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县高中2021级历史学《中外历史纲要》上导学案 (03)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春秋战国)(1)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概述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的概况,从中认识区域性统一的进步性与各民族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认识战国时期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概括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知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学习重点: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
学习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知识结构】
【合作探究】
1、(阅读书本第一子目)请从性质方面说明图1和图2所示形势的主要不同点,并举例说明;而它们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
2、(阅读书本第一子目)结合下列图片和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在民族关系方面发生了怎样的重要变化?有何主要影响?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山西浑源李峪村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发现的春秋后期晋墓出土有牛尊,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牛鼻上有鼻环。
材料二:春秋时期“共主衰微,王命不行”,战国时期“砥砺甲兵,时争利于天下”。据许倬云先生统计,春秋259年间,就《左传》记载,共计大小战役1 200余次,和平时间为78年;战国的242年中,共计战役460余次,和平时间89年。
材料三:就百亩之田而言,《周礼·小司徒》云,“上地家七人”,但至战国之初,却成为“上农夫食九人”(《孟子·万章下》),土地生产力增加28.57%,而人口则更大幅度地增加。
(1)根据材料一中的考古发现,可以初步推测当时哪些社会生产情况?
(2)材料二、三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
(3)还有哪些史实既是以上材料所述社会现实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也是构成这个时代特征的重要内容?
新县高中2021级历史学《中外历史纲要》上导学案 (04)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春秋战国)(2)
【重点聚焦】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转型的表现
1.政治局势:从列国纷争、国家分裂走向国家统一。
2.选官制度:以血缘世袭为特征的贵族政治瓦解,以选贤任能为特征的官僚政治确立;世卿世禄制被军功爵禄制取代。
3.国家体制:分封制为郡县制取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确立起来。
4.变法改革:春秋时期以税制改革为核心,以齐国“相地而表征”、鲁国初税亩为代表;战国时期则以政治、经济制度的全面转型为核心,以秦国的商鞅变法为代表。
5.民族关系: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周边少数民族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华夏族不断发展壮大。
6.思想:私学兴起,学派众多,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①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的哲学思想、法家的变革精神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②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④形成的思想传播到邻国及西方,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巩固提高】
1.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2.《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3.(2017年全国Ⅱ卷24)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5.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6.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7.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学案3—4
探究1:时代特征: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确立的大变革大动荡时期。
探究2:主要影响: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与文化交流,加速了“华夏认同”的进程。
探究3:【答案】(1)情况:手工业水平,农业生产使用牛耕。 (2)特征:社会大变革(战争频繁,社会生产力大发展)。 (3)史实:“百家争鸣”。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主张“仁”“礼”;法家提倡法治、激进的功利主义、实行君主集权制度;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解析】第(1)题要依据材料中的考古发现进行合理推测。第(2)题根据材料二、三,从政治、经济、人口等角度归纳时代特征。战争与和平、人口与生产力是反映一个时代发展的重要而显著的内容。第(3)题要依据唯物史观,理解思想意识是政治经济的反映,也是时代特征在文化上的反映,结合所学归纳各家思想中与时代特征相关的内容即可。
1.【解析】材料铁器实物并非就是铁制农具,故A项错误;图中新疆地区出现铁器实物,但不能推断它与中原地区铁器实物的关系,故B项错误;图中铁器实物并没有广泛分布,可见冶铁技术还未普及,故C项错误;当时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因此图中黄河流域分布较其他地区更加广泛,可见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故D项正确。【答案】D。
2.【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农夫通过耕种土地即可养活家人,这有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即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速度较快,不存在抑制之说,故B项错误;铁犁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收益的增加,C项存在因果倒置的错误,且牛耕出现于春秋晚期,故C项不选;材料没有涉及土地所有制的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A。
3.【答案】A。
4.解析】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也是目前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历年高考的重点知识点、必考点、命题的切入点,作为汉代所推崇的儒家思想是董仲舒适应汉代加强专制皇权和中央集权需要被改造的披着儒学外衣的思想。作为一种能够被统治者所接受并推崇的思想学说,就在于其适应了统治者自身需要与时代发展的要求。孔子的儒学思想与汉代统治者所推崇的儒家思想具有本质的区别,故A项错误,汉代儒学中的“天人感应”学说实质上是儒家“仁政”思想的体现,B项错误,秦始皇焚书后,儒学传统并未断绝,西汉初期遍访儒生口述背诵下来的、用当时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的经典的儒家经典,为今文经,西汉末年在山东曲阜发现的古文经,故D可排除。《论语》据说是孔子的弟子根据其言行整理而成的著作,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答案】C。
5.【解析】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现实政治需要的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从“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C项正确;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是希望统治者实现仁政、德治,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不是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C。
6.【解析】本题存在三个关键要素:分封制下墓葬分等级,秦国除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外其余墓葬等级差别不明显,但东方六国级差明显。东方六国墓葬等级明显,是符合分封制规定的(分封制下的金字塔结构);秦国除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无明显差别,显然集中彰显了“君王”的地位(水平面上的一枝独秀)。A项,东方六国严格执行分封制并非因为经济发达,而是因为这样做符合分封制的规定;秦国君王之下级差不明显,说明秦国没有严格执行分封制。知识面宽的同学应该知道,秦国地处西戎,对中原文化“学习”的不好(类似的还有南蛮楚国),较早实行“县”制。B项分封制凸显了君主集权,与史实及材料本意不符(秦国与六国不一样);D项东方六国遵循分封制度是不是“严格”姑且不论,从解题的角度看,本项以偏概全,没有从宏观上把握材料核心意思,忽略了秦国,不是材料的核心意思。【答案】C。
7.【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