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12课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12课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5 14:0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美国独立战争
拿破仑战争
鸦片战争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文化的双重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多样性逐步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近代战争在客观上对不同文化的影响,培养家国情怀。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
(一)美国文化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和拉美文化
1492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大批欧洲殖民者来到美洲,建立殖民地,其中英国在北美建立13块殖民地。
1620英国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来到北美大陆,签订《五月花号公约》。
1775年爆发北美独立战争。
1776年,发表《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国诞生
1787年颁布美国宪法,建立联邦共和制,确立三权分立原则。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和拉美文化
(一)美国文化
1、独立战争前的北美洲文化
背景:
①居民构成:来自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非洲黑人和当地的印第安人;
②欧洲人排斥和压迫有色人种;
③美利坚民族形成但种族融合少;
特征:
①多元文化;②美利坚民族形成但种族融合少,存在种族歧视③以欧洲文化为主,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
文化表现:
①种族、血统和宗教上:多源性和多样性
②语言:美式英语
③生活:融入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
④精神: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等
⑤族群:“美利坚人”
⑥局限:白人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和文化优越感根深蒂固
融合印第安语言、非洲黑人语言
清教和启蒙思想
【学思之窗】:美式英语能够反映出哪些信息?
①北美居民由于种族的多样性,语言也会相互借鉴;
②美式英语以英语为主,反映了白人在北美殖民地占主导地位。
“三个旧世界创造了一个新世界”
思考:清教因素对美国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英国清教徒为避免政治和宗教迫害乘五月花号来到北美大陆,这些移民,前往北美的英国和欧陆移民,从一开始就充满自治意识。1620年,“五月花号”上的41位成年男性达成契约(后称《五月花号公约》),宣布他们自愿结成一个民众自治团体,将制定和实施有益于本殖民地的总体利益的公正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等,并全体保证遵守和服从之。
①清教因素丰富了美国政治文化的内容。
(契约精神、民主政治、自治、追求个人权利、尊严和自由)
②清教因素体现了强烈的使命感,对美国以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材料:为了上帝的荣耀,为了增加基督教的信仰,为了提高我们国王和国家的荣耀,我们飘洋过海,在弗吉尼亚北部开发第一个殖民地。我们这些签署人在上帝面前共同庄严立誓签约,自愿结为民众自治团体。为了使上述目地能得到更好的实施、维护和发展,将来不时依此而制定颁布,被认为是对这殖民地全体人民都最合适、最方便的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我们都保证遵守和服从。 ——《五月花号公约》
美国南方的种植园
背景:
①独立战争的推动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
②1787年联邦宪法的颁布;
③联邦制共和国的建立;
④启蒙思想的影响。
⑤发展种植园经济和继续实行奴隶制,
特征:
①自由平等; ②人民主权;
③分权与平衡;④种族歧视。
表现:
①权力制衡 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
②自由女神像 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③黑暗面:独立后的美国发展种植园经济和继续实行奴隶制,是与美利坚主流文化相违背的,是美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面。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和拉美文化
(一)美国文化
1、独立战争后的北美洲文化
(1)自由、独立。早期移民前往美洲有的是为了逃离当时本国的宗教迫害和残酷的社会环境,自由和独立是这些早期移民的追求,这一追求不仅反映在宗教上,也体现在经济和社会生活等领域。
(2)合作。作为一个从荒野中建立起来的国家,艰难的环境使移民们清楚地意识到,一个人单独生存是极其困难的,合作是他们的有利选择。
(3)开拓、创新和冒险精神。北美大陆荒凉的自然环境激励着移民努力工作,使他们渐渐形成了能吃苦耐劳的性格,对北美丰富自然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孕育了他们开拓和创新的精神。
(4)平等和竞争。因为美国没有被国王统治过,一个人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他的财富,因此平等、竞争是美国早期移民的追求。
(5)实用主义。当第一批定居者到达北美时,为了尽快适应新的恶劣的环境,他们必须更加务实,他们往往打破常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实用、有效也就成了他们追求的真理。
(6)唯“物”主义和金钱至上。美国的文化是建立在唯“物”主义之上的,舒适的生活是美国人的追求目标,在他们看来,物质财富的多少反映了个体能力的差异性,这也逐渐成了美国社会的重要价值观。
知识拓展:美国早期移民文化的内涵
美洲古代文明
印第安人独立发展出特色鲜明的古代文化
(二)拉丁美洲文化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和拉美文化
(1)背景
①到19世纪上半叶,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国以南的广大美洲地区建立起殖民统治;
②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主要语言;
③大量西、葡移民的到来,与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
(2)特征:拉丁美洲的文化具有多元性和不平衡性。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和拉美文化
(二)拉丁美洲文化
1、拉丁美洲独立前的文化
(1)政治: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
(以西语和葡语为主)
(2)经济:农奴制、种植园经济和黑奴贸易
(3)族群:种族融合,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4)文化: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西葡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美的主要宗教;拉丁舞成为拉美文化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3)具体表现:
拉美是典型的混血社会,不是移民社会(混血最多)
美国是典型的移民社会,不是混血社会(白人最多)
知识拓展: 文化融合的多样性
在跳拉丁舞时,人体的状态应分成3部分。
1.上半身,尤其是肩部应巍然不动,体现了西班牙人的高贵,是拉丁舞中白人文化的精髓体现。
2.身体中部,包括腰部和胯部应收紧且尽情地扭动,彰显了非洲文化活泼、外向的特点。
3.下半身,腿和脚的动作起源于印第安人的文化,拉丁舞中的舞步有一些是起源于此。
巴西基督山
印第安图腾崇拜
回顾:《纲要(下)》内容:
海地革命领袖
杜桑·卢维杜尔
玻利瓦尔是“委内瑞拉国父”被誉为“南美洲的解放者”
(1)拉美独立运动
①法属海地独立:
1804年,法属海地在黑人杜桑·卢维杜尔领导下独立,揭开了拉美独立运动的序幕。
②西属拉美独立:
在土生白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的领导下,西属拉美殖民地于1826年基本实现了独立,建立了15个共和国。
③葡属巴西独立:
1822年,巴西摆脱葡萄牙的统治获得了独立,建立了君主制。1889年,巴西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圣马丁是阿根廷"国父"
被誉为“南美洲的解放者”
1822独立;
1889建立共和国
2、拉丁美洲独立后的文化
考迪罗:在西班牙语里原意是首领、头领。考迪罗制是拉丁美洲特有的军阀、大地主和教会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独裁制度。考迪罗经济上依靠大地产(大庄园主),在政治上靠军人专政来维持其政治统治,在思想上传统天主教影响较大。对外投靠外国势力,对内残酷镇压人民反抗。考迪罗和大庄园主在经济及政治上的垄断密不可分,所以未触及大地产制度,是拉美经济发展的阻碍。长远来看,阻碍了拉美国家近代化的发展。
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和拉美文化
(二)拉丁美洲文化
2、拉丁美洲独立后的文化
(2)表现
政治:
①追求法治、自由:颁布了宪法,取消了奴隶贸易、奴隶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
②形成独裁权力:战争也促成了战后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这成为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
经济:
取消了奴隶贸易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
问题:
美国文化 拉丁文化
不同点 文化
政治
种族
血缘
宗教
语言
政治文化
相同点 英国文化为主
西、葡文化为主
政治文化呈现出民主、法治特点
“考迪罗”独裁政治特点
①多元;②白人、黑人、印第安人融合较少
①多元;②白人、黑人、印第安人融合较多
多源,但并不是混血社会
多源,混血社会
多种宗教
①多种宗教;②天主教是主要宗教,印第安人的多神崇拜仍存在
美式英语为主
拉丁语,印第安语
①受欧洲意识形态影响,建立联邦制、共和国;②实行权力制衡。③自由女神是重要文化符号
①受欧洲意识形态影响,建立联邦制、共和国
②考迪罗主义盛行。③拉丁舞是重要文化符号
①以欧洲文化为主;②受黑奴贸易影响;③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破坏;④文化融合,具有多元性特点;⑤种族歧视
思考点:你认为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与拉丁美洲文化多样性有哪些异同?
拿破仑战争前欧洲社会
政治:封建统治
经济:庄园与农奴制
思想:
宗教信仰:
欧洲大陆散布着大大小小的王国、邦国和自由城市
【温故知新】
14世纪,西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15世纪后期开始,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的一些君主王权得到加强
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是欧洲人的普遍信仰。
14-18世纪,西欧相继发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
特别是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对未来社会所提出的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治和权力制衡等,在精神和文化层面为欧洲的现代文明勾画了蓝图,成为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石。
战前文化特征:封建专制统治
(一)拿破仑战争(1804-1815)
1.背景:
(1)1789年,爆发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即法国大革命,革命后拿破仑在法国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军事独裁统治。
(2)拿破仑通过战争,在欧洲建立了一个从大西洋沿岸到波兰,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的庞大帝国
拿破仑(1769—1821年)法国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历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年-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4年-1815年)。
时间:1803年—1815年。
地点:欧洲、北非、北美、大西洋、印度洋等。
参战方:法国 对 欧洲反法同盟。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2.过程:
3.影响:
拿破仑压迫被征服地区,掠夺财富、摊派兵役,引起当地人不满。
①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
②在反抗法国征服中,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欧洲各地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民族意识高涨。)。
③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2)革命性(解放者)
(1)侵略性(侵略者)
战后文化特征:
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
战前文化特征:
封建专制统治
欧洲文化的重构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一)拿破仑战争(1804-1815)
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
——恩格斯
时间:1825年12月
原因:俄国贵族青年军官受到启蒙
思想的影响,希望改造国家。
经过:“十二月党人”发动了试图
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
影响:起义失败,但在俄国传播了革
命的主张。
(1)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材料 1815——1818年间,一支俄罗斯占领军驻扎在法国。许多军官对他们在其中已生活了4年比较自由的西方社会有着极深的印象。在那里他们吸收了当时法国的自由主义思想和激进思想。当他们于1918年回到俄国时,他们发现沙皇的独裁是无法容忍的。这种情感说明了所谓的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原因。……其首领多半是希望废除农奴制和专制制度,使俄国西方化的军官。由于得不到支持,起义不幸的失败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十二月党人”起义
(二)欧洲文化重构的表现
反对封建专制
“事业”:“十二月党人”能接触启蒙思想,成立秘密革命组织,推翻沙皇专制和农奴制度的武装起义
【学思之窗】
(1)如何理解“圈子狭小,同人民的距离非常远”?
(2)“事业”指的是什么?
(3)该如何理解“他们的事业没有落空”?
列宁的观点是正确的。
“十二月党人”是贵族,与人民的社会地位悬殊,缺乏群众基础,因此起义最终失败。
“没有落空”:起义虽然失败,但传播了革命的主张。冲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对后世农奴制改革和资产阶级革命产生深远影响。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1905年革命是十二月党人革命精神和革命目标的继续。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贵族革命家”、
“贵族革命时期”
(二)欧洲文化重构的表现
(1)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2)波兰起义
时间:1830年
经过:一批波兰贵族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
影响:推动了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
维也纳会议在俄罗斯境内、原属被瓜分前的波兰的20%的领土上,建立了拥有自己军队的“波兰会议王国”。俄国沙皇即波兰国王。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为波兰人颁布《1815年宪法》,规定由两院构成的议会……。这两个议院都无实权。1820年,为了惩罚议会对俄国政策的反对,沙皇亚历山大禁止众议院开会长达5年之久。
肖邦
3.欧洲文化重构的表现
材料 无疑问,旧波兰已经死亡了,我们绝对不希望它复活。不过死亡的不仅是旧波兰。旧德国、旧法国、旧英国,——整个旧社会都已经过时了。……旧社会的灭亡将使一个不再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新社会建立起来。
——马克思于1847年11月29日纪念1830年波兰民族起义十七周年国际大会的讲话
争取民族解放
(3)德意志1848年革命
拿破仑战争还冲击了德意志的封建制度。法军所到之处,旧的封建主义因素被废除,宗教信仰自由和贸易自由原则得以确立。1806年8月6日,拿破仑迫使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兰茨二世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改称“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存在800多年的神圣罗马帝国寿终正寝。拿破仑战败之后,法军被逐出德意志。但是,拿破仑战争所激发出来的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再也无法消除,要求结束分裂割据状态、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族独立国家的呼声不断高涨。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些德意志邦国颁布宪法,实行改革,消除封建割据,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1848年,普鲁士和奥地利都爆发了革命,革命者要求建立统一的国家,制定宪法。尽管革命最后失败,但德意志的统一之势已经不可阻挡。
争取民族统一
(1)背景:
①德意志处于分裂状态,
②普鲁士进行并不彻底的废除农奴制改革③随着经济的发展,德意志要求改革与统一的呼声高涨
(2)概况:
①时间:1848年2月和3月
②地点: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地
③目的: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
(3)影响:革命失败,但德意志的统一之势已不可阻挡
实质:反封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19世纪德意志的分裂状况
归纳总结:文化的重构的表现
国家 俄国 波兰 德意志(普鲁士)
背景
领导者
内容
结局
一批贵族青年军官参加1812卫国战争,受启蒙思想影响
俄国统治波兰
分裂的德意志,普鲁士与拿破仑战争失败,失去大量土地;后来随着经济发展,改革与统一呼声高涨
贵族青年组成“十二月党人”
贵族青年军官和学生
(改革)普鲁士首相与政府
(革命)普鲁士资产阶级
按照西欧方式改造国家,组织秘密革命组织,1825年发动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起义。
在华沙发动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
颁布《普鲁士改革赦令》废除农奴制;后爆发1848年革命
失败,但宣传了革命的主张
虽被镇压,但进一步推动了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
1848年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的革命失败,但德意志统一之势已不可阻拦
以上事例一方面,说明拿破仑战争后,欧洲各国的民主、民族意识高涨,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成为普遍诉求。
另一方面,这些运动大都以失败告终,说明欧洲的封建守旧势力的力量仍很强大。
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
争取民族解放
争取民族统一
反对封建专制
1.欧洲殖民者文化侵略
(3)殖民者的文化侵略方式
①通过教育和其它文化活动强行推行西方语言、宗教:主要是通过教会、学校、报刊书籍等途径,用传教布道、开办学堂、兴办慈善事业等方式进行渗透,推行殖民主义的奴化教育。
②强行改造被殖民地的社会政治结构;
③强行输入西方价值观;
(1)内容:殖民国家通过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
(2)目的: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
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比先灭其文化。——清代龚自珍《定庵续集》
(4)结果:被侵略民族不同程度的接受外来文化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日本在大举侵入中国内地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中国的学校实施毁灭性破坏。……在东三省,中小学生要以日本名字自称,每天上课前向日本国旗致敬,遥拜日本国旗,学习日语。
2.亚非文化重构
(1) 中国:
①接受外来文化:
A.以林则徐、魏源、郑观应等为代表的志士仁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
B.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也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
②保留传统文化:
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辜鸿铭认为:“洋人绝不会因为我们割去发辫、穿上西服,就会对我们稍加尊敬的。我完全可以肯定,当我们都由中国人变成欧式假洋人时,欧美人只能对我们更加蔑视。事实上,只有欧美人了解到真正的中国人——一种有着与他们截然不同,却毫不逊色于他们文明的人民时,他们才会对我们有所尊重。”
——刘中树等:《辜鸿铭与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
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的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
——尼克松
(2)印度:
①接受外来文化:
把英语、英国的法律体系、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被移植到印度。
②保留传统文化:
A.印度上层精英运用欧洲的意识形态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并提出“印度人的印度”的口号。
B.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是印度的主要宗教,基督教未能全面流行。
C.种姓制度虽然被废除,但仍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亚非文化重构
②保留传统文化:
(3)埃及:
君主立宪制
A.伊斯兰教仍是其主要宗教;
B.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得以保留。
扎格鲁尔
华夫脱党领导
现代埃及之父
①接受外来文化:
埃及人的婚礼
2.亚非文化重构
(1)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殖民国家通过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等,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
(2)侵略途径具有多样性。由于文化涵盖的面极广,殖民国家通过制度、教育、宗教、兴办慈善事业等方式进行。
(3)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文化侵略不像武力侵略那样明显,它可以在文化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对本土传统文化的破坏更大。
(4)具有广泛性和全球性。西方文化侵略是伴随着其殖民活动进行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都深受其害,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接受了其先进文化的熏陶,更有利于推动全球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5)影响具有两面性。西方的文化侵略对被侵略国家的传统民族文化是一场灾难,但同时为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条件,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化的发展。
难点突破:西方文化侵略的特点
问题探究:文化侵略的特点和影响,如何看待文化与战争?
特点:①侵略具有目的性 ②方式具有多样性和隐蔽性
③侵略范围具有广泛性 ④侵略影响具有双重性
影响:①欧洲殖民者进行文化侵略给被侵略国家的传统民族文化带来一场灾难;同时也把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带到被侵略地区,激发了这此地区的民族民主意识。为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条件,客观上推动了当地的近代化。
②被侵略民族不同程度的接受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认识:①文化扩张伴随着侵略战争, 要坚决反对侵略战争,努力维护和平!
②文化扩张具有双重性,是一把双刃剑!对被侵略国家的传统民族文化是一
场灾难,但同时为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条件,客观上推动了近
代化的发展。
③树立开放包容的意识,加强文化交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发展完善自身文化!
④坚持文化自信、防止并反对一切形式的文化侵略!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
与拉丁美洲文化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
文化的重构
文化融合的多样性
文化重构的时代性
文化侵略的双重性
美国文化:战争前后的文化表现
拉丁美洲文化:战争前后的文化表现
拿破仑战争前后文化的变化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波兰1830年民族起义
德国1848年革命
目的
欧洲文化重构具体表现
美国与拉美文化多样性的异同
结果
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中国 印度 埃及)
民主、独立、自由、
法治成为普遍诉求
课堂小结
1、 (2023年浙江高考卷)一路辗转,士兵们到达了营地。修整后,上尉阿玛·辛格将士兵集合起来训话:许多世纪以来你们一直都是伟大武士之后代,德国有悠久的历史,但比不上印度历史悠久……这是我们印度人第一次有幸在欧洲土地上同欧洲作战,你们必须忍辱负重,因为你们的表现与印度的荣誉息息相连。辛格上尉的训话( )
A.推动印度无产阶级登上政治斗争的舞台
B.有利于激发印度士兵的民族民主意识
C.呼应了国内共产党领导的反英武装斗争
D.反映了帝国主义在亚洲殖民体系瓦解
1.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度人第一次在欧洲土地上同欧洲作战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印度士兵中宣传印度历史悠久和武士传统,强调印度士兵们的表现与印度的荣誉息息相连,有利于激发印度士兵的民族民主意识,B项正确
对点训练
2、(2022·北京高考卷 )《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
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
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
2.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海国图志》得到一些日本学者的赞同,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侵略的主张,排除B项;魏源写作的《海国图志》并不反对封建专制,排除C项;材料不足以说明中日两国都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2·全国·高考卷)“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3.B【详解】根据“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湖南新旧派大哄”等内容可得出,当时维新派并没有统一的思想与策略,有人宣扬新的思想,便大家起哄,B项正确;当时维新思想是主流,排除A项;C项太绝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对群众的动员,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1·山东高考卷)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A.“西学东渐”的深入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思想解放的推动
4.B【详解】据题意可知,这些变化体现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深入,这种深入主要是当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深入,故选B;“西学东渐”的深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思想解放的推动都是导致这些变化出现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在于是民族危机的加深,排除A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