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页 共 8 页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作业纸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如表为文艺复兴时期部分代表人物及作品。这一材料可用来研究文艺复兴( )
作者 作品
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
米开朗琪罗 《亚当的创造》
拉斐尔 《西斯廷圣母》《花园中的圣母》 《带金莺的圣母》《草地上的圣母》
A.挑战教皇权威 B.文学风格演变
C.所属阶级性质 D.如何对待传统
2.《神曲》是但丁的代表作,采用中世纪流行的梦幻文学形式,描写了他自己在罗马诗人维吉尔带领下历经地狱、炼狱后,又在少年时期的恋人贝阿特丽斯带领下进入天堂的历程。借助这些情节,但丁力图( )
A.宣扬罗马古典文化 B.冲击宗教神权
C.倡导纯粹理性批判 D.否定专制王权
3.1512年,意大利学者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指出:君主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他把“强权政治”的理论发挥得淋漓尽致,把“道德”完全排除于政治之外。马基雅维利的主张( )
A.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
B.丰富了人文主义的政治内涵
C.继承了苏格拉底的理性精神
D.奠定了启蒙运动的理论基础
4.文艺复兴时期,学者和艺术家可以接近的不仅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还有欧几里德和阿基米德,后者曾促进了物理学和数学研究。这表明,文艺复兴( )
A.不再以宗教为主要题材
B.坚持追思怀古的创作原则
C.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D.构建自然和谐的理性社会
5.有学者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为“掌握数学的艺术家”,并认为这些艺术家为更准确地描摹自然场景,对人类的视觉及光影变幻特征呈现的模式进行了大量“实验”。该学者意在说明文艺复兴( )
A.导致欧洲艺术世俗化和现实化
B.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的内在一致性
C.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D.激发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6.文艺复兴后,高耸入云、冷峻阴沉的哥特式建筑不再流行,建筑师们热衷于重现古希腊的柱式以及古罗马的穹顶拱券,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这表明当时( )
A.几何学发展彻底改变了设计理念
B.建筑的宗教功能和意义被弱化
C.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
D.哥特式建筑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7.1412年,意大利锡耶纳市颁布禁奢法令,在前言部分强调“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的市民,都需要制订相关法令来抑制其过度消费,这既是为其私人财富积累着想,也是为城市共同体的利益和荣耀着想”。这一法令( )
A.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的诉求
B.促成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萌发
C.旨在反抗罗马教皇经济压榨
D.符合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需求
8.荷兰宗教改革过程中,北部诸省的多数人为加尔文教派的信徒,与虔诚的天主教教徒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发生冲突,荷兰人反对菲利普干涉他们所认为的国内事务,最终导致长年的战争。1609年,北部诸省以荷兰共和国的名义获得独立。这说明宗教改革( )
A.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传播
B.推动了新基督教会创立
C.导致了欧洲地区战争不断
D.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
9.路德认为:基督徒只要真心悔改就得到了上帝的赦免,与赎罪券无关。但他又认为:只有神拣选救赎的罪人……当中完全没有人参与的成分。路德的理论( )
A.前后自相矛盾导致信仰混乱
B.本质上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
C.改变了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D.否定了天主教会的垄断地位
10.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从1519年起,颁布一系列重要法案,将当时英国主教立为英国国教会大主教,自己成为英格兰最高宗教领袖,并解散修道院。这一改革( )
A.打破了宗教的思想禁锢
B.提高了英国的国际地位
C.瓦解了封建专制的统治
D.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发展
11.宗教改革将中世纪统一的教会拆散成大量当地的地方性教会。不管教会是仍坚持天主教教义,还是拥护新教信仰的一个派别,都是世俗当局控制着神职人员的任命和教会的财务。这表明宗教改革( )
A.瓦解了教会统治根基
B.推动了权力逐步转移
C.动摇了基督神学信仰
D.践行了宗教宽容理念
12.洛克指出:“人的自由和依赖他自己的意志来行动的自由,是以他具有理性为基础的,理性能教导他了解他用以支配自己行为的法律。”卢梭指出:“只有理性才能教导我们认识善和恶。”可见,两人( )
A.指明了政治革命的方向
B.道出了启蒙运动的真谛
C.维护了公共权力的地位
D.肯定了理性主义的价值
13.卢梭认为社会契约的要旨是一切人把一切权力转让给一切人,由于这种转让的条件对每个人都是同样的,因而每个人并没有把自己奉献给任何一个人,反而从所有订约者那里获得了与自己转让给他们的同样多的权力。据此可知,卢梭( )
A.强调权力的来源和平等
B.主张扩大个人的权力
C.提倡牺牲人的自由平等
D.创立了社会契约论
14.下图所示为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的“儒家风范”。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儒家经典是启蒙思想的主要来源
B.启蒙思想家汲取了儒家思想
C.明清儒学家参与理性王国的建构
D.中西文明互鉴始于启蒙运动
15.伏尔泰认为“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卢梭认为“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这表明两者都( )
A.主张开明君主体制
B.倡导反抗君主专制统治
C.重视社会公共道德
D.强调权力的分配与制衡
16.16世纪法国思想家蒙田认为学科知识包括两个门类:一般知识和道德知识。一般知识能够使人有学问,但只有通过文字、情感和文艺等培养的道德知识才能教会我们做人,一个人如果不学会善良这门学问,那么,其他任何学问对他都是有害的。这一认识( )
A.丰富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B.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
C.奠定宗教改革理论基础
D.体现了启蒙运动思想主张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意大利人利玛窦为天主教在中国传播打开了局面。1583年,利马窦辗转到达北京后,他取了一个中文名字“利西泰”,换上中国士大夫的衣冠,且“尽通经史之说”他结交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著名士大夫,发展他们为教徒。利玛窦深知,传教“最善之法”,“莫若渐以学术收揽人心”,他从欧洲带来了三棱镜、自鸣钟、世界地图以及钢琴。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第一次使中国人看到了世界地理全貌。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17、18世纪欧洲的知识界是通过来华传教士的信札来认识中国的,而传教士往往带着仰慕之情谈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传统文化。受传教士中国观的影响,启蒙时代的欧洲出现了伏尔泰、魁奈等热烈赞美中华文明的思想家,他们看到的是一个没有教会专制、尊重理性、顺应自然、繁荣富强的理想化社会。对于某些致力于铲除欧洲社会弊的知识分子而言,中华文明显然可以充当他山之石。
——摘编自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1)据材料一,概括利玛窦在中国成功传播天主教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赞美中华文明的现实依据。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孔子的哲学,法国启蒙思想家认为它不同于欧洲盛行的“神示宗教”,而是一种具有崇高理性的“理性宗教”。中国政府在伏尔泰心中是:“有一个开明的君主,佐以通过考试或由于德行而选拔出来的官吏,奉行完善的法律,并以纯洁的道德来团结全体人民。”不管是伏尔泰对中国的赞扬,还是卢梭对中国的批判,又或者是孟德斯鸠对中国态度的有褒有贬,启蒙思想家都把与自身文化相异但魅力无穷的中国文化,当作构建自家思想学说的精神参照。
材料二 20世纪初,孙中山、章太炎等革命派,先后发表《法国游记》《法国大革命史》,与近代中国的国情进行比较。1903年,国内至少有六家书局、出版社翻译出版了有关法国大革命史的专著。同时,《人权宣言》、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等译文介绍也竞相出现。文艺界还创作大量有关法国大革命题材的小说、杂剧、诗歌。1906年,同盟会发动萍浏醴起义,有人称之“易若使中国为亚洲之法兰西哉!……法人风潮能及全欧,中国风潮之及全球也必矣”。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评析中法两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互鉴。
答案:
一、选择题
1.如表为文艺复兴时期部分代表人物及作品。这一材料可用来研究文艺复兴( )
作者 作品
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
米开朗琪罗 《亚当的创造》
拉斐尔 《西斯廷圣母》《花园中的圣母》 《带金莺的圣母》《草地上的圣母》
A.挑战教皇权威 B.文学风格演变
C.所属阶级性质 D.如何对待传统
解析:D 据表格信息可知,文艺复兴时期部分代表人物及作品主要体现的是“传说中的人物及宗教中的圣母形象”,反映了人文主义者强调人性和人的价值,从而冲击了基督教的神学世界观,D正确;宗教改革挑战了教皇权威,A错误;材料中的人物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三杰”,而不是文学风格的演变,B错误;据材料中的人物及作品无法断定其阶级属性,C错误。
2.《神曲》是但丁的代表作,采用中世纪流行的梦幻文学形式,描写了他自己在罗马诗人维吉尔带领下历经地狱、炼狱后,又在少年时期的恋人贝阿特丽斯带领下进入天堂的历程。借助这些情节,但丁力图( )
A.宣扬罗马古典文化 B.冲击宗教神权
C.倡导纯粹理性批判 D.否定专制王权
解析:B 但丁在他的长诗《神曲》中,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宣扬人文主义,与材料中“地狱、炼狱”“进入天堂”相符,故选B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不是在提倡复古,只是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排除A项;倡导纯粹理性批判的是启蒙运动,排除C项;否定专制王权的是启蒙运动,排除D项。
3.1512年,意大利学者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指出:君主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他把“强权政治”的理论发挥得淋漓尽致,把“道德”完全排除于政治之外。马基雅维利的主张( )
A.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
B.丰富了人文主义的政治内涵
C.继承了苏格拉底的理性精神
D.奠定了启蒙运动的理论基础
解析:B “君主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可理解为,君主应摆脱神学和道德的束缚,教会和宗教应服从世俗政权并成为君主强化权力的工具,这种主张有利于冲破宗教神学的桎梏,从而丰富了人文主义的政治内涵,故选B项;马基雅维利维护的是君主的专制统治,不利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排除A项;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而马基雅维利却把“道德”完全排除在外,排除C项;马基雅维利维护的是“强权政治”,而启蒙运动宣扬的是民主、自由,两者的主张截然相反,排除D项。
4.文艺复兴时期,学者和艺术家可以接近的不仅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还有欧几里德和阿基米德,后者曾促进了物理学和数学研究。这表明,文艺复兴( )
A.不再以宗教为主要题材
B.坚持追思怀古的创作原则
C.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D.构建自然和谐的理性社会
解析:C 据材料“学者和艺术家可以接近的不仅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还有欧几里德和阿基米德,后者曾促进了物理学和数学研究”可知文艺复兴即促进了思想解放又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兴起,故选C项;据所学文艺复兴的主要题材依然是宗教,排除A项;据所学文艺复兴的本质是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展开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追思怀古只是形式而非原则,排除B项;据所学理性社会是启蒙运动的追求,排除D项。
5.有学者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为“掌握数学的艺术家”,并认为这些艺术家为更准确地描摹自然场景,对人类的视觉及光影变幻特征呈现的模式进行了大量“实验”。该学者意在说明文艺复兴( )
A.导致欧洲艺术世俗化和现实化
B.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的内在一致性
C.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D.激发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解析:C 据材料“掌握数学的艺术家”可知材料讨论了艺术对于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故选C项;据材料“掌握数学的艺术家”可知材料讨论了艺术对于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而非艺术的世俗化,排除A项;艺术与科学可以互相推动发展,但内在并不一致,排除B项;“掌握数学的艺术家”“更准确地描摹自然场景”强调的是艺术的科学性,并非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排除D项。
6.文艺复兴后,高耸入云、冷峻阴沉的哥特式建筑不再流行,建筑师们热衷于重现古希腊的柱式以及古罗马的穹顶拱券,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这表明当时( )
A.几何学发展彻底改变了设计理念
B.建筑的宗教功能和意义被弱化
C.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
D.哥特式建筑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解析:C “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体现的是世俗化的生活,表明当时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故选C项;“彻底改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建筑的宗教功能和意义并未被弱化,题干无法体现,排除B项;据材料“高耸入云、冷峻阴沉的哥特式建筑不再流行”无法得出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的结论,排除D项。
7.1412年,意大利锡耶纳市颁布禁奢法令,在前言部分强调“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的市民,都需要制订相关法令来抑制其过度消费,这既是为其私人财富积累着想,也是为城市共同体的利益和荣耀着想”。这一法令( )
A.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的诉求
B.促成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萌发
C.旨在反抗罗马教皇经济压榨
D.符合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需求
解析:A 材料反映了锡耶纳市颁布禁奢法令,抑制过度消费,目的是为了私人财富积累和城市共同利益,这体现了早期资产阶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需求,故选A项;西方人文主义精神萌发于古希腊时期,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对于罗马教皇的反抗,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的诉求,而理性王国是启蒙运动的诉求,排除D项。
8.荷兰宗教改革过程中,北部诸省的多数人为加尔文教派的信徒,与虔诚的天主教教徒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发生冲突,荷兰人反对菲利普干涉他们所认为的国内事务,最终导致长年的战争。1609年,北部诸省以荷兰共和国的名义获得独立。这说明宗教改革( )
A.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传播
B.推动了新基督教会创立
C.导致了欧洲地区战争不断
D.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
解析:D “荷兰人反对菲利普干涉他们所认为的国内事务,最终导致长年的战争。1609年,北部诸省以荷兰共和国的名义获得独立”,表明荷兰宗教改革过程中,北部诸省获得了独立,宗教改革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推动人文主义思想传播,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推动新基督教会创立,排除B项;材料所说的战争是国家内部的战争,宗教改革没有导致欧洲地区战争不断,排除C项。
9.路德认为:基督徒只要真心悔改就得到了上帝的赦免,与赎罪券无关。但他又认为:只有神拣选救赎的罪人……当中完全没有人参与的成分。路德的理论( )
A.前后自相矛盾导致信仰混乱
B.本质上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
C.改变了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D.否定了天主教会的垄断地位
解析:D 路德认为人的灵魂得救靠自己的信仰,而不取决于教会兜售的赎罪券,实质上否定了教会在人与上帝之间沟通的垄断地位,故选D项;路德一方面强调“只要真心悔改就得到了上帝的赦免”,另一方面又强调“当中完全没有人参与的成分”,可知理论确实存在前后自相矛盾的地方,但“导致信仰混乱”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路德的“信仰得救”理论是人文主义在宗教领域的体现,排除B项;“当中完全没有人参与的成分”可知路德的理论仍以神创论和神决定论为基础,排除C项。
10.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从1519年起,颁布一系列重要法案,将当时英国主教立为英国国教会大主教,自己成为英格兰最高宗教领袖,并解散修道院。这一改革( )
A.打破了宗教的思想禁锢
B.提高了英国的国际地位
C.瓦解了封建专制的统治
D.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发展
解析:D 英国国教改革打破了教皇对英国的控制,重新确立了教会与国家的关系,激发了英国民众的民族意识,与材料中“将当时英国主教立为英国国教会大主教,自己成为英格兰最高宗教领袖,并解散修道院”相符,故选D项;A、B、C三项与材料不符,均排除。
11.宗教改革将中世纪统一的教会拆散成大量当地的地方性教会。不管教会是仍坚持天主教教义,还是拥护新教信仰的一个派别,都是世俗当局控制着神职人员的任命和教会的财务。这表明宗教改革( )
A.瓦解了教会统治根基
B.推动了权力逐步转移
C.动摇了基督神学信仰
D.践行了宗教宽容理念
解析:B “世俗当局控制着神职人员的任命和教会的财务”体现的是王权高于教权的状况,说明宗教改革推动了西欧社会权力由教会向国王的转移,故选B项;“瓦解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宗教改革后创立的新教仍属于神学统治的范畴,并未动摇基督教的神学信仰,排除C项;宗教改革使得世俗王权高于教权,与宗教宽容理念无关,排除D项。
12.洛克指出:“人的自由和依赖他自己的意志来行动的自由,是以他具有理性为基础的,理性能教导他了解他用以支配自己行为的法律。”卢梭指出:“只有理性才能教导我们认识善和恶。”可见,两人( )
A.指明了政治革命的方向
B.道出了启蒙运动的真谛
C.维护了公共权力的地位
D.肯定了理性主义的价值
解析:D 据材料“理性能教导他了解他用以支配自己行为的法律”“只有理性才能教导我们认识善和恶”可知,理性对于人追求自由、认识法律、遵循道德具有重要意义,两人肯定了理性的价值,故选D项;材料谈论的是理性对于自由与道德的意义,并未谈论政治革命,排除A项;康德指出了启蒙运动的真谛,排除B项;启蒙思想家虽然主张公权力,但在材料中并没有关于公权力的相关表述,排除C项。
13.卢梭认为社会契约的要旨是一切人把一切权力转让给一切人,由于这种转让的条件对每个人都是同样的,因而每个人并没有把自己奉献给任何一个人,反而从所有订约者那里获得了与自己转让给他们的同样多的权力。据此可知,卢梭( )
A.强调权力的来源和平等
B.主张扩大个人的权力
C.提倡牺牲人的自由平等
D.创立了社会契约论
解析:A “一切人把一切权力转让给一切人”说的是当转让自己的一切权力的同时也获得了别人转让过来的一切权力,所以权力来源于一切人,而且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平等,故选A项;题干提到的是每个人的权力来源与人与人之间权力的平等,但并不是说扩大个人的权力,排除B项;由于转让自己的权力的同时获得别人转让来的同样多的权力,所以并不是提倡牺牲人的自由平等,排除C项;题干不是说卢梭创立了社会契约论,而是说卢梭创立的社会契约论的主要内容,排除D项。
14.下图所示为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的“儒家风范”。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儒家经典是启蒙思想的主要来源
B.启蒙思想家汲取了儒家思想
C.明清儒学家参与理性王国的建构
D.中西文明互鉴始于启蒙运动
解析:B 通过图中人物形象,可知17~18世纪启蒙运动中推崇儒家风范,说明当时的思想家汲取了儒家思想,故选B项;儒家经典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统治者的利益,并非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主要来源,排除A项;明清中国的儒学家并未参与欧洲理性王国的建构,排除C项;中西文明的交流学习在启蒙运动之前已经开始,排除D项。
15.伏尔泰认为“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卢梭认为“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这表明两者都( )
A.主张开明君主体制
B.倡导反抗君主专制统治
C.重视社会公共道德
D.强调权力的分配与制衡
解析:B 由题干中的“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和“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可知,伏尔泰和卢梭都主张打破旧的枷锁,实行人自身的自由和人人平等,而当时的枷锁就是封建的君主专制统治,故选B项;伏尔泰主张开明君主体制,但是卢梭主张废除君主专制,排除A项;题干没有提到社会公共道德,也没有提到对其是否重视,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对君主专制统治的反抗,并没有提到如何分配权力,排除D项。
16.16世纪法国思想家蒙田认为学科知识包括两个门类:一般知识和道德知识。一般知识能够使人有学问,但只有通过文字、情感和文艺等培养的道德知识才能教会我们做人,一个人如果不学会善良这门学问,那么,其他任何学问对他都是有害的。这一认识( )
A.丰富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B.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
C.奠定宗教改革理论基础
D.体现了启蒙运动思想主张
解析:A 据材料可知,蒙田在强调道德比学问更重要,丰富了人文主义的思想,故A正确;据材料时间16世纪,而具有世界意义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17世纪,B排除;宗教改革的内容主要是否定天主教会权威,强调信仰即可得救,故C与材料无关;启蒙运动的主张是民主、平等、自由等,材料未体现,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意大利人利玛窦为天主教在中国传播打开了局面。1583年,利马窦辗转到达北京后,他取了一个中文名字“利西泰”,换上中国士大夫的衣冠,且“尽通经史之说”他结交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著名士大夫,发展他们为教徒。利玛窦深知,传教“最善之法”,“莫若渐以学术收揽人心”,他从欧洲带来了三棱镜、自鸣钟、世界地图以及钢琴。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第一次使中国人看到了世界地理全貌。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17、18世纪欧洲的知识界是通过来华传教士的信札来认识中国的,而传教士往往带着仰慕之情谈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传统文化。受传教士中国观的影响,启蒙时代的欧洲出现了伏尔泰、魁奈等热烈赞美中华文明的思想家,他们看到的是一个没有教会专制、尊重理性、顺应自然、繁荣富强的理想化社会。对于某些致力于铲除欧洲社会弊的知识分子而言,中华文明显然可以充当他山之石。
——摘编自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1)据材料一,概括利玛窦在中国成功传播天主教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赞美中华文明的现实依据。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换上中国士大夫的衣冠”可归纳出利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根据材料“结交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著名士大夫”可归纳出结交上层人士;根据材料“他从欧洲带来了三棱镜、自鸣钟、世界地图以及钢琴。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可归出传播西方文化。第(2)问,根据材料“他们看到的是一个没有教会专制、重理性、顺应自然、繁荣富强的理想化社会”“启蒙时代的欧洲出现了伏尔泰、魁奈等热烈赞美中华文明的思想家”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利用中国文化来对抗西方封建制度;有识之士的推崇;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相对弱小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1)原因:利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结交上层人士;传播西方科技文化等。
(2)现实依据:利用中国文化来对抗西方封建制度;有识之士的推崇;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相对弱小等。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孔子的哲学,法国启蒙思想家认为它不同于欧洲盛行的“神示宗教”,而是一种具有崇高理性的“理性宗教”。中国政府在伏尔泰心中是:“有一个开明的君主,佐以通过考试或由于德行而选拔出来的官吏,奉行完善的法律,并以纯洁的道德来团结全体人民。”不管是伏尔泰对中国的赞扬,还是卢梭对中国的批判,又或者是孟德斯鸠对中国态度的有褒有贬,启蒙思想家都把与自身文化相异但魅力无穷的中国文化,当作构建自家思想学说的精神参照。
材料二 20世纪初,孙中山、章太炎等革命派,先后发表《法国游记》《法国大革命史》,与近代中国的国情进行比较。1903年,国内至少有六家书局、出版社翻译出版了有关法国大革命史的专著。同时,《人权宣言》、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等译文介绍也竞相出现。文艺界还创作大量有关法国大革命题材的小说、杂剧、诗歌。1906年,同盟会发动萍浏醴起义,有人称之“易若使中国为亚洲之法兰西哉!……法人风潮能及全欧,中国风潮之及全球也必矣”。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评析中法两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互鉴。
解析:根据“启蒙思想家都把与自身文化相异但魅力无穷的中国文化,当作构建自家思想学说的精神参照”,结合18世纪法国的社会背景,分别从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封建专制统治、宗教神学的束缚等国情出发,说明法国启蒙思想家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获取反对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有力的思想武器。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背景,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资产阶级提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等国情,说明法国大革命的斗争精神、启蒙运动宣扬的民主思想和革命手段等,成为中国革命党人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最后说明:法国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宣传启蒙思想,有利于大革命的到来;中国则借鉴法国大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力图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二者是中西文化交流互鉴的例证。
答案:示例:
18世纪的法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但是处于波旁王朝专制统治之下,封建等级森严,宗教神学的束缚依然强大。中国文化传入,启蒙思想家广泛介绍中国的儒家思想、君主制度、选官制度、道德文化等内容。他们从国情需要出发,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化有选择地介绍和吸收,获取了反对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有力的思想武器,丰富了启蒙思想的内涵。
20世纪初的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提出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法国大革命的斗争精神,《人权宣言》《民约论》《万法精理》等宣扬的民主思想,追求社会进步的革命手段等都正好符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需要。革命党人大力宣传法国大革命,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促进人们的觉醒,为资产阶级革命创造了舆论条件。
18世纪以来,中法两国面临着不同的社会问题,法国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宣传启蒙思想,推进制度变革,有利于大革命的到来;20世纪中国则借鉴法国大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力图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些措施顺应了双方不同时期的现实需求,有利于社会进步,是中西文化交流互鉴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