在沙中折断的战戟还没有腐蚀,自己拿起来磨洗认出是前朝的兵器。
如果不是东风给周郎方便,铜雀台中深锁的就会是二乔。2、文本探究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诱发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2)历史上一般怎样评价赤壁之战?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周瑜火烧赤壁,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多赞美之词。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上,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3)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这两句也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也会大有作为。(4)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同时,诗人借古讽今,告诫当朝统治者要把握时局,不要因轻敌而亡国。(三)学习《过零丁洋》1、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舟心/照汗青。(2)读通诗意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身世遭遇好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2、文本探究(1)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
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2)颔联上下两联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双层含义?一是指两个地名,
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语文积累——爱国诗词积累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宋·陆游《金错刀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魏·曹植《白马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典故:闻笛赋 烂柯人
名句:沉舟 病树——
哲理:旧事物必将被新事物代替
思想:坚定 乐观赤壁咏故:折戟——前朝
感叹:生不逢时过零丁洋 (述怀诗)首联——回顾一生 深挚沉痛
颔联——追忆过去 国破家亡
颈联——映照千古 悲愤忧惧
尾联——以死明志 激情慷慨丹心垂史 感叹眼前第二课时浅层阅读——整体感知1、作者链接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张养浩(1270-1329),汉族,字希孟,山东济南人,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2、背景链接《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备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潼关怀古》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经行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深层阅读(一)学习《水调歌头》
1、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读通诗意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归返,又恐怕月宫里美玉做成的楼宇让人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2)读通诗意明月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月色的明媚皎然。2、文本探究(1)词的上下两阕各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
下阕怀人(抒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有何深意?我想驾着风到天上去,又怕那美玉建成的宫殿,高高在上,让人经受不住那份清寒。这句话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是针对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3)词中蕴含生活哲理的诗句是什么?说说你对它的理解。人世间总有悲伤、欢乐、离别、相逢的变迁,月亮也有阴、晴、圆、缺的变化,这些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这句话写出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的道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词人受到月的启发,惆怅的心情得到慰藉,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5)名句赏析: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词人希望自己和弟弟以及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推己及人,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二)学习《潼关怀古》1、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2)读通诗意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潼关地势坚固。遥望古都长安,思绪起起伏伏。途经秦汉旧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还受苦。2、文本探究(1)分析结构特点,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各层大意。
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所感。
第三层(后两句),总写作者的感慨。(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了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3)“望西都,意踌躇”写出了怎样的感情?作者遥望古都长安,思绪万千,曾经的辉煌,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4)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老百姓。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在这里,作者对广大人民的痛苦境地寄予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热衷于争权夺利而不顾广大人民的死活也有所谴责。(5)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语文积累——富含人生哲理的诗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潼关怀古(咏史诗)凭吊潼关古迹—峰峦、波涛、宫阙成土
抒发深沉感慨—兴、亡,百姓苦上阕由月感发—求美好生活把酒问天 不知何年
欲归又恐 起舞弄影下阕月照无眠 不应有恨
人有离合 千里婵娟水调歌头感月怅别—表思念情怀情景交融
情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