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教案
教学目标:
1. 精湛掌握13个生字,能够轻松自如地书写其中的7个生字。此外,还需深入了解并掌握两个新的偏旁部首:“立”和“米”,为日后的汉字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 流利而精准地朗读课文,特别是在面对长句时,更应注重发音的清晰与连贯,使朗读更具韵律美感和感染力。
3. 通过不断的学习,进一步领悟我国传统节日的深层内涵,增强对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仰,从而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
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立”“米”。
教学难点:
1. 请细细品味长句的韵味,用心领悟其中蕴含的深意,让智慧的火花在思维的碰撞中绽放。
2. 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丰富多彩,从而增进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间:
仅需一课时,便能让您沉浸于知识的海洋中,领略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让心灵得到滋养与升华。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猜谜导入
1. 猜谜启思: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则有趣的谜语,你们准备好挑战自己的智慧了吗?请用心聆听:“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这个谜底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你们能猜到是什么吗?(粽子)
2. 揭题引导:太棒了!今天我们将共同探索一篇充满美食魅力的文章——《端午粽》。(板书课题:10、端午粽)课题中的“端”和“粽”是两位新朋友,你们愿意分享一下如何巧妙地记住它们吗?有没有使用什么独特的识字方法呢?(我们可以通过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轻松记住“端”字,将“瑞”字的王字旁换成立字旁,就变成了“端”。而“粽”字则可以通过加一加的方式记忆,“米”字加上“宗”字,就成了“粽”。一般来说,米字旁的字都与粮食相关,如“粮”、“粽”、“糟糠”、“籽”等。)
3. 激发好奇:读了这个题目,你们是不是已经充满了好奇和疑问呢?让我们携手带着这些珍贵的问题,一起走进课文的世界,揭开其中的奥秘吧!
二、探索方法,科学认知汉字
1. 请同学们自由自在地徜徉在课文的字里行间,确保每个汉字发音的准确无误,句子如流水般流畅自然。同时,不妨轻轻标出自然段,让阅读更有节奏。
2. 同学们的表现真是让人叹为观止,课文中的词汇小精灵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与大家亲密接触了。他们可是生字中的佼佼者,你们能够认出他们吗?让我们一起来呼唤他们的名字吧。
(1)揭开象形字的神秘面纱。“米”与“豆”二字,源自古代实物形态,仿佛承载着千年的秘密。首先,让我们一同揭开“米”字的神秘面纱。它的甲骨文形态仿佛展示了六粒米从中间被分隔开来,随着时间的流逝,中间的两粒米逐渐紧密相连,最终蜕变为我们所熟悉的“米”字。接下来是“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巧妙地勾勒出一颗豆子的各个部位,包括种皮、胚根等,后经过简化,变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豆”字。同学们,是否已将这些字的形象深深印入脑海?让我们齐声诵读,感受它们的韵味吧!
(2)领略心字底的独特韵味。这里,我们还有两个以“心”字底为基础的字——“总”和“念”。我们可以巧妙地运用加法来记忆它们。倒八字头与“口”字和“心”字底相加,便构成了“总”字。而“今”字与“心”字底的结合,则形成了“念”字,寓意着心中满载着美好的回忆,口中吟咏着无尽的诗篇。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诵读这两个字,品味它们所蕴含的美好意境吧!
(3)探索汉字的奥秘,有一个有趣的方法叫做“加字识字法”。想象一下,有些汉字只需添加几笔或部首,便能轻松记住。比如“节”,只需在草字头上添加两笔,就能形成新的汉字,还能组成“节日”这个词语。再看,“门”字框内嵌入“日”字,就成了“间”,与“时间”紧密相关;而“八”字与“刀”字结合,就构成了“分”,例如“十分”;更有“矢”字与“口”字相加,形成了“知”,可以组成“知道”这个词。此外,“提手旁”与“居”字结合,构成了“据”,组词“据说”。最后,“卅”字与秃宝盖和“巾”字结合,就成了“带”,能组成“皮带”。现在,你是否已经掌握了这些字?让我们带上拼音,共同朗读,感受汉字的魅力。
(4)字谜游戏也是提高记忆力的好方法。现在,我们来猜一个有趣的字谜:谜面是“一人在内”,打一汉字。答案就是“肉”。你看,“内”字里面再加入一个“人”字,就形成了“肉”字,是不是很有趣?现在,请大家一起朗读这个字,感受字谜的乐趣。
随后,我们会带着拼音一起朗读这些生字,然后进行无拼音的齐读、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的练习。最后,我们将这些生字带入到词语中,一起进行朗读练习,感受汉字在词语中的生动应用。
三、细读课文,领略情感之韵
1. 掌握生字词后,我们将再次深入这篇课文的殿堂。同学们,请带着探索的目光,去挖掘这篇课文中所展现的端午粽的独特魅力。让我们用心灵去感受课文的整体风貌,去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深邃意境。
深入阅读之后,我们会发现,这篇课文精心描绘了端午粽的选材之考究、制作之匠心独具,以及它与端午节之间那份割舍不断的深厚渊源。
现在,请大家轻轻翻开书本,静静地聆听老师为你们朗诵。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段领略《端午粽》韵味的美妙之旅,去品味那份独特的文化魅力。
2. 朗读品味,感悟深情厚意。
四、逐段分析
(一)揭开开篇的神秘面纱
1. 当我们在倾听时,有谁愿意和老师分享,每逢端午节,作者的心总是被牵引向何处?(那充满温暖回忆的外婆家)
2. 每当端午节的钟声敲响,外婆总是会用她的巧手,为我们熬制一锅香气扑鼻的粽子。她热切地期盼着“我们”的归来,这份心意,深深体现了她对我们回家团圆的渴望,希望我们能与她一同分享这个美好的节日。
3. 现在,让我们尝试着,用我们的声音去传递外婆的这份期盼。请一位同学勇敢站出来,用朗读的方式,将外婆的期待展现出来。
4. 你们的齐声诵读,真的是美妙动听,令人陶醉。甚至让老师也不禁心生向往,想要立刻品尝那来自外婆家的、满载爱意的粽子了。
(二)深入探索第二段
1. 端午节,是我们一年一度的欢聚时刻,在外婆家的温馨氛围中,我们共同品味着美味的粽子。但是,大家是否曾经好奇,这香浓诱人的粽子究竟是由何而来?现在,就有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揭开这美味背后的秘密,朗读第二自然段,带领我们走进粽子的世界。
2. 用颜色来形容事物
(1)首先,让我们聚焦于“青青的箬竹叶”这一短语。这里的“箬竹叶”正是粽子外衣的材料,其色泽清新如春,呈现出生机勃勃的青色。那么,我们是否还能联想到其他事物,也能用“青青的”来形容呢?比如青青的草地、青青的豌豆,这些同样富有生命力的景象。
(2)接下来,我们注意到“白白的糯米”这一表述。粽子之所以具有独特的黏糯口感,正是因为选用了糯米而非普通大米。这洁白的糯米,犹如冬日里的雪花般纯净无瑕。那么,还有哪些事物可以让我们联想到“白白的”这个词汇呢?比如白白的棉花、白白的雪花,它们同样带给我们纯洁与清新的感觉。
(3)最后,我们再看看“红红的枣”这一描述。红枣象征着吉祥与繁荣,那么,你们还能想到哪些事物也可以用“红红的”来形容呢?
(4)同学们,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词语的搭配。你们觉得“青青的箬竹叶”和“青的箬竹叶”哪个听起来更自然、更顺口呢?同样,“白白的糯米”和“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和“红的枣”这些表述又各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通过重复颜色词语来形容事物,这种表达方式更加生动、形象,也更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现在,大家是否已经掌握了这类词语的搭配技巧呢?
3. 粽子,身披翠绿的箬竹叶外衣,内藏着香甜的糯米和红枣。那么,作者对粽子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且听一位同学的朗诵,让我们在第二段的第二、三句话中寻找答案。
(1)让我们聚焦目光于第二段的第二句话,这句话虽长,但请允许我示范一次,如何缩短它并流畅地诵读。留意我在停顿时的处理技巧。现在,有哪位同学愿意挑战我,尝试模仿并超越?这位同学已经完美捕捉到了精髓,甚至更胜一筹。现在,我们共同来诵读这句话,记得在适当的地方停顿,将长句变为短句,让句子更加悦耳动听。
(2)让我们深入品味“又黏又甜”这个词语,感受粽子在口中散发出的黏滑与甜蜜。你能否仿照这样的结构,给出类似的词语呢?比如:又大又圆、又细又长、又快又好。
4. 那么,“我”对外婆包的粽子是否情有独钟呢?期待你的朗读,让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你对粽子的那份热爱。无论是学生个体的诵读,还是男生女生的分组竞赛,亦或是全班的齐声朗读,都让我们沉浸在这份对粽子的热爱之中。
(三)深入品味第三段
1. 过渡:粽子的魅力已然揭示,那么,在这诱人的红枣粽之外,还有哪些独特风味的粽子等待我们去品尝呢?让我们一同倾听,由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第三自然段,带领我们探索更多的粽子世界。
2. 你能否运用“除了……还……”的句式,构建一句个性鲜明的句子呢?比如:“我除了沉醉于诗歌的旋律,还热爱绘画的斑斓色彩。”这样的句子既表达了你的热爱,又展示了你的独特品味。
3. 这一段文字中,你是否能感受到“我”对端午粽的深深热爱呢?这种热爱是如何在你的阅读中体现出来的呢?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第三段的第三句,让我们共同感受这份情感的流淌。虽然这句话比较长,但只要我们掌握了断句的技巧,读起来就会如同潺潺流水般流畅自然。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呢?“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让我们一起试着读一下,看看谁能最深地品味出外婆包的粽子的那份独特美味。
(四)品味第四段之美
1. 显然,对于那香糯可口的粽子,我们大家都怀有同样的热爱与情感。
2. 然而,你是否思考过,在端午节这一天,我们为何会选择品尝粽子?这背后又隐藏着对哪位伟大人物的深切纪念呢?(特地邀请某位同学深情朗诵第四段)
3. 这一句句文辞华美、情感深沉的话语,如何才能读得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呢?是否有同学愿意分享一些朗读的心得和建议?“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男生与女生将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朗读竞技)
4. 端午节,这一传统的中国佳节,究竟是在哪一天呢?除了品味美味的粽子,你是否还了解端午节的其他传统习俗与风情呢?
五、细致观察,引领书写艺术
1. 展现汉字“午、叶、真、豆、节、米、分”这七个璀璨明珠,鼓励学生以艺术家的眼光,仔细观察每个字的笔顺与笔画特色。每一个字都拥有独特的魅力,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2. 教师以精湛的技艺亲自示范书写,同时细致地指出每个字的关键笔画位置。例如,“午”字的第二笔横宛如横跨天际的桥梁,位于上半格;而第三笔横则如优雅的舞者,横卧在横中线上,稍显悠长。“叶”字作为左右结构的字,如同并肩而行的舞者,书写时应左窄右宽。第四笔横应如羞涩的少女,稍露脸庞,位于横中线上方;而第五笔竖则如笔直的松树,挺拔地写在右半格。学生需特别留意“真”字内部的三横,如同三重奏的音符,和谐共舞。“节”字的第四笔横折钩如勇敢的探险家,起始于横中线,勇往直前;第五笔竖则如守护神,垂直于竖中线,稳固而坚定。“米”字的第一笔点如闪烁的星星,位于左上格;第二笔撇如优雅的弧线,在右上格绽放;第三笔横再次回到横中线上,如忠诚的守护者;第四笔竖则如笔直的树干,垂直于竖中线,稳固有力。“分”字上面的部分形似“八”,一撇和一捺如亲密的舞者,虽紧密相连但始终保持优雅的距离。学生紧随教师的示范,以心为笔,以意为墨,进行空手书写练习,感受汉字的神韵。
3. 学生轻轻地在书上描红,仿佛在给每个字描绘美丽的妆容。随后,他们独立书写,将每个字的精神内核跃然纸上。同桌之间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如同在知识的海洋中相互扶持,共同成长。而教师则在学生书写过程中巡视指导,如灯塔般指引方向,确保学生的书写规范、整洁,如同璀璨的明珠般熠熠生辉。
4.班级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