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部编教材·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 素养达标
通过了解辽宋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这一时期在经济与社会方面的新变化 1.时空观念:掌握宋朝开始种植棉花、在辽夏金元统治下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元朝重新开通大运河等有关内容。2.史料实证:通过具体史料,探究经济重心的南移、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3.历史解释:研思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的发展为城市人口增加提供了基础,进而推动了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等有关内容。4.唯物史观:认知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变化等内容5.家国情怀:感悟宋元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重要贡献,辽夏金元统治者十分注重本民族的文化建设
考点整合
一、儒学的复兴
1.北宋儒学复兴
⑴背景:儒家日益僵化;受佛教和道教冲击,社会影响力下降。
⑵主张: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程朱理学
⑴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
⑵理论:
①世界观:“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②人生观:“存天理,灭人欲”,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达到“圣人”境界。
③认识论和方法论:“格物致知”,深刻探究万物,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⑶特点:注重抽象思维;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⑷著作: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并且加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
⑸影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文学艺术
1.文学
⑴词:唐朝后期出现,宋朝鼎盛;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⑵曲:包括散曲和杂剧;元杂剧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
⑶话本:宋元城市中说书的底本称为话本,也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2.艺术
⑴书法:宋元书法比唐朝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⑵绘画:以山水画最为突出,注重意境;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
三、科技
1.三大发明
⑴印刷术:雕版印刷普及,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⑵火药:广泛用于军事,由燃烧型发展为爆炸型、管形射击火器。
⑶指南针: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2.著名科学家
⑴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⑵元朝郭守敬:设计多种天文仪器,主持天文测量,编定《授时历》。
⑶元朝王祯:编《农书》,记载南北方农业技术,农业工具介绍丰富。
四、少数民族文字
1.辽: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还进行文学创作。
2.金:创制了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
3.西夏:出土大量西夏文佛经、法律、字典,以及汉译夏的经史著作。
4.蒙古:
⑴成吉思汗:畏兀体蒙古文,用于修史《蒙古秘史》。
⑵忽必烈: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用以拼写蒙古语及汉语等。
课内思考
(教材P66)思考点:你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
提示:⑴一方面,它给人们树立了一种道德标杆,作为人,要恪守礼道,要有崇高的道德,不可以任由自己的私欲膨胀;⑵另一方面,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人们的创新思维,一切都遵循旧的习俗,人们在条条框框当中,思想也就被禁锢了。
(教材P67)学思之窗:元朝是怎样确定科举考试内容和答题标准的?理由何在?
提示:⑴考试内容:一是考文学(诗赋),二是考儒家经书。⑵答题标准:对程朱理学的解释。⑶理由:隋唐以来,科举取士尚词赋,导致风气浮华;以“四书”“五经”和程朱理学的解释为选拔标准,可以得到真正的人才。
联系分析
1.“五经”和“四书”
⑴汉武帝时董仲舒把孔子编订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合称“五经”,作为儒学经典。《春秋》原文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
⑵南宋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并加以注解,合称为“四书”。“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也是历代科举命题主要依据。“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2.儒学与理学
⑴儒学是以仁、礼、序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它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从孔子创立儒学之后,各时期的儒学大师不断吸收各种思想对儒学加以改造和发展。
⑵理学是宋明儒学大师以传统儒学为基础,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体系(包括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是当时儒学的主流。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其的“禁欲”主张与孔孟的强调“人性”背道而驰,但仁、礼、序等儒家思想观念仍然是理学的核心。
3.辩证看待理学的影响
⑴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它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⑵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⑶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其主张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义轻利、重礼轻法,产生了消极影响。
练习巩固
1.佛教传入中国对儒学产生了巨大冲击,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政治上的灭佛运动,却没能阻断佛教的兴盛。到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这是因为( )
A.儒学加强理论建设,适应时代要求 B.君主专制加强,儒学独尊地位巩固
C.商品经济发展,民众价值取向变化 D.佛教没有与时俱进,实现理论创新
2.唐代女人喜欢骑着高头大马招摇过市,宋代妇女却只能站在重重帏帘之后,掀起一角向外悄悄张望一下。唐代妇女可以和男人一样,大呼大叫地参加集体体育运动,宋代妇女却裹起了三寸金莲,讲究起行不动裙,笑不露齿。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
A.宋代的观念趋于封闭和保守 B.程朱理学的盛行
C.君主专制集权制度的强化 D.男女平等的社会关系被破坏
3.培根曾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改变了整个世界……如此之大,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发现了。”这里所说“影响”主要是指( )
A.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B.使世界由分散走向了整体
C.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D.是欧美工业革命开展的根本原因
4.宋明理学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
A.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规范和稳定社会秩序 D.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5.程朱理学认为,“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对立;并进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如此看来,“存天理,灭人欲”( )
A.特别注意提升人的个人修养 B.完全否定了人类的自然欲求
C.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 D.以道德的名义维护专制统治
6.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这说明( )
A.农业发展与传统历法结合 B.文学创作与生活相联系
C.文学作品呈现贵族化趋势 D.农业生态环境开始关注
7.宋代,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发主体情志,而是去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观赏百戏和娱乐,但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这些现象说明了宋代( )
A.享乐主义观念成为潮流 B.文艺的商品化、大众化趋势
C.士人阶层审美情趣提高 D.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兴起
8.以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为代表的科技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主要特点是( )
A.政府垄断科研活动 B.实用技术相对发达
C.科学实验备受重视 D.科学理论体系完整
9.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学术文化取得突出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在哲学本体论上,他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他认为,人性本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二 李约瑟从他对中国古代科技史的大量研究中得出结论:“每当有人根据中国文献对科技史的任何一个领域进行研究时,他会发现其聚焦点总会落在宋代”。
——《哈佛中国史·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材料三 在对自然和物质世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中,画家和科学家发现了双方的共同之处——都对世界有着浓厚的求知欲。尽管他们以各自特有的个人技艺探求他们的共同兴趣,但在宋代,对内在和外在世界的探究是同时进行的。
——《哈佛中国史·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⑴根据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朱熹的主要观点,并分析指明其精华与糟粕。
⑵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科技的主要成就,并简要说明其历史意义。
⑶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化对内在世界探索的表现。
9.⑴观点: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天理就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精华:强调控制人欲,遵循正确道德规范的要求。糟粕:天理就是“三纲五常”,这是唯心主义;“存天理,去人欲”违背人性,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⑵成就: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意义: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⑶表现:宋代理学家认为,哲学的中心观念是“理”,把“理”说成是产生世界万物的精神的东西;宋代的绘画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但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宋代的书法不再强调法度,追求意境。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