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
1.以时空观念为指导,了解中国境内石器时代不同阶段的代表性文化遗存,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2.通过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及其史料,认识从传说时代到国家产生的发展趋势,体会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历史必然性。
3.了解夏商周三代的基本史实,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影响,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认识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及早期国家的特征。
目录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从部落到国家
三、中华文明的发展——商和西周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中华先民的出现——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
(1)代表性遗址:
①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
②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的北京人(北京周口店)
③距今约3万年前的山顶洞人(骨针)
(2)特点:
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生产方式:从事渔猎和采集
生活方式:①过群居生活
②已经学会用火
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
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
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砍砸器、刮削器等)
原始人的渔猎采集生活场景
山顶洞人的生活场景(使用火)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中华先民的出现——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
2、中华文明的奠基——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
(1)概念:新石器时代是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
(2)代表性遗址:
距今约7000-5000年前
①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生产生活方式:彩绘陶器、粟)
②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
③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生产生活方式:养蚕缫丝、水稻)
(2)代表性遗址:
距今约5000年前
①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生产生活方式:黑陶)
②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
③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
生产生活方式:出土了精美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3)新石器时代的特征:
生产工具:用磨制石器
生产方式: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
生活方式:①大量使用陶器②定居、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
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仰韶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大汶口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红山文化
距今约5000年
龙山文化
距今约5000年
良渚文化
距今约5000年
河姆渡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中华先民的出现——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2、中华文明的奠基——新石器时代
3、原始社会组织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 ,妇女主导,成果共享。
社会分段:
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母系氏族社会:
(1)原始人群:
旧石器时代出现,以元谋人和北京人为典型代表,过着群居的生活。
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山顶洞人、仰韶、大汶口、河姆渡
文化等)
特征: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中华先民的出现——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2、中华文明的奠基——新石器时代
3、原始社会组织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3)父系氏族社会: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龙山、良渚文化等)
特征:
①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
②组织结构: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
③文明的萌芽: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注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按生产力水平原始社会一般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按生产关系中国原始社会组织可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
目录
单以填充莫角山平台的工程为例,30万平方米的平台,估计需用200万立方米的土方。按照历史学家许倬云的分析,一般农业社会,劳动力如果投入到正常生产工作以外,每年超过了3个月,就会严重影响社会运行。那么假设100天完成这个工程,就需要动员6000人连续工作,这6000人的组织、管理和给养又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源支持。如果以使用1万人计算,人口动员占可用劳动力的1/10,那么莫角山工程即需有10万人为劳动力储备基础。
-李伟:《寻找中国之始》,《三联生活周刊》
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约630万平方米。古城和水利系统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通过庞大的工程量,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怎样的发展程度?
公共权力的出现
——统治者的强大的调动、组织能力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古城
(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
等级 随葬品数量 随葬品质量 墓主身份
1 百件以上,多则数百件 以玉器为主,随葬玉钺、玉琮,无生产工具 神王(最高统治者)
2 几十件至百件 玉器远多于其他器物,随葬玉钺、玉琮 公侯,掌握较多财富
3 几十件左右 玉器多于陶、石器,玉钺、玉琮仅随葬其一 宗教显贵或军事权贵,拥有相当财富
4 十几件至几十件 玉器与陶、石器数量相近,随葬石钺 首领,有一定财富和地位
5 几件至十几件 少或无玉器,多陶、石器,随葬石钺或石镞 上层平民,有一点私产
6 一件或几件 只有陶、石器 普通平民
7 基本为零 社会地位最地下人群
——摘编自许鹏飞《良渚文化墓葬及其反映的社会结构与形态》
①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②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
③阶级分化明显; ④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生产力的发展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财产出现
出现贫富分化
奴隶主及奴隶阶级产生
国家机器出现,原始社会解体
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遗址中的墓葬随葬品悬殊
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思考1: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中国古人类分布在地域上有什么特点?
从旧石器到新石器,分布上有什么变化?
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分布广泛,靠近江河流域,平原核心
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思考1: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①起源早,具有鲜明的本土特点;
②遍布南北,分布范围广,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
③多元一体,文化多样性突出,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格局初步形成;
④具有连续性,兼容并蓄;
⑤出现了早期的农耕经济,产生了农业文明。
问题2:结合大汶口文化的“黑陶”的相关内容以及良渚时期考古成果,思考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何历史价值?
——摘编自许鹏飞《良渚文化墓葬及其反映的社会结构与形态》
良渚遗址出土的部分玉器
在莫角山宫殿区东坡发现了大量碳化稻米堆积,约有三万斤;在池中寺台地区发现36万余斤碳化稻米的遗迹。
良渚莫角山遗址浮选出的碳化稻米
历史价值:①这些实物史料反映了原始社会后期农业的发展以及贫富分化的产生;
②这些实物史料是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等现象的主要依据;
③是人类珍贵的历史遗产,实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
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认同,涵养家国情怀。
小结:
文化阶段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组织形态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元谋人
北京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在原始社会,人类社会的组织形态经历了原始人群到母系氏族公社,再到父系族公社这几个阶段。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农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原始社会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母系氏族社会,共同劳动),在这个过程中,男性力量优势逐渐显现,生产力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人类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父系氏族社会晚期,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氏族间的联系也逐渐紧密,逐渐形成部落和部落联盟。中国也即将进入阶级社会。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从部落到国家
1、早期国家的基础:三皇五帝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炎黄部落联盟:炎帝与黄帝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尧舜禅让制: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
标准:选贤与能
实质: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有些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材料一:①陶寺遗址墓葬里有极度奢华的极少数大墓、豪华中型墓及绝大多数几乎一无所有的小墓。②居住形式上,国王住在宫殿区内;大贵族居住在宫殿区周围;下层贵族有独立的居住区,位于早期城址的西南部;平民则聚居在远离宫殿区的部位。
③王级大墓中出土了龙盘、特謦、陶鼓、鼍鼓、漆柷、玉饰法衣等礼仪用品。④大墓里随葬成组的精美的玉礼兵器钺、戚、弓、矢等。⑤王权垄断了对于政治和宗教以及宫廷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手工业。⑥王权也垄断了天文历法。
——摘编自何驽《从陶寺遗址看中国早期国家特征 》,《团结报》2012 年11 月1 日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墓地部分及2001号大墓出土全景
问题:从材料中可以提取哪些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陶寺遗址有何历史价值?
信息:①贫富分化;②阶级出现,严格按照等级划分居住;③王权垄断祭祀权、兵权、手工业、天文历法等。
说明:国家社会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如王权、都城、阶级,
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历史价值:可用于研究初始形态的国家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从部落到国家
1、早期国家的基础:三皇五帝
2、早期国家的雏形
3、早期国家的建立:夏朝
(1)存续时间: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桀))
(2)历史地位:
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3)统治措施:
(1)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中央: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3)地方: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对其他地方间接统治。(夏部族直接统治,其他间接统治)
(4)文化成就:
历法—《夏小正》
(5)遗存: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从部落到国家
三、中华文明的发展——商和西周
1、商朝
(1)商朝的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
商朝的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殷,所以也称殷朝。
(2)迁都:
(3)文化遗存:
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青铜器)
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出土了许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4)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
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5)国家治理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以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
②统治方式:
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地方管理制度)
①国家机构更加完善: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内服
外服
商王对外控制力有限,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思考1:商朝政治特点:
①商王在不同程度上有支配内外服的实际权力
②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③商王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④松散的联盟,尚未实现天下公主的局面。
思考2: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
①便于加强对商朝各个部落的统治,强化商王的集权,是处于巩固统治的需要
②商朝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较低,社会组织中的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
③商王没有能力对王畿之外的方国和部族实行直接控制。
④内外服制是当时能够实现的、对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统治的较好方式,但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6)灭亡:
公元前1046年周部族首领周武王,率众伐纣,双方在商都南郊牧野展开激战商朝灭亡。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诗经 商颂 玄鸟》
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是商人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录,证实了文献中有关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
殷墟遗址出土刻有文字的龟甲
二重证据法
禹
桀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夏朝建立
夏朝灭亡
商朝建立
汤
商朝灭亡
纣
三、中华文明的发展——商和西周
1、商朝
2、西周
(1)兴亡
建立:
衰亡:
☆(2)政治制度
①宗法制 ②分封制 ③礼乐制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商朝灭亡,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公元前841年,爆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一脉相承的。
分封制和宗法制,在西周时期更成熟、更典型,其意义和作用也更明显。
①分封制(封邦建国)(权力的分配)
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在暴政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建立封国,以拱卫王室。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襃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 《史记·周本纪》
B.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C.分封的对象:王族子弟(主体)、功臣、先代贵族、姻亲
D.内容:
a.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诸侯,建立诸侯国
b.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c.诸侯国内再依次分封,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严密等级制度。
①分封制(封邦建国)
E.特点:
a.分封对象多元化,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b.以血缘为纽带,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c.诸侯国有较大的的独立性
d.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f.周王是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F.分封诸侯的权力和义务:
权力: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继续往下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朝觐述职、朝贡;提供军赋力役;服从周天子,保卫王室,随从作战
G、依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影响。
影响:
积极:
①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扩大了西周的统治范围,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③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④西周成为强国;政权有松散趋向严密,使得周政治文化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形成。
消极:
①各诸侯国相对独立,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局面。②等级森严、等级观念浓厚。
②宗法制(权力的继承)
A.含义:是以血缘关系的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B.目的:a.巩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b.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地位,巩固王权。
C.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D.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E.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②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
③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同构
④形成森严的等级社会(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天子
天子
天子
天子
诸侯
诸侯
诸侯
大夫
大夫
士
嫡长子
其余诸子
小宗
大宗
大宗
小宗
大宗
小宗
F.影响:
积极:对当时:
①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②强化王权,家国一体;
③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和垄断地位(贵族政治)】
④巩固了分封制,保障了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维护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对后世: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消极:①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和宗派势力;
②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③礼乐制(权力的认同)
“礼乐”是从祭祀文化当中发展起来的。祭祀中的祭仪便是“礼”,祭乐便是“乐”。后引伸为,礼就是道理,乐即为节制。
天子九鼎八簋(gui),诸侯七鼎六簋,
大夫五鼎四簋(gui),元士三鼎一簋。
性质:
西周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三者的关系
1.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
2.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
3.礼乐制度维系分封制宗法制的工具。
分封制
政治生活等级化
权力分配制度
宗法制
家庭生活政治化
权利继承制度
血缘纽带
政治体现
互为表里
相辅相成
礼乐制
等级观念生活化
是权利认同制度
维护工具
维护工具
④选官制度:
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官僚不算是处理国家公共事务的人员,只是负责各级宗主家事的助手。不领俸禄,只有赏赐。
思想:
敬天保民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③等级森严
④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
⑤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⑥原始民主传统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中华文明的发展——商和西周
1、商朝
2、西周
(1)兴亡 (2)政治制度 ①宗法制 ②分封制 ③礼乐制
3、商周时期的原始民主传统:
(1)表现:
(2)影响:
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①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②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
选择性必修一第1课
三、中华文明的发展——商和西周
1、商朝 2、西周(1)兴亡 (2)政治制度
3、商周时期的原始民主传统:
4、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1)农业:
生产工具:
生产方式:
土地制度:
主要有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奴隶集体劳动
井田制(实质: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
特点:
①奴隶制土地国有,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贵族只有使用权;
②使用奴隶集体耕作;③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
瓦解:春秋战国时期
原因:
①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
②各国的税制改革
③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
表现:鲁国的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三、中华文明的发展——商和西周
1、商朝 2、西周(1)兴亡 (2)政治制度
3、商周时期的原始民主传统:
4、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
(1)农业:
(2)手工业: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的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青铜时代”代表:四羊方尊,司母戊鼎。
(3)商业:
商朝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独立商人;商业贸易的范围遍及商朝统治区域,以及周边地区。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4)文化:
文字:商朝的甲骨文;西周的青铜铭文(金文)
灿烂的青铜文化:青铜器;青铜礼器
天文历法:夏朝:《夏小正》;商朝将夏历改称殷历;殷历采用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的成就,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纪日方法。
西周的政治经济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与井田制
分封制度-天下归姬:
分封对象:王族子弟、功臣、前朝贵族。
宗法制度-天下归嫡:
核心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礼乐制度-天下归序:
严格的等级秩序规范社会行为。
井田制度-天下归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归纳总结
距今约170万年前
距今约1万年前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约公元前1046年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夏朝
商朝
西周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距今约七千年至五千年前
距今约1.8万年前
距今约5000年前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元谋人
距今约70-20万年前
北京人
山顶洞人
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
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
红山文化(辽河上游);
良渚文化(长江下游)
世袭制;
二里头遗址
内外服制度;
殷墟、甲骨文;青铜器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
井田制;
国人暴动;
共和行政;
犬戎破都
青铜时代
课堂小结(时间轴)
商周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文明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早期
新石器晚期
夏
商
西周
8000 BC
3000 BC
2070BC
1600BC
1046BC
771BC
使用工具
人猿揖别
农业革命
走向定居
阶级分化
私制产生
内外服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
王位世袭
松散、原始
多元一体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