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中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件(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中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件(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11 09:19:08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藤野先生
鲁迅 课 文 结 构见藤野前,
在东京与藤野相识
相处
离别对藤野的
怀念阅读1、2自然段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这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从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这帮清国留学生留着辫子,以示是大清国的臣民,而且“盘得平”,“油光可鉴”,表明他们精心打扮,“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 zxxk 添改讲义正直热忱、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尊重科学关心解剖实习真诚关怀、正直无私、热情了解裹脚认真求实的精神
严谨的治学态度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思考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作者为什么说他“伟大”,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等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z/xxk 爱国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怎样的情感?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弃医从文”呢?弃 医 从 文 的 原 因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爱国看电影---思想受到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小结内容 把握主旨 课文以与 为明线,
以 为暗线,
赞扬了 的高尚品质,
抒发了对他的 之情;
追述了自己 的思想变化,
洋溢着强烈的 思想感情。藤野先生的交往爱国思想藤野先生真挚怀念弃医从文爱国主义探究1、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Z/x/xk 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
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
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
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探究2、为什么作者对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用“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来解释呢?
作者到仙台之后,受到了免交学费的优待和职员们在生活上的关心。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以特殊的关照,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而作者感到的不是真正的尊重和友好,而是“物以希为贵”,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品味鉴赏富有感彩的语言(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流露出作者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情绪.反衬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视和反感.而改动后语意直露,缺乏了讽刺意味.(2)“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 “居然”一词加强了句子的幽默感.3.精读第24---31段,思考: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抨击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同时表达了作者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怒的感情。(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句中的“何尝”是什么意思?“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彩”原指日本学生看到中国人被枪毙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3)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匿名信事件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力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4.精读第38段,思考:
“良心发现”指
“增加勇气”指
“正人君子”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 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为军阀政客而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课件8张PPT。我的母亲 胡 适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一生荣获35项博士桂冠。胡适约3岁,在父母教导下开始识字。不久,胡父病逝,曾在遗嘱中指出胡适聪明,应努力读书。胡适3岁随母在上庄接受教育,就读于家塾,习四书五经。9岁起熟读多种中国古典小说。13岁离开母亲赴上海求学,19岁赴美留学。24岁在康奈尔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26岁完成博士论文后回国任北大教授。学习目标:1、从质朴的文字中品读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2、联系生活体验,学着体味、理解、感恩母亲的关爱。1、请把注音错误的找出来并改正。
眼翳(yì) 抽屉(dì) 绰号(chuō) 庶祖母(shù)
2、请把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A、我常常用竹纸蒙在小说书的石印绘像上,摩画书上的英雄美人。
B、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污辱。
C、直到五叔当众认错陪罪,她才罢休。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作者对自己一段人生历程的回顾,写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B、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野蛮指不文明;蛮横残暴,粗鲁。)
C、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这样说是突出母亲在“当家”的艰难处境中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宽容隐忍、仁慈温和的性格品质。)1、作者最想对母亲表达的是什么感情?找到直接抒发感情的段落。 真挚而深切的感激与怀念。 初读——整体感知1、请从文中找出作者对母亲的不同称呼,结合具体事例谈谈其表现。
2、母亲对待他人和对待胡适的态度是不同的,阅读相关文段,思考问题。
①找出母亲与其他人相处时胡适所见、所感的句子。
②揣摩胡适当时的心理,感受母亲性格及对胡适的影响。 细读——品味深情 《奔丧到家》胡适
往日归来,才望见竹竿尖,才望见吾村,便心头狂跳。
遥知前面,老亲望我,含泪相迎:"来了?好啊!"
——别无他语,说尽心头欢喜悲酸无限情。
偷回头,干眼泪,招呼茶饭,款待归人。
?
今朝——
依旧竹竿尖,依旧溪桥,
只少了我心头狂跳!
何消说一世的深恩未报!
何消说十年来的家庭梦想,都一一云散烟消!
只今到家时,更何处寻他那一声"好啊!来了!" 拓展阅读 常听大家的母亲反映,让孩子上网怕耽误学习,可不让上吧,孩子又与自己对着干。针对这一现象,作为母亲应如何劝说?作为孩子又应如何做?
作业:课件10张PPT。我的第一本书 牛 汉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出生。现当代著名诗人,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被人称为“诗坛硬汉”诗集《彩色的生活》、《爱与歌》、《海上蝴蝶》及《牛汉诗选》等。作者简介当你读完课文,你最想问什么问题?
温馨提示:一定得提有价值性的问题。质疑讨论 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童年的乐趣等。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沉重的,敬重、珍爱的感情等复杂情感,因为书本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人不能忘本。”怎样理解?人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忘记了过去,即忘本。
本文是指不能忘记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一生难忘元贞家的苦楚我家的窘迫乡村经济文化落后真挚的友情父亲的深情童年的乐趣课本人生成长中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穷情本考考你课内语段阅读:第四段1、“我”以为父亲会揍我,可是父亲并没揍我,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因为父亲有同情心,很善良。2、选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我和元贞的同学之情。 元贞买不起书,我把书分成两半,一人一半。3、父亲为什么说“元贞比你有出息”? 父亲认为元贞家那么贫困,元贞还坚持学习,而且考第一,他有顽强的毅力。 作者牛汉追忆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也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哪些经历也是你的“第一本书”?请联系自己的实际来说说。拓展延伸 3、苦难也是一种人生财富。 2、生活不曾亏欠过我们什么,所以请不要抱怨。   1、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人生感悟课件13张PPT。课件22张PPT。再塑生命海伦.凯勒zaisushengming张海迪张海迪(1955年9月16日-),生于济南,中国著名残疾人作家,哲学硕士。
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1960年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1970年又随父母下放至山东聊城莘县,
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习,并学习针灸,在当地行医。1982年7月23日同王佐良结婚
。1983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将张海迪树立为宣传偶像。张海迪得到了两个赞誉:一个是“八十年代
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张海迪历任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8年11月当选中国残
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绝顶》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张海迪,1955年秋天出生于济南。5岁患脊髓病导致高位截瘫。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 ????????????????????????????????????????????
张海迪最新照片
无法他不能上学,便在家中自学完成中学课程。15岁时,张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斯蒂芬·威廉·霍金,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当今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之王”。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起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即随着时间的增加黑洞的面积不减。这很自然使人将黑洞的面积和热力学的熵联系在一起。斯蒂芬.威廉.霍金 史蒂芬·威廉·霍金出生于1942年1月8日。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并获剑桥大学哲学博位。他因为在21岁时不幸患上了会使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所以被禁锢在轮椅上。只有三根手指可以动,1985年,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彻底被剥夺了说话的功能,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1972年,他考虑黑洞附近的量子效应,发现黑洞会像黑体一样发出辐射,其辐射的温度和黑洞质量成反比,这样黑洞就会因为辐射而慢慢变小,而温度却越变越高,最后以爆炸而告终。黑洞辐射的发现具有极其基本的意义,它将引力、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统一在一起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知道他的人。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他,近乎全身瘫痪,不能发音,但1988年仍出版《时间简史》,至今已出售逾2500万册,成为全球最畅销的科普著作之一。
  他被世人誉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另一个爱因斯坦”“不折不扣的生活强者”“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人”“宇宙之王”。 霍金由奥巴马亲自授予总统自由勋章再塑生命海伦.凯勒海伦·凯勒(Helen Keller 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她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共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绝岁月。
  创造这一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海伦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面,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盲聋女作家和演讲者,她凭借坚强的意志考入哈佛大学的拉德克里夫学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盲聋人,曾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人类十大偶像”之一,被授予“总统自由奖章”。 海伦.凯勒名言因为在我生活的漫长黑夜里,我读过的书以及别人读给我听的书,已经变成一座伟大光明的灯塔,向我揭示出人类生活和人类精神的最深泉源。
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要靠心灵去感受。 爱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
人生最大的灾难,不在于过去的创伤,而在于把未来放弃。
不怀希望,不论什么事情都做不出来。读一读,写一写搓捻
企盼
繁衍
迁徙
花团锦簇(cuō niǎn):用手指搓。盼望。(fán yǎn):(qiān xǐ):逐渐增多或增广。迁移。 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jǐn cù):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看不过来)。
繁花似锦:各种各样的花颜色鲜明华丽。
风云突变:比喻变换动荡的局势。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词语解释文章的纲领句:
“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利文老师。” 整体感知速读课文,概括记叙的主要事件:(1)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
(2)老师让我了解大自然。
(3)老师引导我理解爱。 围绕下面问题,小组讨论。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3.莎莉文老师又是如何让“我”认识、了解大自然的?
4.莎莉文老师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莎莉文老师教会海伦许多东西,为什么海伦只写了“认识文字、了解大自然、理解爱”三件事呢文字是人类沟通的桥梁,是走出黑暗的希望
自然是生活的根基
爱是人类的灵魂作者为什么说,井房的经历“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快乐和自由”? 因为学会水字后,是作者理解了语言跟宇宙的万物对应联系,都有
其独特的生命内容,互相不可代替。这不仅激起她的求知欲,而且、、
他明白了对任何事物都要有爱心,这是他思想的一个大飞跃。
所以他有这样的自我评价。
爱是什么?”
  “爱是花的香味吗?”──在海伦看来,爱是给人带来愉快而美好感受的东西。
  “爱是不是太阳?”──在海伦看来,“世界上没有比太阳更好的东西了,它的热力使万物茁壮生长。”爱能给人光和热,能使万物茁壮成长。显然,小海伦对爱又深入了一步。
  “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你摸不到云彩,但你能感觉到雨水。你也知道,在经过一天酷热日晒之后,要是花和大地能得到雨水会是多么高兴呀!爱也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没有爱,你就不快活,也不想玩了。”──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总是出现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有了它,你就快乐,生活就变得美好,没有它,一切都变得索然无味了。 世界上最好和最美的东西是看不到也摸不到的……它们只能被心灵感受到。 -----这就是爱。充满爱的关怀才可以改变这个世界。温暖人们的心灵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
想一想。我在努力吗?
我在坚持吗贝多芬
德国伟大的作曲家
26岁时听觉衰退
35岁时完全耳聋……
——世界不给他欢乐 他却创造了欢乐给与世界 富兰克林·罗斯福
美国政治家
41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 下肢瘫痪……
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蝉联四届的总统生命是有序的,我们遵循着生命恒定的轨迹渐行渐远
生命只是个抽象的概念,却赋予了躯体最深刻的灵魂
生命又是种神密的力量,它无影无形却又无所不在
生命需要我们用心去领悟,去领悟生命存在的意义
生命需要我们慢慢去体会,去体会生命独有的韵味
生命需要我们好好去珍惜,去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