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辛亥革命 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辛亥革命 学案(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5 14:46: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历史局限性。
【学习目标】
1.概述辛亥革命的背景、经过及结局,分析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
2.归纳理解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影响,认识其对辛亥革命的指导意义。
3.识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分析理解其原则和地位。
4.概括辛亥革命后的中外势力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探究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重点难点】
重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建立的过程。
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时空坐标】
【名词解释】
1.辛亥革命:广义的是指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表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进行的一条列斗争。狭义的单指武昌起义。
2.清末新政: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辛丑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打击甚大,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但改革内容多与戊戌变法雷同。
3.预备立宪:晚清政府为抵制革命,笼络资产阶级上层,巩固自己的统治所采取的措施——政治上预备实行宪政的活动。宪政指的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导致民主革命更加高涨。
4.立宪派:20世纪初期随着"新政"和"预备立宪"而崛起的资产阶级上层及其政治代表所组成的政治派别。代表人物有国内从事实业的大资本家和绅士(如张謇)。在国外,已沦为保皇派的康有为,梁启超等。
立宪派的基本主张是:既反对清朝统治的现状,要求改革,也反对革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即继续保持以清朝皇帝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统治,而只把它的政权组织形式改变。召开议会,建立责任内阁,以便上层民族资产阶级参政。
5.政党:是指集中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并以夺取、行使和参与行使国家权力为目标的政治组织。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具有特定的政治纲领,具有自己的组织和纪律。
【学习过程】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结合第一子目思考革命派,立宪派,清政府分别是如何挽救社会危机的?结果怎样?
清政府 1901年,“新政”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 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但未取得太大进展,加剧了社会矛盾,清政府仍处于困境之中。
1906年9月,宣布预备立宪; 1908年8月,清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5月,组织“皇族内阁” 有利于政治的近代化,但是一场骗局,加剧了中央与地方之间、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
立宪派 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转而支持革命。
革命派 组织上: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思想上: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提出三民主义 军事上: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 撼动了清王朝的统治根基。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1.阅读教材P118二三段内容概括武昌起义爆发的时间、结果。
时间:1911.10.10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结果:起义军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为都督。武昌起义胜利后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2.阅读教材P118-P119总结辛亥革命的成果。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间、地点、人物)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间、目的、内容,影响)
3.阅读教材关于清帝退位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史实,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合作探究】
探究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及评价
材料1:第一章:“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 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等自由,有选举、被选举权利。第三、四、六章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条文
材料2: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部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根据材料1,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基本的原则 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发展趋势?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专制政治向民主政治发展
责任内阁制,约束、限制临时大总统的权力。
(3)结合所学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
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从法律上否定了君主专制,是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重要里程碑。
探究二:辛亥革命的意义及局限性
材料1: 辛亥革命更是以暴力推翻了帝制,代之以民国……它是一条分界线,在此之后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公敌。“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时代意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2: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据1912年3月5日《时报》刊载的文章《新陈代谢》
材料3:1912年,各省区新设工厂如雨后春笋蓬勃而生,激增至963家,比1911年增长99.38%。革命党人和立宪派人士以及部分军阀、政客共同挥舞着“实业救国”的旗帜,形成一股象征时代进步的实业热潮。—石波:《辛亥革命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材料4: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为止……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5:鲁迅在以辛亥革命为背景而写的《阿Q正传》这部小说中,特别写了“不准革命”一章,深刻地反映了历史真实。赵太爷、赵秀才、假洋鬼子等,都不准下层群众革命,并为此迅速地设法。弄了一个表示革命的“银桃子”挂在自己身上。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6:其后二年,辛亥革命到来了。我们乡僻地带,交通阻梗,不知秦汉,遑论魏晋,如“革命”这样的名词,从来没听到过;乡间所说的,还是“造反”……
——曹聚仁《我与我的世界》
阅读上述材料:根据材料1-3归纳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材料4-6又体现了辛亥革命的哪些局限性?
意义:(1)政治层面: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2)思想层面: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3)社会层面: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思想的藩篱。
(4)经济层面: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局限:(1) 没有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没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2)不敢发动广大民众,缺乏群众基础(3)对农村的影响有限(4)缺乏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5)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巩固练习】
1.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省。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d )
A.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 B.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
C.辛亥革命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为目标D.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
2.“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但它带有民主性、革命性。”文中的“民主性、革命性”是指( A )
A.规定“主权在民”“三权分立” B.形式上具备了现代宪法的雏形
C.规定了当时国家的根本任务 D.有利于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
3.有学者在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研究中指出:“所谓分权制衡应双向互动……揆诸参议员之本意,大概是想操政治主动,制人而不制于人。殊不知这种做法却与分权制衡理论凿枘不合,不但难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激烈辩驳。”该学者旨在强调( a )
A.该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 B.革命派内部存在分歧
C.行政权有效地制约了立法权 D.政体的选择因人立法
4.“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形象地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两大历史功绩:一是革了皇帝的命,二是革了辫子的命。这说明辛亥革命( C )
A.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B.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引发了政治制度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D.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
5.有人曾说“辛亥革命只是开花不结果”。导致辛亥革命“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思想上的原因是( a )
A.三民主义反帝不明确,反封建不彻底
B.三民主义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C.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D.辛亥革命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