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教案
教学目标:
1. 牢记13个生字,其中7个生字应能得心应手地书写。此外,还需认识并掌握两个全新的偏旁部首:“立”与“米”,让文字之美更上一层楼。
2. 课文朗读需流畅而精准,尤其是长句的把握,更应追求自然、圆润的效果,使其如水般流畅,丝丝入扣。
3. 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透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让我们更加热爱并尊重这千年流传的文明瑰宝。
教学重点:
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立”“米”。
教学难点:
1. 精通长句的流畅阅读,让你的语言感知能力更上一层楼。
2. 深入探寻我国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点燃你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仰。
教学规划:
本课程将占用一课时,引领你走进语言与文化的殿堂。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猜谜导入
1.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迎接一场知识与趣味的双重挑战吧!请仔细聆听这个谜语:“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你们能猜出它的谜底吗?没错,就是美味的粽子!
2. 今天,我们将携手共探一篇与粽子息息相关的文章,题为《端午粽》。(板书课题:10、端午粽)
在这个课题中,巧妙地隐藏着两个生字:“端”和“粽”。哪位小朋友愿意分享一下你是如何巧妙记住这两个字的呢?你运用了哪些独特的识字方法呢?(例如,你可以通过熟字换偏旁的方法,将“瑞”字的王字旁换成立字旁,就能轻松记住“端”。而对于“粽”字,我们可以采用加一加的方法,将“米”和“宗”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粽”。值得一提的是,米字旁的字往往与粮食息息相关,比如“粮”、“粽”、“糟糠”和“籽”等。)
3. 看着这个课题,你的小脑袋里是不是已经充满了无数个问号呢?没关系,接下来我们将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踏上寻找答案的旅程,深入课文,共同揭开端午粽的神秘面纱。
二、揭开识字的神秘面纱,用科学的方法引领我们前行
1. 让我们自由自在地徜徉在课文的海洋中,用心感受每一个字的发音,流畅地读出每一个句子,同时不忘细心地为自然段做好标记。
2. 你们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文中的词语小精灵都忍不住想要与你们交朋友了,你们愿意接纳这些新朋友吗?(点名朗读一遍)
(1)探寻象形字的神秘面纱。“米”字与“豆”字,它们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从实物中演变而来。现在,让我们一同回溯它们的演变之旅。首先,让我们凝视“米”字,它的甲骨文仿佛展现了六粒米被上下分开的样子,随着时间的流逝,中间的两粒米逐渐相连,最终演化为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米”字。再来看“豆”字,甲骨文中的它,如同将一颗豆子细细剖析,种皮、胚根等一应俱全,经过岁月的洗礼,它简化为我们现在认识的“豆”字。这两个字的故事,你们是否已经铭记在心?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它们,感受其中的韵律之美。
(2)心字底的奥秘。在汉字的世界里,有两个字与“心”息息相关,它们就是“总”和“念”。我们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轻松记住它们。将倒八字头与“口”和“心”字底结合,就形成了寓意汇集的“总”字。而“今”字加上“心”字底,则变成了寓含思念之情的“念”字。它传达了一种深深的情感,心中有所忆,口中有所吟。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两个字,感受它们背后的深邃意义吧!
(3)加法识字法,简单而高效。像“节”、“间”、“分”、“知”、“据”、“带”这些字,只需通过简单的加法就能轻松记住。例如,“节”字,只需在草字头上添上两笔——横折钩和竖,即可成形,而“节日”这个词组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同样地,“门”字内嵌一个“日”字,就形成了“间”,让我们联想到“时间”这个词,记忆顿时变得简单明了。再来看“分”,当“八”字与“刀”字相结合,便构成了这个字,而“十分”又是一个常用的表达方式。另外,“矢”字与“口”字的结合,造就了“知”字,当我们想到“知道”这个词时,记忆就会更加深刻。“据”字则是提手旁与“居”字的联合,与“据说”这个词组一同记忆,效果更佳。最后,“卅”字与秃宝盖、巾字的结合,形成了“带”字,这个词很容易让我们想到“皮带”。现在,这些字你都认识了吗?让我们带上拼音,一同朗读一遍,感受它们的魅力。
(4)字谜游戏,让记忆更深刻。来,猜个字谜吧:“一人在内”,打一字。答案就是“肉”字。你看,“内”字里面再加入一个“人”字,不就组成了“肉”字吗?这种字谜的方式既有趣又有效,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生字。接下来,我们将带着拼音朗读这些生字,然后逐步去掉拼音进行朗读,包括指读和“开火车”读的方式。最后,我们还会把这些生字放入到词语中进行朗读,帮助大家更好地巩固记忆。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相信你会对这些生字有更深刻的认识和记忆。
三、深度解读,情感共鸣
1.在我们已经熟悉了课文中的生字词之后,我们再次走进这篇《端午粽》,去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现在,请大家沉下心来,深入思考:这篇《端午粽》主要为我们展示了哪些精彩纷呈的内容呢?(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它细致入微地描绘了端午粽的精致用料、多姿多彩的形式,以及端午节品尝粽子这一古老传统的由来。
此刻,请大家暂停片刻,静静地聆听老师的朗读,让我们一同跨越时空,沉浸在这篇《端午粽》的美妙世界中。
2.随着朗读的深入,我们将更加深刻地理解并感受到课文的内在魅力,与其产生共鸣。
四、逐段分析
(一)品味首段深意
1. 倾听完毕,哪位同学愿意分享给老师,每逢端午佳节,作者的步履总会引领他走向何处?(那充满温馨回忆的外婆家)
2. 端午之际,外婆总是以满心期待煮制一锅香气扑鼻的粽子,她热切地期盼着“我们”的归来,共同分享这份节日的欢乐与团聚。这一举动,犹如一幅温暖的画卷,展现着外婆对“我们”回家的深深期盼,希望一家人能够团团圆圆、欢欢喜喜地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3. 现在,请一位同学来朗诵这段文字,用你的声音诠释出外婆那份深沉而真挚的期盼。
4. 大家的朗读真是令人陶醉。读到这里,老师也不禁陶醉在那香气四溢、洋溢着温馨与爱的外婆家粽子之中了。
(二)深入剖析第二段。
1. 优雅引导:端午节到来之际,我们都会如期走进外婆的怀抱,品味那独特的粽子。然而,这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究竟是由哪些珍馐美味巧妙融合而成的呢?有哪位才子佳人愿为我们揭开这神秘的面纱?(指定一位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2. 细腻解读:
(1)我们将目光投向那“青青的箬竹叶”。这“箬竹叶”正是粽子华丽外衣的缔造者,其色泽青翠欲滴,洋溢着清新的气息。那么,同学们还能联想到哪些美好事物也可以用“青青的”来描绘呢?或许是那青青的草地,亦或是青青的豌豆,它们同样充满生机与活力。
(2)再来品味那“白白的糯米”。在包裹粽子的过程中,我们选用的是糯米而非普通的大米,因为只有这样,粽子才能散发出那诱人的黏性。糯米洁白如雪,因此我们称之为“白白的糯米”。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其他哪些事物可以用“白白的”来修饰呢?也许是那白白的棉花,或是白白的雪花,它们同样纯洁无瑕。
(3)最后,让我们聚焦那“红红的枣”。同样,我们也可以用“红红的”来形容许多其他事物,你们能想到哪些呢?
(4)同学们,在表达上,“青青的箬竹叶”与“青的箬竹叶”究竟哪个更流畅、更自然呢?同样,“白白的糯米”与“白的糯米”,“红红的枣”与“红的枣”又有着怎样的微妙区别呢?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这类词语通常运用重复的颜色词汇来描绘事物,这样的表达方式更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使得描述更加生动鲜活。现在,同学们是否已经掌握了这种词语搭配的技巧,能够灵活运用了呢?
3. 粽子,这款由箬竹叶、糯米和红枣精心包裹的美食,是否也赢得了作者的喜爱呢?让我们一同在第二段的第二、三句话中寻找答案吧。(请各位同学齐声朗读这两句话。)
(1)现在,我们将共同关注第二段的第二句话。这句话比较长,但我会先示范一遍,通过巧妙地停顿来缩短长句的读音。在范读时,我会明显地停顿,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有哪位同学愿意尝试一下呢?你的朗读已经深得我的精髓,甚至超越了我,我们一起来尝试读读这句话吧。在读的时候,记得要注意停顿,让长句变得短而有力。
(2)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品味“又黏又甜”这个词语。粽子口感既黏又甜,这种美味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同学们还能想到其他类似的词语吗?比如“又大又圆”、“又细又长”、“又快又好”等等。
4. 那么,“我”究竟是否喜欢外婆包的粽子呢?有哪位同学能读出你对粽子的喜爱之情呢?(请各位同学轮流朗读,男生女生进行朗读比赛,最后我们一起齐声朗读。)
(三)探寻粽子的多彩世界
1. 从已知的原料,我们不禁好奇,除了那香甜的红枣粽,还有哪些别具一格的粽子等着我们去一一品味呢?(引领您走进第三自然段的粽子世界)
2. 你是否也能用“除了……还……”这样的句式来展示你的多才多艺呢?例如:“我除了擅长歌唱,还能挥动画笔,将五彩斑斓的世界尽收眼底。”
3. 这一段中,你是否感受到了“我”对端午粽的深深喜爱之情?这种情感是从何而来的呢?(引导您深入第三段第三句)虽然这句话较长,但按照之前的断句方法,依然可以轻松理解。有哪位读者愿意尝试断句,与我一同品味其中的深意?“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让我们一起来尝试,看谁最能品味出外婆包粽子的美味与深情。
(四)品味第四段之韵
1. 似乎,粽子与每一位朋友都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份对美食的热爱,如泉水般涌动,难以言喻。
2. 然而,端午节吃粽子背后,却藏着一个深刻的寓意。你可曾探寻,这小小的粽子,究竟是为了纪念哪位伟大的人物?(轻轻地翻开书本,邀请一位学生朗诵第四段)
3. 这一句话如流水般悠扬,如何细细品味其韵味呢?有哪位同学愿意分享朗读的小秘诀?“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男生与女生,各自用独特的声音,进行一场富有友谊的赛读)
4. 端午节,这个充满诗意的日子,究竟在何时降临呢?除了品尝粽子,你是否还知道其他与之相关的独特习俗?
五、细致观察,巧妙指导
1. 展示汉字“午、叶、真、豆、节、米、分”,这些是需要学生们熟练掌握书写技巧的汉字。引导他们细致观察每个字的笔顺和笔画特色,感受汉字的美妙之处。
2. 教师进行整体示范书写,同时详细解读每个字的笔画位置和书写要点。在书写“午”字时,注意第二笔横画位于上半格,第三笔横画则位于横中线上,且稍长于第一横。书写“叶”字时,左侧应略微窄小,而右侧则相对宽广,第四笔横画需稍短,位于横中线上方,第五笔竖画则精确书写在右侧半格。特别留意“真”字内部含有三横,书写时要保持匀称。书写“节”字时,第四笔横折钩应从横中线开始书写,第五笔竖画则准确书写在竖中线上。对于“米”字,首笔点和次笔撇分别占据左上格和右上格,第三笔横画置于横中线上,第四笔竖画则准确书写在竖中线上。在书写“分”字时,要特别提醒学生上半部分是一个“八”字,其中的一撇和一捺要分开书写。学生们在教师示范的引导下,尝试在空中进行书写练习,感受笔画的流动和组合。
3.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先在书上描红练习,然后独立进行书写。同桌之间互相评价,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师在巡视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位学生都能顺利掌握这些汉字的书写技巧。
4.班级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