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5 14:43: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教材 中外历史纲要上 学案
注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编写说明:
1.编写严格按照新课标历史五大核心素养,创设新情境,力图夯实课本基础知识基础上,提高灵活学习、知识前后贯通的效果。
2.每一课按照[夯实基础][课内小结][素养提升][史料补充][习题巩固]五部分循序渐进,提高学科素养。
3.[夯实基础]以图文并茂形式展开,[课内小结]以时间坐标形式提升时空观素养,[史料补充]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分析文言文能力水平,[习题巩固]精选习题、提升学生综合解题思路与能力,做到知识融会贯通。
4.各个部分穿插学科素养,提升学生知识储备与能力。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夯实基础]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1、儒学的发展
时代 发展
汉武帝时期 正统地位,发展繁盛。
魏晋南北朝 吸收佛、道精神。
隋唐时期 “三教合归儒”,儒主,调和吸收佛、道。
唐朝 三教并行,儒正统受挑战;复兴儒学。
2、道教的发展
时代 发展
东汉时期 兴起
魏晋南北朝 广为传播,“贵儒”、“尊道”。 儒道合流,形成玄学。
唐朝 三教并行,道教最受尊崇。
3、佛教的发展
时代 发展
两汉 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 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武则天时期 有很大的发展,形成不同宗派(禅宗)。
4、儒学复兴
(1)背景
佛教、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3)主张
以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反佛
(1)原因:
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
②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2)表现:
①南朝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②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先后灭佛。
(3)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概念阐释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历史上的“三武灭佛”
“三武灭佛”指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的合称。这一现象与当时僧侣地主和世俗地主间日益突出的经济利益矛盾有关,也与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汇相关。
(二)魏晋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领域 时间 成就
文学 东汉末年开始 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唐朝 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
书法 东汉末年 成为一种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书体均已完备
东晋 王羲之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隋唐时期 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
绘画 东晋 出现知名专职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隋唐 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石窟 魏晋至隋唐时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
微思考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的影响?
(1)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2)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3)晚唐时期,诗风凝重忧郁,反映了唐帝国的由盛转衰。
(三)魏晋至隋唐的科技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微思考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
(1)在科技内容上,重实用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
不够。
(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轻
规律探究,缺少实验。
(3)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并没有
进一步转化为生产力。
(4)在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
药学等方面。
(5)从成就上看,全面繁荣,多种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四)中外文化交流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1、佛教传入
(1) 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2)中国名僧西行取经;东晋的法显、唐朝的高僧玄奘
(3) 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2、佛教外传
(1)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传授佛法;
(2)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空海)。
这些交流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佛教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3、其他文化交流
(1) 聚集了使节、商人、侨民, 国际大都会。
(2) 派遣使节和留学生,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
(3) 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PS: 文字:日本的文字创制,汉字在朝鲜广泛使用。
思想宗教: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朝鲜。儒学传入朝鲜、日本。
社会与习俗:饮茶、围棋、服饰。
城市与建筑方面:新罗都城平壤,日本寺院建筑,唐招提寺。
科技方面:造纸术、印刷术传入日本,茶叶种植。
制度方面:日本仿照隋唐的均田制和租调制。
[课内小结]
核心素养:时空观、唯物史观
[素养提升]
1、分析佛教的传播对魏晋到隋唐时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1)政治上,它被封建统治者用来腐蚀人民,维护封建统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得到很大发展,南方和北方相同的宗教信仰成为隋朝统一中国的条件之一。唐朝时,佛教与道教、儒学并存,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密切了对外关系。但同时,佛教的盛行也导致了人口减少、军队战斗力减弱、官吏不问政事以及僧侣贵族与世俗地主的矛盾。
(2)经济上,佛教的盛行催生了一种畸形的社会经济一寺院经济。它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同时,僧尼众多,却没有纳入国家的户籍,成为免除赋役的特权阶层,使国家税收减少,国库虚空,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3)思想文化上,佛教的传入及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儒家思想。自魏晋以来,儒学不断吸收佛教、道教思想的精华,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对中国的文学艺术等方面也有重大影响,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佛教盛行,宗教画也十分流行,我国著名的石窟和佛像也大都集中于此时开凿。
2、分析佛教、道教盛行的原因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1)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为佛教、道教的流行提供了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
(2)当时佛教、道教都讲究人生的终极关怀,对普通民众有很强的吸引力。佛教所宣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来世幸福上;道教提倡互助互利,关爱穷苦人群,很容易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信任,得到下层民众的支持。
(3)统治阶级的提倡与支持。为维护统治,当时统治阶级大力提倡佛教和道教,尤其是唐朝统治者为用神权强化李唐政权的合法性,以老子后裔自居,更是大力提倡道教。
[史料补充]
材料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2)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
——《魏书·释老志》
(3)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成,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栗聲于情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范镇《神灭论》
(4)自废以来,民役稍稀,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西定妖戎,国安民乐,岂非有益。
——《广弘明集》
材料二:中国古代的科技
(1)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齐民要术·序》
(2)张骞通西域,至唐代时中西交流有了较大规模,中国科技传到了西方,对阿拉伯帝国(当时西方科技最发达的地方)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在阿拉伯的数学、医学、炼丹、天文学著作中,清楚地显示出受了中国的影响,但是反过来,中国科技吸收外来的的东西要少得多。例如,据阿拉伯史籍可知,盖伦的著作由一位中国医生带回中国,可在中国史籍中根本没有盖伦著作传人的影子,可见它在中国根本没有引起注意和发挥影响。
——王烔华等:《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
[习题巩固]
一、选择题
1.雕版印刷究竟始于何时,是学术界一个争议的问题。据张秀民先生统计,曾出现过汉朝、东晋、六朝、隋朝、唐朝、五代、北宋七种说法。通过文字、实物材料的发现和考辩,目前“唐朝说”已为绝大多数学者接受。至于具体时间段,仍然有不同的观点。如张秀民先生主张唐初贞观十年(636年)已有雕版印刷;宿白先生认为雕版印刷的开始“有可能在唐玄宗时代”;随后出版的肖东发《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论》则又提出“雕版印刷产生于隋朝至唐初之际”。下列选项中,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
A.“雕版印刷始于何时”的学术观点须资料确证,如无实证,搁置争议,自圆其说
B.借助多种研究路径并随研究的不断深入,“雕版印刷始于何时”有可能逐步弄清
C.历史事实的考辩,只有通过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才能最终得到解决
D.历史叙述是历史选择的结果,研究结论可以有多种表述,但最终必成“一家之说”
2.如图为2020年7月考古发掘出土的颜真卿手书的墓志,此次考古发现是目前国内唯一经由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颜真卿早年书迹真品。此作品的发现(  )
A.有助于研究北宋书法艺术
B.揭开了颜真卿的身世之谜
C.填补了中国书法考古空白
D.为研究汉字演变提供实证
3.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重现历史事实的态度与方法。如表所列文献史料,与其出处及所记事物对应正确的是(  )
①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渔)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史记》 造纸术
②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 《梦溪笔谈》 指南针
③ (三种火器各自不同的火药配方):“毒药烟球”、“火炮”、“蒺藜火球”;(多种火器):“火药箭、引火球、霹雳火球、铁嘴火鹞”等。 《抱朴子》 火药
④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旌德县志》 活字 印刷术
A.① B.② C.③ D.④
4.唐朝时期,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不同程度地卷进吟诗、唱诗、赏诗、传诗的热潮中。唐人自选的诗集有30多种,流传至今的还有10种。这一现象折射出唐朝(  )
A.诗歌创作的普及 B.文化氛围的宽松
C.社会生活的丰富 D.注重文化的传承
5.如图是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局部),该书法“行以篆籀(先秦时代一种字体)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道劲而气概凛然”。这一作品(  )
A.凸显文人积极入世的思想情怀
B.将中国书法的写意发挥到极致
C.具有平衡对称和整齐安定特点
D.突出“尚法”的时代文化特征
6.有学者认为:“一种艺术形式多取材于山水、花木,以抒发个人‘性灵’,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标榜‘士气’、‘逸品’,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并重视书法、文学等修养及画中意境之表达。”这种艺术形式(  )
A.强调客观景物的逼真摹写
B.后世奉唐代诗人王维为其鼻祖
C.明人《江城送别图》是其典型代表
D.将写意性发挥到极致且变化异常丰富
7.魏晋时期,刘徽受《易经》中关于数量关系的启发创立了割圆术。南朝祖冲之用割圆术,求得了精确到第七位数字的圆周率,他还著有《易义辨》《孝经注》和《论语注》。北周甄鸾的《五经算术》,则专为《诗经》、《周易》、《礼记》等作注。据此可知当时(  )
A.自然科学与实践的关系紧密
B.儒学加深了人们对数学的认识
C.技术水平在世界居领先地位
D.科学家在研究中注重逻辑思辨
8.魏晋时期,官方藏书以万卷计,普通官员私人藏书也可达千卷,藏书之风和抄书之风尤为盛行。晋人张华搬家时,运输书籍的车就达30辆之多,以至于“四海之内,家有文史”成为当时书籍兴盛的写照。对这一现象分析合理的有(  )
①造纸术的改进促进藏书量增加
②雕版印刷的发明推动文化兴盛
③抄书之风兴盛有利于文化传承
④私人藏书增加适应了科举需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杜牧《入茶山下园水口草市绝句》有这样的描述:“倚溪侵岭多高树,夸酒书旗有小楼。惊起鸳鸯岂无恨,一双飞去却回头。”诗文生动描写了湖州长兴县出产紫荀茶的水口镇城外草市的兴盛画面。下列对诗句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可以佐证当时城市商业繁荣
B.草市开始出现了饮食服务功能
C.折射出当地经济的专业特色
D.文学作品不具备历史研究价值
10.南北朝时期,我国出现了藏书万卷的私人藏书家;唐代私家藏书有了进一步发展,藏书万卷者人数很多;到了宋代,私人藏书更加兴盛,拥有藏书最多者达十余万卷。这表明(  )
A.儒学正统地位日益巩固 B.科技进步助推文化发展
C.文化专制现象逐步消失 D.地方教育体系日趋完备
11.盛唐的诗人大多经历过大漠苦寒、兵刀弓马的生涯。诗人杨炯的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这一现象体现了那个时代(  )
A.崇尚英雄主义 B.社会动荡不安
C.开始军功授爵 D.文学样式多样
12.秦始皇使得篆书成为正统,后来又出现了书写简便的隶书;唐宋书法家在隶书的基础之上抒发自己的创作灵感,艺术性这一“因子”,从实用性与艺术性之合体中游离出来。这反映出书法艺术(  )
A.促成了文字的统一 B.推动了文字的简化
C.呈现出高雅化趋势 D.受制于皇帝的喜好
13.如图是“司空琅琊康王墓表”,以碑体的篆书与楷书写成,墓主是司马金龙。碑文中可见下列资料:“大代”(国号)、“太和”(年号)、“镇西大将军、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官衔)、“琅琊”(郡望)等。根据这些线索,可以推定墓主的年代是(  )
A.战国 B.秦代 C.西汉 D.北魏
14.如图是202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掘出土的颜真卿(709﹣785年)早期书法真迹。下列选项符合该作品艺术风格的是(  )
A.端庄稳重,大气雄浑 B.纵横挥洒,飞动飘逸
C.行笔快捷,变化自如 D.骨力遒劲,柳体风格
15.某书法作品奔放豪逸,笔画连绵不断,有着飞檐走壁之险,满纸如云烟缭绕,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该书法作品,最有可能是(  )
A.李斯的篆书 B.王羲之的行书
C.张旭的草书 D.赵孟頫的楷书
16.唐朝某书法家被时人评为:“援笔掣电,随手万变。……贫无纸,种芭蕉万余株,以供挥洒。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书至再三,盘板皆穿。”据此可知,该书法家擅长的书体风格是(  )
A.工整清晰,飞洒活泼 B.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C.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D.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17.历史学家岑仲勉指出:“王安石云,李白歌诗豪放飘逸,人固莫及,然其格不知变。大约元稹(779年﹣831年)以后,评者意多偏杜。”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作者意在“李杜并重”
B.杜甫作品呈人道主义色彩
C.李白的诗格律严整
D.李白见证唐帝国由盛转衰
18.李白因为作诗《永王东巡歌》,在永王割据失败后也被捕入狱。因郭子仪等人以天下动荡、不宜大动干戈为由为他求情,他才免于一死,流放夜郎。两年后,朝廷因旱灾大赦天下,李白得以重获自由身,从长江一路疾驰而下,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材料主要体现了(  )
A.唐朝以民为本的法律文化理念
B.唐朝纲常伦理得到强化
C.李白对于唐朝诗歌的突出贡献
D.佛教思想影响唐朝司法
19.唐代以前很少有以商人为题材的诗,唐代则出现了很多以商人为题材的诗,商人的生活成为文学家关注的现象。白居易的《琵琶行》、《盐商妇》、《商人妇》、元稹《估客乐》等是其中的代表。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D.皇权开始直接控制地方
20.唐太宗为《晋书 王羲之传》撰写传论道:“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王羲之)乎!”并把书法列为科举取士的考量内容之一。此后,王羲之的书法,逐渐取代锺(繇)书而大行于世。由此可知,唐代书法(  )
A.逐渐成为一门艺术 B.呈现出一元化趋势
C.发展受社会环境影响 D.难以超越前代水平
21.小楚同学酷爱书法,经常临摹“颜体”楷书。有一天发现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如图)虽然有不少涂改的墨团,却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查阅史书方有所悟,颜真卿是在得知颜杲卿父子英勇就义后,激昂悲愤而写下这一传世名作的。这说明(  )
A.颜真卿书法造诣臻于完善
B.行书比楷书更具审美功能
C.唐代文化由守成走向创新
D.书法家气节提升作品声誉
22.晋唐草书是中国草书史上的两座高峰。晋人王羲之创“今草”,运笔顺势疾行,有时一笔连写两三个字,一方面是突破了汉代“章草”的单字造型,形成“字群结构”,但另一方面,字画方圆变易,仍不逸出常轨,因此既遒美多姿,又易于辨识摹学,如其《初月帖》(图1);唐人草书,首推“张颠”,传言张旭喜欢借助酒力在友人面前当众表演草书,个人情感得以充分表露,故而其字逸出常态,有如惊雷激电,气蒸烟合,如其《肚痛帖》(图2)。据此可知晋唐之际草书创作的演变呈现出(  )
图1 图2
A.创作题材生活化的趋势 B.创作材料平民化的趋势
C.审美法度去标准化趋势 D.情感演绎浪漫化的趋势
23.824年,诗人元稹为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所作序中写道:“牛童走马之口无不道其诗,至于缮写模勒,炫卖于市井。”由此可以推知,唐朝中后期(  )
A.科技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B.儒家“重义轻利”观念受到了冲击
C.文学界的浮夸之风悄然兴起
D.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24.唐玄宗时高仙芝率军攻打石国(西域古国),石国求助于阿拉伯阿巴斯王朝(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公元751年,怛逻斯之役高仙芝几乎全军覆没。阿拉伯人带着高仙芝部队的大批俘虏班师回朝,其中有一批造纸工匠。阿拉伯人让这些俘虏发挥长处,传授造纸技术。由此,造纸术先传到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再传到巴格达,最后传到欧洲。这突出反映了唐代(  )
A.造纸术十分发达 B.国内外势力相互勾结
C.丝绸之路曾受阻 D.科技传播的特殊途径
二、材料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造纸术
材料一:东汉班固编纂的官修史书《汉书 外戚传下 孝成赵皇后》记载:“武(籍武)发箧中,有裹药二枚,赫蹏(hètí)书。”东汉学者应劭认为:“赫蹏,薄小纸也。”南宋赵彦卫的笔记集《云麓漫钞》注解:“赫蹏者……其实亦缣帛”。
材料二:南朝史学家范晔编纂的官修史书《后汉书 蔡伦传》记载:“(蔡)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材料三:《天水放马滩纸化验报告》中“断定其为麻类植物纤维纸……地图纸上有山川等墨迹。”现代学者在《中国古代造纸工程技术史》中认为:“(天水放马滩)墓内积水受潮,尸骨无存,而‘纸地图’却还能存在,这是不合常理的。地图残片很大可能不是纸地图,而是片织物残片,也可能是帛地图。”
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时期的纸
材料四:魏晋南北朝时期,会稽(今浙江绍兴)、建业(今江苏南京)、扬州(今江苏扬州)等成为著名的造纸中心,纸张逐渐取代简牍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唐朝官私造纸作坊遍布各地,还有许多分散的个体小纸铺,全国有10多个州邑,每年向朝廷进贡纸张。晚唐冯贽在《云仙杂记》中说:“杨炎在中书,后阁糊窗用桃花纸,涂以冰油,取其明甚。”唐朝人还用油纸制伞面,糊灯笼。陆羽在《茶经》中写道:“纸囊,以剡藤纸白厚者夹缝之,以贮所炙茶,使不泄其茶香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造纸术的起源及其影响的认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陈子昂文学创作主张
唐初,继承南北朝时代骈体文、宫体诗的遗风,追求雕词琢句的形式美,内容却空虚贫乏,陈子昂反对这种只讲形式不重内容的文风,他在《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大声疾呼:“文章道尽五百年矣”,必须改变魏晋南北朝以来“采繁竞丽而兴寄都绝”,“逶迤颓靡,风雅不作”,发扬《诗经》风雅颂和西汉散文的优秀传统,才能使文学振兴起来。他在创作中就是贯穿了“诗以言志”,文必达意古雅的新文风。《新唐书》本传说:“唐兴,文章承徐、庾余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子昂所论著,当世以为法。”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陈子昂文学创作主张。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汉字发展及传播
时期 发展和传播概况
秦汉 秦朝统一以小篆为标准字体。西汉进一步规范文字,世界最古老的字书之一《说文解字》问世。书中,“草部”、“禾部”、“米部”、“土部”、“田部”等字占有很大比重。岭南百越、南诏等已使用汉字,汉字成为朝鲜半岛的官方文字,并开始传入日本、越南。
魏晋南北朝 纸张逐渐取代简牍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促使篆隶草行楷各书体发展完备,北魏曾颁布一千余字作为标准字形。南北朝后期,南北书风交流融合,都向现行楷体靠近。
唐宋 唐代科考设明书科,“楷法道美”成为铨选官员的四大要求之一,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形成了作为印刷体并沿用至今的宋体字。西夏、契丹、女真等民族仿汉字创制了自己的文字。日本也以汉字为基础创造出假名文字。
——摘编自陆锡兴《汉字传播史》等
围绕中国古代汉字发展及传播,自行拟定一个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4小题)
1.【分析】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和史料的基本方法,考生可结合材料“雕版印刷始于何时”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历史研究的问题,可借助多种研究路径并随研究的不断深入,因此关于“雕版印刷始于何时”有可能逐步弄清,B项正确;
学术问题的研究,因为“无实证”就“搁置争议,自圆其说“,这一说法不合理,A项排除;
C项“只有通过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才能最终解决“过于绝对,排除;
历史研究的结论可以有多种表述,但说最终必成“一家之说”过于绝对,D项欠妥,排除。
故选:C。
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书法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考古发掘出土的颜真卿手书的墓志”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中的书体为楷体,楷体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重要字体,其笔画工整、规矩有法度,此作品的发现为研究汉字演变提供实证,D项正确;
颜真卿是唐代书法家,选项中北宋书法艺术与之无关,A项排除;
依据材料“此次考古发现是目前国内唯一经由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颜真卿早年书迹真品”可知,材料只涉及颜真卿的书法作品,未涉及其身世信息,B项排除;
材料只是强调第一次经由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颜真卿的早年书迹真品,书法考古历朝历代都有,“填补了中国考古空白”说法错误,C项错误。
故选:D。
3.【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表格信息①②③④反映的是发明成就,结合这些发明成就出现的时间和出处和表格中的出处分析即可。
【解答】依据材料“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渔)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可知,反映的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而《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的著作,故①错误,故A项错误;
依据材料“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可知,反映的是指南针的操作方法,《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的著作,书中记载了指南针的操作方法,故②正确,故B项正确;
依据材料“(三种火器各自不同的火药配方)”可知,反映的是火药运用于军事,结合所学可知,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是在唐朝末年,《抱朴子》是东晋葛洪的著作,故③错误,故C项错误;
依据材料“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可知,反映的是北宋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旌德县志》是元朝元祯的著作,故④错误,故D项错误。
故选:B。
4.【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不同程度地卷进……热潮中”“自选的诗集”。
【解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朝时不同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均可参与诗歌创作和传播,可以自选诗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唐代社会的开放和文化氛围的宽松,故B正确;
A项说法片面,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材料内容主旨不符,均排除。
故选:B。
5.【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画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气势恢宏,骨力道劲而气概凛然”。
【解答】根据材料中该书法的艺术特点和图片可知,该作品是楷书,“气势恢宏,骨力道劲而气概凛然”,突出体现了唐朝“尚法”的时代文化特征,故选D项;
从该书法的艺术特点中不能看出文人积极入世的思想情怀,排除A项;
草书将中国书法的写意发挥到极致,而图片所示是楷书,排除B项;
隶书具有平衡对称和整齐安定的特点,与楷书的特点不对应,排除C项。
故选:D。
6.【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书画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抒发个人‘性灵’”“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重视书法、文学等修养及画中意境之表达”。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文人画集书法、文学、绘画、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意境,追求神韵意趣,材料反映的是文人画,结合所学可知,后世奉唐代诗人王维为文人画鼻祖,故选B项;
A是现实主义绘画特点,C属于山水画,D是草书的特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故选:B。
7.【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受《易经》中关于数量关系的启发”“著有《易义辨》《孝经注》和《论语注》”“《五经算术》,则专为《诗经》、《周易》、《礼记》等作注”。
【解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数学与儒学并行不悖,相互促进,在某种程度上儒学加深了人们对数学的认识,故B正确;
A、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是指西方近代科学,均不符合。
故选:B。
8.【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魏晋时期”。
【解答】①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发明时期于汉朝西汉时期,改进时期于汉朝东汉时期,而造纸术的改进促进了书籍的增加,同时促进了藏书量增加,故第①项正确;
②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与材料时期不符,故第②项错误;
③抄书之风兴盛有利于书籍流传、文化传承,故第③项正确;
④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且私人藏书是垄断教育资源,不利于科举取士,故第④项错误。
故选:A。
9.【分析】本题考查草市,考生可结合材料“倚溪侵岭多高树,夸酒书旗有小楼”进行分析。
【解答】材料“诗文生动描写了湖州长兴县出产紫荀茶的水口镇城外草市的兴盛画面”体现出当地经济的专业特色,故C正确;
草市不属于城市商业,排除A;
草市开始出现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B;
D项说法过于绝对,文学作品也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排除D。
故选:C。
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科技,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科技进步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解答】A.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受到挑战,排除;
B.结合已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我国出现了藏书万卷的私人藏书家主要是由于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降低的造纸的成本;唐代和宋代私家藏书有了进一步发展主要是由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技术的推动,故选B;
C.文化专制现象不曾消失;
D.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选:B。
1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诗,考生可根据材料“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分析。
【解答】初唐、盛唐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为国立功的荣誉感,而且多有大漠苦寒、兵刀弓马的经历,唯物史观中强调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说明当时的崇尚英雄主义,A正确;
初唐、盛唐社会稳定,排除B;
军功爵制在战国时期就存在,排除C;
题干仅仅列举了当时的诗,不能得出文学样式多样的结论,排除D。
故选:A。
12.【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画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抒发自己的创作灵感”“艺术性这一‘因子’,从实用性与艺术性之合体中游离出来”。
【解答】根据材料中的“唐宋书法家在隶书的基础之上抒发自己的创作灵感,艺术性这一‘因子’,从实用性与艺术性之合体中游离出来”可得出书法变成了一种极具观赏性的艺术形式,呈现出高雅化趋势,故C正确;
书法与文字统一无关,故排除A;
B、D两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故排除。
故选:C。
13.【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画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大代”(国号)、“太和”(年号)。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原国号为“代”(“大代”),“太和”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447年至499年的年号,由此可推断出墓主所处的年代为北魏时期,故D正确;
根据材料“以碑体的篆书与楷书写成”可知,当时已经出现了楷书,结合所学可知,楷书始于汉末,故A、B、C三项错误。
故选:D。
14.【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画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颜真卿”。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颜真卿的楷书结构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故A项正确;
B项错误,“纵横挥洒,飞动飘逸“属 于草书的特征,故排除;
C项错误,“行笔快捷,变化自如”属于行书的特征,故排除;
D项错误,柳体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画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奔放豪逸,笔画连绵不断”“痛快淋漓”。
【解答】A.李斯的篆书呈长方形,并且有着严格的比例,精简,朴实有力,A不符合题意;
B.王羲之的行书的特点:运笔没有强烈的停顿感,每个转折的位置讲究平动,使得笔锋旋转起笔与收笔上做的细致到位,B不符合题意;
C.张旭的草书行笔急速,线条动荡,意态狂乱,笔锋雄健,有文人的书卷飘然之感,C符合题意;
D.赵孟頻的楷书的特点是形意结合,削繁就简,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画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援笔掣电,随手万变”。
【解答】从材料中的“援笔掣电,随手万变”可以得出,该书法家擅长的是草书,其风格是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故D正确;
A是行书,B是隶书,C是楷书,均不符合。
故选:D。
17.【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779年﹣831年”。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发生在755年12月16日﹣763年。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元稹(779年﹣831年)以后评者意多偏杜,表明受政治形势影响,李白的诗不再受推崇。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它的诗歌是否受偏重反映了唐帝国的盛衰变化,故D正确;
李杜并重并未体现,后面强调多偏杜,故排除A;
人道主义精神并没有体现,故排除B;
李白歌诗豪放飘逸,“其格不知变”,格律并不严整,故排除C。
故选:D。
18.【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天下动荡、不宜大动干戈为由”,朝廷因旱灾大赦天下”。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郭子仪等人以“天下动荡、不宜大动干戈为由”为李白求情,使其减刑,“朝廷因旱灾大赦天下”使李白重获自由等,主要反映了唐朝以民为本的法律文化理念,A项正确;
唐朝纲常伦理得到强化与永王割据严重违背纲常伦理,与之相关的李白却重罪轻罚不符,B项错误;
李白对于唐朝诗歌的突出贡献与材料中介绍的李白一首诗的创作背景不符,C项错误;
材料不能说明“佛教”思想影响唐朝司法,D项错误。
故选:A。
19.【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以商人为题材”。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出现了很多以商人为题材的诗,商人的生活成为文学家关注的现象”是唐代商品经济发展在文学上的体现,故A项正确;
材料得不出坊市制度被打破的结论,B项排除;
C项说法太绝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且两项与材料内容无关,均排除。
故选:A。
20.【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画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王羲之)乎”“唐太宗……把书法列为科举取士的考量内容之一”。
【解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提倡王羲之的书法,并把书法列为科举取士的考量内容之一,从而使王羲之的书法大行于世。这表明,唐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故C正确;
书法逐渐成为一门艺术是在汉魏之际,故排除A;
唐代书法呈多元化趋势,在前代基础上有很大发展,故排除B、D。
故选:C。
21.【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在得知颜杲卿父子英勇就义后,激昂悲愤而写下……”。
【解答】颜真卿书法造诣臻于完善在材料中并未体现,且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
材料中并未涉及行书与楷书的对比,故B项错误;
材料中并未体现创新,故C项错误;
根据颜真卿是在得知颜杲卿父子英勇就义后,激昂悲愤而写下这一传世名作的”,可以看出颜真卿的气节,这使其虽然有涂改,仍然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故D项正确。
故选:D。
22.【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画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运笔顺势疾行,有时一笔连写两三个字”“个人情感得以充分表露……其字逸出常态,有如惊雷激电,气蒸烟合”。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无论是王羲之“运笔顺势疾行,有时一笔连写两三个字”,还是张旭“个人情感得以充分表露……其字逸出常态,有如惊雷激电,气蒸烟合”,均体现了这种流畅纵情的审美风格,反映了情感演绎浪漫化的趋势,故D正确。
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均排除。
故选:D。
23.【分析】本题考查雕版印刷术和唐诗,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时考生要紧扣材料关键词,并结合所学中关于雕版印刷术和唐诗的相关知识来分析本题。
【解答】根据材料“缮写模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技术为雕版印刷术,再根据“牛童走马之口无不道其诗”“炫卖于市井”,可知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的传播,故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关于儒家观念受到冲击、文学界的浮夸之风悄然兴起的信息,故排除B项和C项;
材料中白居易的诗不属于世俗文化,故排除D项。
故选:A。
24.【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先传到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再传到巴格达,最后传到欧洲”。
【解答】材料表明,中国的造纸术通过怛逻斯之役,“先传到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再传到巴格达,最后传到欧洲”,体现了战争是科技传播的特殊途径,故D正确。
A、C两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缺乏史实依据,均排除。
故选:D。
二.材料题(共3小题)
25.要点如下:
(1)(点明起源)示例一:造纸术发明于西汉。出土于甘肃放马滩“古纸”为实物史料,证明西汉时期“纸”的存在。《天水放马滩纸化验报告》以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科学化验,得出甘肃放马滩“古纸”为植物纤维纸的结论,较为可靠;《汉书》有关于“赫磃”的记载,东汉学者应劭认为西汉的“赫蹏”是纸,距西汉较近,较为可信,且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相互印证,说明造纸术发明于西汉。《后汉书》虽为官修史书,但时间较《汉书》晚,且孤证不立,可信度相对低;南宋《云麓漫钞》认为“赫蹏”为丝织品,但距西汉时间较远,可信度不高。《中国古代造纸工程技术史》是现代学者的研究,以主观推断为主,反驳西汉有纸的结论,缺乏有力证据。综上所述,通过对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史料分析及相互印证,造纸术发明于西汉。
示例二:造纸术发明于东汉。《后汉书》认为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作为官修史书,有一定的权威性。对《汉书》关于“赫磃”的记载,南宋《云麓漫钞》认为“赫蹏”为丝织品,表明纸不是发明于西汉。《中国古代造纸工程技术史》是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反驳“西汉天水放马滩纸”是纸的结论。但要证明造纸术发明于东汉,还需要进一步用其它史料加以印证。
(2)(点明影响)改变了书写材料,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形成多个造纸中心,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纸的用途日益广泛,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26.要点如下:
(1)主张:依据材料“陈子昂反对这种只讲形式不重内容的文风”可以得出反对只讲形式不重内容的文风;依据“发扬《诗经》风雅颂和西汉散文的优秀传统,才能使文学振兴起来。他在创作中就是贯穿了‘诗以言志’,文必达意古雅的新文风”可以得出在诗歌创作上主张复古,“诗以言志”。
(2)简评:依据材料“陈子昂反对这种只讲形式不重内容的文风”,结合所学可知,促进文风的革新;依据“发扬《诗经》风雅颂和西汉散文的优秀传统,才能使文学振兴起来。他在创作中就是贯穿了‘诗以言志’,文必达意古雅的新文风”,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依据“唐兴,文章承徐、庾余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结合所学可知,推动唐诗的发展。
27.
论题:汉字与统一多民族国家。
论据:战国时期,各国文字不同,形体纷繁。秦统一后,秦始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的通用文字,到汉代继续在全国推行规范的文字,这有利于文化认同和法令的推行,巩固了国家统一。唐宋时期,各个少数民族效仿汉字创建自己的文字,学习中原文化,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促进民族融合。
小结:我国古代汉字的发展和传播,推动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