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目标】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素养目标】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5 14:4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导学案·部编教材·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 素养达标
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1.唯物史观:厘清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作的探索和努力,认识到其阶级局限性。2.时空观念:了解我国西北、西南、东南等方位出现的边疆危机,培养时空观念。3.史料实证:利用不同类型的史料,学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洋务运动、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等内容。4.历史解释:运用史料,对洋务运动的作用和《马关条约》的内容进行历史解释。5.家国情怀:掌握列强对近代中国的侵略史实,体会中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从民族振兴的角度增强家国情怀
考点整合
一、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激化;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动员穷苦农民。
2.过程:
⑴金田起义:1851年,洪秀全、杨秀清,广西桂平金田村,建号太平天国。
⑵定都天京: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都于此。
⑶军事全盛:太平军北伐、西征胜利,军事上达到鼎盛。
⑷天京变乱: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内讧、分裂,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⑸重建核心: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等。
⑹天京陷落:1864年,在湘军、淮军和洋枪队进攻下,太平天国最终失败。
2.政治纲领
⑴《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都未能实施。
⑵《资政新篇》:提岀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4.影响:沉重打击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影响深远。
二、洋务运动
1.背景:清政府内忧外患;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洋务派。
2.目的:挽救国家的颓势, “自强”“求富”。
3.代表人物: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4.内容:
⑴军事工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
⑵民用企业: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等。
⑶筹划海防: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⑷近代教育:开办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
5.评价
⑴进步: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⑵局限:只引进西方技术,不改变封建制度,未能达到保障国家安全、抵抗侵略的目的。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1.边疆危机
⑴概况:19世纪60年代以后,俄、英、日、法加紧侵略中国边疆地区。
⑵新疆危机:1864年,新疆内乱;英国支持阿古柏趁机入侵;俄国出兵占领伊犁。
⑶收复新疆:1875年,清政府派左宗棠率兵入疆,收复新疆南北两路。
⑷新疆建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
2.中法战争
⑴背景: 1883年,法国控制清朝藩属国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中国。
⑵过程:
①开始:1883年底爆发;1884年,马尾海战,福建海军覆灭。
②镇南关大捷:1885年,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法国内阁倒台。
⑶结果:1885年,李鸿章与法国代表签订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⑷台湾建省:1885年,清政府设台湾省,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
3.甲午中日战争
⑴背景:明治维新壮大日本国力;制定大陆政策;朝鲜农民起义,中日同时出兵朝鲜。
⑵过程:
①丰岛海战:日本偷袭清朝运兵船。1894.8,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②平壤战役:1894.9,清军在平壤大败。
③黄海海战:邓世昌、林永升牺牲,北洋舰队遭受重创;李鸿章避战保船。
④威海战役:1895.2,北洋舰队覆灭。
⑶《马关条约》:1895.4,李鸿章与日本代表签订
①割地: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款:2亿两白银。
③开放: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④设厂: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⑷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台湾义勇军、刘永福黑旗军,反抗日军占领。
⑸三国干涉还辽:俄法德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清朝支付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1.瓜分中国:
⑴强占租借地:俄租旅大,英租威海卫、九龙,德租胶州湾,法租广州湾。
⑵划分势力范围: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2.资本输出:
⑴强迫清政府贷款:清政府向俄法银行团、英德银行团高息借款3亿两白银。
⑵争夺路矿权:列强还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课内思考
(教材P96)史料阅读:如何理解《天朝田亩制度》分配土地的标准和积极意义?
提示:史料主要阐述了《天朝田亩制度》分配土地的标准:按人口多少;男女平等;好田与坏田搭配。该制度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有利于调动农民阶级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教材P98)思考点:你能说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吗?
提示:⑴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是中国失败的政治原因。⑵清朝对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妄想依靠外国调停。⑶信奉“武器决定论”是中国失败的思想原因。⑷忽视和放弃制海权是中国失败的战略原因。⑸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存在矛盾。⑹日本蓄谋已久,备战充分。
联系分析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⑴自然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但自然经济具有顽强抵抗性,仍然占优势地位。
⑵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外资在中国创办洋行、工厂等,对中国经济起阻碍和促进双重作用。
⑶洋务经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民用工业,是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组成。(官办)
⑷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创办的企业,发展曲折。(私营)
2.近代工业与资本主义经济
⑴近代工业指使用机器生产的工业。资本主义经济指采用自由雇佣劳动、从事商品生产的经济。资本主义工业(手工业)发展到工业革命以后才进入近代工业。
⑵在中国的近代工业,最早是外商企业。中国自己的近代工业也称民族工业。民族工业中,首先是官办企业,如洋务派的军事、民用工业。官办企业到国民政府时期通常被称为官僚资本主义企业。以上企业在技术、资金、规模上具有较大优势。
⑶由国内官僚、地主、商人私人出资兴办的工业,称为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或商办企业),近代民族工业主要指这些。它们是近代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因素,但它们多数在技术、资金、规模、政策上居于劣势,受外资、官资、封建势力压迫,发展艰难曲折。
3.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
⑴商品输出即直接向他国输出商品,获取利润。资本输出则是在他国投资建立企业,利用当地廉价原料、劳动力及其它有利因素,开展生产或经营,赚取超额利润。
⑵鸦片战争后,列强对中国主要是商品输出,也有少量资本输出。《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使资本输出合法化,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逐渐成为主流。
练习巩固
1.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主张奖励民间开矿、制定火轮车、轮船及其他“器皿技艺”,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对穷人“宜令作工,以受所值”。其意在(  )
A.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B.维护广大民众利益
C.获取西方国家支持 D.解决太平天国危机
2.某同学在学天国运动时列了一个大事年表,请你给这个表选个恰当的标题(  )
A.农民阶级的抗争和局限 B.农民阶级发展资本主义
C.农民阶级的英勇与智慧 D.农民阶级抵制外来侵略
3.李鸿章在奏请设立轮船招商局时称:“各省在沪殷商,或置轮船,或挟资本,向各口装载贸易,俱依附洋商名下,若由官设立商局招徕,则各商所有轮船股本,必渐归并官局。”这说明设立轮船招商局意在(  )
A.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 B.加强政府对市场垄断
C.开创股份制企业模式 D.辅助军事工业的发展
4.某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百度搜索引擎中先后输入了“李鸿章”“自强”“求富”“江南制造总局”等关键词。由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左宗棠收复新疆 D.甲午中日战争
5.击败阿古柏后,左宗棠曾说:“关陇新平,不及时归还国家旧所设地,而割弃使为别国,此坐自遗患。”清政府依据其建议,采取的政策是(  )
A.率兵收复新疆 B.设置新疆行省
C.取得镇南关大捷 D.建立理藩院
6.丁一平在《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中认为:纵观世界海战史,在一场海战中,一支海军舰队战死或以身殉国、尽节以终的将领占到高级指挥军官半数以上,是极为罕见的。这有力地驳斥了 (  )
A.“清政府昏庸腐败”的观点 B.“李鸿章避战求和”的观点
C.“中国战略战术落后”的观点 D.“北洋海军贪生怕死”的观点
7.台湾彰化县绅民在县署门口张贴檄文,指出:“我台民之父母、妻子、田庐、坟墓、生理、家产、身家性命,非丧于倭奴之手,实丧于贼臣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之手也”。此檄文的历史背景是(  )
A.《南京条约》后五口通商 B.《马关条约》的签订
C.《天津条约》的签订 D.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8.1897年9月9日,德国通知俄国,根据彼得戈夫会谈的精神,德国舰只将考虑今冬在胶州湾过冬。为此,在德国刚刚占领胶州湾时,俄国外交大臣就上奏沙皇:“由于山东的已成,看来我们应不失时机,即由我国舰队占领大连湾。”这反映出(  )
A.俄国和德国争夺中国山东激烈 B.俄德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军事控制
C.清政府重视利用列强间的矛盾 D.列强侵占中国权益时相互勾结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摘编自《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
——摘编自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
材料三 “运动一开始就带着宗教的色彩”,“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
——摘编自马克思《中国记事》(1862年)
⑴材料一中所说的使中国人受到巨大刺激的“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分别指的是什么?
⑵材料二、三体现了马克思对该农民运动的评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为马克思的评价提供历史依据。
9.⑴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⑵变化:从赞扬到否定。赞扬的依据: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的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否定的依据:利用宗教发动起义,没有先进理论作指导;定都天京以后,领导者进取心减退,腐朽思想日益滋长,领导集团发生严重内讧;农民起义只是改朝换代的工具。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