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5 14:39: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 导学案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核心素养突破】 唯物史观识记春秋战国经济发展的史实,认识它们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文化变革的关系。时空观念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通过文献资料记载,了解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特征、影响。历史解释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百家争鸣的内容、影响。家国情怀认识到诸侯纷争促进了华夏民族认同,早期儒学思想奠定了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学习要求】 1.课前:请同学们自主通读课本内容,做好不懂的标记。 2.课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探究部分、掌握重难点。 3.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对知识进行活学活用;加强重点,难点,考点的记忆。
【重难点】 1.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难点:多角度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学习过程】 第一环:自学(课前) 一.主干知识自主梳理: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 (1)春秋五霸: (2)战国七雄: 2、华夏认同 (1)春秋时期民族关系: (2)战国时期民族关系: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1)农业: (2)工商业: 2、变法改革 (1)背景: (2)结果: (3)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三、孔子和老子 1、孔子 (1)创立儒家: (2)孔子的思想及贡献: 2、老子 (1)创立道家: (2)老子的思想: 四、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1、社会变革(百家争鸣的背景) (1)经济: (2)阶级: (3)文化教育: (4)政策: 2、百家争鸣 (1)儒家: (2)道家: (3)墨家: (4)法家: (5)其它学派: 第二环:合作探究(课中) 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 通过下面材料归纳铁器出现的作用? 新的、更有效的铁制工具使农业有可能从原先的黄河发源地向南扩展到森林茂密的长江流域。铁制工具还促进了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西北干旱地区的灌溉工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合作探究(二)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和影响? 合作探究(三) 多角度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合作探究(四)如何评价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这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充当了变革的舆论制造者和鼓吹者,二是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三是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四是充当了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三.反馈训练 1、春秋初期发生过“周郑交质”,郑庄公姬寤生先把世子(继承人)送到周都城,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这反映出(  ) A.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足 B.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破坏 C.同姓诸侯国恪守分封义务 D.周礼规范了贵族阶层2、《吕氏春秋 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3、商鞅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实行“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的治国政策,以取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传统治国政策。这表明(  ) A.集权行政体制建立 B.“礼治”逐步让位于“法治” 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商鞅治国立足普通民众4、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将“学”、“思”和“行”相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形成了“养心、养气”之说,即所谓“求放心”、“有心养心”、“养浩然之气”等等。这说明了先秦儒家学派(  ) A.强调仁礼重要性 B.注重主体自觉性 C.突出教化功能性 D.主张格物致知论5、庄子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口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庄子意在说明(  ) A.“道”是万物本源 B.“道”没有形状 C.应当“无为而治” D.“道”十分神
第三环:跟踪(课后) 四.课后跟踪(作业) 1.课时作业(2) 2.背记重点,考点 五.纠错跟踪(错题重写,纠错总结)
六.反思总结
【构建体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