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太阳、地球和月球 6.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太阳、地球和月球 6.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4-05 21:0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其演变过程。理解现代科学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即地球是一个椭球体。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地球形状的知识。培养学生使用科学方法和工具进行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理解地球是一个椭球体的概念及其科学依据。
难点:通过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的形状。
三、教学准备
地球仪
航海家发现地球形状的历史图片或视频资料
实验材料:乒乓球、绳子、橡皮泥等
多媒体课件,包含地球形状演变、椭球体模型等相关内容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通过播放航海家发现地球形状的历史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一起探索一个有趣的话题——地球的形状。在开始之前,我想先给大家播放一段视频,它讲述了航海家们如何通过探索发现地球的形状。请大家认真观看,并思考古代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的形状的。
(视频播放结束后)
(2)提问:古代人们如何认识地球的形状?现代科学又是如何证实地球形状的?
老师:好,视频已经看完了,大家觉得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有哪些误解和猜测呢?
学生1:古代人们可能认为地球是平的,因为他们在地面上看到的景象是这样的。
学生2:我听说古代有些人认为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盘子,太阳、月亮和星星都围绕它旋转。
老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精彩。确实,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有很多误解和猜测。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始用更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地球的形状。那么,现代科学又是如何证实地球形状的呢?
学生3:现代科学通过卫星观测和GPS定位等技术,可以精确地测量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生4:还有,宇航员在太空中拍摄的照片也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老师:非常好!现代科学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证实了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形状。这些技术手段不仅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地球的形状,还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关于地球的知识。希望大家能够保持好奇心,继续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
2. 讲授新课
(1)介绍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如天圆地方说、浑天说等。
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古代,人们是怎么看待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的形状的吗?
学生A:我听说古代中国有“天圆地方”的说法,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老师:没错,这是一个很古老的观念。其实,这种观念在很多古代文明中都有出现。那么,除了“天圆地方”说,还有其他的理论吗?
学生B:我还听说过“浑天说”,认为天是一个浑圆的球体,包裹着大地。
老师:很好,“浑天说”是古代中国对天体形状认识的另一种理论。这些观念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宇宙的好奇和想象。
(2)讲述航海家的探险经历,如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引出地球是球体的概念。
老师:不过,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航海技术的提高,人们开始通过实际的探险活动来验证这些理论。比如,你们知道麦哲伦船队吗?
学生C:我知道,麦哲伦船队是第一个环球航行的船队,他们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老师:对,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是一个划时代的探险活动。它不仅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还开启了大航海时代的新篇章。那么,地球为什么会被认为是一个球体呢?
学生D:因为当船只渐行渐远时,我们会看到船身先消失,然后是桅杆,这说明地球是弯曲的。
(3)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并解释地球椭球体的科学原理。
老师:非常正确。这种现象被称为“地平效应”,是地球为球体的有力证据之一。现在,让我们来更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
老师(展示地球仪):同学们,看看这个模型,它展示了地球的大致形状。我们可以看到,地球并不是完全的球体,而是椭球体。这是因为地球的自转效应使得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高了43千米。因此,地球表面离地球质心最远之处并非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而是位于赤道上的厄瓜多尔钦博拉索山的山顶得沿贯穿两极的地轴方向稍扁,赤道附近略有隆起。
学生E:老师,为什么地球会是椭球体呢?
老师:这是因为地球的自转效应。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所以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高了43千米。因此,地球表面离地球质心最远之处并非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而是位于赤道上的厄瓜多尔钦博拉索山的山顶得沿贯穿两极的地轴方向稍扁,赤道附近略有隆起。
学生F:原来地球的形状这么有趣啊!
老师:是的,地球的形状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地球的形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索这个美丽的星球。希望同学们能够保持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3. 探究实验
(1)分组进行实验:用乒乓球和绳子模拟地球自转,感受地球的形状。
教师:同学们,我们将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来探索地球的形状。你们准备好了吗?
学生1:准备好了,老师!我们都很期待。
教师:好的,那我们首先来进行第一个实验。我们将用乒乓球和绳子来模拟地球自转。请每组同学取一个乒乓球,然后用绳子穿过乒乓球的中心,模拟地球的自转轴。现在,请每组同学开始实验,感受地球自转时的形状变化。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2:我们发现当乒乓球自转时,它看起来像一个球体,而不是平面。
(2)学生用橡皮泥制作自己的“地球”,尝试塑造出椭球体的形状。
教师:非常好!这就是地球自转时的形状变化。地球实际上是一个椭球体,而不是平面。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第二个实验。请每位同学用橡皮泥制作自己的“地球”,尝试塑造出椭球体的形状。
(学生开始制作橡皮泥地球,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吗?
学生3:刚开始很难掌握椭球体的形状,但经过几次尝试,我逐渐找到了感觉。
(3)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很好!通过尝试和练习,我们可以逐渐掌握塑造椭球体的技巧。现在,请小组内讨论你们的实验结果,分享你们的发现和感受。
(学生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实验,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希望你们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下课!
全体学生:谢谢老师!
4. 巩固练习
(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椭球体的特点,要求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同学们,现在请看屏幕上的这个多媒体课件,它展示了地球的形状,你们能发现什么特点吗?
学生A:老师,我注意到了地球不是一个完全的球体,而是一个椭球体。
教师:很好,观察得很仔细。那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地球是椭球体吗?
学生A:是因为地球自转的原因,导致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高了43千米。所以,地球表面离地球质心最远之处并非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而是位于赤道上的厄瓜多尔钦博拉索山的山顶得沿贯穿两极的地轴方向稍扁,赤道上空离地球质心最远之处并非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而是位于赤道上的厄瓜多尔钦博拉索山的山顶得沿贯穿两极的地轴方向稍扁。
教师:解释得很清楚,大家掌声鼓励一下。确实,由于地球自转,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高了43千米,所以地球是一个椭球体。这一点对我们理解地球的很多现象,比如重力分布、气候变化等,都非常重要。
(2)开展小组竞赛,抢答关于地球形状的知识点,活跃课堂氛围。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一个小组竞赛,看看哪个小组对地球形状的知识点掌握得最好。准备好了吗?
所有学生:准备好了!
教师:好的,那我开始提问了。第一个问题:地球的形状可以简单地描述为什么?
小组B的学生B:地球的形状可以简单地描述为一个椭球体,这是因为地球自转造成的。
教师:回答正确,小组B得一分!下一个问题:地球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高了多少千米?
小组C的学生C:43千米!
教师:非常棒,小组C也得分!大家继续加油,看谁能够赢得最后的胜利。
(通过这样的小组竞赛,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和记忆知识点,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氛围,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5. 总结归纳
(1)归纳学生实验结果,总结地球椭球体的形状特点。
老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做了一个关于地球形状的实验,现在请几位同学来分享一下你们的发现。
学生A:我们通过模拟实验发现,当地球自转时,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高了43千米。这说明地球不是一个完美的球体,而是椭球体。
学生B:我也发现,地球的赤道面并不贯穿贯穿贯穿地球质心最大贯穿贯穿贯穿贯穿,而是有一定的偏角,赤道面赤经高贯的贯穿贯穿贯穿贯穿贯穿。这也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
老师:非常好,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非常到位。地球的形状确实是椭球体,这是因为地球的自转效应导致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高了43千米。而且,地球的赤道面并不贯穿地球质心,而是有一定的偏角。这些都是地球椭球体形状的特点。
(2)强调现代科学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以及人类对自然世界不断探索的精神。
老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实验和学习,其实是对人类科学探索精神的一种体现。自古以来,人类就对自然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欲望。从最早的天文观测,到后来的航海探险,再到现在的太空探索,人类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认识我们的地球和宇宙。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一个椭球体,这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的。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还可以利用卫星等现代工具更精确地测量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这些都是人类不断探索和认识自然世界的结果。
同学们,我希望你们能够保持这种探索精神,不断求知,不断发现新的知识和真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的世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6. 作业布置
(1)让学生在家中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更多关于地球形状的科学知识。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与地球形状相关的现象,如日出日落、地球自转等。
五、板书设计
《地球的形状》
一、古代认识:天圆地方说、浑天说
二、现代认识:椭球体
实验:乒乓球自转模拟、橡皮泥制作地球
三、知识点:
1. 地球椭球体的科学原理
2. 航海家探险经历与地球形状的发现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历史资料引入、实验探究、巩固练习等多个环节,让学生逐步深入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及其演变过程。通过实验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能够直观感受到地球的形状,增强了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实验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兴趣。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适时进行补充和巩固。