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5 14:4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班级: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从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期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知晓休养生息政策、七国之乱、推恩令、盐铁官营、王莽篡汉、光武中兴、党锢之祸和黄巾军起义等基本史实。(素养考查:时空观念)
通过阅读相关图文材料,能够分析并理解西汉建立初期、汉武帝时期和东汉建立后巩固统一的政策(素养考查:历史解释)
能通过对两汉衰亡的原因的探究理解,明白兴盛的两汉因矛盾的积累而走向衰亡。(素养考查:唯物史观)
能通过所给的文字史料和图文史料,知晓并记忆汉武帝加强统一的措施以及两汉灿烂的文化。(素养考查:史料实证)
5、了解汉武帝北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等史实,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这些人物的活动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义(素养考查: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
难点: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
【时空坐标】
【概念解读】
黄老之学:战国时期兴起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汉初以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黄老之学的特点是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它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适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七国叛乱: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景帝三年(前154),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
察举制:察举制指汉武帝时期确立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主要包括举孝廉和举贤良两种方式,重视品行和才干,试用考核通过后再任命官职。相比于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即世卿世禄),察举制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利益集团。
均输平准:均输法是指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由大农令孔仅和桑弘羊提出。在中央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之下设立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处贩卖,从而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商人垄断市场,从而使物价稳定。平准法是国家平衡物价的政策,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实行均输和平准使得京师所掌握的物资大大增加,平抑了市场的物价,打击富商大贾囤积居奇,垄断市场的行为。
算缗告缗:“算缗(min 古代的钱串)”,是向大商人、高利贷者、手工业者征收的的财产税。“告缗”,是鼓励知情者告发,属实奖励告发者被没收者财产的一半。
盐铁官营政策:盐铁官营政策是中国封建社会政府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武帝时加强,此后历朝历代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盐铁专卖。盐铁专卖的收入是历代政府的重要财源,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品流通及商业的发展。
“党锢之祸”:中国古代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前后共发生过两次。
豪强地主:东汉时期,“累世公卿”的豪族,把持着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追随刘秀的开国功臣,既是朝廷新贵,又是地方豪强。大姓豪强占有大量田地人口,建立自成一体的田庄。田庄规模宏大,经济上自给自足,拥有家兵,筑有坞堡壁垒。庄主不向国家交纳租赋。豪强地主逐渐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
纪传体: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情景的史书体裁。“纪”指本纪,按年编写帝王的传记及国家大事;“传”指列传,以传记的方式记录各类人物。还有“志”或“书”采用专史体裁记录各种制度。
【基础知识】
一、西汉的兴衰
知识点一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________,史称西汉。
2.汉初“与民休息”之策
(1)背景: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2)措施: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________”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3)结果: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________”。
3.汉承秦制
(1)概况:汉初基本沿袭秦制,但为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将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作为首要任务。
(2)郡国并行下的王国问题:采取郡县与________并行制。刘邦在统一战争中分封了七个异姓功臣为________,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
(3)“七国之乱”:________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但叛乱不得人心,三个月内即被平定。
知识点二 西汉的强盛
1.政治强化——加强中央集权
(1)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加强中央权力
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要求________将封地再行分封给子弟,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②采取其他一些打击手段,诸侯王势力逐渐衰落,不再对________形成威胁。
(2)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相权,强化监察制度
①汉武帝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________。
②确立以________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③划分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________。
④任用酷吏治理________,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2.经济治理——改革币制、推行均输平准等
(1)改革币制,将________收归中央。
(2)实行________,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3)推行________,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4)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________。
3.思想独尊——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汉武帝接受________的建议,尊崇儒术。
(2)设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儒学成为我国____________的主流意识形态。
4.疆域开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加强
(1)北击匈奴,设河西四郡
①汉初,匈奴势力强大,多次袭击________边境。
②汉武帝任用________、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控制了 ____________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③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________、敦煌四郡。
(2)张骞出使西域
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________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3)丝绸之路
中国的________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4)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加强
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____________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知识点三 王莽篡位与西汉的灭亡
(1)背景:西汉后期,政治 , 严重, 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
(2)建立:公元 年,外戚 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3)局势:王莽统治不力,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国家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 等农民大起义爆发。
(4)结果:23年,绿林军在昆阳击败王莽军队主力。随后,绿林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合作探究一】
阅读材料,思考后回答下述问题(注意答题规范)
材料:汉初郡国并行,诸侯王国地位在中央政府管辖的郡之上。随着诸侯王势力膨胀,地方割据势力与朝廷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时,采纳晁错强硬削藩的建议,先后以各种罪名削去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部分封地,并下诏削夺吴王刘濞的会稽、豫章郡,结果引发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叛乱后,景帝吸取汉初王国制度的教训,趁机采取了一系列控制诸侯王国势力的变革措施。首先,确立以郡为国的原则,新建王国不再跨郡,远不如旧王国强大。后来,景帝又下诏,“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免除诸侯王的行政权力;“天子为置吏”,彻底堵住各诸侯王从前通过任用官吏培植私党的途径;同时削减王国官吏,使他们的规模、仪制无法与朝廷抗衡。从此诸侯王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条件。
——改编自林剑鸣《秦汉史》等
根据材料,简析汉初诸侯王国势力膨胀的制度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汉景帝解决王国问题措施与汉武帝推恩令的不同之处。
【基础知识】
二 东汉兴衰
1、东汉建立
①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________,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
②刘秀又平定一些________,实现全国统一。
2.“光武中兴”
(1)政治上:①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严格控制________。②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________。
(2)经济上:恢复西汉的三十税一制;实施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六次下诏释放________。
(3)思想上:提倡文教,重视 ,以“柔顺之道”治天下。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 ”。
3.东汉的衰亡
(1)外戚、宦官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即位,从而出现________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他们各谋私利,相互争斗,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
(2)“党锢之祸”: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________”。他们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________”,遭严厉镇压,史称“ ”。
(3)豪强地主的发展:豪强地主势力在东汉时期发展迅速,________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4)黄巾起义:1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________”的信徒,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出现了________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合作探究二】
阅读下列表格,回答问题。
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年龄和寿命统计表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卒年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材料反映了东汉皇帝继位的什么特点?对当时的朝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基础知识】
三 两汉的文化
1.两汉史学成就
(1)《史记》:西汉中期________撰写的《史记》,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的历史,首创了________________体裁。
(2)《汉书》:东汉中期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
2.两汉文学成就
(1)汉赋:汉赋是一种介于____________之间的文体,特点是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2)乐府诗:乐府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________修改而成的诗,很多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3)五言诗:东汉________流行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3.科技成就
(1)《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____________的基础。
(2)《神农本草经》: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________专著。
(3)《九章算术》:《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4)蔡伦改进造纸术: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主要____________,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合作探究三】
阅读下列两段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汉书》的作者班固在史学上的贡献,除首创纪传体断代史外,扩大了志书的范围是其重要内容,因《汉书》名为“书”,故将其中篇名“书”改称“志”。《汉书》中十志较《史记》八书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地理志》为《史记》所无,《艺文志》亦为新创。以后正史大多依《汉书》十志加以损益而成,从而形成中国史学史上的志书体。
——林剑鸣《秦汉史》
材料二 :《汉书》篇目举例
卷五景帝纪 卷六武帝纪 卷五十五卫青霍去病传卷
五十六董仲舒传卷 六十二司马迁传卷 九十酷吏传卷九十六西域传
——摘自班固《汉书》
(1)依据材料,分析《汉书》的史学价值。
从材料二“篇目举例”中任选两则,分别简述其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
【重点归纳】
一、“汉承秦制”及损益变化
1.承袭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
2.承袭了秦朝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制。西汉建立后至汉武帝以前的中央行政体制。承秦制,汉武帝时出现了由皇帝的侍从、秘书等人组成的中朝,丞相职权逐渐转移到尚书令手中。
3.承袭了秦朝的监察制度。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管理国家的监察事务,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武帝时期,废除了监郡御史,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负责监察。刺史级别不高,但巡查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4.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同时又兼有封国制。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最终解决了王国问题。东汉时期,作为监察区的州,变成了郡以上的地方政权,郡县二级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5.承袭了秦朝的赋役、兵制、选官制度,加强对意识形态的控制等。
二、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与对今天的启示
1.途经地区:陕西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等。
2.地位: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外经济的交流通道,还是中外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
3.在今天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丝绸之路是中西方友好与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丝绸之路所代表的交流与开放的精神至今仍在;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保护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搞好旅游开发,有利于促进我国西部地区开发建设。
4.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
(1)经济的进步和繁荣既是丝绸之路形成的基础,也是丝绸之路持久兴旺的动力源泉。
(2)政府支持与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同作用,是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基本保障,二者缺一不可。
(3)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和共同发展的共赢理念,是推动丝绸之路走向繁荣的关键因素,也是丝绸之路的本质属性。
(4)开放包容是沿线各国人民能共同创造古代丝绸之路辉煌的核心理念。
(5)多种文明汇聚而成的价值底蕴,是古代丝绸之路充满活力的动力源泉。
三、东汉后期威胁王朝统治的主要因素
(1)匈奴问题:东汉后期,国力衰败,匈奴又趁机发展起来,成为威胁东汉政权的外部力量。
(2)豪强地主:东汉政权依靠豪强地主而建立,东汉建国后,豪强势力进一步膨胀,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东汉王朝构成巨大威胁。
(3)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后期,由于皇帝年幼,朝廷上出现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相互角逐的局面,错综复杂的激烈争斗致使中央政府更加衰微混乱,政治更趋腐朽黑暗。
(4)土地兼并严重:东汉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或依附于豪强地主,或成为流民,阶级矛盾尖锐,这是造成张角黄巾军起义的最主要原因。
四、汉朝政治的特点
(1)布衣将相: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
(2)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专政和窦太后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亲属势力强大的表现。
(3)儒士受到重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
(4)地方势力强大: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
【课堂小练】
1.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的思想,采取了( )
A.“与民休息”的政策 B.分封同姓诸侯的措施
C.“尊崇儒术”的举措 D.抑制工商业者的行为
2.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选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
A.皇帝制与郡县制 B.郡县制与刺史制
C.皇帝制与封国制 D.丞相制与刺史制
3.汉武帝起用一些亲信侍从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此举的直接目的是( )
A.削弱王国势力 B.提高行政效率 C.制约丞相权力 D.监察三公九卿
4.无论“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其本质都是( )
A.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理论 B.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
C.为削弱诸侯势力提供理论依据 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5.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大一统王朝发展的重要阶段,下列史实发生于武帝时期的是( )
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②“诸侯王或欲推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名号”
③“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④“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东汉虽没有西汉那样强盛,但也呈现出自己别样的风貌。下列关于这一时期史实叙述有误的是( )
A.东汉政权的建立者是刘秀,都城在洛阳
B.王莽实施新政,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
C.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轮流控制朝政
D.造纸术、医学和宗教都有新发展、新突破
7.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外戚干政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宦官和外戚都是统治阶级中的腐朽势力 B.皇权软弱使然
C.皇权专制制度使然 D.丞相有较强的能力和较大的权力
8.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此设置了( )
A.北庭都护府 B.安西都护府 C.西域都护府 D.伊犁将军
9.(2021·山东高考·2)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下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
时期 调整概况
汉景帝时期 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
汉武帝时期 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
汉成帝时期 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
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
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
10.(2021.6·浙江高考·4)《汉书》称颂汉武帝:“雄材大略……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他在位期间( )
A.推行科举制 B.令各郡国建立学校
C.不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D.重新确立儒学为正统思想
【小结反思】
参考答案:
【探究一】
(1)郡国并行,王国地位在郡之上;王国封地可以跨郡;诸侯王有行政权和官吏任命权;王国官制仿照中央。
(2)景帝采用强硬手段,武帝采用怀柔手段;景帝重在削弱王国治权,武帝重在析分王国封地。
【探究二】
特点:皇帝都是幼年继位,而且寿命都不长。
影响:小皇帝执政能力不足,容易导致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从而加剧朝政黑暗,民不聊生。
【探究三】
(1)史学价值:《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首创的史学体例为后世官修正史所效仿。另外,《汉书》作为官修正史,其对于西汉历史的记载,有助于我们研究西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
(2)示例:景帝纪:记载汉景帝刘启生平。汉景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经济得到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出现治世。他还削减诸侯封地,平定了七国之乱,维护了社会安定。
酷吏传:汉武帝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