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小专题通关训练-----百日维新
一、单选题
1.19世纪90年代末,康有为力主将中国“定为工国”,认为“国尚农则守旧日愚,国尚工则日新日智”。梁启超则认为保护关税政策是“病国之道”,自由贸易乃“天地自然之理”。二者意在( )
A.揭示中国孱弱的根源 B.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强调政治变革的必要 D.突破传统思想禁锢
2.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在向光绪帝谏言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时表示:“上既以为可废,请上自下明诏,勿交部议,若交部议,部臣必驳矣。”这反映出戊戌变法( )
A.得到光绪帝的坚定支持 B.存在过于理想化的倾向
C.有力地冲击了八股取士 D.弘扬了求真务实的作风
3.梁启超在《变法通议》等文章中提出的维新变法的根本措施是( )
A.变科举,开学校 B.改革封建的政治制度
C.办报刊,立学会 D.发展新式工矿交通业
4.夏衍在《懒寻旧梦录》中说,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通知。这则材料说明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是( )
A.人们封建忠君思想浓厚 B.晚清农村交通闭塞交流不畅
C.缺乏广泛社会群众基础 D.清政府封锁戊戌政变的消息
5.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下诏,允许报纸“指陈利弊”“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 又下诏,凡院、部司员欲条陈意见,可以上书,通过本衙门的“堂官”(首长)代传,普通百姓可以到都察院呈递。该诏令的颁布( )
A.强化了民众参政议政职能 B.有一定的思想启蒙作用
C.改变了清政府的政治制度 D.成为变法失败主要原因
6.梁启超指出:“中古及近代之小说,在作者本明告人以所纪之非事实,然善为史者,偏能于非事实中觅出事实。……此类事实,往往在他书中不能得,而于小说中得之。”他旨在强调( )
A.小说创作严重脱离社会现实 B.小说作品中蕴藏着史学价值
C.史学研究中存在伪科学弊端 D.史学研究只能依赖文学史料
7.近代较早提出中国各民族一体融合的“大民族”观点的是梁启超。1903年他提出,“合汉、合满,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提全球三分有一之人类,以高掌远跖于五大陆之上”。后来他用“中华民族”或“中国民族”作为有史以来中国各民族的总称。这说明梁启超意在( )
A.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摆脱民族危机,走上强国之路
B.团结各族人民,巩固共和国,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利益
C.宣传民族历史,激发全国人民的爱国情感,共同反侵略
D.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8.康有为在《答(论议院书)》一文中说:“君犹父也,民犹子也,中国之民皆如童幼婴孩,问一家之中,婴孩十数,不由父母专主之,而使童幼婴孩自主之、自学之,能成学否乎 必不能也。”康有为此举意在( )
A.增强维新运动社会基础 B.提高了国民的参政意识
C.借助君权进行政治改良 D.传播了西方的政治思想
9.梁启超在《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中反思戊戌变法运动时说:“为了防止别人争权而把他应有的权力收掉,必然导致大家讳忌争权而遇事推诿,其恶果是‘因噎而废食者必死,防弊而废事者必亡’。”材料旨在说明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是( )
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B.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
C.维新派改革措施的失当 D.改革缺乏必要社会基础
10.早期维新思想家薛福成在《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中肯定了英国的议会制度和君民共主之制的优良,并认为“英、意诸国君民共主之政”与孟子的“民贵君轻”学说类似。据此可知,他试图( )
A.以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 B.用变法行动呼应时代需求
C.让国人接受西学中源思想 D.从中国视角解读西方文明
11.1896年,《时务报》刊发《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一文,指出兴民权不是削弱君权,而是不让君主受到蒙蔽。“民有权,则民知以国为事,而与上相亲”,国家也就能强盛了。该文意在( )
A.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B.倡导忠君爱国思想
C.探索变法强国道路 D.提高国民参政意识
12.1898年9月,戊戌政变发生后,美国驻华公使康格致函国务卿指出:皇太后决心将时钟往后扳,过不了多久,进步的钟摆就会摆回到皇帝最近开始起步的地方,据此可知( )
A.部分西方人赞同中国变法 B.列强伺机干预中国的内政
C.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D.清政府坚守“天朝”心理
13.1896年《时务报》创刊,初期每期发行量只有4000多份。经过宣传发动和维新人士的支持帮助,半年后每期增加到7000多份,一年后每期达到13000多份,最高达到17000多份,发行范围遍及全国15个省及东南亚和日本华侨界。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B.政治变革阻力减小
C.维新运动逐渐高涨 D.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14.梁启超“笔锋常带感情”的文字,深深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人。他是一个“流质善变”的人,往往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梁启超思想多变源自( )
A.阶级立场的转变 B.社会性质的变化 C.时局变幻的影响 D.不同道路的选择
15.康有为说:“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维新派在实践中把变科举、废八股作为变法的第一步,接着又要求精简机构、裁汰冗员,使得成千上万的官吏失去职位。这反映出维新派( )
A.具有成熟的改革策略 B.反对清政府封建统治
C.改革存在过急的倾向 D.拥有可靠的社会基础
16.1895年,康有为创办上海强学会并发行《强学报》,该报以孔子生卒为纪年起始,第一期署日期为“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与“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同列。康有为的做法意在( )
A.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批判君主专制 C.凸显改制的正统性 D.消弭满汉矛盾
17.1878年,郭嵩焘在与友人的谈话中说:“圣人以其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圣人之治民以德,德有盛衰,天下随之以治乱……西洋治民以法,法者,人已兼治者也”;“三代以下圣人至公天下”较之西方政治“犹有歉者”。据此可推知,郭嵩焘( )
A.救亡思想的新旧杂陈 B.政治变革思想呼之欲出
C.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 D.贯彻了民主法治的精神
18.有学者指出,在当时的老百姓看来,康有为和一班要变法的人俱是“奸臣”。“戊戌六君子”就义之日,京城的市民指着绑缚刑场的“戊戌六君子”骂道:“乱臣贼子,书生狂徒。”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民众缺乏救亡图存意识 B.变法维新缺乏群众基础
C.戊戌变法违背时代潮流 D.民众舆论制约变法进程
19.19世纪末,梁启超指出:“西国学校,种类非一,条理极繁,而惟政治学院一门,于中国为最可行,而于今日为最有用。其为学也,以公理公法为经,以希腊罗马史为纬,以近政近世为用。”其主要目的是( )
A.实施教育改革助推救亡图存 B.反思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
C.呼吁青年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D.剖析西方教育的本质问题
20.1898年,康有为在《请禁妇女裹足折》中指出,缠足会使“血气不流,气息污秽,足疾易作,上传身体,或流传孙子”“当举国征兵之世,与万国竞,而留此弱种,尤可忧危矣”,故请禁妇女裹足,以保全妇女肢体。康有为的这一主张( )
A.与救亡图存运动相适应 B.成为改良思潮的先声
C.颠覆了传统的社会认知 D.得到士绅的广泛支持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端棻曾上折:“惟育才之法匪限于一途,作人之风当偏于率士。臣请推广此意,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府州县学,选民间俊秀子弟年十二至二十者入学。学堂既立,远之得三代庠序之意,近之采西人厂院之长,兴贤教能之道思过半矣。”
——摘编自汤志钧、陈祖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
材料二 工部候补员外郎胡承谏的签议:谨按取士之道,无论如何变法,总以宗经为主,然先汉而后宋不可也,汉学琐屑,无关大义。宋学阐发圣贤义理,精警透辟,在今日尤不可不讲。今日竟尚西学,不有圣贤大义以固之,必致离经叛道,灭其伦常,流入邪教,或且有犯上作乱之事矣。
——据《清廷签议〈校邠庐抗议〉档案汇编》
材料三 严复曾说道:“中国此后教育,在在宜著意科学,使学者之心虑沉潜,浸渍于因果实证之间,庶他日学成,有疗病起弱之实力,能破旧学之拘挛,而其于图新也审,则真中国之幸福矣。”
——摘编自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分别概括李端棻、胡承谏、严复的主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戊戌时期的教育改革。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传教士在我国开设女子学堂虽然是西方资本主义进行文化侵略的一种手段,但客观上却促成了中国少数妇女开始接受文化思想教育,成长为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康有为在《大同书》中阐述了妇女问题,提出废除家庭婚姻契约,并于1883年发起“不缠足会”。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倡大力发展女子教育。谭嗣同主张女子和男子一样有受教育的权利,支持女子做一个独立、平等、自立的人。他还把妇女问题看成封建纲常总体的一部分,矛头直指封建宗法制度和统治阶级。梁启超在1897年12月刊出的《上海新设中国女学堂章程》成为创办女学堂的蓝图。1898年6月,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经正女学(后更名为中国女学堂),在上海开办,收女学生20名.提调、教习、帮办等都由妇女担任女学堂的教习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从事教育工作的妇女。然而,随着后来百日维新的失败,中国女学堂仅办学一年多就被迫关闭,“不缠足”运动也中途夭折。
——摘编自徐静《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
(1)根据材料,指出维新运动时期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维新运动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1年清政府把1861年成立的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改革后外务部专司外交,其所辖的路、轮、电等项事务最终由邮传部来接管,改变了过去机构臃肿的状态。改革前负责礼仪的机构有礼部、太常寺、光禄寺和鸿胪寺,管理军政的有兵部、太仆寺、八旗都统衙门。改革后,礼仪统一由礼部来管理,陆军部掌管军事,一改过去机构之间交叉扯皮,互相推诿,行政效率低下的局面。这次改革的出现又不是偶然的,随着近代商业、工矿、交通运输业、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出现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如农工商部、邮传部、学部等,这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项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是清政府朝着近现代政治方向迈出的被动而关键的一步这些改革成果日后得到了保留与完善,奠定了此后数年中央行政机构的基础。
——摘编自王淑娟《1901—1907年清末中央官制改革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中央官制改革的原因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中央官制改革。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梁启超在《戊成政变记》中讲谭嗣同入主章京时,不信光绪无权,当实地考察之后,才告知他皇帝无权是事实。在梁看来,如果光绪皇帝有权,他们的变法肯定会成功。
梁启超将清廷的守旧官僚分为三类:第一种是“懵然不知所谓五洲者。告以外国之名,犹不相信;语以外患之危,则曰此汉奸之危言悚听”。第二种是知道外患可忧,“然自顾七八十之老翁矣。风烛残年,但求此一二年之无事,以后虽天翻地覆,而非吾身之所及见矣”。第三种是即使我在任时亡了国,“而小朝廷一日尚在,则吾之富贵一日尚在。今若改革之论一倡,则吾目前已失舞弊之凭藉,且自顾老朽不能任新政,必见退黜,故出死力以争之”。
梁启超哀叹道:“呜呼!全国握持政柄之人,无人能出此三种之外者,而改革党人乃欲奋螳臂而与之争,譬如孤身入重围之中,四面楚歌,所遇皆敌,而欲其无败衄也,得乎?!”
——摘编自李喜所《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兼评百年来学术界对变法失败原因的考察》
(1)根据材料,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并予以简要说明。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戊戌维新运动在推行之后不过103天就夭折了,但作为一场运动,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学者指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是前后相继的,都是旨在使中国走向现代化道路的两件历史大事。戊戌变法继承和发展了洋务运动已经开启的现代化事业,可以作为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逻辑起点。”还有学者说:“中国现代意义的启蒙思潮的开始不是五四运动,而是戊戌变法。”
——摘编自于文善、曹剑涛《近五年来戊戌维新运动研究述评》
材料二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至少在十几处谈到光绪帝无权,变法无法推行。在梁启超看来,如果光绪皇帝有权,他们的变法肯定会成功。19世纪末叶的清廷官僚缺少进取精神,所以成为改革的一大阻力。这一点,梁启超看得非常清楚。
——摘编自李喜所《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兼评百年来学术界对变法失败原因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梁启超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90年代末的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从康有为和梁启超的言论可以看出二者提出了发展工业和保护关税,实行自由贸易的主张,其认为这些措施有利于中国的强盛,可知其是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寻求的强国御辱之道,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经济领域的论述,中国孱弱的根源在于政治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治内容的论述,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思想内容的论述,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戊戌变法时期(中国)。据材料“上既以为可废,请上自下明诏,勿交部议,若交部议,部臣必驳矣。”和所学可知,康有为幻想光绪帝能够有实权直接废除八股取士制度,反映了康有为过于理想化的想法,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光绪帝的态度,排除A项;仅仅是谏言不可能有力地冲击了八股取士,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康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幼稚和软弱,过于依靠一位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去发动群众和组织人民武装力量,并非求真务实,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变法通议》等文章中提出的维新变法的根本措施”,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了一系列变法主张,最后归结为需要“变官制”,即提出革新中国的政治制度,这是《变法通议》的根本措施,B项正确;“变科举,开学校”属于文化领域的改革措施,不是根本措施,排除A项;“办报刊,立学会”属于文化领域的改革措施,不是根本措施,排除C项;“发展新式工矿交通业”属于经济领域的改革措施,不是维新变法的终极目标,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8年(中国)。材料“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通知”等说明戊戌变法脱离人民群众,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群众基础,C项正确;A、B两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排除A、B项;D项与史实不符,清政府并未封锁戊戌政变的消息,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戊戌变法期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光绪皇帝的措施倡导了出版、言论自由,具有一定的思想启蒙作用,B项正确。戊戌变法的群众基础薄弱,因此并未强化民众的参政议政职能,排除A项;戊戌变法最终失败,清政府的政治制度并未改变,排除C项;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维新派力量弱小,顽固派掌握实权,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善为史者”可以“于非事实中觅出事实”,可见梁治超强调了小说作品作为间接史料的价值,B项正确;小说创作是在社会“事实”基础上创造出“非事实”,并未脱离社会现实,排除A项;利用小说作品“觅出事实”,并非“伪科学”,排除C项;小说作品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但并非唯一史料,且文史可相互印证,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3年(中国)。根据材料“合汉、合满,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提全球三分有一之人类,以高掌远跖于五大陆之上”并结合1903年时间信息可知可知,当时民族危机严重,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是为了号召人民团结,摆脱民族危机,走上强国之路,A项正确;1903年中华民国尚未建立,排除B项;材料中梁启超主张全国人民团结,与宣传民族历史无关,排除C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是现代中国的目标,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君犹父也,民犹子也,中国之民皆如童幼婴孩,问一家之中,婴孩十数,不由父母专主之,而使童幼婴孩自主之、自学之,能成学否乎 必不能也”可知,康有为主张保留君主,借助君权进行政治改良,C项正确;康有为此举意在借助君权进行政治改良,而不是增强维新运动社会基础,排除A项;材料所述康有为主张体现了其政治改良,“提高了国民的参政意识”是客观上的影响,不是目的,排除B项;“传播了西方的政治思想”也是客观上产生的影响,而非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8年(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时期,在短时间内发布大量诏令,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但并未考虑到这些诏令能否实施,带有较为明显的急功近利色彩,说明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经验,维新派改革措施的失当,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民族资产阶级,排除A项;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是维新变法的背景,排除B项;题干中涉及的是戊戌变法中改革政令实行过程中的问题,并未提及变法的社会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本题材料“‘英、意诸国君民共主之政’与孟子的‘民贵君轻’”可知,薛福成试图把西方的政治制度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联系起来,这就是从中国视角解读西方文明,D项正确;材料里没有提到以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变法,只是说民主共和与孟子思想类似,排除B项;说两种思想类似,不能证明西方思想来源于中国,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1896年(中国)。据材料“民有权,则民知以国为事,而与上相亲”,可知,《时务报》宣扬的是维新思想,指出兴民权与君主之间的关系,说明甲午战后,爱国知识分子寻求变法强国道路,C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对救过道路的探索,并不是维护君主专制,排除A项;仅从材料,并不能看出忠君爱国思想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对国民参政意识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898年中国。据材料,美国驻华公使康格称维新变法是“进步”,称慈禧太后发动的戊戌政变是将进步的钟摆往后扳,说明康格认为维新变法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这也说明部分西方人士认同维新变法,A项正确;材料中康格并未表达美国政府应该伺机干涉,排除B项;材料没有清政府加强排外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体现西方国家对维新变法的看法,与坚守“天朝”心理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6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短短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内,《时务报》销量增长迅速,主要是因为维新运动逐渐高涨,《时务报》宣传变法图存的思想,开启民智,C项正确。维新派宣传改良,革命派宣传民主革命,排除A项;材料强调维新思想宣传的高涨,无法说明政治变革阻力减小,排除B项;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进入短暂春天,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生活在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的时代,时局变幻的影响对其思想多变产生了影响,C项正确;梁启超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其思想多变并不是阶级立场转变的结果,排除A项;当时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不同道路的选择,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求自立和变法措施过多,体现了改革存在过急的倾向,C项正确。戊戌变法的改革内容过多,急于求成,策略不成熟,排除A项;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并不反对清政府封建统治,排除B项;戊戌变法并未广泛发动群众,社会基础不可靠,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895年康有为把孔子纪年和光绪年号纪年同列,突出孔子纪年的重要性。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借用孔子来托古改制,宣传维新变法,凸显变法的合理性和正统性,C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康有为是借助孔子宣传变法维新思想,并非为了维护儒家正统地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变法的正统性,没有涉及变法的具体内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满汉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17.B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郭嵩焘明确指出,中国的君主不如西方的民主,清廷的人治不如西方的法治,体现出他不满于清王朝政治腐败和君主专制,赞扬西方国家政治制度,虽然他没有直接提出中国需要改革现行的政治制度,变君主专制为民主共和或君主立宪,但其政治变革的思想呼之欲出,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郭嵩焘救亡思想的新旧杂陈,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中体西用思想和贯彻民主法治的精神,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1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奸臣”,“乱臣贼子,书生狂徒”,及所学知识可知,民众不了解维新变法,维新派也没有充分地向民众宣传变法,未动员民众支持变法,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当时的人们对戊戌变法的看法,并未提及民众救亡图存意识的缺失,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顺应了时代潮流,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民众对变法的看法,并未提及民众舆论对变法进程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力图从教育改革、人才培养的角度来推动救亡图存,A项正确。根据材料时间可知,梁启超当时极力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主要是为其政治改良运动服务,并未指明中国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梁启超在呼吁哪个阶层、哪个群体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C项;梁启超指出要将学习西方政治放在首位,是为其政治改良运动服务,但并不能说明学习政治是西方教育的本质,排除D项。故选A项。
20.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8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当举国征兵之世,与万国竞,而留此弱种,尤可忧危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提倡废除缠足,是希望提升国人体质和军队战斗力,这与当时救亡图存运动的目的是一致的,A项正确;这一主张的提出时间为1898年,晚于改良思潮兴起的时间,排除B项;颠覆了传统的社会认知,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缠足恶习在晚清时期仍然广泛存在,而非得到广泛支持,排除D项。故选A项。
二、
1.(1)李端棻:人才培养不能只有一种途径;各地应推广学校教育,推选人才入学。胡承谏:科举改革中传统儒家经典必须保留;一味崇尚西学只会断绝传统文化根基。严复:重视学校科学知识的传授;提倡用求实的科学方法来指导学校教学。
(2)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进行;改革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校教育;提倡学习西方科学知识;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体现出爱国主义的色彩;一定程度上以旧补旧,传统势力强大。(任答4点)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李端棻:根据材料“惟育才之法匪限于一途,作人之风当偏于率士”可知,人才培养不能只有一种途径;根据材料“臣请推广此意,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府州县学,选民间俊秀子弟年十二至二十者入学”可知,各地应推广学校教育,推选人才入学。胡承谏:根据材料“谨按取士之道,无论如何变法,总以宗经为主”“在今日尤不可不讲。今日竟尚西学,不有圣贤大义以固之,必致离经叛道,灭其伦常,流入邪教,或且有犯上作乱之事矣”可知,科举改革中传统儒家经典必须保留、一味崇尚西学只会断绝传统文化根基。严复:根据材料“中国此后教育,在在宜著意科学,使学者之心虑沉潜,浸渍于因果实证之间,庶他日学成,有疗病起弱之实力,能破旧学之拘挛,而其于图新也审,则真中国之幸福矣”可知,重视学校科学知识的传授;提倡用求实的科学方法来指导学校教学。
(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从时代背景看,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进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校教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提倡学习西方科学知识;从影响看,戊戌时期的教育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体现出爱国主义的色彩;从胡承谏等的观点看,一定程度上以旧补旧,传统势力强大。
2.(1)表现:男女平等思想得到宣传;国人创办的女子学校开始出现;“不缠足”运动兴起并发展。
背景: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妇女逐渐从家庭走向社会;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西式教育的出现;传统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严重束缚社会的发展。(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评价:将妇女解放和拯救国难、改造社会紧密联系;开国人办女学堂和知识女性参与社会工作的先河;深刻剖析了妇女问题的制度根源和思想根源;促进了男女平等思想的广泛传播;由于缺乏群众基础以及封建保守势力过于强大,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但客观上却促成了中国少数妇女开始接受文化思想教育,成长为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可得出男女平等思想得到宣传;根据材料“1898年6月,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经正女学(后更名为中国女学堂),在上海开办”可得出国人创办的女子学校开始出现;根据材料“康有为在《大同书》中阐述了妇女问题,提出废除家庭婚姻契约,并于1883年发起‘不缠足会’”可得出“不缠足”运动兴起并发展。第二小问背景:根据材料“西方传教士在我国开设女子学堂虽然是西方资本主义进行文化侵略的一种手段,但客观上却促成了中国少数妇女开始接受文化思想教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西式教育的出现;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妇女逐渐从家庭走向社会;传统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严重束缚社会的发展。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结合材料时间与维新派的活动可知,将妇女解放和拯救国难、改造社会紧密联系;开国人办女学堂和知识女性参与社会工作的先河;深刻剖析了妇女问题的制度根源和思想根源;促进了男女平等思想的广泛传播;但由于缺乏群众基础以及封建保守势力过于强大,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3.(1)原因:民族危机加深;原有行政体制存在弊端;"新政”的推行;鸦片战争以来政治、经济等的发展。
特点:由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改革的范围广、力度大,步伐较快;反映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趋向;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
(2)简评:出发点是应对危机,维护皇权体制,加强中央集权;不彻底地有限变革,使清政府陷入孤立;促进了中国行政近代化;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时间“1901年”并结合所学可知,民族危机加深;根据材料“一改过去机构之间交叉扯皮,互相推诿,行政效率低下的局面”可知,原有行政体制存在弊端;结合所学可知,"新政”的推行;根据材料“ 随着近代商业、工矿、交通运输业、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出现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可知,鸦片战争以来政治、经济等的发展。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1901年清政府把1861年成立的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可知,由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根据材料“改革后外务部专司外交……改革后,礼仪统一由礼部来管理,陆军部掌管军事”可知,改革的范围广、力度大,步伐较快;根据材料“这次改革的出现又不是偶然的……经济、军事、文化各项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可知,反映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趋向;结合所学可知,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时间“1901年”并结合所学可知,出发点是应对危机,维护皇权体制,加强中央集权;结合所学清末新政的特点可知,不彻底地有限变革,使清政府陷入孤立;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中国行政近代化;根据材料“奠定了此后数年中央行政机构的基础”可知,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4.(1)原因:皇帝无权;封建旧官僚妄自尊大、缺少爱国之心、自私自利、没有责任担当;维新派力量弱小。
(2)①原因:中国封建制度的根深蒂固。说明:中国的封建社会持续两千多年,封建制度早已根深蒂固。②原因:中国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旧占据主导地位。说明:虽然资本主义已出现,但基础还十分薄弱,资产阶级很不成熟。③原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说明:尽管维新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但对帝国主义本质缺乏认识,一度曾向英、日、美寻求援助,期望他们干涉后党政变,支持变法,结果落空。④原因:维新派缺乏正确理论指导。说明:维新派提出的思想虽然有其进步性,但在当时儒家思想仍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和生命力。⑤原因:维新派改革操之过急。说明:维新派急于求成,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在激进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⑥原因:脱离人民群众。说明:维新派的活动范围有限,基本上局限于一些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详解】(1)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戊戌变法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才告知他皇帝无权是事实。在梁看来,如果光绪皇帝有权,他们的变法肯定会成功”可知皇帝无权;根据材料“告以外国之名,犹不相信”“风烛残年,但求此一二年之无事”可知封建旧官僚妄自尊大、缺少爱国之心、自私自利、没有责任担当;根据材料“而改革党人乃欲奋螳臂而与之争,譬如孤身入重围之中,四面楚歌”可知维新派力量弱小。
(2)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戊戌变法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从历史传统、经济基础、维新派主张、改革措施、策略、群众基础等加以分析,可知①原因:中国封建制度的根深蒂固。说明:中国的封建社会持续两千多年,封建制度早已根深蒂固。②原因:中国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旧占据主导地位。说明:虽然资本主义已出现,但基础还十分薄弱,资产阶级很不成熟。③原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说明:尽管维新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但对帝国主义本质缺乏认识,一度曾向英、日、美寻求援助,期望他们干涉后党政变,支持变法,结果落空。④原因:维新派缺乏正确理论指导。说明:维新派提出的思想虽然有其进步性,但在当时儒家思想仍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和生命力。⑤原因:维新派改革操之过急。说明:维新派急于求成,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在激进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⑥原因:脱离人民群众。说明:维新派的活动范围有限,基本上局限于一些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5.(1)作用:推动了经济近代化:变法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政治近代化:提出学习西方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推动了思想近代化:介绍和宣传近代思想,批判封建思想。
(2)评析:一方面,梁启超的认识有一定的合理性,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迫切改变中国落后局面的热情。但另一方面,他没有看到变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如民族资本主经济薄弱,缺乏经济基础;也忽视了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弱小;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难以贯彻实施;仅限于上层,忽视民众力量;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深重,缺乏改革环境。在变法过程中,不讲策略,没有成熟的可行性方案。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戊戌变法时期的中国。说明:根据材料“戊戌变法继承和发展了洋务运动已经开启的现代化事业,可以作为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逻辑起点。”和所学戊戌变法的意义可知,关于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可从政治、经济及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如推动了经济近代化;变法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政治近代化:提出学习西方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推动了思想近代化;介绍和宣传近代思想,批判封建思想。
(2)本题是评析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戊戌变法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在梁启超看来,如果光绪皇帝有权,他们的变法肯定会成功。19世纪末叶的清廷官僚缺少进取精神,所以成为改革的一大阻力。”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梁启超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看法评析可从其对改变国家落后现状的热情、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方案的不成熟性等角度进行分析,如一方面,梁启超的认识有一定的合理性,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迫切改变中国落后局面的热情。但另一方面,他没有看到变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如民族资本主经济薄弱,缺乏经济基础;也忽视了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弱小;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难以贯彻实施;仅限于上层,忽视民众力量;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深重,缺乏改革环境。在变法过程中,不讲策略,没有成熟的可行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