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5 14:44: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学习目标]
【唯物史观】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分析戊戌变法及义和团运动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
【时空观念】从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了解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实证戊戌变法运动的原因、经过、特点、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维新变法的失败,表明改良道路的受挫;义和团失败后,八国联军侵华将中国推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辛丑条约》的签订,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家国情怀】从知识分子发动的维新变法、反洋教斗争中兴起的义和团运动,感受到面对民族危机时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抗侵略的抗争精神。对和民众掀起的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有深刻认识,同时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权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必备知识]
一、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1)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严重,清政政府统治危机加剧,晚清一批读书人逐渐认识到,唯有实行变法才能救亡图存。
(2)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思想很快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3)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的《变法通议》等文章,更是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4)公车上书:①《马关条约》签订,激起清政府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②“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例示1: (2011·安徽文综·13)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答案:C。
例示2: (2018年全国Ⅲ文综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答案:D。
例示3: (2010·海南单科·15)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这一“变局论”
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
答案:D。
例示4: (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答案:C。
例示5: (2012·四川文综卷·21)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 D.阐述法国大 革命的严重后果
答案:B。
2.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令,此后的103天里,又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史称“百日维新”。
3.内容:
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有利于具维新思想的人参与政治,打破封建统治思想;举荐人才,取消旗人特权,裁汰冗员精简机构,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打击封建官僚制度。
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发展等,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教方面:废除八股,设立学堂,出国留学等,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西学的传播。
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等,有利于增强军事和国防力量。
4.失败
(1)清政府中的守旧势力以种种理由阻止变法的开展。
(2)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3)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等6人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4)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幸免外,全部被废止。
4.影响:戊戌维新运动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例示6:(2013·安徽文综·13)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答案:A。
5.失败原因:
主观: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②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③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无实权的皇帝。④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⑤企图用和平合法手段进行自上而下形式。
客观:①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②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中国成为列强瓜分对象,国际环境不利。
6.评价:
进步性——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局限性——政治改革:没有采纳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经济改革: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理论宣传: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发动广大民众。
7.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例示7: (2018年全国Ⅲ文综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裁撤。
——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7分)
答案:(1)原因:西方近代警察制度传入;加强地方治安的需要;湖南维新运动活跃;地方官员推动。(2)不同:受西方、日本的影响;官商合办;专门的警察机构,管理规范化。
二、义和团运动
1.背景
(1)《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是在反洋教的斗争中兴起的。
(3)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2.过程
(1)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
(2)山东巡抚毓贤、袁世凯等,对义和团采取先抚后剿的举措。
(3)1900年5月28日,英、美等八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
(4)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
3、性质: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反映了强烈的爱国民族精神,但对西方文明盲目排斥。
4.评价
(1)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也存在盲目的排外思想和行为。
(2)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3)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例示8: (2012·海南单科卷·14)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答案:B。
三、八国联军侵华
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直接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的本性决定了其扩张性(根本原因)。
2.过程
(1)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被迫退回天津。
(2)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
(3)6月21日,慈禧太后向各国“宣战”,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
(4)出逃途中,慈禧太后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并指定奕劻与李鸿章与列强议和。
3.《辛丑条约》内容
(1)赔款4.5亿,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税收受列强控制。
(2)划使馆界,“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
(3)拆炮驻兵,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便于镇压反帝。
(4)严禁反帝,清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5)设外务部,便于清政府能按侵略者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
1、《辛丑条约》的影响:
(1)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2)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3)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4)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 “国中之国”。
(5)《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清政府成为西方统治中国的代理人,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对矛盾逐步汇流,集中表现为国内阶级矛盾;列强改变侵华策略,以华治华。
例示9: (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3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答案:B。
[本课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近代推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中国人民展开了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
D.光绪帝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
解析:维新变法运动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当时严峻的民族危机形势决定了维新运动由理论转入实践阶段,A项为最佳答案。答案:A。
2.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关键是(  )
A.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B.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
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D.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答案:D。解析:维新变法最初只是一种思潮,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在这一形势下,康有为领导了“公车上书”,使维新变法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运动,故D项正确。发展资本主义是维新派的根本目的,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但这不能解释维新变法成为一场政治运动的原因,故排除A项;光绪帝没有实权,因此光绪帝的支持不是维新变法的关键,故B项错误;维新派并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因此不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故C项错误。
3.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解析:《新学伪经考》将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斥为伪经,其目的是摧毁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理论依据,为维新变法扫清障碍,因而遭到清政府的禁毁,C项符合题意。答案:C。
4.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导致慈禧太后这样做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戊戌变法挑战了慈禧太后的权威
B.戊戌变法触动了慈禧太后统治的基础
C.戊戌变法提拔了一些维新人士
D.戊戌变法使资产阶级获取了政权
解析:戊戌变法触及封建制度,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损害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所以他们发动了戊戌政变。答案:B。
5.《中华文明史》写道:“作为一切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宣传了民主共和思想
答案:C。
6.有人评论义和团:“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材料认为,义和团运动(  )
A.行动具有爱国和盲目双重性
B.革命任务始终是反侵略反封建
C.参与者具有广泛性和全民族性
D.失败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所致
答案:A。
7、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 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B. 全面赞扬与肯定
C. 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D. 否定其排外主义
7、【解析】“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排斥一切外洋文明”说明对义和团运动的否定,但“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说明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粉碎了列强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企图,肯定了义和团运动的功绩,故A项正确。材料是否定和赞扬并存,并不是完全赞扬,故B项错误。C、D两项只是材料中观点一部分,可排除。答案:A。
8.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时,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颁布“剿匪”上谕,其主要目的是(  )
A.防止义和团“反清复明”
B.命清军与洋人剿灭义和团
C.取悦侵略者以保证统治地位
D.剿灭义和团以逞威风
解析: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不断发生变化,但其根本目的是维护自身的统治。答案:C。
9.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与前几次列强侵华相比,主要不同在于(  )
A.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B.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C.获取在华特权 D.扩大对华资本输出
解析:A、C两项史实在《南京条约》签订后已发生,均排除;据所学可知,1898年,中国民间组织义和团发起反帝爱国运动,1900年,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发动侵华战争,故B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扩大对华资本输出,故D项错误。答案:B。
10.1901年之后,“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材料说明的问题是(  )
A.外国公使在清政府中担任官职
B.外国公使在中国拥有决策权
C.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外国公使“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来看,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故选C项。A、B两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8年,顽固派教训康有为说: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康有为应辩道: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之地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非变不可!
材料二:康有为求学之初,就特别留心中国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各种经世之学。他到过香港、上海,看见西洋人地方行政整齐,觉得这种行政必有文化思想的背景和源泉。
材料三:维新变法运动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在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和开设西学的书院里,出过黄兴、蔡锷等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而随之兴起的学会,为广开民智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在近代中国几乎必然地会转化为政治力量;维新人士还提出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的主张,早了胡适20年,可以说,后来的许多进步主张,在戊戌维新的时候都已露出了端倪。
(1)材料一中的“祖宗之法”主要指什么?维新派为改变“祖宗之法”所做的努力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指出康有为主张变“祖宗之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如何理解维新运动在社会上的“思想启蒙”作用。
答案:(1)封建专制制度。(符合题意的其它答案也可)公车上书;创办报刊;提出和宣传变法理论;成立强学会;实施百日维新。(符合题意的其它答案也可)(2)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的失败;封建专制制度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障碍;康有为所受的教育和经历。(3)维新时期的学堂、学会,成为后来中国革命和改革的人才及智力摇篮;维新时期的一些思想文化主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萌芽。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材料二: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莫克·维卡所说的“当前局势”指什么?他认为“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理由是什么?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瓦德西为什么说“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列强又采取了什么方式侵略中国?签订了什么条约?中国社会的性质完全沦为什么?
12、答案(1)“当前局势”指林则徐虎门销烟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提供了借口。理由:中国地广人多,有望成为巨大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2)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沉重地打击了列强在中国的势力,使列强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列强由企图直接控制中国转变为在华扶植代理人。《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